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下载手机版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文化·体育
宁波考古让公众多渠道分享文化遗产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17-12-06 09:03:23 报料热线:81850000

  在东钱湖上水岙窑址出土的越窑青瓷花口莲瓣纹尊。

  国家水下文化遗产宁波基地鸟瞰。

  在鱼山遗址出土的“笑脸”陶器耳。

  市民参观奉化下王渡发现的史前文化遗址。

  今年是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成立30周年,但我市具有真正现代科学意味的文物考古工作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就开始了,我市的考古工作已经走过了60余年的历程。目前,我市的考古工作已经基本形成了“水陆考古并进、研究展示并重”的格局,大量的考古工作不仅为壮大“考古宁波力量”提供了机遇与平台,也为公众多渠道分享文化遗产提供了便利。

  A开展了多项考古研究

  我市的考古工作可以追溯到1956年至1973年宁波考古的田野考古时期,当时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组织开展了萧穿铁路(现萧甬铁路)宁波市郊沿线古墓葬清理和慈溪上林湖、上岙湖、白洋湖、东岙游源乡,以及鄞州东吴、东钱湖等地古窑址调查。1973年至1987年,以浙江省博物馆组织开展河姆渡遗址两次发掘为标志,宁波地区开始步入聚落考古时期。同时,随着旧城改造运动的兴起,宁波地区的城市考古也开始起步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1987年,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挂牌成立。此后,通过省市合作和院所互动,考古人员相继(试)发掘了慈湖、鲻山、沙溪、塔山、名山后、小东门、鲞架山等史前遗址,灵山、庶来等商周遗址,天封塔与国宁寺塔基、唐宋明州子城、东渡路罗城、市舶司、孔庙等城市遗址,低岭头、开刀山、鸡步山、荷花芯、马溪滩等青瓷窑址和一批古代墓葬,从而极大推动了宁波地区考古学文化的研究与探讨。

  1998年至2006年,以中国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宁波工作站获批设立和寺龙口窑址、永丰库遗址分别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为标志,宁波地区开始步入水陆考古全面发展时期。通过田螺山、傅家山等聚落遗址,永丰库、慈城古县衙、天宁寺、和义门瓮城、句章故城等城市遗址(城址),岔路、寺龙口、石马弄等青瓷窑址,马岭山、上庄山、蜈蚣岭、缸窑山、卢家山、白杜南岙等古代墓地的调查与(试)发掘,以及象山港海域、涂茨明代沉船、和义路南宋沉船等水下(沉船)考古工作的开展,不仅发现并留存了一批重要的地下文化遗存,同时也获得了诸多在国内外有着广泛影响的考古成果。

  从2006年至今,我市的考古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田螺山、塔山、童家岙、鱼山、乌龟山、大榭等聚落考古项目,渔浦码头、崇教寺、长春塘、望京门段明州罗城、句章故城、小溪(鄞江)、鄞治古城等城市(城址)考古项目,郭童岙、于家山、璎珞村、荷花芯、后司岙、上水岙等窑址考古项目,汪大猷、史嵩之等名人墓葬考古项目,浙东沿海水下文物普查、“小白礁Ⅰ号”、潮塘江元代沉船、上林湖后司岙水域等水下(沉船)考古项目陆续开展了起来。

  B打造了“考古宁波力量”

  据悉,到目前为止,各级考古机构已相继在宁波地区开展各类重要考古项目196项,其中聚落考古(试)发掘项目23项,城市(城址)考古(试)发掘项目46项,窑址考古(试)发掘项目30项,墓葬考古发掘项目79项,水下(沉船)考古项目(课题)13项,其他类型5项。这些卓有成效的考古工作为研究宁波地区的文明发展史、港城变迁史、青瓷烧造史、海外交流史和古代社会的生产生活、衣食住行、丧葬制度、礼仪习俗、宗教信仰、精神追求等方方面面奠定了坚实基础,提供了科学依据。

  多年来,宁波地区的考古专业人才从零起步,时至今日已初步形成以市本级专业人员为主体,以省级和各县(市)区专业人员为两翼,以国内外相关合作单位与外聘技术人员为辅助的综合人才体系,同时也形成了以田野考古、水下考古专业人员为基础,以科技考古、科技保护等专业人员为补充的精干工作团队。这一人才体系和工作团队已逐步发展成为“文化宁波”“文化浙江”建设的有力推手和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支撑。特别是在水下考古与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人才培养方面,宁波始终走在全国前列,被誉为“水下考古的宁波力量”。

  此外,宁波的考古机构还积极开展遥感与物探技术、考古地理信息系统、环境考古、动物考古、植物考古、人骨与古DNA研究、食性分析、出土(水)文物标本及其残留物鉴定、陶器制作技术研究、青铜器金相组织显微观察与成分分析、石器微痕与实验考古等科技考古工作,并实施了诸多陶瓷类、石刻类、木质类、丝织类文物保护项目(课题),建设并投用了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宁波基地沉船保护修复展示室、文物科技保护实验室等设施设备,同时在水陆考古实践中广泛引进、创新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不断提升宁波地区考古的科技水平和科技含量。

  C让公众多渠道分享文化遗产

  在依法实施考古的同时,我市也十分注重考古遗存的保护管理。我市不仅出台了颇具特色的地方法规,公布了一批地下(水下)文物保护单位(点),还投入巨资建设了河姆渡遗址博物馆、上林湖越窑博物馆、田螺山遗址现场馆和永丰库遗址公园,并对其他一些重要考古遗存如鱼山遗址、乌龟山遗址、大榭遗址、傅家山遗址、天宁寺遗址、水则碑、和义门瓮城遗址、渔浦码头遗址、孔庙遗址、长春塘遗址、句章故城、鄞治古城、慈城古县城、小溪(鄞江)宋元水利遗存、荷花芯窑址、后司岙窑址、上水岙窑址、郭童岙窑址、璎珞村窑址、史嵩之墓、蜈蚣岭东吴纪年墓、和义路唐代龙舟与南宋沉船、潮塘江元代沉船、“小白礁Ⅰ号”等实施了原址填埋、保护展示、整体迁移、拆解迁移、重建复原等不同形式的保护措施。

  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还通过成立公众考古活动基地、举办公众考古活动与系列知识讲座,策展专题考古陈列、专题通报,或实况直播重要考古发现、发表专版专栏文章、出版科普类纪实类读物等不同手段,来宣传考古成果、普及科学知识、展示发展历程、打造行业形象,从而让社会各界共享并共同参与到文化遗产保护中来。宁波晚报记者陈爱红 通讯员何华军

  图片由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提供

原标题:宁波考古让公众多渠道分享文化遗产

编辑: 陈奉凤纠错:171964650@qq.com

宁波考古让公众多渠道分享文化遗产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17-12-06 09:03:23

  在东钱湖上水岙窑址出土的越窑青瓷花口莲瓣纹尊。

  国家水下文化遗产宁波基地鸟瞰。

  在鱼山遗址出土的“笑脸”陶器耳。

  市民参观奉化下王渡发现的史前文化遗址。

  今年是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成立30周年,但我市具有真正现代科学意味的文物考古工作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就开始了,我市的考古工作已经走过了60余年的历程。目前,我市的考古工作已经基本形成了“水陆考古并进、研究展示并重”的格局,大量的考古工作不仅为壮大“考古宁波力量”提供了机遇与平台,也为公众多渠道分享文化遗产提供了便利。

  A开展了多项考古研究

  我市的考古工作可以追溯到1956年至1973年宁波考古的田野考古时期,当时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组织开展了萧穿铁路(现萧甬铁路)宁波市郊沿线古墓葬清理和慈溪上林湖、上岙湖、白洋湖、东岙游源乡,以及鄞州东吴、东钱湖等地古窑址调查。1973年至1987年,以浙江省博物馆组织开展河姆渡遗址两次发掘为标志,宁波地区开始步入聚落考古时期。同时,随着旧城改造运动的兴起,宁波地区的城市考古也开始起步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1987年,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挂牌成立。此后,通过省市合作和院所互动,考古人员相继(试)发掘了慈湖、鲻山、沙溪、塔山、名山后、小东门、鲞架山等史前遗址,灵山、庶来等商周遗址,天封塔与国宁寺塔基、唐宋明州子城、东渡路罗城、市舶司、孔庙等城市遗址,低岭头、开刀山、鸡步山、荷花芯、马溪滩等青瓷窑址和一批古代墓葬,从而极大推动了宁波地区考古学文化的研究与探讨。

  1998年至2006年,以中国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宁波工作站获批设立和寺龙口窑址、永丰库遗址分别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为标志,宁波地区开始步入水陆考古全面发展时期。通过田螺山、傅家山等聚落遗址,永丰库、慈城古县衙、天宁寺、和义门瓮城、句章故城等城市遗址(城址),岔路、寺龙口、石马弄等青瓷窑址,马岭山、上庄山、蜈蚣岭、缸窑山、卢家山、白杜南岙等古代墓地的调查与(试)发掘,以及象山港海域、涂茨明代沉船、和义路南宋沉船等水下(沉船)考古工作的开展,不仅发现并留存了一批重要的地下文化遗存,同时也获得了诸多在国内外有着广泛影响的考古成果。

  从2006年至今,我市的考古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田螺山、塔山、童家岙、鱼山、乌龟山、大榭等聚落考古项目,渔浦码头、崇教寺、长春塘、望京门段明州罗城、句章故城、小溪(鄞江)、鄞治古城等城市(城址)考古项目,郭童岙、于家山、璎珞村、荷花芯、后司岙、上水岙等窑址考古项目,汪大猷、史嵩之等名人墓葬考古项目,浙东沿海水下文物普查、“小白礁Ⅰ号”、潮塘江元代沉船、上林湖后司岙水域等水下(沉船)考古项目陆续开展了起来。

  B打造了“考古宁波力量”

  据悉,到目前为止,各级考古机构已相继在宁波地区开展各类重要考古项目196项,其中聚落考古(试)发掘项目23项,城市(城址)考古(试)发掘项目46项,窑址考古(试)发掘项目30项,墓葬考古发掘项目79项,水下(沉船)考古项目(课题)13项,其他类型5项。这些卓有成效的考古工作为研究宁波地区的文明发展史、港城变迁史、青瓷烧造史、海外交流史和古代社会的生产生活、衣食住行、丧葬制度、礼仪习俗、宗教信仰、精神追求等方方面面奠定了坚实基础,提供了科学依据。

  多年来,宁波地区的考古专业人才从零起步,时至今日已初步形成以市本级专业人员为主体,以省级和各县(市)区专业人员为两翼,以国内外相关合作单位与外聘技术人员为辅助的综合人才体系,同时也形成了以田野考古、水下考古专业人员为基础,以科技考古、科技保护等专业人员为补充的精干工作团队。这一人才体系和工作团队已逐步发展成为“文化宁波”“文化浙江”建设的有力推手和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支撑。特别是在水下考古与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人才培养方面,宁波始终走在全国前列,被誉为“水下考古的宁波力量”。

  此外,宁波的考古机构还积极开展遥感与物探技术、考古地理信息系统、环境考古、动物考古、植物考古、人骨与古DNA研究、食性分析、出土(水)文物标本及其残留物鉴定、陶器制作技术研究、青铜器金相组织显微观察与成分分析、石器微痕与实验考古等科技考古工作,并实施了诸多陶瓷类、石刻类、木质类、丝织类文物保护项目(课题),建设并投用了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宁波基地沉船保护修复展示室、文物科技保护实验室等设施设备,同时在水陆考古实践中广泛引进、创新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不断提升宁波地区考古的科技水平和科技含量。

  C让公众多渠道分享文化遗产

  在依法实施考古的同时,我市也十分注重考古遗存的保护管理。我市不仅出台了颇具特色的地方法规,公布了一批地下(水下)文物保护单位(点),还投入巨资建设了河姆渡遗址博物馆、上林湖越窑博物馆、田螺山遗址现场馆和永丰库遗址公园,并对其他一些重要考古遗存如鱼山遗址、乌龟山遗址、大榭遗址、傅家山遗址、天宁寺遗址、水则碑、和义门瓮城遗址、渔浦码头遗址、孔庙遗址、长春塘遗址、句章故城、鄞治古城、慈城古县城、小溪(鄞江)宋元水利遗存、荷花芯窑址、后司岙窑址、上水岙窑址、郭童岙窑址、璎珞村窑址、史嵩之墓、蜈蚣岭东吴纪年墓、和义路唐代龙舟与南宋沉船、潮塘江元代沉船、“小白礁Ⅰ号”等实施了原址填埋、保护展示、整体迁移、拆解迁移、重建复原等不同形式的保护措施。

  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还通过成立公众考古活动基地、举办公众考古活动与系列知识讲座,策展专题考古陈列、专题通报,或实况直播重要考古发现、发表专版专栏文章、出版科普类纪实类读物等不同手段,来宣传考古成果、普及科学知识、展示发展历程、打造行业形象,从而让社会各界共享并共同参与到文化遗产保护中来。宁波晚报记者陈爱红 通讯员何华军

  图片由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提供

原标题:宁波考古让公众多渠道分享文化遗产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陈奉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