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老先生历年来买电器大件的记账
林老先生捣鼓着这台黑白电视机
录音机、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这是80年代广泛流行于家庭生活的新“四大件”。对比当下,家用电器的发展变迁无疑是我国改革开放成就的一个缩影。关于这个话题,家住海曙江厦街道天封社区的林镇源老先生很有发言权,得知金报发起“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寻找有故事的你”征集活动后,他兴致勃勃地向记者讲述他作为一名资深电器修理“发烧友”的故事。
讲述人
海曙区江厦街道天封社区林镇源
自豪
年轻时,自己组装起一台电视
林镇源老先生今年70岁,年轻时,他是单位里最出色的电工,因此家中收藏了许多“老古董”。
前天上午,记者来到林老先生家中,一台上海无线电十八厂出产的飞跃牌晶体管黑白电视机就放在里屋的角落里。
“这个是改革开放后,大概1983年前后我攒钱买的。”这个电视机的控制面板在右侧,功能键由三个滑块和一个旋钮组成。
“滑块是上下调节的,最上面的是明暗,中间是对比度,下面是音调,旋钮是用来调台的,这电视机只能调12个台。”林老先生捣鼓一下,试图让这台30多年前的黑白电视机放出图像来,但最后还是以失败告终。
“之前我还放出过图像,现在模拟信号没了,都改成数字信号了,这老家伙是该退休了。”林老先生拍拍电视机感慨地说。
“这么多年您修过哪些种类的电视机?是专业培训过的吗?”面对记者的提问,林老先生在脑海里翻起回忆录。用他自己的话说,他维修这些电器是“自学成才”。
1965年,当时只有17岁的林镇源参加学校里的无线电兴趣小组,自此以后,家里大大小小的电器就经常被“大卸八块”。他认真研究里面的构造,不懂的地方就去新华书店买一些电器维修的参考书来看。当林镇源踏上工作岗位,从事的是汽车电工职业。每当大家休息、聊天时,他总是一个人在一边看无线电杂志。
“60年代的时候,还是电子管电视机,它的体积特别大,我自己动手组装过一个。因为那时候宁波市场上还没有卖,零件都是我去上海买的。”林老先生说,那时他只在上海的有钱人家里看到过国外进口电视机,凭着刻苦钻研的劲头,他在购齐组装所需的零部件后,只在家花了一天时间就看到了黑白的电视图像。
“不过我一直买不到外面的机壳,所以一直是光溜溜的显像管摆在那里,但成就感是满满的。”林老先生开心地笑了。
感叹
当年的修电器高手如今手艺赋闲
随着电子管被晶体管所取代,电视机挥别它庞大、费电、散热性差的缺点,逐渐向体积小、省电、图像彩色清晰演进。“这台飞跃就是从电子管过渡到晶体管的产物,紧接着就流行彩色图像电视机,最早的长得跟这台黑白的差不多,有一根小棍可以调拨信号是它最明显的标志,屏幕也从12英寸扩大到14英寸、17英寸。”
而在电视机迅速更新换代的过程中,林镇源也在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因为我之前就经常给人组装、维修家用电器,所以街坊邻居都知道我这方面有专长,电视机出现什么毛病就来找我。”自己的兴趣加上左邻右舍的信赖,林镇源养成一种强迫症,一听说有坏掉修不好的彩电就赶过去,拆开面板把里面的构造瞧个仔细,修不好就反反复复地研究图纸,或者去书店买最新的参考书看。
“走路脑子里都在想电视机内部的构造,修不好饭也吃不香,觉也睡不熟,修好了就浑身轻松,感觉特别舒坦。”林老先生笑着说。
可是,让林镇源颇为自豪的修理技术到了90年代就不再那么有成就感了。“复杂的集成电路普遍使用在电视机的组件中,不像之前是分立元件组装的,我可以拿电烙铁修理,集成电路一旦出现问题都是整块电路板更换,那就一点没技术含量。”
2003年,林镇源下岗,但他的电器修理梦却仍继续着,通过81890平台,他干起24小时上门修理电器的活计。碰到有人把淘汰的或者损坏的电视机、收音机扔在路边,他一定会捡回家修理一番。“最多一两天工夫就能修好。”他对自己的技术十分自信。
然而,近年来,随着4K高清、智能电视的推广,林老先生更加失落了,他修理电视机的手艺彻底赋闲,只有一些盲人朋友还会找他修一修半导体听广播。
“现在的电视越来越高科技,听我孙子说,现在电视上可以放网上的内容,还可以通视频电话,连手机都可以和电视连接起来,我年纪大,跟不上时代了。”林老先生感叹道,“不过这是好事,说明社会越来越进步,科技越来越发达,改革开放40年,变化真大呀!”
记者陶倪文/摄
原标题:看黑白电视机放映“发展的痕迹”
编辑: 陈捷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