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日晚上,《舌尖上的中国》第三部在央视开播。而正月初三、初四,央视科教频道连续播了三遍“慈溪版”《舌尖上的中国》。央视科教频道《味.道》春节特别节目《寻找记忆中的年味.慈溪》,不仅浓墨重彩地展现了慈溪人年味餐桌上的冬日之鲜,还讲述了年味背后的密码——属于慈溪人的历史、记忆与乡愁。
对慈溪人来说,年味是什么?可能会有这样的回答母亲嫁妆里的一套景德镇狮子斗缸,年年都用来为家人腌制酒香醉人的糟鸡糟肉,一晃就是四十个春秋;凌晨渔船上活蹦乱跳的小梅鱼、沙蟹和潮虾,转眼就成了餐桌上极致鲜美的活呛小海鲜,完美地演绎了什么是拥有77公里长的海岸线和10余万亩海涂的慈溪人眼中的顶级“鲜”……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依山傍海的慈溪人,与季节争鲜,与时间争鲜,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制作出了独具特色的山珍海味,成为一道道年味餐桌上不可或缺的美食:雪里蕻大黄鱼、红膏呛蟹、鲞冻肉、臭苋菜……每年腊月过后,住在岗墩的胡大伯就会系着竹箩去挖笋,把最新鲜的冬笋掘出来,送给住在山下的亲朋好友,其中就有82岁的岑奶奶。
“雪里蕻烧大黄鱼,配上新鲜的笋片,味道才最好。”岑奶奶20来岁时就因为厨艺好经常被邀请去给邻居们的宴席掌厨,至今仍然宝刀不老,一边看节目,一边评论道。鲞冻肉也是她的拿手绝活之一,“以前过年才能吃到肉,做成鲞冻肉才能放得长一点,吃得久一些,”岑奶奶笑着说,做好的鲞冻肉封在狮子斗缸里,放屋檐底下排一排,客人来了才挖一勺就饭吃。
让60岁的陈大叔印象最深刻的则是如今在年夜饭的餐桌上难觅踪影的臭苋菜。“苋菜腌一腌、蒸一蒸,嚼起来又鲜又甜,又嫩又爽口,搭什么菜都十分开胃。”他怀念地说。与其臭味相反的鲜与甜,让臭苋菜成为了陈大叔在改革开放之前的贫乏时代里最钟情的家常菜。
环创中心、坎墩老街、方家河头古村、五磊山、鸣鹤古镇、杭州湾新区……随着央视节目组追寻慈溪年味的镜头,人们看到了一个传统与现代相映成辉、围垦与移民文化交融的接地气、有人情味的美丽幸福慈溪。有人说,年味是一桌热腾腾的团圆饭,有人说,年味是穿新衣、贴春联、燃爆竹,有人说,年味是游子念想中的乡愁。
“我觉得,年味就是妈妈做的糟鸡糟肉,和我们慈溪特有的红膏呛蟹。”在北京、上海分别工作了五六年,近期又考虑回慈溪创业的冯先生笑道,“希望有更多在外地的慈溪人看到这个节目后,常回家来看看。
通讯员 陈益维 记者 应磊
原标题:慈溪版《舌尖上的中国》登陆央视 两天播了三遍
编辑: 陈奉凤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