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中旬,央视报道,在宁波工作的姑娘小唐遭遇电信诈骗,中了新型“亲密付”骗局,损失一大笔积蓄。)
昨天,市反虚假信息欺诈中心发布反诈骗大数据。
今年前8个月,宁波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得到有效遏制,发案率同比下降28.64%,反诈中心为市民群众挽回损失近2000万元,其中快速止付被骗资金近1200万元,电话回访劝阻及时拦截即将转账的资金近800万元。
今年前8个月的电信网络诈骗案件数据统计显示,冒充公检法、网络购物、冒充熟人(领导)、冒充客服、刷单和网络平台投资诈骗最为突出。
综合危害性和发案数,排在前10位的案件依次是冒充公检法、网络购物、冒充熟人(领导)、冒充客服、刷单、网络平台投资、办理贷款、网络招工和网络交友诈骗、订票诈骗。
其中,网络购物诈骗最多,发案数占总数的24%,其次分别是冒充客服诈骗、刷单诈骗和冒充熟人(领导),都在总数的一成以上,这4类诈骗合计占到总数的六成以上。
而危害最大的是冒充公检法和网络平台投资诈骗,这两类诈骗发案数虽然不到总数的一成,但涉案金额却占总数的近四成,且11起涉案金额百万元以上案件全部是这两类诈骗。
从受害人的年龄分析,21岁到30岁之间的年轻人被骗的最多,占总数的42.83%,其次分别是31岁到40岁和41岁到50岁这两个年龄段的青壮年,各占总数的19.69%和10.69%。
由此可以看出,21岁到50岁人群被骗的比例高达73.21%,这部分人群是社会中坚力量,是主要涉网人群,掌握财富和可能泄露的信息最多,成为骗子重点攻击的对象。
而从男女比例看,男性和女性被骗的相差不多,男性只比女性多出半成。
从文化程度上看,高中及以下学历被骗的人最多,占了总数的将近一半,但被骗的也不乏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甚至硕士、博士等高学历人员。
民警刘益说,今年以来,骗子的犯罪手段层出不穷且日益狡诈。
比如,从直接冒充公检法工作人员,转变为先冒充客服、快递工作人员等容易让受害人相信的身份,骗取信任后再冒充公检法工作人员,大大增加了诈骗行为的迷惑性。
市反诈中心组织通讯运营商对识别出来的疑似诈骗号码开展人工干预,结果犯罪分子转而要求受害人购买新手机、开通新号码,或要求受害人保守通话秘密,甚至操纵受害人将手机呼叫转移到犯罪分子的电话等,在警方人工干预时,犯罪分子接听电话,阻挠警方开展工作。
另外,针对财务人员和领导下属的诈骗手法也有翻新。
犯罪分子通过向公司老板或领导手机植入木马病毒,获取手机通讯录后群发诈骗短信,声称机主已更换新的手机号码,诱使受害人将骗子号码保存为公司老板或单位领导。再利用呼叫转移功能,将骗子号码自动转接到老板或领导的真实号码上。
当受害人回拨电话时确系老板或领导接听,消除受害人警惕性。随后利用木马程序获取老板或领导的短信内容,发现其乘坐飞机等暂时关机的机会,趁机向财务人员或下属发送短信要求汇款。
如何识破骗局?
反诈中心整理了“六个一律”防骗技巧——
只要谈到银行卡,一律挂掉;
只要谈到中奖了,一律挂掉;
只要谈到电话转接公检法,一律挂掉;
所有短信,让你点击链接的,一律删掉;
微信不认识的人发来的链接,一律不点;
提到“安全账户”的,一律是诈骗。
新闻多一点
去年年初,市反诈中心在市公安局刑侦支队正式挂牌成立后,有3家通信运营商和5家较大的商业银行入驻中心集中办公,中心还与33家金融机构建立了联络沟通机制。账户冻结的审批流程大大简化,最快一次,接警一分钟就成功止损。
据统计,今年前8个月,反诈中心已经查询涉案通讯号码6600个,封停本地涉案手机号码61个,限制呼入外地涉案通信号码6584个,查询涉案银行账户7219个,成功快速止付电信网络诈骗案件116起,止付被骗资金1163万余元。
记者沈之蓥 王晓峰 通讯员孙波 王岑 郑静
原标题:宁波反诈骗大数据发布:网购诈骗最多,4成受害者是小年轻
编辑: 陈奉凤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