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下载手机版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民生·城事
他以初中学历考大学 1978年的春节让华建新永远难忘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18-02-21 08:53:10 报料热线:81850000

  华建新为第三排左起第九位。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华建新,1977级浙江师范学院台州分校(后更名为“台州师专”)中文系学生,曾任余姚电大、电视中专副校长,现为余姚市东海城市文化研究院院长、宁波市王阳明文化研究促进会副会长。

  1977年,中断了十年的中国高考制度恢复,迎来了科学的春天。当年12月组织考试;1978年立春过后,参加高考不久的华建新,在充满憧憬和企盼中迎来了不寻常的春节,而翌年上大学后过的第一个春节,则让他永远难忘。

  A时隔十年,终于又有书读了

  华建新,1952年生,余姚市黄家埠镇华家村人。1966年,受“文化大革命”影响,大家“突然就没有书读了”。当时,他在慈溪县泗门中学(今为余姚市泗门镇)还没有念完初一。有意思的是到了1969年,他便在今泗门镇小路下村插队落户,成为“知青”。1972年,他被招入当时的慈溪县航运公司,在船厂任主办会计。

  受父亲影响,他从小喜欢看书,在小学时便广泛涉猎了《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母亲》等中外文学经典名著。即便下乡务农,艰辛的劳作也没能让他放下书本。只可惜当时的农村,基本上找不到书来读;能读一读《鲁迅文集》,也觉奢侈。

  到船厂工作后,他有了更多的业余时间。华建新说,之前,他从未想过能上大学,还以为自己这一辈子就如此过了。哪知道,机会说来就来。

  高考制度恢复的消息传来,他异常振奋。当年的招生政策较为宽松:即便没念过高中,具有同等学力者也可以报考。这一年,华建新已25岁了,工作稳定,收入不错。然而,求知的欲望不断撩拨着他的心弦,他想试一试。没有复习书,更没有参加过任何考前辅导班,他也不清楚有什么考前辅导班,就“斗胆”以“同等学力”的资格报名参考。通过1977年11月20日宁波地区组织的文化水平测试后,他参加了当年12月15日、16日举行的浙江省高考。

  1978年4月,从省招办发出的大学录取通知书寄到了单位,一时轰动了当时的船厂。办完相关离职手续,船厂还专门派了一辆三轮卡车,将他送回家,场面红火又风光。

  “时隔十年,终于又有书读了。”华建新说,即便现在回忆起来,还能清晰地感受到那时那刻的激动心情。

  B母亲将准备过年吃的两根香肠给他“壮行”

  老底子物资匮乏,很多“关心”都依托食物来体现。1977年12月,华建新要参加考试,母亲便将囤着准备过年吃的两根香肠切了,权当给他“壮行”。这样的待遇,寄托了家人美好的祝福。次年,华建新收到了浙江师范学院台州分校的录取通知书,可谓喜事临门。

  1978年5月,华建新用下乡时的那条扁担,肩挑行李,重新踏上了求学路。该校1977级中文班共有48名学生,因情况特殊,年龄跨度极大。入学时,最年长的“老大哥”已是31岁,其儿子已5岁了;而班上年龄最小的同学“小妹妹”才18岁。即便如此,大家相处融洽,学习空气极为活跃。上大学,为华建新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也埋下了日后坚持文艺理论研究的种子。

  上大学后的第一个春节,华建新的母亲别提多高兴了,宰了一只大红仙鸡庆祝,那是当地最高级的菜肴了。邻居长者学识不低,特意跑来与大学生切磋“伽蓝”一词何义,这没能难倒华建新,一番解释,令老者点头心服。递上大学的教材,邻居们翻阅后十分羡慕。还有一些调皮的小伙子,稀奇地将他胸前佩戴那枚由著名书法家沙孟海先生题识的校徽别到自己的衣衫上,也算体验了一把“遥不可及”的大学。

  “那应该是自己有生以来最愉快、最难忘的一个春节了。”华建新说,随着身份的改变,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到一年的求学经历,仿佛让自己找回了青春,体验了人生浪漫的情调。

  C个人命运,与伟大时代互动

  华建新挺喜欢十九世纪法国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的一句话:“人生最美好的主旨和人类生活最幸福的结果,无过于学习了。”在他看来,那些没有书读的岁月,虽能磨炼人的意志,一定程度上开阔人的眼界;但终究不能拯救一个人的灵魂。所以,高考改变命运,进入大学深造,也塑造了一代人的精神面貌。

  大学毕业后,华建新成为一名教师,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信念和精神传承下去。他先是分配至浙江省台州供销学校(省属中专)任教,兼任校办秘书。1982年,调回余姚,先在余姚市供销干部学校任教。1985年,又调入余姚电大工作,先后任办公室主任、副校长,直至退休。

  即便走上工作岗位,华建新也没有停止过学习。回到余姚任教后,他觉得自己的专业知识面不够广泛,基础不够扎实,便下定决心走自学之路。恰好,1984年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开考了,他就根据教学工作需要,选考一些课程,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他曾先后取得汉语言文学、政治教育、行政管理学本科毕业证书。自学的过程是艰苦的,但他凭着一种信念、一种追求、一种乐趣,风风火火地在自学之路上跋涉。此外,他还频繁地到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进修。

  基于对文学理论研究的热爱,华建新著有《王阳明诗歌研究》《王阳明散文研究》《姚江秘图山王氏家族研究》《余姚竹桥黄氏家族研究》等学术专著,发表论文70余篇,获各类科研成果及荣誉奖等60余项,主持完成科研课题30余项。

  “三十多年的学习生涯,让我深悟,用完美的知识结构整合人生,掌握一种与世界对话的本领,追求大美的人生境界,无过于学习了。”华建新说,他们这一代人,总是希望将自身所学竭力奉献社会。纵然每个人所作的贡献有大有小;但无论何时何地,都会努力与时代的进程保持互动,将自身的潜能发挥到极致。很多人即便在退休后,依旧保持着这样的初心。

  戊戌年到了,华建新已是67岁了,但他觉得内心依然燃烧着激情和充满力量。这几日,到上海的儿子家过年,他又带了满满一箱的书,而新著《王阳明诗歌选析》初稿将在这个春节完成。

  宁波晚报 记者徐叶

原标题:以初中学历考大学 那年春节充满憧憬

编辑: 郭静纠错:171964650@qq.com

他以初中学历考大学 1978年的春节让华建新永远难忘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18-02-21 08:53:10

  华建新为第三排左起第九位。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华建新,1977级浙江师范学院台州分校(后更名为“台州师专”)中文系学生,曾任余姚电大、电视中专副校长,现为余姚市东海城市文化研究院院长、宁波市王阳明文化研究促进会副会长。

  1977年,中断了十年的中国高考制度恢复,迎来了科学的春天。当年12月组织考试;1978年立春过后,参加高考不久的华建新,在充满憧憬和企盼中迎来了不寻常的春节,而翌年上大学后过的第一个春节,则让他永远难忘。

  A时隔十年,终于又有书读了

  华建新,1952年生,余姚市黄家埠镇华家村人。1966年,受“文化大革命”影响,大家“突然就没有书读了”。当时,他在慈溪县泗门中学(今为余姚市泗门镇)还没有念完初一。有意思的是到了1969年,他便在今泗门镇小路下村插队落户,成为“知青”。1972年,他被招入当时的慈溪县航运公司,在船厂任主办会计。

  受父亲影响,他从小喜欢看书,在小学时便广泛涉猎了《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母亲》等中外文学经典名著。即便下乡务农,艰辛的劳作也没能让他放下书本。只可惜当时的农村,基本上找不到书来读;能读一读《鲁迅文集》,也觉奢侈。

  到船厂工作后,他有了更多的业余时间。华建新说,之前,他从未想过能上大学,还以为自己这一辈子就如此过了。哪知道,机会说来就来。

  高考制度恢复的消息传来,他异常振奋。当年的招生政策较为宽松:即便没念过高中,具有同等学力者也可以报考。这一年,华建新已25岁了,工作稳定,收入不错。然而,求知的欲望不断撩拨着他的心弦,他想试一试。没有复习书,更没有参加过任何考前辅导班,他也不清楚有什么考前辅导班,就“斗胆”以“同等学力”的资格报名参考。通过1977年11月20日宁波地区组织的文化水平测试后,他参加了当年12月15日、16日举行的浙江省高考。

  1978年4月,从省招办发出的大学录取通知书寄到了单位,一时轰动了当时的船厂。办完相关离职手续,船厂还专门派了一辆三轮卡车,将他送回家,场面红火又风光。

  “时隔十年,终于又有书读了。”华建新说,即便现在回忆起来,还能清晰地感受到那时那刻的激动心情。

  B母亲将准备过年吃的两根香肠给他“壮行”

  老底子物资匮乏,很多“关心”都依托食物来体现。1977年12月,华建新要参加考试,母亲便将囤着准备过年吃的两根香肠切了,权当给他“壮行”。这样的待遇,寄托了家人美好的祝福。次年,华建新收到了浙江师范学院台州分校的录取通知书,可谓喜事临门。

  1978年5月,华建新用下乡时的那条扁担,肩挑行李,重新踏上了求学路。该校1977级中文班共有48名学生,因情况特殊,年龄跨度极大。入学时,最年长的“老大哥”已是31岁,其儿子已5岁了;而班上年龄最小的同学“小妹妹”才18岁。即便如此,大家相处融洽,学习空气极为活跃。上大学,为华建新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也埋下了日后坚持文艺理论研究的种子。

  上大学后的第一个春节,华建新的母亲别提多高兴了,宰了一只大红仙鸡庆祝,那是当地最高级的菜肴了。邻居长者学识不低,特意跑来与大学生切磋“伽蓝”一词何义,这没能难倒华建新,一番解释,令老者点头心服。递上大学的教材,邻居们翻阅后十分羡慕。还有一些调皮的小伙子,稀奇地将他胸前佩戴那枚由著名书法家沙孟海先生题识的校徽别到自己的衣衫上,也算体验了一把“遥不可及”的大学。

  “那应该是自己有生以来最愉快、最难忘的一个春节了。”华建新说,随着身份的改变,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到一年的求学经历,仿佛让自己找回了青春,体验了人生浪漫的情调。

  C个人命运,与伟大时代互动

  华建新挺喜欢十九世纪法国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的一句话:“人生最美好的主旨和人类生活最幸福的结果,无过于学习了。”在他看来,那些没有书读的岁月,虽能磨炼人的意志,一定程度上开阔人的眼界;但终究不能拯救一个人的灵魂。所以,高考改变命运,进入大学深造,也塑造了一代人的精神面貌。

  大学毕业后,华建新成为一名教师,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信念和精神传承下去。他先是分配至浙江省台州供销学校(省属中专)任教,兼任校办秘书。1982年,调回余姚,先在余姚市供销干部学校任教。1985年,又调入余姚电大工作,先后任办公室主任、副校长,直至退休。

  即便走上工作岗位,华建新也没有停止过学习。回到余姚任教后,他觉得自己的专业知识面不够广泛,基础不够扎实,便下定决心走自学之路。恰好,1984年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开考了,他就根据教学工作需要,选考一些课程,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他曾先后取得汉语言文学、政治教育、行政管理学本科毕业证书。自学的过程是艰苦的,但他凭着一种信念、一种追求、一种乐趣,风风火火地在自学之路上跋涉。此外,他还频繁地到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进修。

  基于对文学理论研究的热爱,华建新著有《王阳明诗歌研究》《王阳明散文研究》《姚江秘图山王氏家族研究》《余姚竹桥黄氏家族研究》等学术专著,发表论文70余篇,获各类科研成果及荣誉奖等60余项,主持完成科研课题30余项。

  “三十多年的学习生涯,让我深悟,用完美的知识结构整合人生,掌握一种与世界对话的本领,追求大美的人生境界,无过于学习了。”华建新说,他们这一代人,总是希望将自身所学竭力奉献社会。纵然每个人所作的贡献有大有小;但无论何时何地,都会努力与时代的进程保持互动,将自身的潜能发挥到极致。很多人即便在退休后,依旧保持着这样的初心。

  戊戌年到了,华建新已是67岁了,但他觉得内心依然燃烧着激情和充满力量。这几日,到上海的儿子家过年,他又带了满满一箱的书,而新著《王阳明诗歌选析》初稿将在这个春节完成。

  宁波晚报 记者徐叶

原标题:以初中学历考大学 那年春节充满憧憬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郭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