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婆婆父亲所留下的胶质唱片
几本早已泛黄的记账本,一叠回忆满满的老照片,数十张富有年代感的胶质唱片……循着这些老物件,70多岁的章媛君婆婆用心讲述那些年那些事,无不感慨如今美好生活来之不易。一个普通宁波人的家庭在时代的改革发展中,历经变迁,让人感怀。
“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寻找有故事的你”征集活动推出后,不少市民打来电话讲述他们故事。昨日下午,记者来到了海曙区南门街道马园新村章婆婆的家,听她讲述40年间的故事。
□记者张清颖文/摄制图吴玉涵
月月担心入不敷出的日子
一去不复返
章婆婆家的记账本,薄薄的纸页让记者不由地放轻了动作。不过,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了四十多年,章婆婆的老伴张老伯工整记录下的一笔一画,却依旧清晰可辨。
“1976年,1月份,23元整。”这是张老伯用文字正式记下的第一笔收入,当时他和章婆婆分别在企业和事业单位工作,而这笔钱是他们俩一个月收入的总和。
“现在的年轻人可能想象不到,如今一顿饭的花销,就抵得上当时两个成年人一个月的工资了。”章婆婆将记账本一页页往后翻,一直到1977年底,收入一栏的数字始终没有突破过30元,“当时要是一个月能拿到5块钱的奖金,我们俩能高兴好几天呢!”
不过,这一状况从1978年开始有了明显改变。从70年代末的五六十元,到80年代初的破百,再到1993年工资制度改革后收入更上一层楼,记者发现,张老伯的记账习惯,在1995年之后戛然而止。
“因为后来收入上来了,每个月都不用再担心往外亏空了呀!”当记者问张老伯为何不再记账时,章婆婆轻松回答道。
三伏天顶着酷暑出门
搜罗老唱片
每个月的进账多起来了,花钱自然也变得愈发有底气,张老伯的记账本上,逐渐出现了“羊毛衫80元”、“夹克衫150元”这样的“大手笔”。
不过,在章婆婆看来,家里最“会”花钱的,还得数她的父亲。“他是个资深音乐爱好者,但是改革开放前,就算手里有钱也没地方花,所以后来文化市场一放开,他可高兴坏了!”
章婆婆一边从柜子深处捧出一摞保存完好的胶质唱片,一边回忆当时的情景:“我记得是在改革开放后第二年,1979年夏天最热的时候,我父亲顶着三伏天的酷暑跑了很多地方,就为了买这种老唱片,有些在宁波本地买不到的,还得托人从上海带回来。”
《贺绿汀声乐作品选》、《东方红》、《梅花三弄》、京剧《玉堂春》……从传统戏剧到流行音乐,从爱国歌曲到西洋音乐,种类五花八门的胶质唱片摆了满满一茶几,随意拿起其中一张,对章婆婆而言都是一段回忆。
“当时我儿子才五六岁,最喜欢听这个了!只要我父亲一开始放唱片,他马上就不闹腾了,会乖乖地和老人坐在一起听很久。”虽然家里的唱片机因为太过老旧已经被卖掉,但说起那段时光,章婆婆的神色中还是流露出了几分怀念。
几张沉甸甸的唱片,一对自得其乐的祖孙,透过章婆婆的讲述,记者仿佛看到,在那个液晶电视和电脑尚未走近人们身边的年代,从唱片机里传出的悠扬乐声,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而来,吹开了日渐复苏的文化生活的一角。
花4000元装的电话
曾让全家人兴奋不已
“章婆婆,改革开放这么多年,您家里也购置过不少新东西,您对哪件记忆最深刻呀?”
“那肯定是电话机!”出乎意料的是,章婆婆脱口而出的答案,并非洗衣机、电冰箱这样的大件儿,反而是如今使用率正逐年走低的电话座机。
说到这里,章婆婆又找出了一个小巧的黑色方形物件,她告诉记者,这个东西叫BP机,以前流行过挺长一段时间。电话这个当时看来还有些稀罕的新事物,终于在90年代慢慢飞入寻常百姓家。不过,当儿子提出要在家里装电话时,章婆婆刚开始有些不乐意。“真的太贵了呀!我记得当时花了4000块左右呢!”
虽然一开始对这笔大花销感到肉疼,但等到电话正式“落户”,章婆婆却和家里其他人一样,围着电话机兴奋了许久。
“来来来,先给我照一张,留下做个纪念!”
快门一声轻响,章婆婆第一次拿起自家电话听筒时的开心模样,被光影永远地记录了下来,就连章婆婆那素来稳重的母亲,也迫不及待地坐到相机前面,与新电话来了张合影。
望着眼前这两张已经拍了20多年的老照片,章婆婆告诉记者,现在家里使用的电话,早已不是照片上的那一部了,但是第一次用上电话的喜悦,却好像还在昨天一样。
“其实我还是习惯用电话跟老朋友们联系,但是现在用电话的人越来越少。这不,前两天儿子又来催我了,说要给我买部新手机,让我赶快试着用起来。看来,我们老两口很快也得加入手机大军了!”章婆婆笑着说。
原标题:70多岁老婆婆讲述40年光阴的故事
编辑: 陈奉凤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