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下载手机版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文化·体育
宁波好儿女朱洪山 他曾经战斗过的地方命名为“洪山乡”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17-09-11 08:39:07 报料热线:81850000

  1944年5月朱洪山(前排左三)在慈南与战友合影

  壶潭交通联络站

  撰文王佳徐翎李维昶

  前言

  伟大的国家不会丢弃过去的历史,挺立的民族不会忘记自己的英雄。共和国68岁华诞来临之际,第四个烈士纪念日也向我们走来。

  “对历史,我们要心怀敬畏、心怀良知。”饮水当思源,今天,沐浴在和平的阳光下,享受越来越好的生活,我们更加怀念“愿拼热血卫吾华”的烈士们,怀念“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英雄们。

  在浙东,尤其是近代以来,无数英雄儿女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不畏艰难,英勇牺牲。是他们,用鲜血和生命为这片热土奠基。

  今年,是从慈溪县庄桥更楼村(今属江北区)走出的英雄人物朱洪山烈士诞辰100周年。今天,我们一起缅怀这位烈士,让英雄丰碑矗立心中,让英雄精神薪火相传,让美好梦想绽放浙东大地。

  1

  朱洪山,乳名兆祺,又名树春,1917年生于庄桥更楼村。11岁那年,母亲病故,他被寄养在上海叔父家。

  他是一位性格倔强、颇有主见的孩子。在小学毕业后,他没有服从叔父让他经商的意愿,而是跑到上海虹口栈业公会办的一所学校半工半读。就是在这所学校里,他接触到一些宣传马列主义的小册子,受到革命思想的启蒙。

  因为目睹了列强侵略的卑劣行径,以及社会当局的腐败,他愤然离开上海,回到鄞县南乡小学教书。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全国成千上万的爱国青年,冲破重重阻挠,不远万里奔向延安。当时的朱洪山热血沸腾,早已渴望奔赴革命圣地。他和陈亨炯、王孝丰一起,在途经武汉时,经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介绍,来到山西临汾八路军学兵队学习。

  学习期间,朱洪山学到了游击战争的军事知识,领悟了共产党是抗日救国的核心力量,懂得了抗日战争是全民战争,必须依靠和发动广大人民群众,才能取得抗战的胜利。自此,朱洪山从一个单有抗日热情的青年,成长为一名自觉的革命战士。1937年12月,朱洪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8年3月,学兵队结业,朱洪山、邵明、金如山、傅志评等80余人,由陈克寒带队到武汉八路军办事处。这时,浙江正需要大批干部,朱洪山由徐介带领来到浙江丽水新四军办事处,此处当时实为省委机关。不久,朱洪山和邵明等分配到慈溪县。

  同年5月,中共慈溪县工委成立,朱洪山任县工委委员。他以县民众教育馆、慈北战时服务大队、县政府兵役科等处的公开职务为掩护,执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积极开展抗日活动。

  2

  1940年,朱洪山调到奉化壶潭,以小学教员身份作掩护。

  当时,壶潭是个只有100多户人家的穷山村。朱洪山到壶潭后,深入体察群众的疾苦,竭尽所能帮助他们。他用自己微薄的薪水给贫苦学生代缴学费,还曾把一件夹袍剪下一半,给衣不蔽体的穷孩子做棉衣御寒。

  那时,小学教师的餐饭是在学生家里挨户轮着吃。有一次,他到一个学生家吃饭,家长端出一碗白米饭,亲热地招呼先生先吃。朱洪山心感疑惑,故意说饭太冷,要到锅里换一碗,他揭开锅盖一看,是一锅糠菜饭。朱洪山坚持不肯吃米饭,说服了家长,和他们一家人同吃糠菜饭。

  不久,朱洪山又在村里办起了文化夜校,把村里的青年男女组织起来,教他们读书认字,教唱抗日歌曲,宣传抗日救国思想,并在时任保长的共产党员周乐天的支持下,成立壶潭抗日自卫队,自任指导员,积极开展锄奸除特活动。一时间,这个小山村的抗日救亡运动搞得热气腾腾。

  朱洪山得到了当地村民的拥戴,时人都说:“我们壶潭从来没有请到过这样好的先生。”这引起了村上王长辛等顽固势力的反对和仇视。王长辛是壶潭一带的地头蛇,仗势欺人,横行山乡。他纠集一伙人威胁村民,“朱洪山是共产党,跟着他要倒霉。”村民们反驳,“朱先生如果真是共产党,那没有共产党真要倒霉哩!”

  一个晚上,朱洪山和自卫队员们在学校与王长辛谈判。一开始,王长辛便蛮不讲理,一言不合拔出手枪“砰砰”就打,幸好在场的自卫队员早有提防。当王长辛拔腿想逃时,被自卫队员当场击毙。王长辛毙命后,朱洪山明知顽固派不会放过他,但为了使当地群众免遭牵连,他没有离开壶潭。

  5月11日清晨,驻在奉化的国民党顽军逮捕了朱洪山,关入俞家坑的破庙。面对顽军的严刑拷打,遍体鳞伤的朱洪山不屈不挠。在敌人决定枪杀朱洪山的最后一刻,顽军的一位大队长问他:“你还有什么话要说?”朱洪山向敌人索来纸和笔,写下了“朱洪山永远和壶潭人民在一起”。

  壶潭村的村民得悉朱先生被抓,纷纷赶到俞家坑,正遇上顽军押着朱洪山去行刑。村民们团团围住,责问:“朱先生犯了什么罪?我们可用全村人性命担保。”朱洪山大义凛然,激情满怀,奋力高喊:“父老乡亲们,永别了。我死后,希望把我埋葬在学校后面的山坡上,让我永远和你们在一起……”朱洪山的一席话,激起了村民们对顽军的无比憎恨。在村民的压力下,顽军退却了,答应将朱洪山释放。

  3

  1941年10月,应抗日战争形势发展的需要,中共宁属特委调朱洪山到定海,同陈子方一起搞武装斗争,在共产党控制下的一支抗日自卫大队任大队附兼指导员。他经常头戴笠帽,赤着脚出没在海滩,从事武装斗争活动。

  次年10月,朱洪山又被调回四明山,在鄞慈地区工作。

  1944年5月,为了加强对慈南、武陵等地区的领导,鄞慈县办事处成立,朱洪山任办事处主任。他亲自拟写布告,宣告县办事处成立;组织武装袭击沿途伪军据点;积极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鼓励支持抗日的国民党乡、保长,教育、争取站在中间立场的乡、保长,对那些反动的乡、保长采取警告和打击,使县办事处的工作逐渐开展起来。

  1945年春,根据党中央关于发动大生产运动的指示,朱洪山在鄞慈地区发动群众,开垦荒地,扩种杂粮。他带头参加劳动,样样农活干在前头,使大生产运动在全县范围内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1945年5月,朱洪山奉调任嵊新奉县办主任。7月,调任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后勤部副部长兼政治部主任。

  1945年8月中旬,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然而,内战的阴霾再起。为了全国的和平大局,这一年9月,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1万余人和党政机关及地方工作人员5000余人,奉命北撤。撤离前夕,浙东区党委对主力部队撤离后浙东工作作了具体布置,成立“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留守处”,任命朱洪山为留守处副主任,坚持隐蔽斗争。

  国共两党重庆谈判的“双十协定”刚刚签订,国民党反动派就开始加紧部署“剿共”。瞬间,浙东根据地阴霾密布,国民党第32集团军总司令陈沛奉命率部迅捷从天台赶到四明山,占领了浙东主要城镇。曾被我军打得落荒而逃的田胡子(挺四田岫山部),又被国民党封为剿共司令,进驻梁弄镇。

  当时,尚有一批不能随主力部队北撤的伤病员滞留在陆埠晓岭后方医院,国民党反动派当局对这批抗日的新四军伤病员进行种种刁难和迫害。为了公开留守和伤病员的安全撤离,朱洪山把个人的安危置之度外,毅然提出亲自赴宁波与国民党军谈判的意见,后经刘清扬、黄明等同志集体商讨,决定由黄明去宁波谈判。10月19日晚,朱洪山和黄明一起候船,他对黄明说:“我们要努力争取最好的前途,争取公开留守和伤病员合法撤离。但也要作好坏的准备,若谈判不成就有被扣留、坐牢,甚至会有杀头的危险。”并一再勉励黄明“一定要为党争光”。两人一直谈到红日东升、轮船到埠,才忍痛惜别。时隔不久,朱洪山得悉黄明和部分伤病员被国民党反动派扣押,心如刀割,怒气难平。根据上级党组织的指示,从此以后转入了秘密斗争。

  4

  1945年11月,国民党反动派调集2万多正规军和大批地方部队,分多路向四明山区发动疯狂“围剿”。晓岭后方医院被抢,许多伤员被惨杀。他们以烧山、砍竹、并村、拆房等毒辣手段,妄图一网打尽革命力量,一举扑灭革命火种。

  坚持在四明山的同志采取了“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方针,隐蔽在艰苦的山区坚持斗争。朱洪山选中了群众基础较好、党员较多的孔岙作为立足点,同当地党员林山一起,在比较隐蔽的芦鸡岙,用竹木柴草搭了一间茅舍,戏称为“公馆”,他还为“公馆”写了一首快板诗:

  深山密林小“公馆”,

  金毯铺顶金条围四边。

  不动椅子自动桌,

  滑轮眠床沙发垫。

  长年不断自来水,

  烧饭做菜不冒烟。

  不是无聊享清福,

  只为革命做“神仙”。

  一间深山密林里的小茅舍经朱洪山一描绘,大家觉得比住高楼大厦还要舒坦,字里行间,充满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在这段时间里,朱洪山经常写日记。有一次,林山问他:“朱部长,你在写什么?”“我在写日记,将来写本书,好给大家看看反动派是怎样反共反人民的,我们党是怎样领导人民群众进行斗争的。”林山又问:“书名呢?”“叫《地下之火》好不好?”周围人齐声说:“好!好!好!”

  敌人的清乡扫荡,使土顽、地头蛇也嚣张起来。他们威胁群众,散布谣言,说共产党已经撤光了,还不断打听朱洪山的行踪。朱洪山一面严厉警告土顽劣绅,说共产党还在,不许乱说乱动;一面深入到各村落宣传抗日胜利后形势,揭露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全面内战的罪恶阴谋,号召群众组织起来,同敌人斗争。为了针锋相对地开展对敌斗争,他们镇压了“浙保”二大队二中队杨柏年的一个爪牙,大大地鼓舞了群众的士气。“只要你们在,我们总有出头日。”群众的胆气壮了。

  在险恶环境下,朱洪山带领大家克服生活上难以想象的困难,坚持同敌人开展各种形式的斗争,粉碎了敌人多次“清剿”,并在斗争中恢复了党的工作,壮大了自己的力量。

  5

  随着反“清剿”斗争的胜利,四明山的形势一天天好起来。

  1946年10月,朱洪山被任命为鄞慈县特派员。12月,中共浙东地区党组织划归上海党组织领导。此时,上海党组织指示:放手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逐步建立红色据点群。

  根据上级党组织的指示,朱洪山选择群众基础较好的鄞西罂湖乡潘岙村搞试点。

  12月29日夜,朱洪山带领金声、包纯和从芝林出发,30日凌晨三四点钟到达潘岙村,住在胡阿华家。不料,被特务告密。31日下午,敌人分三路包围了潘岙,当时朱洪山正在帮助胡阿华的娘劈柴,金声和包纯和在屋内擦枪、抄机密资料。朱洪山首先发现敌人进村,立即鸣枪报警,把敌人引向自己。金声和包纯和闻枪声后,迅速转移。为掩护同志脱险,朱洪山一面奋勇还击,一面向村后丛林突围,不幸腿部中弹负伤。朱洪山忍着剧痛,坚持向敌人还击,最后终因寡不敌众壮烈牺牲。残暴的敌人把朱洪山的头颅割下,到陆埠、袁马、梁弄悬挂示众,威吓群众。

  朱洪山牺牲时,年仅29岁。虽然他的一生短暂,但他的精神永存。

  他的弟弟、妹妹和妻子对他感情至深,受朱洪山影响,他们先后参加了新四军。

  他的弟弟朱毅,1943年参加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卫生队工作。

  他的妹妹朱虹,1938年参加革命,在姚南、奉西担任区委书记,后随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北撤,编入华野一纵队,参加过孟良崮、豫东、济南、淮海、渡口等战役,还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

  他的妹妹朱明溪,1939年参加革命,在根据地工作,离休前是浙江省文联副主席。

  还有朱洪山的妻子徐健,也是朱洪山把她动员出来到党办的晋群小学读书,并参加了新四军。

  人民没有忘记他。新中国成立后,朱洪山生前战斗过的地方,被命名为“洪山乡”;他教过书的小学,被命名为“洪山小学”。

  薛驹同志对朱洪山评价甚高,曾亲自为他题写了“洪山精神,山高水长”8个大字。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每当杜鹃花开、柳丝吐烟,慈湖之畔的朱洪山烈士之墓前,人们祭扫凭吊,对历史深情回望,向未来坚定出发。

原标题:宁波好儿女朱洪山

编辑: 陈奉凤纠错:171964650@qq.com

宁波好儿女朱洪山 他曾经战斗过的地方命名为“洪山乡”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17-09-11 08:39:07

  1944年5月朱洪山(前排左三)在慈南与战友合影

  壶潭交通联络站

  撰文王佳徐翎李维昶

  前言

  伟大的国家不会丢弃过去的历史,挺立的民族不会忘记自己的英雄。共和国68岁华诞来临之际,第四个烈士纪念日也向我们走来。

  “对历史,我们要心怀敬畏、心怀良知。”饮水当思源,今天,沐浴在和平的阳光下,享受越来越好的生活,我们更加怀念“愿拼热血卫吾华”的烈士们,怀念“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英雄们。

  在浙东,尤其是近代以来,无数英雄儿女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不畏艰难,英勇牺牲。是他们,用鲜血和生命为这片热土奠基。

  今年,是从慈溪县庄桥更楼村(今属江北区)走出的英雄人物朱洪山烈士诞辰100周年。今天,我们一起缅怀这位烈士,让英雄丰碑矗立心中,让英雄精神薪火相传,让美好梦想绽放浙东大地。

  1

  朱洪山,乳名兆祺,又名树春,1917年生于庄桥更楼村。11岁那年,母亲病故,他被寄养在上海叔父家。

  他是一位性格倔强、颇有主见的孩子。在小学毕业后,他没有服从叔父让他经商的意愿,而是跑到上海虹口栈业公会办的一所学校半工半读。就是在这所学校里,他接触到一些宣传马列主义的小册子,受到革命思想的启蒙。

  因为目睹了列强侵略的卑劣行径,以及社会当局的腐败,他愤然离开上海,回到鄞县南乡小学教书。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全国成千上万的爱国青年,冲破重重阻挠,不远万里奔向延安。当时的朱洪山热血沸腾,早已渴望奔赴革命圣地。他和陈亨炯、王孝丰一起,在途经武汉时,经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介绍,来到山西临汾八路军学兵队学习。

  学习期间,朱洪山学到了游击战争的军事知识,领悟了共产党是抗日救国的核心力量,懂得了抗日战争是全民战争,必须依靠和发动广大人民群众,才能取得抗战的胜利。自此,朱洪山从一个单有抗日热情的青年,成长为一名自觉的革命战士。1937年12月,朱洪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8年3月,学兵队结业,朱洪山、邵明、金如山、傅志评等80余人,由陈克寒带队到武汉八路军办事处。这时,浙江正需要大批干部,朱洪山由徐介带领来到浙江丽水新四军办事处,此处当时实为省委机关。不久,朱洪山和邵明等分配到慈溪县。

  同年5月,中共慈溪县工委成立,朱洪山任县工委委员。他以县民众教育馆、慈北战时服务大队、县政府兵役科等处的公开职务为掩护,执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积极开展抗日活动。

  2

  1940年,朱洪山调到奉化壶潭,以小学教员身份作掩护。

  当时,壶潭是个只有100多户人家的穷山村。朱洪山到壶潭后,深入体察群众的疾苦,竭尽所能帮助他们。他用自己微薄的薪水给贫苦学生代缴学费,还曾把一件夹袍剪下一半,给衣不蔽体的穷孩子做棉衣御寒。

  那时,小学教师的餐饭是在学生家里挨户轮着吃。有一次,他到一个学生家吃饭,家长端出一碗白米饭,亲热地招呼先生先吃。朱洪山心感疑惑,故意说饭太冷,要到锅里换一碗,他揭开锅盖一看,是一锅糠菜饭。朱洪山坚持不肯吃米饭,说服了家长,和他们一家人同吃糠菜饭。

  不久,朱洪山又在村里办起了文化夜校,把村里的青年男女组织起来,教他们读书认字,教唱抗日歌曲,宣传抗日救国思想,并在时任保长的共产党员周乐天的支持下,成立壶潭抗日自卫队,自任指导员,积极开展锄奸除特活动。一时间,这个小山村的抗日救亡运动搞得热气腾腾。

  朱洪山得到了当地村民的拥戴,时人都说:“我们壶潭从来没有请到过这样好的先生。”这引起了村上王长辛等顽固势力的反对和仇视。王长辛是壶潭一带的地头蛇,仗势欺人,横行山乡。他纠集一伙人威胁村民,“朱洪山是共产党,跟着他要倒霉。”村民们反驳,“朱先生如果真是共产党,那没有共产党真要倒霉哩!”

  一个晚上,朱洪山和自卫队员们在学校与王长辛谈判。一开始,王长辛便蛮不讲理,一言不合拔出手枪“砰砰”就打,幸好在场的自卫队员早有提防。当王长辛拔腿想逃时,被自卫队员当场击毙。王长辛毙命后,朱洪山明知顽固派不会放过他,但为了使当地群众免遭牵连,他没有离开壶潭。

  5月11日清晨,驻在奉化的国民党顽军逮捕了朱洪山,关入俞家坑的破庙。面对顽军的严刑拷打,遍体鳞伤的朱洪山不屈不挠。在敌人决定枪杀朱洪山的最后一刻,顽军的一位大队长问他:“你还有什么话要说?”朱洪山向敌人索来纸和笔,写下了“朱洪山永远和壶潭人民在一起”。

  壶潭村的村民得悉朱先生被抓,纷纷赶到俞家坑,正遇上顽军押着朱洪山去行刑。村民们团团围住,责问:“朱先生犯了什么罪?我们可用全村人性命担保。”朱洪山大义凛然,激情满怀,奋力高喊:“父老乡亲们,永别了。我死后,希望把我埋葬在学校后面的山坡上,让我永远和你们在一起……”朱洪山的一席话,激起了村民们对顽军的无比憎恨。在村民的压力下,顽军退却了,答应将朱洪山释放。

  3

  1941年10月,应抗日战争形势发展的需要,中共宁属特委调朱洪山到定海,同陈子方一起搞武装斗争,在共产党控制下的一支抗日自卫大队任大队附兼指导员。他经常头戴笠帽,赤着脚出没在海滩,从事武装斗争活动。

  次年10月,朱洪山又被调回四明山,在鄞慈地区工作。

  1944年5月,为了加强对慈南、武陵等地区的领导,鄞慈县办事处成立,朱洪山任办事处主任。他亲自拟写布告,宣告县办事处成立;组织武装袭击沿途伪军据点;积极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鼓励支持抗日的国民党乡、保长,教育、争取站在中间立场的乡、保长,对那些反动的乡、保长采取警告和打击,使县办事处的工作逐渐开展起来。

  1945年春,根据党中央关于发动大生产运动的指示,朱洪山在鄞慈地区发动群众,开垦荒地,扩种杂粮。他带头参加劳动,样样农活干在前头,使大生产运动在全县范围内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1945年5月,朱洪山奉调任嵊新奉县办主任。7月,调任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后勤部副部长兼政治部主任。

  1945年8月中旬,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然而,内战的阴霾再起。为了全国的和平大局,这一年9月,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1万余人和党政机关及地方工作人员5000余人,奉命北撤。撤离前夕,浙东区党委对主力部队撤离后浙东工作作了具体布置,成立“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留守处”,任命朱洪山为留守处副主任,坚持隐蔽斗争。

  国共两党重庆谈判的“双十协定”刚刚签订,国民党反动派就开始加紧部署“剿共”。瞬间,浙东根据地阴霾密布,国民党第32集团军总司令陈沛奉命率部迅捷从天台赶到四明山,占领了浙东主要城镇。曾被我军打得落荒而逃的田胡子(挺四田岫山部),又被国民党封为剿共司令,进驻梁弄镇。

  当时,尚有一批不能随主力部队北撤的伤病员滞留在陆埠晓岭后方医院,国民党反动派当局对这批抗日的新四军伤病员进行种种刁难和迫害。为了公开留守和伤病员的安全撤离,朱洪山把个人的安危置之度外,毅然提出亲自赴宁波与国民党军谈判的意见,后经刘清扬、黄明等同志集体商讨,决定由黄明去宁波谈判。10月19日晚,朱洪山和黄明一起候船,他对黄明说:“我们要努力争取最好的前途,争取公开留守和伤病员合法撤离。但也要作好坏的准备,若谈判不成就有被扣留、坐牢,甚至会有杀头的危险。”并一再勉励黄明“一定要为党争光”。两人一直谈到红日东升、轮船到埠,才忍痛惜别。时隔不久,朱洪山得悉黄明和部分伤病员被国民党反动派扣押,心如刀割,怒气难平。根据上级党组织的指示,从此以后转入了秘密斗争。

  4

  1945年11月,国民党反动派调集2万多正规军和大批地方部队,分多路向四明山区发动疯狂“围剿”。晓岭后方医院被抢,许多伤员被惨杀。他们以烧山、砍竹、并村、拆房等毒辣手段,妄图一网打尽革命力量,一举扑灭革命火种。

  坚持在四明山的同志采取了“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方针,隐蔽在艰苦的山区坚持斗争。朱洪山选中了群众基础较好、党员较多的孔岙作为立足点,同当地党员林山一起,在比较隐蔽的芦鸡岙,用竹木柴草搭了一间茅舍,戏称为“公馆”,他还为“公馆”写了一首快板诗:

  深山密林小“公馆”,

  金毯铺顶金条围四边。

  不动椅子自动桌,

  滑轮眠床沙发垫。

  长年不断自来水,

  烧饭做菜不冒烟。

  不是无聊享清福,

  只为革命做“神仙”。

  一间深山密林里的小茅舍经朱洪山一描绘,大家觉得比住高楼大厦还要舒坦,字里行间,充满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在这段时间里,朱洪山经常写日记。有一次,林山问他:“朱部长,你在写什么?”“我在写日记,将来写本书,好给大家看看反动派是怎样反共反人民的,我们党是怎样领导人民群众进行斗争的。”林山又问:“书名呢?”“叫《地下之火》好不好?”周围人齐声说:“好!好!好!”

  敌人的清乡扫荡,使土顽、地头蛇也嚣张起来。他们威胁群众,散布谣言,说共产党已经撤光了,还不断打听朱洪山的行踪。朱洪山一面严厉警告土顽劣绅,说共产党还在,不许乱说乱动;一面深入到各村落宣传抗日胜利后形势,揭露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全面内战的罪恶阴谋,号召群众组织起来,同敌人斗争。为了针锋相对地开展对敌斗争,他们镇压了“浙保”二大队二中队杨柏年的一个爪牙,大大地鼓舞了群众的士气。“只要你们在,我们总有出头日。”群众的胆气壮了。

  在险恶环境下,朱洪山带领大家克服生活上难以想象的困难,坚持同敌人开展各种形式的斗争,粉碎了敌人多次“清剿”,并在斗争中恢复了党的工作,壮大了自己的力量。

  5

  随着反“清剿”斗争的胜利,四明山的形势一天天好起来。

  1946年10月,朱洪山被任命为鄞慈县特派员。12月,中共浙东地区党组织划归上海党组织领导。此时,上海党组织指示:放手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逐步建立红色据点群。

  根据上级党组织的指示,朱洪山选择群众基础较好的鄞西罂湖乡潘岙村搞试点。

  12月29日夜,朱洪山带领金声、包纯和从芝林出发,30日凌晨三四点钟到达潘岙村,住在胡阿华家。不料,被特务告密。31日下午,敌人分三路包围了潘岙,当时朱洪山正在帮助胡阿华的娘劈柴,金声和包纯和在屋内擦枪、抄机密资料。朱洪山首先发现敌人进村,立即鸣枪报警,把敌人引向自己。金声和包纯和闻枪声后,迅速转移。为掩护同志脱险,朱洪山一面奋勇还击,一面向村后丛林突围,不幸腿部中弹负伤。朱洪山忍着剧痛,坚持向敌人还击,最后终因寡不敌众壮烈牺牲。残暴的敌人把朱洪山的头颅割下,到陆埠、袁马、梁弄悬挂示众,威吓群众。

  朱洪山牺牲时,年仅29岁。虽然他的一生短暂,但他的精神永存。

  他的弟弟、妹妹和妻子对他感情至深,受朱洪山影响,他们先后参加了新四军。

  他的弟弟朱毅,1943年参加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卫生队工作。

  他的妹妹朱虹,1938年参加革命,在姚南、奉西担任区委书记,后随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北撤,编入华野一纵队,参加过孟良崮、豫东、济南、淮海、渡口等战役,还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

  他的妹妹朱明溪,1939年参加革命,在根据地工作,离休前是浙江省文联副主席。

  还有朱洪山的妻子徐健,也是朱洪山把她动员出来到党办的晋群小学读书,并参加了新四军。

  人民没有忘记他。新中国成立后,朱洪山生前战斗过的地方,被命名为“洪山乡”;他教过书的小学,被命名为“洪山小学”。

  薛驹同志对朱洪山评价甚高,曾亲自为他题写了“洪山精神,山高水长”8个大字。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每当杜鹃花开、柳丝吐烟,慈湖之畔的朱洪山烈士之墓前,人们祭扫凭吊,对历史深情回望,向未来坚定出发。

原标题:宁波好儿女朱洪山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陈奉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