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下载手机版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突发·现场
鄞州天童村三个老木匠造出“牛力水车”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日报   2017-10-11 08:31:00 报料热线:81850000

  图为三个老木匠在一起研究水车。(朱军备摄)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一些农业时代的劳动工具早已不再使用,并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慢慢消失。如何留住这些记忆?农村的老艺人是传承的关键人物。

  近日,在鄞州区东吴镇天童村,一家叫天童阀门厂的旧车间里传来“笃笃”“吱吱”的凿木板、锯木头的声音。三位老年人正全神贯注地干着木工活。这三位老人分别是:74岁的史东初、71岁的王孙龙和66岁的陈世红。他们正在做的是水车的车骨。

  三位老人为何一起做木工?早在2012年,为筹备天童镴会,他们一起制作了抬阁、彩车、画舫、镴枪等行会道具。一件件木工作品雕刻精美,制作精良,令观看行会的观众大为惊讶。

  东吴镇属于典型的半山区乡镇,不少农田是梯田。旧时,每到夏季,当地农户便依靠人力或牛力,将地下水、溪坑水,一担一担地挑至田头灌溉。一些平原的水稻田,也是以人力踏水车的方法提水。后来,农户巧妙利用牛力水车低水高送的提水浇灌功能,借助耕牛的力量,将溪坑里的水提上来,灌溉农田。此后,随着抽水机等机械设备的应用,牛力水车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去年,他们三人不约而同地想到,这种老农具随着时代变迁已不再使用,慢慢消失,老年人只有存在记忆里,年轻人根本没见过,能否再造出来,让大家看看?

  想干就干。他们买来木头,制好草图,三位老人也做了分工:陈世红是东吴镇民间艺术协会会长,他负责水车的设计和制作过程的指导,史东初和王孙龙两位老人是几十年的老木匠,水车的木工活由他们共同完成。

  牛拉水车的结构很复杂,主要由圆盘、中轴、水车棚三部分构成,以坚实的木质为主件,制成圆形大盘,再与竖式中轴等配件构成圆锥形框架,盘上联结齿轮旋转带动水车棚翻水。

  史东初说,做这台牛力水车耗费了三人大量的心血,三人的年纪都比较大,常常感到力不从心,想到什么就要立马写下来,有时候晚上睡觉,翻来覆去睡不着,脑子里想的全是第二天要做的工作。“圆盘特别难做,直的木材要做成多个圆弧的,再拼接起来,弧度型的木材很难制作。”王孙龙说。

  当时正值炎夏,天天高温。每次一走进工作场地没过多久,汗水就湿透了全身。

  功夫不负有心人。三位老人花了4个月时间,重现了旧时的牛力水车。现场,老人向我们演示了牛力水车的工作流程。老水牛拉着轴心转,轴心连着车盘,车盘的齿轮又带动了槽桶里的鹤板,而鹤板一直延伸到水源处,随着车盘一圈圈、一轮轮地转和一板板地括,就把水提上了岸,哗哗地流进稻田,灌溉了庄稼。

  笔者发现,牛力水车的木牛眼上还蒙着眼罩,这是为什么呢?老人说,因为转圈转多了牛也会头晕,戴上眼罩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水车的细节处都是经过老人们反复考量的,制作工艺十分精细,无一不体现着他们的精湛手艺。

  其实这台牛力水车已是他们做的第二台了。第一台牛力水车完工后,先在天童村御史坊展示,现在已迁至鄞州雪菜博物馆展出。眼下正在制作一台水车,是王升大博物馆定制的。

  在制作现场,笔者还发现,锯木头有电锯,但细木工等活计还靠手工。“制作一件车骨需要十八道工序,木工活很辛苦。”三位老人说,现在很多东西都是机械化了,我们做牛力水车是为了将这项传统工艺流传下去。牛力水车,对于年轻人来说是文化寻根,对于上了年纪的人来说则是记忆苏醒,苦在其中也乐在其中。

  接下来,他们还将制作一些传统的生产、生活用具,传承农耕文化记忆。(记者朱军备 通讯员 应苏琴邵志明)

原标题:三个老木匠造出“牛力水车”

编辑: 陈捷纠错:171964650@qq.com

鄞州天童村三个老木匠造出“牛力水车”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日报 2017-10-11 08:31:00

  图为三个老木匠在一起研究水车。(朱军备摄)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一些农业时代的劳动工具早已不再使用,并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慢慢消失。如何留住这些记忆?农村的老艺人是传承的关键人物。

  近日,在鄞州区东吴镇天童村,一家叫天童阀门厂的旧车间里传来“笃笃”“吱吱”的凿木板、锯木头的声音。三位老年人正全神贯注地干着木工活。这三位老人分别是:74岁的史东初、71岁的王孙龙和66岁的陈世红。他们正在做的是水车的车骨。

  三位老人为何一起做木工?早在2012年,为筹备天童镴会,他们一起制作了抬阁、彩车、画舫、镴枪等行会道具。一件件木工作品雕刻精美,制作精良,令观看行会的观众大为惊讶。

  东吴镇属于典型的半山区乡镇,不少农田是梯田。旧时,每到夏季,当地农户便依靠人力或牛力,将地下水、溪坑水,一担一担地挑至田头灌溉。一些平原的水稻田,也是以人力踏水车的方法提水。后来,农户巧妙利用牛力水车低水高送的提水浇灌功能,借助耕牛的力量,将溪坑里的水提上来,灌溉农田。此后,随着抽水机等机械设备的应用,牛力水车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去年,他们三人不约而同地想到,这种老农具随着时代变迁已不再使用,慢慢消失,老年人只有存在记忆里,年轻人根本没见过,能否再造出来,让大家看看?

  想干就干。他们买来木头,制好草图,三位老人也做了分工:陈世红是东吴镇民间艺术协会会长,他负责水车的设计和制作过程的指导,史东初和王孙龙两位老人是几十年的老木匠,水车的木工活由他们共同完成。

  牛拉水车的结构很复杂,主要由圆盘、中轴、水车棚三部分构成,以坚实的木质为主件,制成圆形大盘,再与竖式中轴等配件构成圆锥形框架,盘上联结齿轮旋转带动水车棚翻水。

  史东初说,做这台牛力水车耗费了三人大量的心血,三人的年纪都比较大,常常感到力不从心,想到什么就要立马写下来,有时候晚上睡觉,翻来覆去睡不着,脑子里想的全是第二天要做的工作。“圆盘特别难做,直的木材要做成多个圆弧的,再拼接起来,弧度型的木材很难制作。”王孙龙说。

  当时正值炎夏,天天高温。每次一走进工作场地没过多久,汗水就湿透了全身。

  功夫不负有心人。三位老人花了4个月时间,重现了旧时的牛力水车。现场,老人向我们演示了牛力水车的工作流程。老水牛拉着轴心转,轴心连着车盘,车盘的齿轮又带动了槽桶里的鹤板,而鹤板一直延伸到水源处,随着车盘一圈圈、一轮轮地转和一板板地括,就把水提上了岸,哗哗地流进稻田,灌溉了庄稼。

  笔者发现,牛力水车的木牛眼上还蒙着眼罩,这是为什么呢?老人说,因为转圈转多了牛也会头晕,戴上眼罩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水车的细节处都是经过老人们反复考量的,制作工艺十分精细,无一不体现着他们的精湛手艺。

  其实这台牛力水车已是他们做的第二台了。第一台牛力水车完工后,先在天童村御史坊展示,现在已迁至鄞州雪菜博物馆展出。眼下正在制作一台水车,是王升大博物馆定制的。

  在制作现场,笔者还发现,锯木头有电锯,但细木工等活计还靠手工。“制作一件车骨需要十八道工序,木工活很辛苦。”三位老人说,现在很多东西都是机械化了,我们做牛力水车是为了将这项传统工艺流传下去。牛力水车,对于年轻人来说是文化寻根,对于上了年纪的人来说则是记忆苏醒,苦在其中也乐在其中。

  接下来,他们还将制作一些传统的生产、生活用具,传承农耕文化记忆。(记者朱军备 通讯员 应苏琴邵志明)

原标题:三个老木匠造出“牛力水车”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陈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