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下载手机版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文化·体育
宁波竹刻艺人钱沙汀:刀痕尽处现真心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日报   2018-02-02 09:26:00 报料热线:81850000

钱沙汀埋头创作中

  浙江省博物馆不久前出版一本《竹醉集——当代竹刻八家精粹》,收入目前国内竹刻界最为活跃的八位中青年艺人的作品,序言中称他们为“当代中青年竹人翘楚”。他们每人手上都有一套绝活,八人中有上海的两位,其余均为浙江人士,其中,宁波有一位叫钱沙汀。序言还写道:“钱沙汀是八位竹人中年纪最轻的,在竹刻创作上却是最坚持古典主义道路的一位。他的作品以古意人物为主,无论圆雕、浮雕,造型都很统一,气质一以贯之,造型有道骨仙风之态,气质有飘逸俊发之趣。”

  知道他的人并不多。39岁的钱沙汀,属羊,象山人,算是宁波竹刻界的“隐士”,平时在一些有艺术家参与的研讨会、座谈会、评奖会等场合,难以见到他的身影,对他的竹刻之事,人们也知之甚少。可是,了解其底细的人,对他的作品可从不敢小觑。

观云(摆件)

  

  中国竹根雕大师张德和,从众多的竹雕年轻人中发现钱沙汀时,他还是个少年,但大师看出他是在用心雕刻,作品与众不同,惜才之心便开始萌动。此时,沙汀正苦于技艺的提升缓慢,欲拜师学艺。

  “张老师,我要拜您为师。”沙汀诚恳地说。

  张德和看着他,故意说:“你做得很好了,还学什么?”

  “还差得很远。”

  “学手艺,第一是要先学做人”,张德和停了一下,接着说:“我出个题目,你写篇文章看看,一周后交我。题目叫《材》。”

  三天没过,沙汀前来交卷。张德和乍一看,有点惊骇:一张纸,百余字,铅笔写就,字迹还很笨拙。

  但仔细阅读,字字珠玑,紧扣主题,真挚无妄。沙汀是这样写的:“材,木之料也,有大有小,大的可以造房子、做门窗,小的可做家具和雕刻。我是一棵无用之材,但自从认识您那天起,就一直想拜您为师,希望能通过您,把我变成有用之材。”

  “这几句话说得太好了,抓住了我的心。快20年了,我还能背下来,那张纸至今还留着。”张德和边说边慈祥地看着沙汀。

  没有叩拜,没有杂七杂八的繁文缛节,师父就这么拜定了。

  最后,张德和对徒弟说:“你做一般物件,目前的水平就可以了,但要成为一名艺术家,还要学很多东西。不能完全学我,要学,就学我的执着精神,最后还得跳出我。我的特长是圆雕,你可以尝试浮雕,走一条自己的路。同时要苦学诗书画,全面提高文化艺术修养。”

林泉高隐(臂搁)

  二

  沙汀祖上是读书人,他七八岁时,家里住的是木结构三合院,房子有很多木雕、花格窗。在中堂的楼上放着一个清代的灯箱,上面画着精美的“渔樵耕读”“和合二仙”等传统图案。楼上不常上人,黑洞洞的,院子里的孩子都不敢上去,小沙汀偏偏对古画感兴趣,常常一个人壮着胆子爬上去,瞪眼观瞧上面的画,一看就是大半天。后来,老房子拆除,画被他保留下来,绘画的构图技巧也装进了脑子里。

  伯父家有张眠床,上面刻着《三国演义》的故事,沙汀没事就跑去床前床后地围着转,尽管他对里面的故事还不是很了解,但人物造型、画面构图、雕刻刀法,都记在心里。

  十八九岁时,为了糊口,他给人修过两年古家具。那些架子床、箱柜、门窗等来自不同年代、不同地区,包含着不同的雕刻风格,门板、抽屉面板上的各色雕刻,经他眼和手的不计其数。每天在修补打磨中揣摩,练就了一副审视雕刻艺术的好眼力,再加上后来师父的点拨,和从书本上学习,让他能很容易地鉴赏宋元明清不同时代的风格,为日后的竹雕积累了丰富经验。

  留着长发的沙汀,天生性格内向,不爱讲话,更不爱喧哗,能耐得住寂寞。他说,留长发不是为了刻意把自己打扮成什么艺术家的样子,他平时喜欢着传统服装,为束发方便。静下来的时候,沙汀会穿起粗布长袍,用从古玩市场上淘到的明代骨制发簪束起长发,再配上那张俊俏的脸庞,白皙的皮肤,浓眉大眼,一副道骨仙风之态。他常常在家穿上长袍,束起发,做他的细活儿,渐渐地进入状态,据他讲,雕出的东西也不一样。

  自打拜张德和为师后,受师父指点,日有长进,四五年下来,早已不是当初为挣钱糊口而雕刻的小工匠了,他内心所向往的,时不时会在刀斧间显现出来,人物塑造逐渐有了自己的风格。师父让他从浮雕入门,再加入文化的内涵,作品自然有了文人气象。

  文如其人,对沙汀来讲,从他的竹雕就能看到他的影子。他作品的体量并不大,多见于古槎、摆件、笔筒、臂搁等小件,每件上总是有个文人雅士,或静思,或瞭望,或吹箫,或书写,表现出一种超然脱俗、傲世独往、若有所思、心怀天下的气度。古朴中透着洒脱,艺术的感觉充斥着每一刀、每一凿。难能可贵的是,他雕刻的作品不重复,做一件是一件,人物形象的塑造,实际上就是表现自己内心渴望的生活状态。

  商品经济的大潮日益强劲,许多手艺人想尽办法多出产品,再标出高价换钱。以沙汀的手艺,在外人看来应该多出作品,走市场化,去挣钱。而他却不为所动,依然故我,每年只出七八件作品,满意的留一两件,其余养家糊口。

  

  如今,手艺人习惯于建工作室,既可以做活儿,同时还能接待客人。而沙汀的工作台是建在自家的阳台上,一侧摆放着洗衣机等杂物,另一侧是局促的台子,上面堆放着各种雕刀,有大有小,长短不齐。很难想象,这样一位竹刻界“翘楚”,10年前便获得过根艺界最高奖——刘开渠根艺金奖的人,居然是在如此环境里创作。采访时,他案头放着一个很大的竹根雕,人物以及背景均已有了模样,尚属半成品。他说,已经放两年多了,一直没有想好下一步。

  光“叮叮当当”地雕凿还不够,真正的作品要靠艺术修养来支撑。不会开车的沙汀,每周要搭车和几个朋友一道去杭州学书法,早晨很早便出发,等回到象山时,已是夜半更深,这样的生活,他已经坚持四五年了。每个月,还要到更远的金华去学绘画,因为他的竹刻件上是少不了书画的。

  艺术强调个性,沙汀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做我自己喜欢的。”他以写实为主,刀法大胆自然,精雕细琢。人物表现出古格孤傲、脱俗潇洒,常常以飘逸的衣纹褶皱,局部充满棱角的松石道具,衬托出人物远离尘世、怀揣理想的内心世界。有意思的是,在竹刻界,他的作品一经面世,抑或有照片流出,马上会有人去模仿,追求商品的“价值”。沙汀说:“下再大力量模仿也只仿到两分像,由于缺乏艺术修养,刀法技法这些传神的东西,他们是达不到的。”

  闲暇,他会登临距家不远的石屋山,那里相传是徐福寻仙之所,环境静谧,流水潺潺。山上有座石房子,他与山上的道人一块儿住上几天,素食布衣,饮泉水,听松涛,诵经典,寻找内心的感觉。他说,我能刻出这些场景,得天独厚,推窗即可看到郁郁葱葱的青山和竹林,山上有小溪,有潺潺泉水,有大自然的美景,有大地的滋养,所以就有把这一切表现出来的冲动。

  他和朋友一起组织了“石屋诗社”,几人身着传统服装,煮茶唱和,翰墨丹青,自有其乐。沙汀画竹,纤瘦萧飒,迎风玉立,确有几分怀古之气,有朋友喜欢的,常常送上一幅。正像沙汀的一首诗所写:“白云寂静且为邻,明月清辉曾照秦。世事如烟皆散去,初心不教落红尘。”

  在他的刀下,流淌着一种怀古意向,润物无声,又彰显强劲。40岁不到,以他的理念、修为和功夫,以及不虚度光阴、不甘落于俗世的信念,在未来的时光里,拿出传世作品是可以预见的。

  李广华文/摄

原标题:刀痕尽处现真心

编辑: 应波纠错:171964650@qq.com

宁波竹刻艺人钱沙汀:刀痕尽处现真心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日报 2018-02-02 09:26:00

钱沙汀埋头创作中

  浙江省博物馆不久前出版一本《竹醉集——当代竹刻八家精粹》,收入目前国内竹刻界最为活跃的八位中青年艺人的作品,序言中称他们为“当代中青年竹人翘楚”。他们每人手上都有一套绝活,八人中有上海的两位,其余均为浙江人士,其中,宁波有一位叫钱沙汀。序言还写道:“钱沙汀是八位竹人中年纪最轻的,在竹刻创作上却是最坚持古典主义道路的一位。他的作品以古意人物为主,无论圆雕、浮雕,造型都很统一,气质一以贯之,造型有道骨仙风之态,气质有飘逸俊发之趣。”

  知道他的人并不多。39岁的钱沙汀,属羊,象山人,算是宁波竹刻界的“隐士”,平时在一些有艺术家参与的研讨会、座谈会、评奖会等场合,难以见到他的身影,对他的竹刻之事,人们也知之甚少。可是,了解其底细的人,对他的作品可从不敢小觑。

观云(摆件)

  

  中国竹根雕大师张德和,从众多的竹雕年轻人中发现钱沙汀时,他还是个少年,但大师看出他是在用心雕刻,作品与众不同,惜才之心便开始萌动。此时,沙汀正苦于技艺的提升缓慢,欲拜师学艺。

  “张老师,我要拜您为师。”沙汀诚恳地说。

  张德和看着他,故意说:“你做得很好了,还学什么?”

  “还差得很远。”

  “学手艺,第一是要先学做人”,张德和停了一下,接着说:“我出个题目,你写篇文章看看,一周后交我。题目叫《材》。”

  三天没过,沙汀前来交卷。张德和乍一看,有点惊骇:一张纸,百余字,铅笔写就,字迹还很笨拙。

  但仔细阅读,字字珠玑,紧扣主题,真挚无妄。沙汀是这样写的:“材,木之料也,有大有小,大的可以造房子、做门窗,小的可做家具和雕刻。我是一棵无用之材,但自从认识您那天起,就一直想拜您为师,希望能通过您,把我变成有用之材。”

  “这几句话说得太好了,抓住了我的心。快20年了,我还能背下来,那张纸至今还留着。”张德和边说边慈祥地看着沙汀。

  没有叩拜,没有杂七杂八的繁文缛节,师父就这么拜定了。

  最后,张德和对徒弟说:“你做一般物件,目前的水平就可以了,但要成为一名艺术家,还要学很多东西。不能完全学我,要学,就学我的执着精神,最后还得跳出我。我的特长是圆雕,你可以尝试浮雕,走一条自己的路。同时要苦学诗书画,全面提高文化艺术修养。”

林泉高隐(臂搁)

  二

  沙汀祖上是读书人,他七八岁时,家里住的是木结构三合院,房子有很多木雕、花格窗。在中堂的楼上放着一个清代的灯箱,上面画着精美的“渔樵耕读”“和合二仙”等传统图案。楼上不常上人,黑洞洞的,院子里的孩子都不敢上去,小沙汀偏偏对古画感兴趣,常常一个人壮着胆子爬上去,瞪眼观瞧上面的画,一看就是大半天。后来,老房子拆除,画被他保留下来,绘画的构图技巧也装进了脑子里。

  伯父家有张眠床,上面刻着《三国演义》的故事,沙汀没事就跑去床前床后地围着转,尽管他对里面的故事还不是很了解,但人物造型、画面构图、雕刻刀法,都记在心里。

  十八九岁时,为了糊口,他给人修过两年古家具。那些架子床、箱柜、门窗等来自不同年代、不同地区,包含着不同的雕刻风格,门板、抽屉面板上的各色雕刻,经他眼和手的不计其数。每天在修补打磨中揣摩,练就了一副审视雕刻艺术的好眼力,再加上后来师父的点拨,和从书本上学习,让他能很容易地鉴赏宋元明清不同时代的风格,为日后的竹雕积累了丰富经验。

  留着长发的沙汀,天生性格内向,不爱讲话,更不爱喧哗,能耐得住寂寞。他说,留长发不是为了刻意把自己打扮成什么艺术家的样子,他平时喜欢着传统服装,为束发方便。静下来的时候,沙汀会穿起粗布长袍,用从古玩市场上淘到的明代骨制发簪束起长发,再配上那张俊俏的脸庞,白皙的皮肤,浓眉大眼,一副道骨仙风之态。他常常在家穿上长袍,束起发,做他的细活儿,渐渐地进入状态,据他讲,雕出的东西也不一样。

  自打拜张德和为师后,受师父指点,日有长进,四五年下来,早已不是当初为挣钱糊口而雕刻的小工匠了,他内心所向往的,时不时会在刀斧间显现出来,人物塑造逐渐有了自己的风格。师父让他从浮雕入门,再加入文化的内涵,作品自然有了文人气象。

  文如其人,对沙汀来讲,从他的竹雕就能看到他的影子。他作品的体量并不大,多见于古槎、摆件、笔筒、臂搁等小件,每件上总是有个文人雅士,或静思,或瞭望,或吹箫,或书写,表现出一种超然脱俗、傲世独往、若有所思、心怀天下的气度。古朴中透着洒脱,艺术的感觉充斥着每一刀、每一凿。难能可贵的是,他雕刻的作品不重复,做一件是一件,人物形象的塑造,实际上就是表现自己内心渴望的生活状态。

  商品经济的大潮日益强劲,许多手艺人想尽办法多出产品,再标出高价换钱。以沙汀的手艺,在外人看来应该多出作品,走市场化,去挣钱。而他却不为所动,依然故我,每年只出七八件作品,满意的留一两件,其余养家糊口。

  

  如今,手艺人习惯于建工作室,既可以做活儿,同时还能接待客人。而沙汀的工作台是建在自家的阳台上,一侧摆放着洗衣机等杂物,另一侧是局促的台子,上面堆放着各种雕刀,有大有小,长短不齐。很难想象,这样一位竹刻界“翘楚”,10年前便获得过根艺界最高奖——刘开渠根艺金奖的人,居然是在如此环境里创作。采访时,他案头放着一个很大的竹根雕,人物以及背景均已有了模样,尚属半成品。他说,已经放两年多了,一直没有想好下一步。

  光“叮叮当当”地雕凿还不够,真正的作品要靠艺术修养来支撑。不会开车的沙汀,每周要搭车和几个朋友一道去杭州学书法,早晨很早便出发,等回到象山时,已是夜半更深,这样的生活,他已经坚持四五年了。每个月,还要到更远的金华去学绘画,因为他的竹刻件上是少不了书画的。

  艺术强调个性,沙汀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做我自己喜欢的。”他以写实为主,刀法大胆自然,精雕细琢。人物表现出古格孤傲、脱俗潇洒,常常以飘逸的衣纹褶皱,局部充满棱角的松石道具,衬托出人物远离尘世、怀揣理想的内心世界。有意思的是,在竹刻界,他的作品一经面世,抑或有照片流出,马上会有人去模仿,追求商品的“价值”。沙汀说:“下再大力量模仿也只仿到两分像,由于缺乏艺术修养,刀法技法这些传神的东西,他们是达不到的。”

  闲暇,他会登临距家不远的石屋山,那里相传是徐福寻仙之所,环境静谧,流水潺潺。山上有座石房子,他与山上的道人一块儿住上几天,素食布衣,饮泉水,听松涛,诵经典,寻找内心的感觉。他说,我能刻出这些场景,得天独厚,推窗即可看到郁郁葱葱的青山和竹林,山上有小溪,有潺潺泉水,有大自然的美景,有大地的滋养,所以就有把这一切表现出来的冲动。

  他和朋友一起组织了“石屋诗社”,几人身着传统服装,煮茶唱和,翰墨丹青,自有其乐。沙汀画竹,纤瘦萧飒,迎风玉立,确有几分怀古之气,有朋友喜欢的,常常送上一幅。正像沙汀的一首诗所写:“白云寂静且为邻,明月清辉曾照秦。世事如烟皆散去,初心不教落红尘。”

  在他的刀下,流淌着一种怀古意向,润物无声,又彰显强劲。40岁不到,以他的理念、修为和功夫,以及不虚度光阴、不甘落于俗世的信念,在未来的时光里,拿出传世作品是可以预见的。

  李广华文/摄

原标题:刀痕尽处现真心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应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