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下载手机版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文化·体育
翁氏家族后人来甬寻根:“只是门口那条河里已无荷花”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17-08-09 10:14:16 报料热线:81850000

  公式高桥石塘村翁氏老宅,翁文灏故居外景图。通讯员李国峰摄

  翁婉鶯夫妇在村里的文灏广场合影。

  前天,海曙高桥镇石塘村里来了一对70多岁的老夫妻,他们是来寻根的。老太太叫翁婉鶯,从北京来,是翁氏家族的后人,3岁前在宁波生活,之后就随长辈到了天津。

  翁婉鶯对记者说,母亲还在世时,经常提起故乡和老宅。这次回来,本是碰运气,没想到,在村里工作人员的帮助下,真的找到了母亲口中的老房子,“不仅如此,还感受到了乡亲们的亲切和热情,实在是不虚此行。”

  她回乡寻根,想找到母亲口中的老房子

  前天中午11点,高桥镇石塘村村委会里走进来一对老夫妻。“你们有什么事吗?”在村委会工作了30多年,同时也是村里文保员的周和国上前询问。

  老太太有些忐忑:“我们来找村里姓翁的。”

  “是不是翁文灏那个翁家?我家就在翁家老宅,也就是翁文灏故居附近,那地方我很熟。”周和国热情地招呼。

  听了这话,老太太非常高兴,连连点头。她说,自己叫翁婉鶯,外公翁文澜是翁文灏的弟弟,自己随母姓,这次是从北京过来寻根的,“我3岁以前就住在翁家老宅里,之后跟长辈一起搬去天津。母亲还在世时,听她经常念叨故乡和老宅的事情,说老房子后面有一条河,夏天河里开满荷花,一家人划船采莲藕,房子后墙有一次还被小偷挖了个大洞……”

  在周和国等几位工作人员的陪同下,夫妻俩来到了翁家老宅,目前是区级文保点。这是一幢砖木结构的两进五开间庭院式二层楼房,建于清末民初时期,主体建筑坐北朝南,迄今风貌依旧,屋脊的纹饰、厢房外墙等处仍保留有当年精致的石雕、壁画等。

  “翁家先辈早年经商,老宅依石塘河而建,屋旁就是航船码头,商船来往频繁。小时候,我听村里的老人说,翁家老宅厢房门前还挂着‘兄弟登科’的牌匾,翁文灏少年时期,世道乱,老宅好几次遭劫,族人后来就都搬走了,只留下一两个亲戚照看房子。”周和国说,后来,老宅分给了村民居住,如今住的也都是村民。

  看到老宅和屋后的河流,翁婉鶯很感慨:“我还保留着一张小时候的照片,画面里母亲抱着我,背景就是老房子,和这里还能对得上,就是现在河里已没有荷花了……”

  少小离家老大回,一句“姆妈”仍是乡音

  离开翁氏老宅,周和国等人又带夫妻俩去了翁家桥,那里有翁氏祠堂。翁婉鶯在祠堂内看到了不少熟悉的名字,更感亲切。周和国说,大概三四年前,一位80多岁的老教授从上海过来寻根,他也是翁氏后人,来访多次,最后一次才如愿。也是从这以后,本地翁氏后人开始寻访散在各地的族人,编纂家谱。

  当得知为了纪念翁文灏,村里新建了一个文灏广场后,翁婉鶯非常开心,离开前,她对村里的工作人员表示了感谢,还与他们合影留念。

  昨天下午,记者联系上了翁婉鶯,她说:“我大半辈子定居天津,不过每年过年,都会去北京,住在舅舅翁心植家,还去大外公翁文灏家拜年。后来,大外公、舅舅都过世了,北京还有舅妈和其他的亲戚,退休后,我也去了北京。”

  “人老了,就想寻根问祖。这次到宁波,我根本没有做什么准备工作,只记得父母口中提过的鄞县石塘村,就来碰碰运气了。没想到,真的找到了,感觉如释重负。”她说,老家的乡亲给她的感觉太好了,亲切热情,实在不虚此行。

  在记者和翁婉鶯交流过程中,她无意中脱口而出一句“姆妈”,仍是地道的宁波口音。“我从小就离开宁波,没学过宁波话。记得外婆还在世时,家人用宁波话交流,我听不懂,就一直被外婆说‘忘本’。不过,‘姆妈’这个称呼,因为从小就这么叫,也保留了下来。”翁婉鶯说。

  宁波晚报记者王思勤通讯员舒沁朱尹莹

  新闻链接

  石塘翁氏家族走出了一大批举世闻名的科学家

  海曙区文保所工作人员周东旭告诉记者,石塘翁家,自清末至现当代,人才辈出。在海曙月湖西区,也有一个翁文灏故居,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翁氏家族因商起家,曾富甲一方,最令人津津乐道的却是翁家后人们在科学研究领域的成就。他们中的很多人在世界范围内都是赫赫有名,在各自的科学领域中作出的学术贡献,至今仍影响着中国科学界。

  翁文灏,作为一名学者和科学家,他一生取得了许多个“第一”:中国第一个地质学博士,领导开发了中国人自行开发的第一个油田玉门油田,培养出中国第一批地质工作者,完成中国人编写的第一本《地质学讲义》,编制第一张着色的全国地质图,中国第一位考察地震并发表专论的学者,出席国际地质学大会的第一个中国地质学家,第一位系统而科学地研究中国山脉的中国学者,建立我国第一个现代地震台等等,被誉为中国现代地质学、地理学、地震学的创始人。

  翁文波,著名地球物理学家、石油地质学家、知名预测论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是中国石油地球物理勘探、测井和石油地球化学技术的创始人。

  翁心植,我国杰出的医学家,医学教育家,内科学与呼吸病学家,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在普通内科、寄生虫病、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疾病等领域都做出了创造性的成就与贡献,我们熟悉的ICU,即重症监护室,就是由他在国内率先建立,他创办的全国呼吸专业医师培训班,20多年中培养了800余名呼吸专业医师,为抗击SARS做出了重大贡献。他还在国内最早倡导控烟工作,被誉为“中国控烟之父”。

  除此之外,翁氏家族中还有曾任石油部总工程师、“中国输油第一人”的翁心源;曾任美国总统顾问、著名钛金属专家的翁心梓等等。

原标题:“只是门口那条河里已无荷花”

编辑: 陈奉凤纠错:171964650@qq.com

翁氏家族后人来甬寻根:“只是门口那条河里已无荷花”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17-08-09 10:14:16

  公式高桥石塘村翁氏老宅,翁文灏故居外景图。通讯员李国峰摄

  翁婉鶯夫妇在村里的文灏广场合影。

  前天,海曙高桥镇石塘村里来了一对70多岁的老夫妻,他们是来寻根的。老太太叫翁婉鶯,从北京来,是翁氏家族的后人,3岁前在宁波生活,之后就随长辈到了天津。

  翁婉鶯对记者说,母亲还在世时,经常提起故乡和老宅。这次回来,本是碰运气,没想到,在村里工作人员的帮助下,真的找到了母亲口中的老房子,“不仅如此,还感受到了乡亲们的亲切和热情,实在是不虚此行。”

  她回乡寻根,想找到母亲口中的老房子

  前天中午11点,高桥镇石塘村村委会里走进来一对老夫妻。“你们有什么事吗?”在村委会工作了30多年,同时也是村里文保员的周和国上前询问。

  老太太有些忐忑:“我们来找村里姓翁的。”

  “是不是翁文灏那个翁家?我家就在翁家老宅,也就是翁文灏故居附近,那地方我很熟。”周和国热情地招呼。

  听了这话,老太太非常高兴,连连点头。她说,自己叫翁婉鶯,外公翁文澜是翁文灏的弟弟,自己随母姓,这次是从北京过来寻根的,“我3岁以前就住在翁家老宅里,之后跟长辈一起搬去天津。母亲还在世时,听她经常念叨故乡和老宅的事情,说老房子后面有一条河,夏天河里开满荷花,一家人划船采莲藕,房子后墙有一次还被小偷挖了个大洞……”

  在周和国等几位工作人员的陪同下,夫妻俩来到了翁家老宅,目前是区级文保点。这是一幢砖木结构的两进五开间庭院式二层楼房,建于清末民初时期,主体建筑坐北朝南,迄今风貌依旧,屋脊的纹饰、厢房外墙等处仍保留有当年精致的石雕、壁画等。

  “翁家先辈早年经商,老宅依石塘河而建,屋旁就是航船码头,商船来往频繁。小时候,我听村里的老人说,翁家老宅厢房门前还挂着‘兄弟登科’的牌匾,翁文灏少年时期,世道乱,老宅好几次遭劫,族人后来就都搬走了,只留下一两个亲戚照看房子。”周和国说,后来,老宅分给了村民居住,如今住的也都是村民。

  看到老宅和屋后的河流,翁婉鶯很感慨:“我还保留着一张小时候的照片,画面里母亲抱着我,背景就是老房子,和这里还能对得上,就是现在河里已没有荷花了……”

  少小离家老大回,一句“姆妈”仍是乡音

  离开翁氏老宅,周和国等人又带夫妻俩去了翁家桥,那里有翁氏祠堂。翁婉鶯在祠堂内看到了不少熟悉的名字,更感亲切。周和国说,大概三四年前,一位80多岁的老教授从上海过来寻根,他也是翁氏后人,来访多次,最后一次才如愿。也是从这以后,本地翁氏后人开始寻访散在各地的族人,编纂家谱。

  当得知为了纪念翁文灏,村里新建了一个文灏广场后,翁婉鶯非常开心,离开前,她对村里的工作人员表示了感谢,还与他们合影留念。

  昨天下午,记者联系上了翁婉鶯,她说:“我大半辈子定居天津,不过每年过年,都会去北京,住在舅舅翁心植家,还去大外公翁文灏家拜年。后来,大外公、舅舅都过世了,北京还有舅妈和其他的亲戚,退休后,我也去了北京。”

  “人老了,就想寻根问祖。这次到宁波,我根本没有做什么准备工作,只记得父母口中提过的鄞县石塘村,就来碰碰运气了。没想到,真的找到了,感觉如释重负。”她说,老家的乡亲给她的感觉太好了,亲切热情,实在不虚此行。

  在记者和翁婉鶯交流过程中,她无意中脱口而出一句“姆妈”,仍是地道的宁波口音。“我从小就离开宁波,没学过宁波话。记得外婆还在世时,家人用宁波话交流,我听不懂,就一直被外婆说‘忘本’。不过,‘姆妈’这个称呼,因为从小就这么叫,也保留了下来。”翁婉鶯说。

  宁波晚报记者王思勤通讯员舒沁朱尹莹

  新闻链接

  石塘翁氏家族走出了一大批举世闻名的科学家

  海曙区文保所工作人员周东旭告诉记者,石塘翁家,自清末至现当代,人才辈出。在海曙月湖西区,也有一个翁文灏故居,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翁氏家族因商起家,曾富甲一方,最令人津津乐道的却是翁家后人们在科学研究领域的成就。他们中的很多人在世界范围内都是赫赫有名,在各自的科学领域中作出的学术贡献,至今仍影响着中国科学界。

  翁文灏,作为一名学者和科学家,他一生取得了许多个“第一”:中国第一个地质学博士,领导开发了中国人自行开发的第一个油田玉门油田,培养出中国第一批地质工作者,完成中国人编写的第一本《地质学讲义》,编制第一张着色的全国地质图,中国第一位考察地震并发表专论的学者,出席国际地质学大会的第一个中国地质学家,第一位系统而科学地研究中国山脉的中国学者,建立我国第一个现代地震台等等,被誉为中国现代地质学、地理学、地震学的创始人。

  翁文波,著名地球物理学家、石油地质学家、知名预测论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是中国石油地球物理勘探、测井和石油地球化学技术的创始人。

  翁心植,我国杰出的医学家,医学教育家,内科学与呼吸病学家,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在普通内科、寄生虫病、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疾病等领域都做出了创造性的成就与贡献,我们熟悉的ICU,即重症监护室,就是由他在国内率先建立,他创办的全国呼吸专业医师培训班,20多年中培养了800余名呼吸专业医师,为抗击SARS做出了重大贡献。他还在国内最早倡导控烟工作,被誉为“中国控烟之父”。

  除此之外,翁氏家族中还有曾任石油部总工程师、“中国输油第一人”的翁心源;曾任美国总统顾问、著名钛金属专家的翁心梓等等。

原标题:“只是门口那条河里已无荷花”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陈奉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