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下载手机版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文化·体育
“风雨天一阁图”回家!夏蕙瑛将这幅长卷捐给了宁波
稿源: 甬派客户端   2017-09-24 21:59:00 报料热线:81850000

(夏蕙瑛作品展开幕式上展示《风雨天一阁图》)

  “风雨天一阁”,这个名字是不是很耳熟?没错,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一书中有同名散文。然而你知道吗?“风雨天一阁”也是一幅杰出的水墨画卷。

  今天上午,《夏蕙瑛水云乡作品展》在天一阁博物馆开幕,展出了她的“风雨天一阁图”作品,以及“水云乡”系列50幅书画作品。同时,夏蕙瑛将精心创作的绘画作品“风雨天一阁图”捐赠给天一阁博物馆作为永久收藏。

  记者观察到,4米长卷《风雨天一阁图》是展览现场的焦点,远看它似是一幅信笔随意挥就的水墨画,笔墨浑厚、酣畅;细细品读,你会发现里面竟藏着天一阁藏书楼数百年来所经历过的艰难与荣耀!

  谈起创作过程,夏蕙瑛感慨万千——

(夏蕙瑛(左)展示收藏证书)

  多次造访天一阁,只因心中的一份感动

  虽是上海人,夏蕙瑛却与浙江十分有缘,为浙江秀丽多姿的山水、热情善良的人民以及积淀深厚的文化等所感动,自1996年开始在浙江游历、写生和会友。她自幼表现出超人的艺术天赋,多次获得全国大奖,15岁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画展。在艺术成长的道路上,她得到了刘海粟、李苦禅等数十位艺术大师的指导。

  多年前,夏蕙瑛在一次浙江游历写生中,为余秋雨先生的散文《风雨天一阁》所动容,“余秋雨老师打着伞,大雨中挽起裤脚进入天一阁的场景打动了我,这是对文化的顶礼膜拜!从那时起,神秘的天一阁进入了我的视野。”夏蕙瑛告诉记者。

  第一次造访,她了解了天一阁历经400余年仍岿然屹立的历史过程,风雨证缘、银书两讫、重义迎贤、壮色四库等一幕幕展现在面前,这种古老文化的风雨沧桑和流传不易深深打动了她,于是便产生了刻画天一阁的强烈冲动。回家后,她画了几十幅草图,多幅不同尺寸的作品,然不能尽心意,只能暂时歇笔,但脑海中常常浮现着挥之不去的天一阁。

  第二次再访,她独自面对范钦的塑像,那种难以言喻的情感堆积,情绪交织,神思万千。

  复作草图十余幅,终认为用水墨最能体现天一阁的悲怆和神圣。这就是她笔下的“风雨天一阁图”。

(风雨天一阁39×97cm 2008年)

  捐赠,只为让作品找到最好的归宿

  历经3年的创作,2008年,水墨画《风雨天一阁图》终于问世。

  余秋雨先生在为《风雨天一阁图》题跋中写道:“宁波天一阁实乃中华文化安魂之宅也,数百年来挣扎于断裂与传承之间,余曾于风雨之晨悄然登临,百感莫名而为文以纪。画家夏蕙瑛读余文而往访,归来作画,笔触惊人,生命图谱如游龙般,墨色淋漓,余见之即喜,故附笔数语,以襄其胜。”

  散文《风雨天一阁》的精神感召下,诞生了水墨画《风雨天一阁图》,这不正是文化上的一种传承吗?

  在夏蕙瑛身上,传承不仅体现在创作上,更淋漓展现在捐赠这一举动上,“天一阁承载着中华古文明的厚度,这一精神地标应让更多人知道,更多人敬仰。作为艺术工作者,我们应努力创作出好的作品,向天一阁致敬。同时,我觉得这些作品应回到自己的家园,希望能为丰富及传承天一阁精神内涵尽点绵力。”谈及捐赠《风雨天一阁图》的初衷,夏蕙瑛如是说。

(红正盛69×100cm 1996年)

  “每一次挥毫都是一次与生活的偶遇”

  在艺术上,夏蕙瑛可贵在兼蓄与创新,古今中外各类艺术,均在其借鉴吸收之例,终又自出新意。近40年来,她敢于打破中国传统绘画与西方现代主义之间的隔阂,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画风。

  作为当代最具实力的中青年画家,她坚持求新求变,擅将水墨、彩墨、抽象等各种手法融为一体,形成厚积薄发、淋漓尽致的个人风格,创作的绘画作品在中国画坛独树一帜。

  记者了解到,此次展览中有不少以“荷”为主题的作品,其中《红正盛》和《秋荣》绘于1996年,是当年她在深圳洪湖公园的湖心岛上潜心画了一个花季而成,也成为她的里程碑作品。观赏夏蕙瑛笔下的荷花,既有黑白水墨,又有写意重彩,既古典传统,又现代时尚,每一幅作品都散发出不同的气韵。

  夏蕙瑛说,每一幅书画创作,因感觉不同而风格各异,每一次挥毫都是一次与生活的偶遇,不可能出现重复的作品,也只有这样书画作品才显得真实而独具韵味。

  而《风雨天一阁图》,正是这样的作品。本次作品展将持续到2017年10月10日,有兴趣的网友不妨前往天一阁博物馆一睹为快。

  《夏蕙瑛水云乡作品展》部分展品

(扇形荷花图十28x60cm 2017年)

(扇形荷花图九28x60cm 2017年)

(扇形荷花图二28x60cm 2017年)

(扇形荷花图一28x60cm 2017年)

   记者刘挺通讯员王伊婧乌莹君

原标题:“风雨天一阁图”回家了!今天,夏蕙瑛把这幅长卷捐给了宁波

编辑: 应波纠错:171964650@qq.com

“风雨天一阁图”回家!夏蕙瑛将这幅长卷捐给了宁波

稿源: 甬派客户端 2017-09-24 21:59:00

(夏蕙瑛作品展开幕式上展示《风雨天一阁图》)

  “风雨天一阁”,这个名字是不是很耳熟?没错,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一书中有同名散文。然而你知道吗?“风雨天一阁”也是一幅杰出的水墨画卷。

  今天上午,《夏蕙瑛水云乡作品展》在天一阁博物馆开幕,展出了她的“风雨天一阁图”作品,以及“水云乡”系列50幅书画作品。同时,夏蕙瑛将精心创作的绘画作品“风雨天一阁图”捐赠给天一阁博物馆作为永久收藏。

  记者观察到,4米长卷《风雨天一阁图》是展览现场的焦点,远看它似是一幅信笔随意挥就的水墨画,笔墨浑厚、酣畅;细细品读,你会发现里面竟藏着天一阁藏书楼数百年来所经历过的艰难与荣耀!

  谈起创作过程,夏蕙瑛感慨万千——

(夏蕙瑛(左)展示收藏证书)

  多次造访天一阁,只因心中的一份感动

  虽是上海人,夏蕙瑛却与浙江十分有缘,为浙江秀丽多姿的山水、热情善良的人民以及积淀深厚的文化等所感动,自1996年开始在浙江游历、写生和会友。她自幼表现出超人的艺术天赋,多次获得全国大奖,15岁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画展。在艺术成长的道路上,她得到了刘海粟、李苦禅等数十位艺术大师的指导。

  多年前,夏蕙瑛在一次浙江游历写生中,为余秋雨先生的散文《风雨天一阁》所动容,“余秋雨老师打着伞,大雨中挽起裤脚进入天一阁的场景打动了我,这是对文化的顶礼膜拜!从那时起,神秘的天一阁进入了我的视野。”夏蕙瑛告诉记者。

  第一次造访,她了解了天一阁历经400余年仍岿然屹立的历史过程,风雨证缘、银书两讫、重义迎贤、壮色四库等一幕幕展现在面前,这种古老文化的风雨沧桑和流传不易深深打动了她,于是便产生了刻画天一阁的强烈冲动。回家后,她画了几十幅草图,多幅不同尺寸的作品,然不能尽心意,只能暂时歇笔,但脑海中常常浮现着挥之不去的天一阁。

  第二次再访,她独自面对范钦的塑像,那种难以言喻的情感堆积,情绪交织,神思万千。

  复作草图十余幅,终认为用水墨最能体现天一阁的悲怆和神圣。这就是她笔下的“风雨天一阁图”。

(风雨天一阁39×97cm 2008年)

  捐赠,只为让作品找到最好的归宿

  历经3年的创作,2008年,水墨画《风雨天一阁图》终于问世。

  余秋雨先生在为《风雨天一阁图》题跋中写道:“宁波天一阁实乃中华文化安魂之宅也,数百年来挣扎于断裂与传承之间,余曾于风雨之晨悄然登临,百感莫名而为文以纪。画家夏蕙瑛读余文而往访,归来作画,笔触惊人,生命图谱如游龙般,墨色淋漓,余见之即喜,故附笔数语,以襄其胜。”

  散文《风雨天一阁》的精神感召下,诞生了水墨画《风雨天一阁图》,这不正是文化上的一种传承吗?

  在夏蕙瑛身上,传承不仅体现在创作上,更淋漓展现在捐赠这一举动上,“天一阁承载着中华古文明的厚度,这一精神地标应让更多人知道,更多人敬仰。作为艺术工作者,我们应努力创作出好的作品,向天一阁致敬。同时,我觉得这些作品应回到自己的家园,希望能为丰富及传承天一阁精神内涵尽点绵力。”谈及捐赠《风雨天一阁图》的初衷,夏蕙瑛如是说。

(红正盛69×100cm 1996年)

  “每一次挥毫都是一次与生活的偶遇”

  在艺术上,夏蕙瑛可贵在兼蓄与创新,古今中外各类艺术,均在其借鉴吸收之例,终又自出新意。近40年来,她敢于打破中国传统绘画与西方现代主义之间的隔阂,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画风。

  作为当代最具实力的中青年画家,她坚持求新求变,擅将水墨、彩墨、抽象等各种手法融为一体,形成厚积薄发、淋漓尽致的个人风格,创作的绘画作品在中国画坛独树一帜。

  记者了解到,此次展览中有不少以“荷”为主题的作品,其中《红正盛》和《秋荣》绘于1996年,是当年她在深圳洪湖公园的湖心岛上潜心画了一个花季而成,也成为她的里程碑作品。观赏夏蕙瑛笔下的荷花,既有黑白水墨,又有写意重彩,既古典传统,又现代时尚,每一幅作品都散发出不同的气韵。

  夏蕙瑛说,每一幅书画创作,因感觉不同而风格各异,每一次挥毫都是一次与生活的偶遇,不可能出现重复的作品,也只有这样书画作品才显得真实而独具韵味。

  而《风雨天一阁图》,正是这样的作品。本次作品展将持续到2017年10月10日,有兴趣的网友不妨前往天一阁博物馆一睹为快。

  《夏蕙瑛水云乡作品展》部分展品

(扇形荷花图十28x60cm 2017年)

(扇形荷花图九28x60cm 2017年)

(扇形荷花图二28x60cm 2017年)

(扇形荷花图一28x60cm 2017年)

   记者刘挺通讯员王伊婧乌莹君

原标题:“风雨天一阁图”回家了!今天,夏蕙瑛把这幅长卷捐给了宁波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应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