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宁波大学迎来大一新生开学报到,不少学生带来当地特产和新同学分享 记者张培坚摄
今年大学生带了啥
一身轻松来报到
很多东西直接网购寄到学校
昨天,宁波大学率先在全市高校中迎来4000余名2017级新生。现在的大学生入学时都会带些什么呢?在征得同意下,金报记者翻看部分学生的行李一探究竟。
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金报记者看到,很多学生就一个背包,一个行李袋,可以用“轻装上阵”四个字形容。“我就带上了入学的录取通知书、身份证、电脑和手机、换洗的衣物,其他都已经在学校了。现在网购这么发达,其他生活用品就网上买了,直接送到学校。所以来的路上我可轻松了。”一位新生说。
金报记者还发现,有些同学连现金都只带一点点,有的甚至不足100元。建筑学的大一新生严烨晴说:“现在都可以用支付宝或者微信支付,所以我就带了少量现金。一路上,我觉得手机和充电宝才是最重要的,有了手机就能做很多事。”
在采访中发现,大学生入学所带的物品中,手机已经成了必备品,电脑也是八成左右的人会带。通过观察发现,在新入学的大学生中拿着各型号苹果手机的学生比较多。
特产五花八门
大一学生最爱“特产交友”
除了这些标配,同学的行李箱里还装了啥呢?昨天,金报记者跟着宁波大学一位辅导员在学生寝室逛了一圈,还真发现了有意思的信息。
来自山东的陈同学,昨天一到寝室就拿出了烧饼、高粱饴分给寝室的同学。这些都是山东比较有名的特产。“一来可以交朋友,二来可以介绍自己的家乡。”陈同学笑呵呵地说。
重庆来的一位女生,装了差不多三分之一行李箱的火锅底料,“第一次出远门,来到陌生的城市,所以带来家乡的特产给陌生的朋友,或许这小小一袋底料能帮我交到一堆朋友,还能找到和我一样喜欢吃辣的非重庆人呢!”
半个小时走下来,金报记者还真见识了一些看起来就很好吃的土特产,四川同学带来的牛肉干、海南同学带来的椰子糖、哈尔滨同学带来的红肠、嘉兴同学带来的粽子……简直可以开个特产展销会!
记者章萍 实习记者陆阳
当年有哪些“硬货”
●讲述人:翁振涛(1977年考入浙江大学)
一台收音机羡慕死人了
1977年10月,中国恢复了高考,这意味着关闭10年之久的高考考场大门重新打开。我就是在那年参加的高考,并考取了浙江大学。
走进校园,老老少少的面孔都有,年纪大的同学有33岁,早已娶妻生子,年纪小的只有16岁。
当时家里条件差,根本没有像样的东西。一个木箱子装了必备的棉被、衣服、脸盆、热水壶等,特别是那种竹制的热水瓶几乎人手一个。
那时候学生的装备都很简单,有的年长同学因为参加工作好多年,有积蓄,带着收音机去学校,那可是当年的“奢侈品”。每次一放广播,大家都围着听,特别羡慕。
●讲述人:郑剑霞(1990年考入浙江师范大学)
100元生活费能过得挺滋润
当年我们读大学没有一件电子设备,住的8人间。开学报到除了一个行李箱的衣服、随身物品,还要带全套床上用品。脸盆杯子之类都是学校小卖部买的。从宁波到金华坐绿皮火车,需要在萧山或杭州转车,每次在萧山转车简直是灾难,基本都是连人带行李被站台工作人员从窗口塞进去的。
当年大学补贴的饭菜票女生基本够吃了,月末有节余还能换瓜子吃或接济男同学。一个月100元生活费还挺滋润,最大的娱乐就是每天两节课后,花五毛钱去抢购一张学校电影院的电影票。
●讲述人:蒋明(2000年考入浙江工业大学)
条件好的同学用上BP机了
我读大学那年,床上用品统一发的,条件好的同学已经有带中文BP机了,随身听、CD机比较普遍,打电话用201卡,每个寝室都有一个电话机。到大二大三,开始用手机了,摩托罗拉、诺基亚是当年的经典,我的第一个手机就是诺基亚的8210,短信一毛一条,话费也是不小的负担,不太舍得用。学校寝室刚开始推出了四人间,但申请不到,我大三才住上四人间。一个月600元生活费算普遍标准吧,省省完全够花,还能省点钱去延安路龙翔、工联,淘40元一双的鞋子,20元一件的T恤。学校的娱乐就是偶尔去下网吧,有电脑的同学很少,寝室也没网络,顶多拷些片子,一帮人凑在一起看《流星花园》。
记者戴晓燕 薛曹盛 陈嫣然
原标题:老爷子用扁担挑着木箱,带10个油饼上大学 外孙带着“苹果三件套”,生活用品寄学校
编辑: 陈奉凤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