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下载手机版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文化·体育
著名越剧小生陆锦花病逝 享年91岁 年轻时曾把户口迁到余姚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18-01-13 07:43:06 报料热线:81850000

陆锦花(右)和傅全香主演的《情探》剧照。

陆锦花

  上海越剧院11日晚发布讣告称:“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主同盟盟员、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越剧‘陆派’艺术创始人陆锦花先生,因病于洛杉矶时间2018年1月10日20时08分在美国当地医院逝世,享年91岁。”

  陆锦花是越剧四大名小生之一,她的离去让戏迷无限惋惜,感慨“世间再无陆王魁和陆方卿”。“陆派”艺术在宁波有众多粉丝,而鲜为人知的是,陆锦花年轻时曾把户口迁到余姚好几年。

  她一度是余姚人

  众多的缅怀文章中提到,陆锦花“祖籍福建,寄籍浙江余姚”,何为寄籍余姚?

  “就是她人没有居住在余姚,但年轻的时候曾把户口迁到了余姚。至于为什么迁户口,寄籍多久?这方面的资料非常少,我们也不清楚,可能是因为战争或者什么历史原因吧。”余姚名人馆馆长梅艳昨天在接受采访时如是说。在余姚名人馆,有一块陆锦花的展板,因为她一度是余姚人,但图文都很简单。

  陆锦花1927年2月出生于上海,与当时大多数越剧演员来自浙江嵊县等乡下不同,陆锦花是个“上海小姐”。陆锦花一开始并不姓陆,她学名柯纹祺,小名柯秀珍。由于母亲喜欢看戏,陆锦花小时候常常跟着大人去看越剧,后来由于家庭变故,父亲失业了,陆锦花想去学戏挣钱,但父亲不同意女儿做“戏子”,于是陆锦花改用母姓“陆”,瞒着父亲走上了演艺之路。这是10多年前陆锦花回国接受上海电视媒体采访时透露的。

  陆派宁波有传人

  从1940年进越剧四季班学艺,到1983年退休后旅居美国,在四十余年的舞台生涯中,陆锦花曾和袁雪芬、王文娟、张云霞、傅全香等名家合作,不仅在舞台上塑造了一个个经典的越剧小生形象,而且开创了“陆派”艺术,和徐派、范派、尹派并称为越剧四大小生流派。她塑造的经典角色有《珍珠塔》中的方卿、《彩楼记》中的吕蒙正、《情探》中的王魁、《盘夫索夫》中的曾荣等。

  其中《情探》由著名剧作家田汉和妻子安娥编剧,剧中的王魁是一个负心汉形象,陆锦花赋予了角色特有的血肉和灵魂,据称田汉看了陆锦花的演出后兴奋地说:“你就是我笔下的王魁!”该剧于1958年被摄制成黑白电影,陆派艺术被更多的人熟悉和喜爱。和陆锦花搭档主演《情探》的傅全香曾回忆说:“我也是‘陆迷’啊!记得有一次演《情探》,阿妹(指陆锦花)在‘伴读’时唱一段‘黄卷青灯两年以上’尺调腔,声声入耳,非常好听,我听得如痴如醉,等她唱完,我竟忘了自己要接唱,只得让乐队伴奏糊弄过去了。”

  裴云燕曾是宁波市小百花越剧团的陆派小生,昨天她告诉记者,因为陆锦花老师上个世纪80年代初就去了美国,所以陆派子弟并不是很多,上海越剧院的曹银娣是曾得陆老师亲传的陆派大弟子,“我在艺校学习的时候,学校曾请曹银娣来给我们排戏、指导,其间曹老师也曾谈到陆锦花老师的艺术修为和人格魅力。愿陆老师走好!”

  “陆派”是偷学来的

  据《海外游子陆锦花》一书记载,陆锦花是1983年去美国探望女儿的,一年后拿到了“绿卡”。有些好心的朋友劝陆锦花加入美国籍,但她总是婉言谢绝:“我生在中国,长在中国,我是中国人,为什么一定要入美国籍呢?况且年纪一大把了,还去费这个神做什么呀?”

  陆锦花经常回国小住,目睹国内万象更新,恋乡之情益浓。在回沪探亲的日子里,她欣然与戏迷们会晤,为记叙她艺术人生的《海外游子陆锦花》一书签名,关注陆派传人的成长……她在接受上海电视媒体采访时说,刚学艺的时候,她拜男班演员张福奎为师,“师父是演大花脸的,并不怎么教学生,真的是师父领进门,修行靠自身”。所以更多时候,陆锦花是站在舞台角落上“偷戏”。为此,她那时跑遍了上海演越剧的各家戏馆,并深深地喜欢上了与袁雪芬、傅全香合作的女小生马樟花。陆锦花就留心多看马樟花的戏,结合自己的嗓音条件,反复学习,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可以说,“陆派”唱腔是陆锦花从“闪电小生”马樟花的唱腔中学习、创造出来的,其特点是音色明亮纯净,行腔舒展松弛,吐字清晰入耳, “在平稳中传情,在平淡中出奇”,像《送花楼会》《宿庙题诗》等大量精彩唱段,至今仍在海内外传唱不绝。

  宁波晚报记者俞素梅

原标题:著名越剧小生陆锦花病逝

编辑: 杜寅纠错:171964650@qq.com

著名越剧小生陆锦花病逝 享年91岁 年轻时曾把户口迁到余姚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18-01-13 07:43:06

陆锦花(右)和傅全香主演的《情探》剧照。

陆锦花

  上海越剧院11日晚发布讣告称:“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主同盟盟员、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越剧‘陆派’艺术创始人陆锦花先生,因病于洛杉矶时间2018年1月10日20时08分在美国当地医院逝世,享年91岁。”

  陆锦花是越剧四大名小生之一,她的离去让戏迷无限惋惜,感慨“世间再无陆王魁和陆方卿”。“陆派”艺术在宁波有众多粉丝,而鲜为人知的是,陆锦花年轻时曾把户口迁到余姚好几年。

  她一度是余姚人

  众多的缅怀文章中提到,陆锦花“祖籍福建,寄籍浙江余姚”,何为寄籍余姚?

  “就是她人没有居住在余姚,但年轻的时候曾把户口迁到了余姚。至于为什么迁户口,寄籍多久?这方面的资料非常少,我们也不清楚,可能是因为战争或者什么历史原因吧。”余姚名人馆馆长梅艳昨天在接受采访时如是说。在余姚名人馆,有一块陆锦花的展板,因为她一度是余姚人,但图文都很简单。

  陆锦花1927年2月出生于上海,与当时大多数越剧演员来自浙江嵊县等乡下不同,陆锦花是个“上海小姐”。陆锦花一开始并不姓陆,她学名柯纹祺,小名柯秀珍。由于母亲喜欢看戏,陆锦花小时候常常跟着大人去看越剧,后来由于家庭变故,父亲失业了,陆锦花想去学戏挣钱,但父亲不同意女儿做“戏子”,于是陆锦花改用母姓“陆”,瞒着父亲走上了演艺之路。这是10多年前陆锦花回国接受上海电视媒体采访时透露的。

  陆派宁波有传人

  从1940年进越剧四季班学艺,到1983年退休后旅居美国,在四十余年的舞台生涯中,陆锦花曾和袁雪芬、王文娟、张云霞、傅全香等名家合作,不仅在舞台上塑造了一个个经典的越剧小生形象,而且开创了“陆派”艺术,和徐派、范派、尹派并称为越剧四大小生流派。她塑造的经典角色有《珍珠塔》中的方卿、《彩楼记》中的吕蒙正、《情探》中的王魁、《盘夫索夫》中的曾荣等。

  其中《情探》由著名剧作家田汉和妻子安娥编剧,剧中的王魁是一个负心汉形象,陆锦花赋予了角色特有的血肉和灵魂,据称田汉看了陆锦花的演出后兴奋地说:“你就是我笔下的王魁!”该剧于1958年被摄制成黑白电影,陆派艺术被更多的人熟悉和喜爱。和陆锦花搭档主演《情探》的傅全香曾回忆说:“我也是‘陆迷’啊!记得有一次演《情探》,阿妹(指陆锦花)在‘伴读’时唱一段‘黄卷青灯两年以上’尺调腔,声声入耳,非常好听,我听得如痴如醉,等她唱完,我竟忘了自己要接唱,只得让乐队伴奏糊弄过去了。”

  裴云燕曾是宁波市小百花越剧团的陆派小生,昨天她告诉记者,因为陆锦花老师上个世纪80年代初就去了美国,所以陆派子弟并不是很多,上海越剧院的曹银娣是曾得陆老师亲传的陆派大弟子,“我在艺校学习的时候,学校曾请曹银娣来给我们排戏、指导,其间曹老师也曾谈到陆锦花老师的艺术修为和人格魅力。愿陆老师走好!”

  “陆派”是偷学来的

  据《海外游子陆锦花》一书记载,陆锦花是1983年去美国探望女儿的,一年后拿到了“绿卡”。有些好心的朋友劝陆锦花加入美国籍,但她总是婉言谢绝:“我生在中国,长在中国,我是中国人,为什么一定要入美国籍呢?况且年纪一大把了,还去费这个神做什么呀?”

  陆锦花经常回国小住,目睹国内万象更新,恋乡之情益浓。在回沪探亲的日子里,她欣然与戏迷们会晤,为记叙她艺术人生的《海外游子陆锦花》一书签名,关注陆派传人的成长……她在接受上海电视媒体采访时说,刚学艺的时候,她拜男班演员张福奎为师,“师父是演大花脸的,并不怎么教学生,真的是师父领进门,修行靠自身”。所以更多时候,陆锦花是站在舞台角落上“偷戏”。为此,她那时跑遍了上海演越剧的各家戏馆,并深深地喜欢上了与袁雪芬、傅全香合作的女小生马樟花。陆锦花就留心多看马樟花的戏,结合自己的嗓音条件,反复学习,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可以说,“陆派”唱腔是陆锦花从“闪电小生”马樟花的唱腔中学习、创造出来的,其特点是音色明亮纯净,行腔舒展松弛,吐字清晰入耳, “在平稳中传情,在平淡中出奇”,像《送花楼会》《宿庙题诗》等大量精彩唱段,至今仍在海内外传唱不绝。

  宁波晚报记者俞素梅

原标题:著名越剧小生陆锦花病逝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杜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