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下载手机版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民生·城事
北仑这个毫不起眼的墓 背后竟有这样的一段传奇
稿源: 甬派客户端   2017-09-30 10:52:12 报料热线:81850000

  时间:9月29日

  地点:北仑区霞浦街道霞南村长山岗

  天气:

  经过盛夏,北仑长山岗上疯长的野花杂草掩盖了上山的道路。好在山坡南侧的两棵冬青树还是老样子,拐个弯,就看到了那块半米来高窄窄的墓碑,凹凸不平的石板上写着“泉张公墓”几个字。

  刚刚从江西赶回的“传承红色火种”小分队,默默清理着墓碑旁的杂草。其实大家都清楚,里面没有骸骨,只是一个山穴,为如今唯一存世的“中国共产党第一部党章”原始中文文本提供了安身之处。

  大约90年前,张人亚的父亲张爵谦将儿子舍命带来的包裹,用油纸包好,放进了张人亚早逝妻子的棺材里,然后在长山岗上修了墓穴,将这些重要的文件资料存于这个衣冠冢里,为了掩人耳目,还特意在墓碑上少刻了一个“静”字。

  墓前,年轻党员默默鞠躬、献花,随后围着张人亚的侄子张志成,回忆这位先驱的点滴足迹。过去近十年,张志成一直是张人亚纪念馆的文保员,也是后人前往祭奠的引路人。

  “这里,是张人亚曾经工作过的房间。”“这里,是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关于他的介绍和纪录片。”……当听到上海、瑞金当地对张人亚的认可,耄耋之年的老人露出了欣慰的神色,但随即又归于黯然。

  毕竟,此行并没有带回任何关于张人亚遗骸的消息。面对家乡人民的恳切,瑞金的当地工作人员谢春勇告诉小分队的党员们,这么多年他们也找了很久,花了很多精力,但还是一无所获。

  寻找张人亚的下落,一直是张家人念念不忘的事。上世纪50年代,自感时日无多的张爵谦将“衣冠冢”这个守了大半辈子的秘密告诉了三儿子张静茂,嘱咐他将秘藏多年的资料一并交还给党组织。出于对党和国家的热爱,也因为张人亚没有子女,捐献文物时张家没有收取一分钱的奖金。

  “虽说‘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但当我真的走回家乡、走到坟前的时候,还是感觉有那么点心疼,非常遗憾。”党校老师戚家静说。

  贺霁对此也深有同感。十年前她头一次来祭扫时,这里草木掩映,无法辨认,难以想象毫不起眼的坟墓背后有这样的一段传奇。

  来,让精神回家。眼下,北仑区委组织部正在筹划打造“党章学堂”,将张人亚守护第一部党章的故事作为源头,以有形的载体将无形的精神固化下来,延续下去。同时,原来的张人亚故居也成了开放式组织生活基地。

  “在我看来,张人亚已经成为一种精神的象征,他身上有太多值得我们当代年轻人学习的地方。”1989年出生的焦程通过自己的微博,发起了“重走先驱路”的话题,沿路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述说着自己的体会:“脚踏红色土地,心情是沉重的,但汲取的精神食粮是满满的。”

原标题:

编辑: 陈晓怡纠错:171964650@qq.com

北仑这个毫不起眼的墓 背后竟有这样的一段传奇

稿源: 甬派客户端 2017-09-30 10:52:12

  时间:9月29日

  地点:北仑区霞浦街道霞南村长山岗

  天气:

  经过盛夏,北仑长山岗上疯长的野花杂草掩盖了上山的道路。好在山坡南侧的两棵冬青树还是老样子,拐个弯,就看到了那块半米来高窄窄的墓碑,凹凸不平的石板上写着“泉张公墓”几个字。

  刚刚从江西赶回的“传承红色火种”小分队,默默清理着墓碑旁的杂草。其实大家都清楚,里面没有骸骨,只是一个山穴,为如今唯一存世的“中国共产党第一部党章”原始中文文本提供了安身之处。

  大约90年前,张人亚的父亲张爵谦将儿子舍命带来的包裹,用油纸包好,放进了张人亚早逝妻子的棺材里,然后在长山岗上修了墓穴,将这些重要的文件资料存于这个衣冠冢里,为了掩人耳目,还特意在墓碑上少刻了一个“静”字。

  墓前,年轻党员默默鞠躬、献花,随后围着张人亚的侄子张志成,回忆这位先驱的点滴足迹。过去近十年,张志成一直是张人亚纪念馆的文保员,也是后人前往祭奠的引路人。

  “这里,是张人亚曾经工作过的房间。”“这里,是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关于他的介绍和纪录片。”……当听到上海、瑞金当地对张人亚的认可,耄耋之年的老人露出了欣慰的神色,但随即又归于黯然。

  毕竟,此行并没有带回任何关于张人亚遗骸的消息。面对家乡人民的恳切,瑞金的当地工作人员谢春勇告诉小分队的党员们,这么多年他们也找了很久,花了很多精力,但还是一无所获。

  寻找张人亚的下落,一直是张家人念念不忘的事。上世纪50年代,自感时日无多的张爵谦将“衣冠冢”这个守了大半辈子的秘密告诉了三儿子张静茂,嘱咐他将秘藏多年的资料一并交还给党组织。出于对党和国家的热爱,也因为张人亚没有子女,捐献文物时张家没有收取一分钱的奖金。

  “虽说‘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但当我真的走回家乡、走到坟前的时候,还是感觉有那么点心疼,非常遗憾。”党校老师戚家静说。

  贺霁对此也深有同感。十年前她头一次来祭扫时,这里草木掩映,无法辨认,难以想象毫不起眼的坟墓背后有这样的一段传奇。

  来,让精神回家。眼下,北仑区委组织部正在筹划打造“党章学堂”,将张人亚守护第一部党章的故事作为源头,以有形的载体将无形的精神固化下来,延续下去。同时,原来的张人亚故居也成了开放式组织生活基地。

  “在我看来,张人亚已经成为一种精神的象征,他身上有太多值得我们当代年轻人学习的地方。”1989年出生的焦程通过自己的微博,发起了“重走先驱路”的话题,沿路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述说着自己的体会:“脚踏红色土地,心情是沉重的,但汲取的精神食粮是满满的。”

原标题: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陈晓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