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民生·城事
甬港双城记丨余姚"祖力哥"有个教育梦
稿源: 甬派   2017-07-01 07:24:00报料热线:81850000
【专题】香港回归20周年

(获评2015“十大杰出新香港青年”)

  在香港工作学习多年,我有幸结识了许多宁波帮人士,其中有李达三等德高望重的前辈,也有不少新一代宁波籍在港精英,比如这位在来港内地学生中有着很高声望的“祖力哥”。

  “祖力哥”真名徐祖力,余姚人,本科毕业于复旦大学物理系。2004年,徐祖力通过“输入内地人才计划”赴港工作,在香港科技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师从国际知名物理学家沈平教授。毕业后,徐祖力创办香港教育交流中心,促进内地与香港的教育交流。2015年,他获评“十大杰出新香港青年”。

  这个自称游走于学界与商界的男人,在港已经十多年,期间收获的不仅是博士学位,还有名片背后密密麻麻的社会公职以及两家白手起家的公司。

  谈到过去十多年的生活及对未来的展望,徐祖力说自己其实一直在做着一件事:实现自己的教育梦想,并让宁波帮精神薪火相传!

(博士学位颁授现场)

  香港科技大学物理系博士毕业后,徐祖力面前有好几条路:回来当教授、出国深造、留港工作。当时苏州大学开给他的年薪可谓诱人,但留在高校搞科研的生活显然不是他想要的,他想做的是更具有创造力的事情,“我比内地人更熟悉香港,比香港人更熟悉内地,这是我的优势。在复旦做过助教,港科大博士后期间又和教育部合作过一些项目,这让我萌生为两地教育交流做些事情的念头。”

  而投身教育行业,更是他自小以来的梦想,余姚农村长大的徐祖力上学时成绩出色,身边不乏顶尖聪慧的同学,但这些学生通常考向北京、上海,要向境外进军,往往因高昂的学费望而却步,“我和我很多同学都有出去看看的强烈愿望,现在我实现了梦想,也要让我家乡的孩子们实现”。

  说做就做,2012年,在九龙新蒲岗工业区的一座大厦内,香港教育交流中心及中国力创(香港)有限公司挂牌成立,对于两家机构,徐祖力显然有着不同的定位,“交流中心以NGO(非盈利组织)来运作,与基金会对接,而力创会在业务多样化上发展,拓展国内师资培训、高级干部培训等领域。”

  徐祖力说,交流中心是他的梦想,力创公司是他的事业,梦想与事业的交织,便是他创业生活的全部。交流中心曾与上海唐君远基金会合作,送内地学生来香港科技大学游学,之后学生家长纷纷致电他称孩子们惊呼大有收获,这让徐祖力再次坚定了做好教育交流的信心。“每个访学团中我都会预留一到两个免费名额,这对我来说并不耗费太多成本,但对于低收入家庭的孩子来说,却意义重大,我要带他们出去看外面的世界。”

(在香港教育交流中心)

  创业生活很辛苦,人在异乡,自然会去寻找自己的那份归属感,而对于徐祖力来说,那份归属感主要来自“宁波人”这一身份。

  每到周末,他都会在“在港宁波青年”的QQ群上发出英雄帖,号召大家去位于九龙观塘区的宁波公学打球,“每星期都会有20多个年轻人过来,打篮球、打乒乓等,运动后大家一起聚餐,交换名片,每次都会来新的朋友,在港宁波青年的队伍越来越庞大。”

  这一代“新宁波帮”在徐祖力看来,显然经济条件更优越、学历更高,总之起点很高,“他们不是破釜沉舟来港创业,更多是通过求学途径来港,然后留下来打拼,他们通常是内地学生中的佼佼者,相信将来肯定会迸发出比老一代宁波人更耀眼的光芒。”

  而徐祖力自己,正是新一代宁波帮的杰出代表。18岁去上海读大学后,他就没有真正回去过家乡余姚,每年回来一两次只会待上一两天,也许身上流淌着宁波帮情牵故里的血液,尚处于创业初期的徐祖力,就已开始在想自己能为家乡馈赠些什么。

  作为香港余姚联谊会副会长,徐祖力多次返乡进行教育交流,曾于2011年与当地教育局合作,促成近百名余姚中小学优秀校长赴港进行参观学习。而2013年家乡的特大水灾更是牵动他的心,他带领着香港、四川无国界社工一行三人第一时间赶到余姚,带着大批充电宝、药品等救援物资,与志愿者们齐心救灾。

  能为家乡教育事业做点事,是他最大的心愿,包玉刚、邵逸夫等前辈捐助了大量学校,大多数中国学生求学生涯中都会遇见一幢逸夫楼,期望有朝一日自己也能做点教育捐助,对于创业初期的我来说这算是自勉吧。同时,也希望能带更多宁波地区的孩子来香港走走看看。”徐祖力说。

  记者刘挺

原标题:

编辑: 陈奉凤

甬港双城记丨余姚"祖力哥"有个教育梦

稿源: 甬派 2017-07-01 07:24:00

(获评2015“十大杰出新香港青年”)

  在香港工作学习多年,我有幸结识了许多宁波帮人士,其中有李达三等德高望重的前辈,也有不少新一代宁波籍在港精英,比如这位在来港内地学生中有着很高声望的“祖力哥”。

  “祖力哥”真名徐祖力,余姚人,本科毕业于复旦大学物理系。2004年,徐祖力通过“输入内地人才计划”赴港工作,在香港科技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师从国际知名物理学家沈平教授。毕业后,徐祖力创办香港教育交流中心,促进内地与香港的教育交流。2015年,他获评“十大杰出新香港青年”。

  这个自称游走于学界与商界的男人,在港已经十多年,期间收获的不仅是博士学位,还有名片背后密密麻麻的社会公职以及两家白手起家的公司。

  谈到过去十多年的生活及对未来的展望,徐祖力说自己其实一直在做着一件事:实现自己的教育梦想,并让宁波帮精神薪火相传!

(博士学位颁授现场)

  香港科技大学物理系博士毕业后,徐祖力面前有好几条路:回来当教授、出国深造、留港工作。当时苏州大学开给他的年薪可谓诱人,但留在高校搞科研的生活显然不是他想要的,他想做的是更具有创造力的事情,“我比内地人更熟悉香港,比香港人更熟悉内地,这是我的优势。在复旦做过助教,港科大博士后期间又和教育部合作过一些项目,这让我萌生为两地教育交流做些事情的念头。”

  而投身教育行业,更是他自小以来的梦想,余姚农村长大的徐祖力上学时成绩出色,身边不乏顶尖聪慧的同学,但这些学生通常考向北京、上海,要向境外进军,往往因高昂的学费望而却步,“我和我很多同学都有出去看看的强烈愿望,现在我实现了梦想,也要让我家乡的孩子们实现”。

  说做就做,2012年,在九龙新蒲岗工业区的一座大厦内,香港教育交流中心及中国力创(香港)有限公司挂牌成立,对于两家机构,徐祖力显然有着不同的定位,“交流中心以NGO(非盈利组织)来运作,与基金会对接,而力创会在业务多样化上发展,拓展国内师资培训、高级干部培训等领域。”

  徐祖力说,交流中心是他的梦想,力创公司是他的事业,梦想与事业的交织,便是他创业生活的全部。交流中心曾与上海唐君远基金会合作,送内地学生来香港科技大学游学,之后学生家长纷纷致电他称孩子们惊呼大有收获,这让徐祖力再次坚定了做好教育交流的信心。“每个访学团中我都会预留一到两个免费名额,这对我来说并不耗费太多成本,但对于低收入家庭的孩子来说,却意义重大,我要带他们出去看外面的世界。”

(在香港教育交流中心)

  创业生活很辛苦,人在异乡,自然会去寻找自己的那份归属感,而对于徐祖力来说,那份归属感主要来自“宁波人”这一身份。

  每到周末,他都会在“在港宁波青年”的QQ群上发出英雄帖,号召大家去位于九龙观塘区的宁波公学打球,“每星期都会有20多个年轻人过来,打篮球、打乒乓等,运动后大家一起聚餐,交换名片,每次都会来新的朋友,在港宁波青年的队伍越来越庞大。”

  这一代“新宁波帮”在徐祖力看来,显然经济条件更优越、学历更高,总之起点很高,“他们不是破釜沉舟来港创业,更多是通过求学途径来港,然后留下来打拼,他们通常是内地学生中的佼佼者,相信将来肯定会迸发出比老一代宁波人更耀眼的光芒。”

  而徐祖力自己,正是新一代宁波帮的杰出代表。18岁去上海读大学后,他就没有真正回去过家乡余姚,每年回来一两次只会待上一两天,也许身上流淌着宁波帮情牵故里的血液,尚处于创业初期的徐祖力,就已开始在想自己能为家乡馈赠些什么。

  作为香港余姚联谊会副会长,徐祖力多次返乡进行教育交流,曾于2011年与当地教育局合作,促成近百名余姚中小学优秀校长赴港进行参观学习。而2013年家乡的特大水灾更是牵动他的心,他带领着香港、四川无国界社工一行三人第一时间赶到余姚,带着大批充电宝、药品等救援物资,与志愿者们齐心救灾。

  能为家乡教育事业做点事,是他最大的心愿,包玉刚、邵逸夫等前辈捐助了大量学校,大多数中国学生求学生涯中都会遇见一幢逸夫楼,期望有朝一日自己也能做点教育捐助,对于创业初期的我来说这算是自勉吧。同时,也希望能带更多宁波地区的孩子来香港走走看看。”徐祖力说。

  记者刘挺

原标题:

编辑: 陈奉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