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下载手机版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文化·体育
第一部党章的“神秘守护人”是宁波人张人亚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17-09-12 07:33:13 报料热线:81850000

  张人亚这个名字,对很多人来说有些陌生,但他的革命功绩用“卓然不凡”来形容一点也不夸张。

  他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之一,也是宁波籍的第一位中共党员;

  他担任过上海金银业工人俱乐部首任主任、中国革命互济会全国总会主任;

  他曾是第一届中华苏维埃政府工农监察委员、中央出版局局长和印刷局局长;

  最重要的是,他是中共二大通过的第一部党章的“神秘守护人”。

  1932年12月23日,张人亚在从江西瑞金前往福建长汀的途中因病殉职。他的遗骸究竟埋葬在何处,至今是个谜。

  张人亚的后人从未停止对其下落的追寻,但只凭一家之力,过程实在坎坷、曲折。

  “线索太少,耗费大量社会资源寻找,又有违爷爷为革命事业奉献的初心。”张人亚的后人张建文说,在内心深处,全家人还是盼望着终有一日能够找到张人亚的下落。

  A 衣冠冢的墓碑上少了一个字引出一段守护党章的传奇故事

  张人亚,原名张静泉,北仑区霞浦街道霞南村人。至今,霞南村仍保留着“张人亚故居”。

  张人亚于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他的诸多革命事迹中,最富有传奇色彩的,就是他和父亲张爵谦守护了珍贵的第一部党章。

  长山岗,和霞南村隔了一条马路相望的一处小山坡,上面有张人亚的衣冠冢。顶着烈日,踩着深达小腿肚的杂草,记者在长山岗上转悠了好几圈,终于在半山腰找到一处“泉张公墓”。

  和周围的坟墓相比,这块半米来高、窄窄的墓碑看上去毫不起眼。按照旧俗,墓碑上的刻字该是“静泉张公墓”才对,难道此处并非张人亚的墓?

  “你们没有找错。”北仑区霞浦街道文化站站长贺霁说。一直以来,她都很关注张人亚史料的挖掘。

  至于为何少刻一个“静”字,还有一段传奇故事。

  那是1927年末或1928年初的一个冬日,一个形色匆匆的男子走进霞南村现霞南东路19号的大院,直奔张爵谦的房间,他的腋下夹着一包用纸裹得严严实实的东西。张爵谦愣了一下:这不是二儿子张静泉吗?

  张静泉1913年去上海老凤祥银楼当学徒,此后回家的次数用一个手掌就能数过来。

  没人知道这对久未谋面的父子关在房间里说了什么。张人亚当天就匆匆离开了,走的时候,并没带走那包东西。等到天色渐晚,张爵谦到屋前菜园,把那包东西放进停放张人亚早逝妻子棺材的草棚。

  几天后,村里很多人都“听说”,张家的二儿子多年在外不归,恐怕早已丢了性命。有人目睹张爵谦在离家不远的长山岗上为儿子、儿媳修了一座合葬的墓穴。只是很多人不明白,张家二儿子明明叫“静泉”,张爵谦却在墓碑上少刻了一个“静”字。

  一直到1950年,全国大陆基本解放,张爵谦都没能盼到那个熟悉的身影再次出现在家门口。思前想后,已是耄耋之年的他,把另一个儿子张静茂从上海叫回来,第一次说出了埋藏在心中20多年的秘密——

  那次张人亚回来,留下的包裹里装的是党的文件和马克思主义书刊。张人亚临走前再三嘱托父亲,要好好保存这些东西。白色恐怖笼罩下,张爵谦动了个脑筋:将文件和书刊用油纸包好,放在张人亚的衣冠冢里,还特地在墓碑上少刻一个“静”字,以掩人耳目。

  随后,张爵谦把文件和书刊从空棺中取出,交给张静茂带回上海,转交给党组织。

  张人亚保存的这批文件和书刊中,有中共二大制定的第一部《中国共产党章程》。经考证,这是唯一存世的“中国共产党第一部党章”的原始中文文本,是极其珍贵的档案文件。

  B 北仑老家留有张人亚故居里面有他的事迹陈列室

  张人亚在中共历史上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

  他殉职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其机关报《红色中华》上发表题为《追悼张人亚》的悼词,称他为“最勇敢坚决的革命战士”。这也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1931年成立以来,第一次在机关报上为逝去的同志专门发表悼词。

  能有这样一位有着传奇经历和卓越功勋的“老乡”,是件自豪的事。带着激动的心情,记者前往位于霞南村霞南东路19号的“张人亚故居”。

  “张人亚故居”是一处四合院式的老建筑,据说建于清代中期。房子后来经过改建,摆在窗台下的洗衣机,晾在屋檐下的衣服,显示故居中仍有人居住。

  记者跨进院子时,里面一片寂静,院子中央的花花草草摆得错落有致,一看就知道有人在精心打理。

  张人亚事迹陈列室的面积不大,但打扫得干干净净。陈列室里有这样一段文字:“张人亚为党留下的革命文献,除了中共‘二大’文献珍藏在中央档案馆外,其余分别珍藏在国家博物馆和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其中被评为‘具有特别重要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国家一级文物的,就有二十一件。”

  陈列室里,上述珍贵文物多以照片或展板的形式展出。在其中一块展板上,记者还看到,张人亚在去中央苏区前夕,将全部家当都留在上海的弟弟张静茂家中,包括10张明信片、2张当票、5枚私章,以及公园年票和毯子、小提箱等。这些文物中,除明信片为国家三级文物外,其余多为一般文物和参考文物,但也只是通过照片的形式进行展示。

  沿着陈列室旁的木梯拾阶而上,是张人亚的卧室。墙上泛黄的旧照片引人注目,照片下方有一行字:“上海金银业工人俱乐部成立大会全体合影(1922年9月16日)”。

  张人亚正是从领导上海金银业工人罢工开始,正式走上革命道路的。

  在陈列室旁的一间屋子里,记者见到了张志成。他是张人亚的侄子,今年已经78岁了。他至今住在故居里,闲暇时照看一下陈列室。

  “这个叔叔,我没见过。”张志成坦言,自己是1940年出生的,当时张人亚已经逝世八年了。

  尽管没见过面,张志成还是为自己家族出了这样一位革命家而感到骄傲和自豪。让他感到遗憾的是,由于张人亚逝世得早,又是逝世在路上,关于张人亚的历史资料仍存在不少空白。作为后人,他希望能够通过不断挖掘,向世人展现更加完整、丰满的张人亚。

  张人亚故居

  张人亚(静泉)衣冠冢

  C张人亚的遗骸葬在何处?家人一直没有停止过寻找

  “1949年以来,全家一直都没有停止过对爷爷下落的寻找。”今年57岁的张建文说。他是张静茂的孙子,现居上海,他称张人亚为爷爷。

  张建文说,在2005年之前,对张人亚生平事迹和遗骸下落的寻找,可以说是举步维艰,因为有用的线索实在太少。转机出现在2005年。“当时我们经常在网上‘抠’,哪怕只有一点点关联的信息也好。有一天,我的堂姐在网上看到,位于瑞金叶坪的中央出版局旧址有跟爷爷相关的线索。抱着试试看的心情,家人去了趟瑞金,没想到,就这样找到了一些消息。”

  张人亚的消息是有了,但他最终被埋葬在何处,仍旧是个谜。“当时我们去很多部门找过,但都没有信息记录。”张建文回忆,“我们只能自己找党史研究方面的专家探讨,或者从同期参加革命的人的回忆录里去寻找线索。”

  “遇到困难,感到失望,已经成为家常便饭。”让张建文说,一年一年过去,当年和张人亚一起参加革命的人,几乎都去世了,这让寻找张人亚下落的希望变得更加渺茫。

  近几年来,张人亚的后人渐渐放缓了寻找的步伐。

  “一来,党对张人亚的革命业绩已经有高度的评价,这也是对全家人,尤其是我爷爷那一辈人的告慰。二来,很多寻找工作的确超出了我们家人的能力。而且我想,爷爷当初参加革命追求的是无私奉献,他应该也不希望看到我们为了他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不过,张建文也表示,站在家人的立场,他们永远都抱着这样的想法:哪怕只有最微弱的希望,也希望这个党章的守护者能够回家。宁波晚报记者石承承/文崔引摄

  新闻多一点

  关于张人亚,你还应该知道的

  不仅仅是第一部党章的“神秘守护者”,张人亚自1921年入党到1932年殉职这10余年里,所做出的革命业绩和取得的革命功勋还有很多。

  第一位宁波籍中共党员

  张人亚于1913年离开家乡,到上海的老凤祥银楼做学徒。

  当学徒的那段日子,张人亚过得并不开心。学徒的艰辛还是其次,从小接受“新学”的他实在看不惯中外反动势力到处镇压人民的反抗斗争。

  读过中学,敢于反抗压迫,勇于接受革命思想,还不到20岁的张人亚,很快从一帮工人群众中脱颖而出,引起了革命组织的关注。

  1921年,张人亚加入中国共产党。那一年,正是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年。与党“同龄”的张人亚,也成为第一名宁波籍中共党员。

  1922年,张人亚出任上海金银业工人俱乐部首任主任,积极为工人群众的利益发声。1922年10月6日,他发动了上海金银业工人罢工,共有2000余名工人参与,直到资方答应部分要求,工人们才于同年11月4日复工。虽然罢工成功了,但张人亚工作的银楼老板,迫于当局的压力,将其辞退。

  在党组织的安排下,张人亚去了上海闸北的商务印书馆工人合作社工作,继续从事工人运动,并担任党、团领导机关出版的书籍和报刊发行工作,自此走上职业革命道路。

  曾是阔绰的“金铺老板”

  1929年7月,安徽芜湖突然多了一间金铺,金铺的老板正是张人亚。

  这间名义上的金铺,实际上是中共中央的金库,是为了接纳苏区送来的金条和财物,转换成现洋和钞票,再转交到上海给党中央。

  从1929年设立金铺到1931年因叛徒出卖而关闭金库,经张人亚之手的白银达2700两之多。当过出版局局长兼印刷局局长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江西瑞金成立。张人亚任中央工农检查委员会委员,先后和他共事过的共产党人包括何叔衡、董必武、刘少奇等。

  1932年6月,张人亚担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出版局局长兼印刷局局长。

  中央出版局成立于1931年底,初期设于瑞金叶坪,是苏区新闻出版和发行事业的管理机构,主要职责包括检查、审批报刊、书籍的出版和发行等。

  在短短半年左右时间里,张人亚领导了苏区的出版、印刷与发行三大项工作,建立健全了出版、印刷、发行机构与体制,还克服各种困难出版、印刷并发行了一大批苏区急需的政治、军事、经济、文教等方面的书籍。

  记者手记

  我们为什么要讲这个故事

  很惭愧,身为80后的宁波人,在这次采访前,我没有听说过张人亚这个名字。我想,很多人可能跟我一样。

  我们常常会觉得,历史,是“活”在书上的,离我们很远。其实,很多时候,历史人物就在我们身边,甚至有可能就是隔壁邻居家的爷爷或是太公。隔壁邻居家爷爷或是太公的故事中,那些精神、信仰、理念,听起来总会亲切很多。

  这是我们为什么要讲张人亚故事的第一个原因。

  在对张人亚后人的采访中,我听到表达最多的一层意思是:找了那么多年,还是没有关于张人亚遗骸的线索,如果动用大量的社会资源去寻找,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有些不好意思。

  无论是老派,还是新潮,很多人在面临死亡的时候,常会想到的一个词恐怕就是“叶落归根”,这是几千年文化积累下来的。尊重这种文化观念,是我们最该为“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烈做的分内事,是对历史的一份敬意,也是对我们能够享受现在安康生活的一份交代。

  这是我们为什么要讲张人亚故事的第二个原因。

原标题:第一部党章的“神秘守护人”是宁波人张人亚

编辑: 陈奉凤纠错:171964650@qq.com

第一部党章的“神秘守护人”是宁波人张人亚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17-09-12 07:33:13

  张人亚这个名字,对很多人来说有些陌生,但他的革命功绩用“卓然不凡”来形容一点也不夸张。

  他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之一,也是宁波籍的第一位中共党员;

  他担任过上海金银业工人俱乐部首任主任、中国革命互济会全国总会主任;

  他曾是第一届中华苏维埃政府工农监察委员、中央出版局局长和印刷局局长;

  最重要的是,他是中共二大通过的第一部党章的“神秘守护人”。

  1932年12月23日,张人亚在从江西瑞金前往福建长汀的途中因病殉职。他的遗骸究竟埋葬在何处,至今是个谜。

  张人亚的后人从未停止对其下落的追寻,但只凭一家之力,过程实在坎坷、曲折。

  “线索太少,耗费大量社会资源寻找,又有违爷爷为革命事业奉献的初心。”张人亚的后人张建文说,在内心深处,全家人还是盼望着终有一日能够找到张人亚的下落。

  A 衣冠冢的墓碑上少了一个字引出一段守护党章的传奇故事

  张人亚,原名张静泉,北仑区霞浦街道霞南村人。至今,霞南村仍保留着“张人亚故居”。

  张人亚于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他的诸多革命事迹中,最富有传奇色彩的,就是他和父亲张爵谦守护了珍贵的第一部党章。

  长山岗,和霞南村隔了一条马路相望的一处小山坡,上面有张人亚的衣冠冢。顶着烈日,踩着深达小腿肚的杂草,记者在长山岗上转悠了好几圈,终于在半山腰找到一处“泉张公墓”。

  和周围的坟墓相比,这块半米来高、窄窄的墓碑看上去毫不起眼。按照旧俗,墓碑上的刻字该是“静泉张公墓”才对,难道此处并非张人亚的墓?

  “你们没有找错。”北仑区霞浦街道文化站站长贺霁说。一直以来,她都很关注张人亚史料的挖掘。

  至于为何少刻一个“静”字,还有一段传奇故事。

  那是1927年末或1928年初的一个冬日,一个形色匆匆的男子走进霞南村现霞南东路19号的大院,直奔张爵谦的房间,他的腋下夹着一包用纸裹得严严实实的东西。张爵谦愣了一下:这不是二儿子张静泉吗?

  张静泉1913年去上海老凤祥银楼当学徒,此后回家的次数用一个手掌就能数过来。

  没人知道这对久未谋面的父子关在房间里说了什么。张人亚当天就匆匆离开了,走的时候,并没带走那包东西。等到天色渐晚,张爵谦到屋前菜园,把那包东西放进停放张人亚早逝妻子棺材的草棚。

  几天后,村里很多人都“听说”,张家的二儿子多年在外不归,恐怕早已丢了性命。有人目睹张爵谦在离家不远的长山岗上为儿子、儿媳修了一座合葬的墓穴。只是很多人不明白,张家二儿子明明叫“静泉”,张爵谦却在墓碑上少刻了一个“静”字。

  一直到1950年,全国大陆基本解放,张爵谦都没能盼到那个熟悉的身影再次出现在家门口。思前想后,已是耄耋之年的他,把另一个儿子张静茂从上海叫回来,第一次说出了埋藏在心中20多年的秘密——

  那次张人亚回来,留下的包裹里装的是党的文件和马克思主义书刊。张人亚临走前再三嘱托父亲,要好好保存这些东西。白色恐怖笼罩下,张爵谦动了个脑筋:将文件和书刊用油纸包好,放在张人亚的衣冠冢里,还特地在墓碑上少刻一个“静”字,以掩人耳目。

  随后,张爵谦把文件和书刊从空棺中取出,交给张静茂带回上海,转交给党组织。

  张人亚保存的这批文件和书刊中,有中共二大制定的第一部《中国共产党章程》。经考证,这是唯一存世的“中国共产党第一部党章”的原始中文文本,是极其珍贵的档案文件。

  B 北仑老家留有张人亚故居里面有他的事迹陈列室

  张人亚在中共历史上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

  他殉职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其机关报《红色中华》上发表题为《追悼张人亚》的悼词,称他为“最勇敢坚决的革命战士”。这也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1931年成立以来,第一次在机关报上为逝去的同志专门发表悼词。

  能有这样一位有着传奇经历和卓越功勋的“老乡”,是件自豪的事。带着激动的心情,记者前往位于霞南村霞南东路19号的“张人亚故居”。

  “张人亚故居”是一处四合院式的老建筑,据说建于清代中期。房子后来经过改建,摆在窗台下的洗衣机,晾在屋檐下的衣服,显示故居中仍有人居住。

  记者跨进院子时,里面一片寂静,院子中央的花花草草摆得错落有致,一看就知道有人在精心打理。

  张人亚事迹陈列室的面积不大,但打扫得干干净净。陈列室里有这样一段文字:“张人亚为党留下的革命文献,除了中共‘二大’文献珍藏在中央档案馆外,其余分别珍藏在国家博物馆和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其中被评为‘具有特别重要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国家一级文物的,就有二十一件。”

  陈列室里,上述珍贵文物多以照片或展板的形式展出。在其中一块展板上,记者还看到,张人亚在去中央苏区前夕,将全部家当都留在上海的弟弟张静茂家中,包括10张明信片、2张当票、5枚私章,以及公园年票和毯子、小提箱等。这些文物中,除明信片为国家三级文物外,其余多为一般文物和参考文物,但也只是通过照片的形式进行展示。

  沿着陈列室旁的木梯拾阶而上,是张人亚的卧室。墙上泛黄的旧照片引人注目,照片下方有一行字:“上海金银业工人俱乐部成立大会全体合影(1922年9月16日)”。

  张人亚正是从领导上海金银业工人罢工开始,正式走上革命道路的。

  在陈列室旁的一间屋子里,记者见到了张志成。他是张人亚的侄子,今年已经78岁了。他至今住在故居里,闲暇时照看一下陈列室。

  “这个叔叔,我没见过。”张志成坦言,自己是1940年出生的,当时张人亚已经逝世八年了。

  尽管没见过面,张志成还是为自己家族出了这样一位革命家而感到骄傲和自豪。让他感到遗憾的是,由于张人亚逝世得早,又是逝世在路上,关于张人亚的历史资料仍存在不少空白。作为后人,他希望能够通过不断挖掘,向世人展现更加完整、丰满的张人亚。

  张人亚故居

  张人亚(静泉)衣冠冢

  C张人亚的遗骸葬在何处?家人一直没有停止过寻找

  “1949年以来,全家一直都没有停止过对爷爷下落的寻找。”今年57岁的张建文说。他是张静茂的孙子,现居上海,他称张人亚为爷爷。

  张建文说,在2005年之前,对张人亚生平事迹和遗骸下落的寻找,可以说是举步维艰,因为有用的线索实在太少。转机出现在2005年。“当时我们经常在网上‘抠’,哪怕只有一点点关联的信息也好。有一天,我的堂姐在网上看到,位于瑞金叶坪的中央出版局旧址有跟爷爷相关的线索。抱着试试看的心情,家人去了趟瑞金,没想到,就这样找到了一些消息。”

  张人亚的消息是有了,但他最终被埋葬在何处,仍旧是个谜。“当时我们去很多部门找过,但都没有信息记录。”张建文回忆,“我们只能自己找党史研究方面的专家探讨,或者从同期参加革命的人的回忆录里去寻找线索。”

  “遇到困难,感到失望,已经成为家常便饭。”让张建文说,一年一年过去,当年和张人亚一起参加革命的人,几乎都去世了,这让寻找张人亚下落的希望变得更加渺茫。

  近几年来,张人亚的后人渐渐放缓了寻找的步伐。

  “一来,党对张人亚的革命业绩已经有高度的评价,这也是对全家人,尤其是我爷爷那一辈人的告慰。二来,很多寻找工作的确超出了我们家人的能力。而且我想,爷爷当初参加革命追求的是无私奉献,他应该也不希望看到我们为了他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不过,张建文也表示,站在家人的立场,他们永远都抱着这样的想法:哪怕只有最微弱的希望,也希望这个党章的守护者能够回家。宁波晚报记者石承承/文崔引摄

  新闻多一点

  关于张人亚,你还应该知道的

  不仅仅是第一部党章的“神秘守护者”,张人亚自1921年入党到1932年殉职这10余年里,所做出的革命业绩和取得的革命功勋还有很多。

  第一位宁波籍中共党员

  张人亚于1913年离开家乡,到上海的老凤祥银楼做学徒。

  当学徒的那段日子,张人亚过得并不开心。学徒的艰辛还是其次,从小接受“新学”的他实在看不惯中外反动势力到处镇压人民的反抗斗争。

  读过中学,敢于反抗压迫,勇于接受革命思想,还不到20岁的张人亚,很快从一帮工人群众中脱颖而出,引起了革命组织的关注。

  1921年,张人亚加入中国共产党。那一年,正是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年。与党“同龄”的张人亚,也成为第一名宁波籍中共党员。

  1922年,张人亚出任上海金银业工人俱乐部首任主任,积极为工人群众的利益发声。1922年10月6日,他发动了上海金银业工人罢工,共有2000余名工人参与,直到资方答应部分要求,工人们才于同年11月4日复工。虽然罢工成功了,但张人亚工作的银楼老板,迫于当局的压力,将其辞退。

  在党组织的安排下,张人亚去了上海闸北的商务印书馆工人合作社工作,继续从事工人运动,并担任党、团领导机关出版的书籍和报刊发行工作,自此走上职业革命道路。

  曾是阔绰的“金铺老板”

  1929年7月,安徽芜湖突然多了一间金铺,金铺的老板正是张人亚。

  这间名义上的金铺,实际上是中共中央的金库,是为了接纳苏区送来的金条和财物,转换成现洋和钞票,再转交到上海给党中央。

  从1929年设立金铺到1931年因叛徒出卖而关闭金库,经张人亚之手的白银达2700两之多。当过出版局局长兼印刷局局长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江西瑞金成立。张人亚任中央工农检查委员会委员,先后和他共事过的共产党人包括何叔衡、董必武、刘少奇等。

  1932年6月,张人亚担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出版局局长兼印刷局局长。

  中央出版局成立于1931年底,初期设于瑞金叶坪,是苏区新闻出版和发行事业的管理机构,主要职责包括检查、审批报刊、书籍的出版和发行等。

  在短短半年左右时间里,张人亚领导了苏区的出版、印刷与发行三大项工作,建立健全了出版、印刷、发行机构与体制,还克服各种困难出版、印刷并发行了一大批苏区急需的政治、军事、经济、文教等方面的书籍。

  记者手记

  我们为什么要讲这个故事

  很惭愧,身为80后的宁波人,在这次采访前,我没有听说过张人亚这个名字。我想,很多人可能跟我一样。

  我们常常会觉得,历史,是“活”在书上的,离我们很远。其实,很多时候,历史人物就在我们身边,甚至有可能就是隔壁邻居家的爷爷或是太公。隔壁邻居家爷爷或是太公的故事中,那些精神、信仰、理念,听起来总会亲切很多。

  这是我们为什么要讲张人亚故事的第一个原因。

  在对张人亚后人的采访中,我听到表达最多的一层意思是:找了那么多年,还是没有关于张人亚遗骸的线索,如果动用大量的社会资源去寻找,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有些不好意思。

  无论是老派,还是新潮,很多人在面临死亡的时候,常会想到的一个词恐怕就是“叶落归根”,这是几千年文化积累下来的。尊重这种文化观念,是我们最该为“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烈做的分内事,是对历史的一份敬意,也是对我们能够享受现在安康生活的一份交代。

  这是我们为什么要讲张人亚故事的第二个原因。

原标题:第一部党章的“神秘守护人”是宁波人张人亚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陈奉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