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下载手机版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民生·城事
汶川地震十年|宁报集团记者走进青川 县城到处是宁波元素
稿源: 现代金报   2018-05-12 07:47:00 报料热线:81850000

宁波援助的青川县乔庄镇,现在已焕然一新。新华社发

  或许时间可以冲淡一切,但有一些伤痛,我们依旧不会忘却。惦念,是为了期待更好的明天。

  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已过去十年,十年前的今天,山崩地裂,满目疮痍,近7万人丧生,1.8万人失踪,37万余人受伤。青川,就是三大极重灾区之一。

  地震后52天,浙江正式启动青川援建,宁波有5000多名援建人员在这里度过了近800个日夜。从此,青川成了宁波人的一个牵挂。

  在最初的几年,记者曾三度走访青川,记录这里在震后的点滴变化。

  5·12之前,再次派出两位记者,第四次回到这里。看看现在的青川如何,问问这里的亲人可好。

  记者在青川听到最多的一句话

  “我们和宁波是自己人啊”

援建队员受邀回青川,工作人员在沙盘上介绍新青川记者章萍摄

三位援建队员在“万年青川”下合影

援建期间的青川全景图,唤起了援建队员的回忆

  汶川地震后,宁波承担起援建青川的重任。十年过去,青川变成了啥模样?当年的援建者受邀回到了青川。

  “这8年,青川变化太大了,我已经完全认不出了。”5月10日,曾经的江北区援建队员盛悠、罗冠奇、梁德平重返青川,记忆的闸门打开,只是眼前的青川,早已不是梦里的模样。从进城开始,他们就不停地感慨,青川,已经脱胎换骨了。

  回望来路

  2008年8月27日宁波市援建青川灾后恢复重建指挥部成立揭牌,首批47名援建队员分别深入到青川乔庄、黄坪、茶坝、瓦砾,开始了对一镇三乡为期三年的援建工作。

  当时,浙江要求“把青川当作浙江的101个县来建设”。

  从满眼废墟,到秀美如画的新县城,宁波5000援建大军在青川书写了“宁波速度”,完成一个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科学谋划、超常运作,2个月时间县城建设总体规划顺利完成;6个月时间完成征地拆迁和6000多套板房腾挪;半年内所有项目开工,15个月一座美丽的新县城拔地而起。

  2010年10月19日所有援建项目整体移交青川,宁波援建指挥部结束使命撤离青川,最后一批援建大军同时返甬。

  5000名援建者近800个日夜奋战,青川一镇三乡实现了从满目疮痍到涅槃重生的奇迹。宁波共完成省定全额投资类项目26个,投资额11.25亿元,市定项目119个,投资额2.92亿元,援建队员与青川人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青川成了他们永远的牵挂。

  【青川新颜】青川县城已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

  “看,这是现在青川的标志性建筑。”在工作人员的陪同下,盛悠、罗冠奇、梁德平来到位于县城入口处25米高的“万年青川”雕塑前。

  “我记得以前这里好像啥也没有呢。”盛悠一边开启记忆,一边拿出相机记录。在雕塑脚下,就是宁波援建的“宁波大桥”,当年为了修建这座大桥,施工人员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走下台阶,援建人员梁德平猛然发现“万年青川”后面居然是青川中学。

  “那是我参与援建的!”他明显有些激动,“当时青川中学受灾也很严重,很多教学楼都成了危房,学生上不了课,只能在别的地方借了临时教室。后来,根据规划,青川中学换址重建,就是这个地方。”

  “当时新址上建了很多临时板房,指挥部只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在另一个地方建了数百套板房,为项目建设留足了时间。我们为了让孩子们早点回到校园,工人们加班加点,这个项目只花了不到11个月时间就验收交付使用了。”梁德平的话,唤醒了在场很多人的记忆。

  “你看,远处的污水处理厂,当时花了很多钱建设,那时我们还担心运营成本会吃不消,用不到。现在10年过去了,这个污水处理厂发挥了大作用。”苏清海是当年青川当地配合援建的干部,他说,“现在想起来,宁波援建的规划,都是很超前很有见地的,我们不得不佩服。”

  的确,青川县城乔庄,这里几乎所有公共服务的建筑都是咱宁波人参与援建的。当初他们在这里洒下的汗水,如今都有了回报,宁波人建的学校已经成为这里最好的学校,宁波人援建的医院已经成了最好的医院。

  “我们离开的时候,就是帮助县城建设了很多基础设施。8年过去了,道路边的树都长高了,周边有了商场、公园,也有了人气。这里的发展超乎我的想象,已经不是我记忆里的青川了。”

  今天,整个青川县城已经成为国家级4A旅游景区。

  【甬青连心】县城到处是浙江元素、宁波元素

  在青川博物馆,看到援建期间拍下的青川全景图,三人所有的记忆都回来了。

  遍地垃圾、满目疮痍,到处是临时板房。“这里就是我们指挥部所在地。”“对对,那里我记得是个超市。”“这块区域就是我参与建设的。”

  三个人在照片前仔细指认。每个人都能清晰地指出当初自己到底是在哪块地方洒下过汗水,自己住的是哪间板房,自己负责哪片房屋的拆迁,满满的都是回忆。

  跟着三位援建人员在青川县城晃悠,这里到处可见浙江元素、宁波元素,包含了灾区人民的感恩之情。

  在青川老县城和新县城的接合处,有一面长230米、高12米的浮雕墙——感恩墙,墙上刻着每位援建干部的名字。

  “真的有我!”在一番寻找后,三位援建干部几乎异口同声地说,感动异常。

  在青川,有宁波大桥,有甬苑小区,有感恩墙还有感恩桥,甚至沿途的山体上都能看到“感谢浙江”、“感谢宁波”之类的大标语,几天采访,记者听到最多的就是,“我们和宁波是自己人啊。”

  当年的援建真的很苦,但看到青川已经褪去地震的伤痕,援建干部感受到的更多是感动和骄傲。“青川,能取得现在这样的成绩,并不是我们的功劳,是与青川人民的勤奋、努力分不开的。我们离开后,他们依然在抓紧干事业,为自己的幸福生活努力奋斗着,今天青川就是最好的证明,我衷心地祝愿他们。”罗冠奇说。

  【遇见敲钟女孩】青川已经成为四川电商十强县

  除了医院、学校,一行人还去了青川的双创空间。

  援建期间,青川的互联网产业几乎为零。2014年9月19日,阿里巴巴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青川姑娘王淑娟就是8个和马云一起敲钟的人之一。而王淑娟的公司就在双创空间。“原来你就是敲钟女孩子王淑娟啊!”昨天,盛悠在这里见到了传说中的她。

  王淑娟2005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四川音乐学院音乐教育专业,原本要当音乐老师的她,选择了回家创业卖蜂蜜,那是地震后的第二年。2011年1月,爱折腾的她进入澳大利亚迪肯大学学习了两年,毕业后,再次回到青川,进一步扩大了她的蜂蜜生产基地、蜂蜜加工厂和网店的规模。可以说,她是青川最早一批做电商的人,现在她的店帮农户卖各种青川特产。

  见到宁波来的客人,王淑娟很好客,她说:“宁波的一家公司,每年过年都会从我们这里购买几十万元的特产作为员工年货,已经坚持了10年。”

  在王淑娟的感染下,很多年轻人回到青川创业,做电商。“我们青川,2016就是四川电商十强县。”在园区工作人员的介绍中,三位援建人员露出了十分欣慰的笑容。他们说:“青川这样一个地方,四面环山,交通不便的地方,电商居然可以发达,实在不易。”

  当一行人结束参观,站在高家梁俯瞰青川,云雾缭绕中,秀美的青川县城若隐若现,当地的干部向我们描绘,这里以后将成为天街,进行旅游商业开发。

  我们想象坐在这云朵间品尝着青川茶,那是怎样一幅惬意的景象,祝福未来的青川更美更强。记者章萍戴晓燕

  再访枣树村,青瓦白墙干净马路,村民安居乐业

  这里已变成青川的滕头村

石光武拿出桑果招呼宁波客人

记者在枣树村采访记者章萍摄

  “我们希望枣树村能变成青川的滕头村。”5月8日,当“枣树村”的村名石出现在我们眼前时,当年宁波援建指挥部对它的美好设想言犹在耳,这已经是十年来记者第四次来这里了。

  一幢幢青瓦白墙的新楼房,一条条干净的水泥路……村子更漂亮了,房前屋后的绿化更加郁郁葱葱,当年这里是宁波援建指挥部最完美的作品之一。

  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

  “来来来,尝一尝,这可是你们宁波的桑果。”进村的地方就是石光武家的小店,好久不见,石光武胖了一些,精气神更足了。

  石光武15岁时右手肢残,妻子是聋哑人,5·12汶川特大地震中,枣树村遭受重创,他家也没能幸免,房屋全部倒塌。

  震后,正是这样一个残疾人家庭,拿着政府补助的2.3万元和自己的积蓄,买来材料,率先在村里进行自救,开建永久性住房,并鼓励大家一起把房子盖起来。

  也就是在那时,他喊出了两句口号“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感动全国。

  2008年8月31日,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枣树村慰问时,曾专程到他家看望,这两句口号也得到温总理赞赏,并用来激励在地震中受重创的其他人。

  宁波带去的三棵桑葚苗如今已长成大树

  见面开聊,他就拿出了一个竹篓,里面装了大概两三斤这个季节我们在宁波常见的大桑果,看得出,有些还有点生,挑颗黑的尝了一下,果然是宁波的味道。

  “你这摘得有点早,还能再养养,会更甜。”

  “再养养,怕它掉了,可惜喽。”石光武不好意思地笑了。

  “他可宝贝了,你们宁波的客人来,他才肯拿出来的,我就从来没吃到过。”一旁陪同的罗义碧现在是黄坪乡机关党支部书记、枣树村第一书记,当年,就是他带领枣树村村民自建自救,他调侃石光武,把大家都逗笑了。

  我们没好意思多吃,让石光武赶紧收起来,他打算泡果酒。

  坐在石光武家村口小店门口,我们就从桑果开始聊起。

  “这是当年宁波援建指挥部副指挥长王梁慧从宁波带来的三棵桑葚苗,我种在屋后,有两棵结果了。”石光武说,青川的桑果都小小的,不像宁波的又大又好吃。

  说起宁波当年的援建干部,不仅名字没忘记,往事更是被一一提起。

  宁波规划院“量身定制”枣树村有了新气象

  这10年来,石光武夫妻一边经营着村口的小店,一边照顾自己的小孙女,还负责村里的卫生保洁工作,日子过得优哉游哉。在他的店门上,挂着一副醒目的对联:一臂独擎,天大困难能战胜;二人连心,地动山摇何所惧。横批:自强不息。

  他的店门口就是村民们摆龙门阵的地方,大家经常回忆念叨在枣树村援建过的每位宁波人。援建结束后,他还去过一次宁波。

  “那年,见到传说中的滕头村,果然很漂亮,很有气势。”不过,很快,石光武话锋一转,“我们这里也很好啊,山清水秀,空气新鲜。而且,你们看看,我们住得也舒服,家家小别院,可种花种草。”

  其实,刚开始的时候,枣树村村民盖的房子并没有统一规划,通往各家各户的路也是烂泥路。当年宁波援建指挥部进驻后,他们一方面保留房屋“人字顶、小青瓦、白粉墙、木栏花窗”的当地特色,另一方面迅速请宁波市规划院,为枣树村“量身定制”规划图,注入新农村概念,在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村容村貌上一举投下300万元。

  村民说,整个枣树村的居住环境比地震以前整整进步了20年。这里的村民地震前很多都是居住在山上,房子还是土坯房。罗义碧带着我们在村子里转了一圈,如今村容整洁极了,完全可以和宁波的新农村相媲美。

  这里和其他村不一样村民享受现在的生活

  因为是白天,多数人出门干活,在家的村民并不多。我们进院子时,51岁的白生玉正和家人边挑豌豆,边闲聊。一听到有宁波客人来了,她赶紧放下手中的活,满屋子找一次性水杯,给我们泡了两杯今年的新茶。

  “青川和宁波是一家,我们能生活得那么好,全靠宁波。”她兴致勃勃地向我们介绍了当年宁波援建枣树村的成果,“我们这里每家每户的房子都是统一的风格,你看吧,这个木兰花窗就是宁波人出钱给我们装的。”

  地震前白生玉和丈夫带着两个女儿在江苏打工,老家的房子还是在山上的土木房。地震后,白生玉和丈夫回来盖了三间楼房。现在女儿都已经成家,丈夫出去打工,她和婆婆留守看家,一边在家里照顾孙子,“每天坐公交车接送,在县城上幼儿园,再干点农活,也是很忙碌的。”

  村民王文兰也很享受现在的生活。独门独院的楼房漂漂亮亮,院子里种满了花草。

  她的女儿女婿很能干,有个豆制品加工的小作坊。老伴身体有病,他们被列为精准扶贫对象,乡卫生院的医生定期会上门看望,医药费也做了减免,负担大大减轻。

  “网红”热度消退后村里农家乐重新“洗牌”

  村子一圈转下来,一派宁静祥和的感觉。但似乎有点太安静。

  “当年你们不是大力发展农家乐吗?现在怎么样了?”

  罗义碧挠挠头笑了。

  当年的枣树村按照现在的话讲,那就是“网红”,很多人慕名而来。

  于是,好几户村民都开始搞农家乐,从一家、两家,到最多的时候五家。

  “但是农户家场地有限,接待能力有限,加上我们村就这么点大地方,游客来了,也没有别的好耍的,农家乐的服务也跟不上。”

  很快,“网红”的热度消退,枣树村慢慢恢复平静,几家农家乐也重新“洗牌”了,比如最早开出农家乐的那户村民,现在把整幢房子出租给了高速公路施工队,租金收入可观又比较稳定。

  现在村里有两家农家乐,生意好的要数石字农家乐。

  现在安居没问题了大家关心口袋能够更鼓点

  1988年出生的石涛是“石字农家乐”老板兼厨师,目前是为数不多留守村里的年轻人。

  “其实,援建人员一开始就提出‘不能住别墅吃红薯’,让我们发展特色产业,‘农家乐’当时在青川还是个新词。”罗义碧说,“枣树村不是不能搞农家乐,之前那些是没有搞好,所以当时石涛有些犹豫,怕亏本,我就鼓励他。”

  石涛跟着亲戚学过厨师,有手艺,他将新房子建到了山下,有两层楼加上大院子,宽敞极了,接待几十桌客人都没有问题。

  从2011年到现在,石字农家乐在黄坪甚至青川都小有名气,一家人守在一起,经营着这家农家乐,基本每年都有三十万元左右的收入,非常满足。

  罗义碧说,村民们现在安居是没有问题了,就关心口袋能够更鼓点就好了。目前,因为客观条件限制,村里的青壮年还是以外出打工为主,留在村里的基本搞点种植,大家对现在的生活都心怀感恩。

  再回枣树村,这里依然安安静静。记者章萍戴晓燕

  他们用坚强抚平自己的伤口

  生者:只要活着,什么都好

何清宝记者章萍摄

唐映富记者章萍摄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地裂山崩、满目疮痍,青川,是5·12汶川特大地震中受灾最严重的“三川”之一。

  10年过去,高山的伤痕早已被郁郁葱葱的植被重新掩盖,这里的人们也在用平淡的生活努力抚平自己的伤口。

  ●人物:何清宝

  ●采访地点:青川县红光乡东河口村

  废墟里挖出的相册是他最宝贝的东西

  越来越接近5月12日,何清宝的内心开始变得不平静。

  “这是我儿子和儿媳妇,那时他们刚结婚一年多。”5月10日,见到记者,何清宝拿出了一本相册,那是他从地震废墟中硬生生扒出来的,儿子的婚纱照、全家福、小孙子的照片,十年来,这是他对逝去亲人唯一的念想。

  那场灾难,让他几乎失去了一切,妻子、儿子、儿媳、七个月大的孙子,只留下他和在外地打工的女儿。

  “我也被压在房子下面,是我自己一点点爬出来的。”

  何清宝一直是一个很能干的人,“我也是当过干部的”,他笑着述说自己的故事。在地震之前,他是东河口村党支部副书记。

  地震中,何清宝的头部、腰部严重受伤,之后被安排去广州接受治疗。

  术后几个月,他回到了青川,原本,他可以继续被安排在康复医院进行休养。

  “太想回来喽,待不住。”

  家已经成了一堆废墟,亲人已经离他而去,最后,他硬是从废墟里挖出了那本亲人的相册,还有6000多元积蓄。

  “这是我最宝贝的东西了。”何清宝说,“当时,真想也跟着死了算了,活着真的是生不如死。”东河口村在那次地震中,遭遇了灭顶之灾,村里的人死的死伤的伤,毫发无伤的只有8个人。

  何清宝虽保住了命,但是腰落下了病根子,不能走很远的路,不能提重物。

  等到心情平复,决定要好好活下去,何清宝便开始努力生活了。“我看不得那些拿了援建款不建房,吃光用光后又等着国家救济的人。”

  何清宝先投资了6800元,养起了长毛兔,第一年效益不错,但第二年,兔毛价格大跌,他亏了。思来想去,他拆了兔舍,开始改养猪。

  “我主要养生态猪,吃野草,要养8个月才出栏,但肉价高,比饲料猪贵近一倍。”

  2015年,养猪效益不错,赚了3万元,于是,他2016年扩大经营,改造猪舍,谁知2017年猪肉价格大跌,他亏了6万元。

  “今年还可以,我的生态猪都是被唐家河、乔庄的农家乐订购的。”说起这几年养猪的经历,何清宝一直面带微笑,似乎盈亏对他来说也不是那么重要。他带我们去山上的猪舍看看,那里原本是他家老房子的所在地,现在猪舍还有大大小小43头猪,不过等今年种猪下崽,猪舍就又热闹了。

  现在何清宝并不是孤零零的一个人,他和同村的王显华重组了家庭,地震中,王显华没了丈夫,自己膝盖严重受伤,独自带着两个女儿。从2009年到现在,已经相互扶持走过了9年,如今两个女儿都已经出嫁了。他们没有领证,何清宝在翻看家人的相册时,王显华就在一旁跟着静静地看,眼神温暖。

  东河口村像他们这样重组的家庭还有好多户,相互理解、相互疗伤。

  ●人物:唐映富

  ●采访地点:黄坪乡卫生院

  在这里待着也很好只要活着,什么都好

  10年前,35岁的唐映富还是青川骑马乡卫生院的一名普通医生。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成都医学院(成都医学院),他一毕业就回到了家乡青川骑马乡。

  地震以前,他曾经无数次地后悔自己的选择,因为他的大学同学在若干年后都已经成为大医院的骨干、专家,而他却在乡镇卫生院拿着一两千元的工资,还眼看自己的专业技术得不到提升。

  2008年5月12日,地震时,唐映富正在卫生院门口接电话,突然,地动山摇,他惊恐地发现前面的路竟然拱成了波浪形。

  唐映富的脑子里蹦出两个字“地震”,他大喊:“快跑!快跑!”飞快地冲回了卫生院,把输液室里的病人与同事全部喊了出来。“当时,大家都很慌,幸好我们的卫生院没有倒塌,病人们都很安全。”

  没有多久,就陆续有病人送到卫生院来。当时,骑马乡场镇受灾严重,受伤的人员较多,并且相邻的木鱼镇受灾也非常严重。

  唐映富当机立断,拉着几个年轻人冲进卫生院,把一些医疗物资全部拉了出来,有麻药、有纱布,还有一些简单的手术设备。当时,卫生院有五个医护人员,唐映富是唯一一个全科医生,另外还有一位妇产科医生与几位医护人员。

  “我从没在短时间里做过那么多手术,而且都是大手术,都是肢体断裂的人员。”为了给重病伤员保命,他给有些伤者进行了截肢。他就这样在乡民搭建的简易帐篷里,一个接着一个救助病人,直到凌晨三点多。他和同事接诊了46例伤病员,严重伤员24例。“当时,整身衣服都湿透了,心里也是害怕极了。”10年后,述说过往,唐映富面带微笑。

  他很庆幸,在毕业之后,自己进修过多次,地震救援派上了用场。

  他还很庆幸,自己当时的坚持,还救了一位世界冠军,这个男孩叫董顺江,他是中国男子轮椅网球世界杯冠军,被誉为“轮椅上的追风少年”。地震发生时,董顺江被埋在木鱼中学的宿舍废墟下,直到13日中午,才被救援人员救出,他伤情太严重了,发现时全身发紫,只剩下一口气。带着一箱一次性缝合带去木鱼镇帮忙的唐映富,看到了抱着董顺江哭泣的爷爷,是他从医疗队那里要来了几袋盐水,帮董顺江做了急救后,又找了车辆把他送出了木鱼。坚强的董顺江最后活了下来,虽然还是做了截肢手术。

  如今,唐映富已经调离了当初的岗位,现在在宁波援建的黄坪乡卫生院做院长。因为地震,他更加认识到医生的业务能力是多么重要。所以但凡有培训,他都会让医护人员去参加。他很感激援建期间浙江的医务人员。“在地震后每天几十个病人甚至上百的病人围着我,我很着急,有很多病人的疾病我没法判断也不知道怎么治疗,就在浙江老师的指导下让我们开了眼界、学到了技术、帮助了老百姓。在浙江的帮助下,青川医疗开始逐渐规范,医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硬件设施前进了50年。”

  唐映富也有遗憾。“地震当时,四岁的女儿一个人在家里午睡,我们都在上班,地震发生后,是她妈妈跑回家把女儿抢出来的。现在我妻子介意这件事,说我没有在危险的时候管女儿。”而对于个人的前途,地震以后,唐映富“心如止水”:“看淡很多,在这样的地方待着也很好。只要活着,什么都好。”记者章萍戴晓燕

  帮扶一个茶厂老板,带动四千多农户脱贫

  千挑万选,我们当年没看错人

袁树先和白教授一见面,就到茶园里交流记者章萍摄

尚金良专门腾出一个房间放置奖杯记者章萍摄

  在青川这几天,一直阴雨蒙蒙。5月8日一早,我们前往青川县嵩溪乡,沿着蜿蜒的山路一路向上,沿途目之所及,雨雾缭绕下的茶园层层叠叠,宛若仙境。以蒿溪乡为中心,南至房石镇、北至孔溪乡一带,如今是青川最重要的优质茶叶产业带。

  青川人说,青川的茶叶飘香海内外,都是浙江人多年帮扶的功劳,我们准备上山一探究竟。

  【20年长情】 78岁白教授与青川茶叶结缘

  到仙雾茶场的时候,我们愣是没看出眼前穿着朴素、身形消瘦的袁树先就是茶场老板。

  “哈哈哈,20年前我见他时,他打扮得还要脏兮兮呢。”一旁陪着的白发老者用浙江口音说。一问,才知道,他就是在青川听无数人提起的“功勋级”援建专家白堃元,原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

  78岁的白堃元今年已是第三次去青川了。20年指导青川的茶叶产业发展,一年有三个月待在青川,他比很多青川人都熟悉那里的山山水水。“别小看他,茶场每年有1000万的产值,现在他家里车有三辆,还有奔驰!”白堃元笑着向我们介绍袁树先。

  1996年,四川省广元市成为浙江的对口帮扶地区,经过浙江专家的调研,有生态优势,又有发展基础的茶叶产业被定为重点帮扶的项目重点扶持。

  白堃元那几年跋山涉水,走遍了青川的各个茶园,为青川茶叶的发展定下了“有机、生态高山茶”的发展方向。

  1997年两人相识时的情景如今说起仍然历历在目。“我第一次看到他的茶园,发现杂草居然比茶树高,惊呆了。”白堃元说,这里的农民制作完茶叶后要转4趟班车去甘肃陇南卖茶叶,一斤只能卖18元。

  当年,白堃元提出高山有机生态茶的理念,但当时袁树先没有听进去。“当时还很不听话呢!”白堃元说起以往,笑着说。“亏本没赚到钱就知道错了嘛。”袁树先笑着挠头。

  满山茶园是对他最好的褒奖

  2008年地震前,经过10年的发展,袁树先的茶场在白堃元的指导下规模渐渐扩大。原本以为就会这样一直过下去,地震把他打回了原型,茶场的房屋全部倒塌,机器设备受损,茶园遭毁,经济损失近500万,最让人痛心的是小孙子不幸遇难。

  在他一度心灰意冷时,白堃元又出现在他的面前。白堃元一边帮他规划新的茶场,一边给他带来了两个新的品种,一种叫龙井43号,一种叫龙井长叶。浙江桐乡的援建为他解决了新的茶叶加工设备,更是让他如虎添翼。

  “还好听了白教授的!不然我肯定赚不到钱。”现在他的仙雾茶场在青川已经闻名遐迩,“一心一叶”龙井43号,已能卖到2000元一斤。还有之后引进的新品种“中黄一号”能卖到上万元一斤。

  “我真心感谢白教授,把青川的茶叶品质带到了一个高度,我现在的生活,以前想都不敢想。”袁树先的一个茶场现在直接带动2677户农民种植茶叶,使贫困茶农的年人均收入提高了1200余元。“当初浙江人拉了我一把,我现在也要拉大家一把。”他说。

  20年的坚持帮扶,“白教授”早已是半个青川人,见证了青川人民的悲伤欢喜,付出着自己的真心实意,我们深知其中的艰辛与不易,青川满山的茶园是对他“长情”最好的褒奖。

  【10年复盘】茶厂老板被宁波选为帮扶对象

  山顶上是向阳茶场,山上信号差,我们好不容易联系上老板尚金良。“哎呀,你们宁波来的啊,太感谢浙江,感谢宁波咯。”尚金良见到我们很是亲切,表示要和我们好好聊聊。

  尚金良是青川第一批高中生,1997年他从政府部门下海,他说自己的思想比较接近我们浙江人,敢想敢干。靠山吃山,尚金良看中了青川大山里的茶园。

  他说自己运气好,一路遇贵人,承包茶园就遇上了浙江对口帮扶广元的好时机,白教授的到来坚定了他要发展高山生态有机茶的决心。“白教授当时对我的唯一要求是,让我从山下修一条路上山,我二话没说就答应了。”

  2008年地震时,尚金良已经具备茶叶加工能力,县城边上的白龙茶厂刚建好,准备13日开工,结果地震来了。

  “厂房因为新建,没有倒塌,山上的茶场,倒了三间土房。幸好茶场120个工人没事。”尚金良说,自己在地震中的损失不算大,没想到宁波的援建干部后来请他吃饭,说要帮扶他。

  “千挑万选啊,我们考察了解了很多人。”前天,当年帮扶尚金良的宁波江北的援建干部盛悠刚好重回青川,说起当年的决定,他记忆犹新。

  “输血不如造血”,为了青川以后的长效脱贫,宁波对青川进行了一系列产业援建,已经初具规模的茶叶产业再次被列为首选。“把茶叶产业化,才能留住当地农民不离乡。”在宁波长期接触对口帮扶的盛悠深知“公司+农户+基地”的好处。

  一个茶厂带动4000多农户脱贫

  “从08年10月出方案,仅仅四个月,我们就把机器设备落实到位了。”因为要赶在4月春茶开采前开工,那几个月,他们与尚金良都是争分夺秒。“那是当时全国仅四条,四川唯一一条的大宗茶全自动清洁化生产线,宁波出了120多万资金。”

  因为这套设备,青川的茶叶采摘发生了变化。

  “以前不生产大叶茶,茶叶只采一季嫩芽,现在,夏秋茶也可以利用起来,不光增加收入,还能保证茶农有9个月有活干,在家留得住。”

  如今,尚金良的白龙茶厂已经发展成为青川综合实力最强的龙头企业,年产能5000万元,去年的产值已经超过2000万元。

  “2000万元产值,有六成是回到茶农口袋里的,我一个茶场,带动了4000多家农户的脱贫,有贫困户两夫妻,在我厂里打工加上茶叶采摘,一年收入可以达到五六万元,脱贫完全没问题。”

  依托资源禀赋,得益于浙江1740万资金和人才的长效精准帮扶,茶产业已经成为青川当地的绝对支柱,全县茶叶总面积达到27.5万亩,总产量达6330吨,茶农增收2850元。2018年,青川将有30个贫困村退出,8106名贫困人口脱贫,实现整县脱贫“摘帽”。

  重访感悟

  “精准扶贫“是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湖南湘西花垣县十八洞村考察扶贫开发时首次提出。在青川采访的数日里,我们惊喜地发现,这一理念早已在浙江对青川的长效帮扶中悄悄实践,开出了花朵,结出了果实。

  “这次回来,看到白龙茶厂的发展规模,我们也是非常欣慰,当初选对了项目、找对了扶持方向,扶持对象理念正确,也没有辜负我们的期望,这应该就是最成功的精准扶贫了。”看到十年前援建的生产线如今运行如初,盛悠非常高兴,正在援藏的他觉得,青川的援建经验给了他最好的启发。 记者章萍戴晓燕

原标题:重生 青川巨变的宁波印记

编辑: 应波纠错:171964650@qq.com

汶川地震十年|宁报集团记者走进青川 县城到处是宁波元素

稿源: 现代金报 2018-05-12 07:47:00

宁波援助的青川县乔庄镇,现在已焕然一新。新华社发

  或许时间可以冲淡一切,但有一些伤痛,我们依旧不会忘却。惦念,是为了期待更好的明天。

  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已过去十年,十年前的今天,山崩地裂,满目疮痍,近7万人丧生,1.8万人失踪,37万余人受伤。青川,就是三大极重灾区之一。

  地震后52天,浙江正式启动青川援建,宁波有5000多名援建人员在这里度过了近800个日夜。从此,青川成了宁波人的一个牵挂。

  在最初的几年,记者曾三度走访青川,记录这里在震后的点滴变化。

  5·12之前,再次派出两位记者,第四次回到这里。看看现在的青川如何,问问这里的亲人可好。

  记者在青川听到最多的一句话

  “我们和宁波是自己人啊”

援建队员受邀回青川,工作人员在沙盘上介绍新青川记者章萍摄

三位援建队员在“万年青川”下合影

援建期间的青川全景图,唤起了援建队员的回忆

  汶川地震后,宁波承担起援建青川的重任。十年过去,青川变成了啥模样?当年的援建者受邀回到了青川。

  “这8年,青川变化太大了,我已经完全认不出了。”5月10日,曾经的江北区援建队员盛悠、罗冠奇、梁德平重返青川,记忆的闸门打开,只是眼前的青川,早已不是梦里的模样。从进城开始,他们就不停地感慨,青川,已经脱胎换骨了。

  回望来路

  2008年8月27日宁波市援建青川灾后恢复重建指挥部成立揭牌,首批47名援建队员分别深入到青川乔庄、黄坪、茶坝、瓦砾,开始了对一镇三乡为期三年的援建工作。

  当时,浙江要求“把青川当作浙江的101个县来建设”。

  从满眼废墟,到秀美如画的新县城,宁波5000援建大军在青川书写了“宁波速度”,完成一个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科学谋划、超常运作,2个月时间县城建设总体规划顺利完成;6个月时间完成征地拆迁和6000多套板房腾挪;半年内所有项目开工,15个月一座美丽的新县城拔地而起。

  2010年10月19日所有援建项目整体移交青川,宁波援建指挥部结束使命撤离青川,最后一批援建大军同时返甬。

  5000名援建者近800个日夜奋战,青川一镇三乡实现了从满目疮痍到涅槃重生的奇迹。宁波共完成省定全额投资类项目26个,投资额11.25亿元,市定项目119个,投资额2.92亿元,援建队员与青川人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青川成了他们永远的牵挂。

  【青川新颜】青川县城已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

  “看,这是现在青川的标志性建筑。”在工作人员的陪同下,盛悠、罗冠奇、梁德平来到位于县城入口处25米高的“万年青川”雕塑前。

  “我记得以前这里好像啥也没有呢。”盛悠一边开启记忆,一边拿出相机记录。在雕塑脚下,就是宁波援建的“宁波大桥”,当年为了修建这座大桥,施工人员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走下台阶,援建人员梁德平猛然发现“万年青川”后面居然是青川中学。

  “那是我参与援建的!”他明显有些激动,“当时青川中学受灾也很严重,很多教学楼都成了危房,学生上不了课,只能在别的地方借了临时教室。后来,根据规划,青川中学换址重建,就是这个地方。”

  “当时新址上建了很多临时板房,指挥部只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在另一个地方建了数百套板房,为项目建设留足了时间。我们为了让孩子们早点回到校园,工人们加班加点,这个项目只花了不到11个月时间就验收交付使用了。”梁德平的话,唤醒了在场很多人的记忆。

  “你看,远处的污水处理厂,当时花了很多钱建设,那时我们还担心运营成本会吃不消,用不到。现在10年过去了,这个污水处理厂发挥了大作用。”苏清海是当年青川当地配合援建的干部,他说,“现在想起来,宁波援建的规划,都是很超前很有见地的,我们不得不佩服。”

  的确,青川县城乔庄,这里几乎所有公共服务的建筑都是咱宁波人参与援建的。当初他们在这里洒下的汗水,如今都有了回报,宁波人建的学校已经成为这里最好的学校,宁波人援建的医院已经成了最好的医院。

  “我们离开的时候,就是帮助县城建设了很多基础设施。8年过去了,道路边的树都长高了,周边有了商场、公园,也有了人气。这里的发展超乎我的想象,已经不是我记忆里的青川了。”

  今天,整个青川县城已经成为国家级4A旅游景区。

  【甬青连心】县城到处是浙江元素、宁波元素

  在青川博物馆,看到援建期间拍下的青川全景图,三人所有的记忆都回来了。

  遍地垃圾、满目疮痍,到处是临时板房。“这里就是我们指挥部所在地。”“对对,那里我记得是个超市。”“这块区域就是我参与建设的。”

  三个人在照片前仔细指认。每个人都能清晰地指出当初自己到底是在哪块地方洒下过汗水,自己住的是哪间板房,自己负责哪片房屋的拆迁,满满的都是回忆。

  跟着三位援建人员在青川县城晃悠,这里到处可见浙江元素、宁波元素,包含了灾区人民的感恩之情。

  在青川老县城和新县城的接合处,有一面长230米、高12米的浮雕墙——感恩墙,墙上刻着每位援建干部的名字。

  “真的有我!”在一番寻找后,三位援建干部几乎异口同声地说,感动异常。

  在青川,有宁波大桥,有甬苑小区,有感恩墙还有感恩桥,甚至沿途的山体上都能看到“感谢浙江”、“感谢宁波”之类的大标语,几天采访,记者听到最多的就是,“我们和宁波是自己人啊。”

  当年的援建真的很苦,但看到青川已经褪去地震的伤痕,援建干部感受到的更多是感动和骄傲。“青川,能取得现在这样的成绩,并不是我们的功劳,是与青川人民的勤奋、努力分不开的。我们离开后,他们依然在抓紧干事业,为自己的幸福生活努力奋斗着,今天青川就是最好的证明,我衷心地祝愿他们。”罗冠奇说。

  【遇见敲钟女孩】青川已经成为四川电商十强县

  除了医院、学校,一行人还去了青川的双创空间。

  援建期间,青川的互联网产业几乎为零。2014年9月19日,阿里巴巴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青川姑娘王淑娟就是8个和马云一起敲钟的人之一。而王淑娟的公司就在双创空间。“原来你就是敲钟女孩子王淑娟啊!”昨天,盛悠在这里见到了传说中的她。

  王淑娟2005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四川音乐学院音乐教育专业,原本要当音乐老师的她,选择了回家创业卖蜂蜜,那是地震后的第二年。2011年1月,爱折腾的她进入澳大利亚迪肯大学学习了两年,毕业后,再次回到青川,进一步扩大了她的蜂蜜生产基地、蜂蜜加工厂和网店的规模。可以说,她是青川最早一批做电商的人,现在她的店帮农户卖各种青川特产。

  见到宁波来的客人,王淑娟很好客,她说:“宁波的一家公司,每年过年都会从我们这里购买几十万元的特产作为员工年货,已经坚持了10年。”

  在王淑娟的感染下,很多年轻人回到青川创业,做电商。“我们青川,2016就是四川电商十强县。”在园区工作人员的介绍中,三位援建人员露出了十分欣慰的笑容。他们说:“青川这样一个地方,四面环山,交通不便的地方,电商居然可以发达,实在不易。”

  当一行人结束参观,站在高家梁俯瞰青川,云雾缭绕中,秀美的青川县城若隐若现,当地的干部向我们描绘,这里以后将成为天街,进行旅游商业开发。

  我们想象坐在这云朵间品尝着青川茶,那是怎样一幅惬意的景象,祝福未来的青川更美更强。记者章萍戴晓燕

  再访枣树村,青瓦白墙干净马路,村民安居乐业

  这里已变成青川的滕头村

石光武拿出桑果招呼宁波客人

记者在枣树村采访记者章萍摄

  “我们希望枣树村能变成青川的滕头村。”5月8日,当“枣树村”的村名石出现在我们眼前时,当年宁波援建指挥部对它的美好设想言犹在耳,这已经是十年来记者第四次来这里了。

  一幢幢青瓦白墙的新楼房,一条条干净的水泥路……村子更漂亮了,房前屋后的绿化更加郁郁葱葱,当年这里是宁波援建指挥部最完美的作品之一。

  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

  “来来来,尝一尝,这可是你们宁波的桑果。”进村的地方就是石光武家的小店,好久不见,石光武胖了一些,精气神更足了。

  石光武15岁时右手肢残,妻子是聋哑人,5·12汶川特大地震中,枣树村遭受重创,他家也没能幸免,房屋全部倒塌。

  震后,正是这样一个残疾人家庭,拿着政府补助的2.3万元和自己的积蓄,买来材料,率先在村里进行自救,开建永久性住房,并鼓励大家一起把房子盖起来。

  也就是在那时,他喊出了两句口号“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感动全国。

  2008年8月31日,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枣树村慰问时,曾专程到他家看望,这两句口号也得到温总理赞赏,并用来激励在地震中受重创的其他人。

  宁波带去的三棵桑葚苗如今已长成大树

  见面开聊,他就拿出了一个竹篓,里面装了大概两三斤这个季节我们在宁波常见的大桑果,看得出,有些还有点生,挑颗黑的尝了一下,果然是宁波的味道。

  “你这摘得有点早,还能再养养,会更甜。”

  “再养养,怕它掉了,可惜喽。”石光武不好意思地笑了。

  “他可宝贝了,你们宁波的客人来,他才肯拿出来的,我就从来没吃到过。”一旁陪同的罗义碧现在是黄坪乡机关党支部书记、枣树村第一书记,当年,就是他带领枣树村村民自建自救,他调侃石光武,把大家都逗笑了。

  我们没好意思多吃,让石光武赶紧收起来,他打算泡果酒。

  坐在石光武家村口小店门口,我们就从桑果开始聊起。

  “这是当年宁波援建指挥部副指挥长王梁慧从宁波带来的三棵桑葚苗,我种在屋后,有两棵结果了。”石光武说,青川的桑果都小小的,不像宁波的又大又好吃。

  说起宁波当年的援建干部,不仅名字没忘记,往事更是被一一提起。

  宁波规划院“量身定制”枣树村有了新气象

  这10年来,石光武夫妻一边经营着村口的小店,一边照顾自己的小孙女,还负责村里的卫生保洁工作,日子过得优哉游哉。在他的店门上,挂着一副醒目的对联:一臂独擎,天大困难能战胜;二人连心,地动山摇何所惧。横批:自强不息。

  他的店门口就是村民们摆龙门阵的地方,大家经常回忆念叨在枣树村援建过的每位宁波人。援建结束后,他还去过一次宁波。

  “那年,见到传说中的滕头村,果然很漂亮,很有气势。”不过,很快,石光武话锋一转,“我们这里也很好啊,山清水秀,空气新鲜。而且,你们看看,我们住得也舒服,家家小别院,可种花种草。”

  其实,刚开始的时候,枣树村村民盖的房子并没有统一规划,通往各家各户的路也是烂泥路。当年宁波援建指挥部进驻后,他们一方面保留房屋“人字顶、小青瓦、白粉墙、木栏花窗”的当地特色,另一方面迅速请宁波市规划院,为枣树村“量身定制”规划图,注入新农村概念,在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村容村貌上一举投下300万元。

  村民说,整个枣树村的居住环境比地震以前整整进步了20年。这里的村民地震前很多都是居住在山上,房子还是土坯房。罗义碧带着我们在村子里转了一圈,如今村容整洁极了,完全可以和宁波的新农村相媲美。

  这里和其他村不一样村民享受现在的生活

  因为是白天,多数人出门干活,在家的村民并不多。我们进院子时,51岁的白生玉正和家人边挑豌豆,边闲聊。一听到有宁波客人来了,她赶紧放下手中的活,满屋子找一次性水杯,给我们泡了两杯今年的新茶。

  “青川和宁波是一家,我们能生活得那么好,全靠宁波。”她兴致勃勃地向我们介绍了当年宁波援建枣树村的成果,“我们这里每家每户的房子都是统一的风格,你看吧,这个木兰花窗就是宁波人出钱给我们装的。”

  地震前白生玉和丈夫带着两个女儿在江苏打工,老家的房子还是在山上的土木房。地震后,白生玉和丈夫回来盖了三间楼房。现在女儿都已经成家,丈夫出去打工,她和婆婆留守看家,一边在家里照顾孙子,“每天坐公交车接送,在县城上幼儿园,再干点农活,也是很忙碌的。”

  村民王文兰也很享受现在的生活。独门独院的楼房漂漂亮亮,院子里种满了花草。

  她的女儿女婿很能干,有个豆制品加工的小作坊。老伴身体有病,他们被列为精准扶贫对象,乡卫生院的医生定期会上门看望,医药费也做了减免,负担大大减轻。

  “网红”热度消退后村里农家乐重新“洗牌”

  村子一圈转下来,一派宁静祥和的感觉。但似乎有点太安静。

  “当年你们不是大力发展农家乐吗?现在怎么样了?”

  罗义碧挠挠头笑了。

  当年的枣树村按照现在的话讲,那就是“网红”,很多人慕名而来。

  于是,好几户村民都开始搞农家乐,从一家、两家,到最多的时候五家。

  “但是农户家场地有限,接待能力有限,加上我们村就这么点大地方,游客来了,也没有别的好耍的,农家乐的服务也跟不上。”

  很快,“网红”的热度消退,枣树村慢慢恢复平静,几家农家乐也重新“洗牌”了,比如最早开出农家乐的那户村民,现在把整幢房子出租给了高速公路施工队,租金收入可观又比较稳定。

  现在村里有两家农家乐,生意好的要数石字农家乐。

  现在安居没问题了大家关心口袋能够更鼓点

  1988年出生的石涛是“石字农家乐”老板兼厨师,目前是为数不多留守村里的年轻人。

  “其实,援建人员一开始就提出‘不能住别墅吃红薯’,让我们发展特色产业,‘农家乐’当时在青川还是个新词。”罗义碧说,“枣树村不是不能搞农家乐,之前那些是没有搞好,所以当时石涛有些犹豫,怕亏本,我就鼓励他。”

  石涛跟着亲戚学过厨师,有手艺,他将新房子建到了山下,有两层楼加上大院子,宽敞极了,接待几十桌客人都没有问题。

  从2011年到现在,石字农家乐在黄坪甚至青川都小有名气,一家人守在一起,经营着这家农家乐,基本每年都有三十万元左右的收入,非常满足。

  罗义碧说,村民们现在安居是没有问题了,就关心口袋能够更鼓点就好了。目前,因为客观条件限制,村里的青壮年还是以外出打工为主,留在村里的基本搞点种植,大家对现在的生活都心怀感恩。

  再回枣树村,这里依然安安静静。记者章萍戴晓燕

  他们用坚强抚平自己的伤口

  生者:只要活着,什么都好

何清宝记者章萍摄

唐映富记者章萍摄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地裂山崩、满目疮痍,青川,是5·12汶川特大地震中受灾最严重的“三川”之一。

  10年过去,高山的伤痕早已被郁郁葱葱的植被重新掩盖,这里的人们也在用平淡的生活努力抚平自己的伤口。

  ●人物:何清宝

  ●采访地点:青川县红光乡东河口村

  废墟里挖出的相册是他最宝贝的东西

  越来越接近5月12日,何清宝的内心开始变得不平静。

  “这是我儿子和儿媳妇,那时他们刚结婚一年多。”5月10日,见到记者,何清宝拿出了一本相册,那是他从地震废墟中硬生生扒出来的,儿子的婚纱照、全家福、小孙子的照片,十年来,这是他对逝去亲人唯一的念想。

  那场灾难,让他几乎失去了一切,妻子、儿子、儿媳、七个月大的孙子,只留下他和在外地打工的女儿。

  “我也被压在房子下面,是我自己一点点爬出来的。”

  何清宝一直是一个很能干的人,“我也是当过干部的”,他笑着述说自己的故事。在地震之前,他是东河口村党支部副书记。

  地震中,何清宝的头部、腰部严重受伤,之后被安排去广州接受治疗。

  术后几个月,他回到了青川,原本,他可以继续被安排在康复医院进行休养。

  “太想回来喽,待不住。”

  家已经成了一堆废墟,亲人已经离他而去,最后,他硬是从废墟里挖出了那本亲人的相册,还有6000多元积蓄。

  “这是我最宝贝的东西了。”何清宝说,“当时,真想也跟着死了算了,活着真的是生不如死。”东河口村在那次地震中,遭遇了灭顶之灾,村里的人死的死伤的伤,毫发无伤的只有8个人。

  何清宝虽保住了命,但是腰落下了病根子,不能走很远的路,不能提重物。

  等到心情平复,决定要好好活下去,何清宝便开始努力生活了。“我看不得那些拿了援建款不建房,吃光用光后又等着国家救济的人。”

  何清宝先投资了6800元,养起了长毛兔,第一年效益不错,但第二年,兔毛价格大跌,他亏了。思来想去,他拆了兔舍,开始改养猪。

  “我主要养生态猪,吃野草,要养8个月才出栏,但肉价高,比饲料猪贵近一倍。”

  2015年,养猪效益不错,赚了3万元,于是,他2016年扩大经营,改造猪舍,谁知2017年猪肉价格大跌,他亏了6万元。

  “今年还可以,我的生态猪都是被唐家河、乔庄的农家乐订购的。”说起这几年养猪的经历,何清宝一直面带微笑,似乎盈亏对他来说也不是那么重要。他带我们去山上的猪舍看看,那里原本是他家老房子的所在地,现在猪舍还有大大小小43头猪,不过等今年种猪下崽,猪舍就又热闹了。

  现在何清宝并不是孤零零的一个人,他和同村的王显华重组了家庭,地震中,王显华没了丈夫,自己膝盖严重受伤,独自带着两个女儿。从2009年到现在,已经相互扶持走过了9年,如今两个女儿都已经出嫁了。他们没有领证,何清宝在翻看家人的相册时,王显华就在一旁跟着静静地看,眼神温暖。

  东河口村像他们这样重组的家庭还有好多户,相互理解、相互疗伤。

  ●人物:唐映富

  ●采访地点:黄坪乡卫生院

  在这里待着也很好只要活着,什么都好

  10年前,35岁的唐映富还是青川骑马乡卫生院的一名普通医生。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成都医学院(成都医学院),他一毕业就回到了家乡青川骑马乡。

  地震以前,他曾经无数次地后悔自己的选择,因为他的大学同学在若干年后都已经成为大医院的骨干、专家,而他却在乡镇卫生院拿着一两千元的工资,还眼看自己的专业技术得不到提升。

  2008年5月12日,地震时,唐映富正在卫生院门口接电话,突然,地动山摇,他惊恐地发现前面的路竟然拱成了波浪形。

  唐映富的脑子里蹦出两个字“地震”,他大喊:“快跑!快跑!”飞快地冲回了卫生院,把输液室里的病人与同事全部喊了出来。“当时,大家都很慌,幸好我们的卫生院没有倒塌,病人们都很安全。”

  没有多久,就陆续有病人送到卫生院来。当时,骑马乡场镇受灾严重,受伤的人员较多,并且相邻的木鱼镇受灾也非常严重。

  唐映富当机立断,拉着几个年轻人冲进卫生院,把一些医疗物资全部拉了出来,有麻药、有纱布,还有一些简单的手术设备。当时,卫生院有五个医护人员,唐映富是唯一一个全科医生,另外还有一位妇产科医生与几位医护人员。

  “我从没在短时间里做过那么多手术,而且都是大手术,都是肢体断裂的人员。”为了给重病伤员保命,他给有些伤者进行了截肢。他就这样在乡民搭建的简易帐篷里,一个接着一个救助病人,直到凌晨三点多。他和同事接诊了46例伤病员,严重伤员24例。“当时,整身衣服都湿透了,心里也是害怕极了。”10年后,述说过往,唐映富面带微笑。

  他很庆幸,在毕业之后,自己进修过多次,地震救援派上了用场。

  他还很庆幸,自己当时的坚持,还救了一位世界冠军,这个男孩叫董顺江,他是中国男子轮椅网球世界杯冠军,被誉为“轮椅上的追风少年”。地震发生时,董顺江被埋在木鱼中学的宿舍废墟下,直到13日中午,才被救援人员救出,他伤情太严重了,发现时全身发紫,只剩下一口气。带着一箱一次性缝合带去木鱼镇帮忙的唐映富,看到了抱着董顺江哭泣的爷爷,是他从医疗队那里要来了几袋盐水,帮董顺江做了急救后,又找了车辆把他送出了木鱼。坚强的董顺江最后活了下来,虽然还是做了截肢手术。

  如今,唐映富已经调离了当初的岗位,现在在宁波援建的黄坪乡卫生院做院长。因为地震,他更加认识到医生的业务能力是多么重要。所以但凡有培训,他都会让医护人员去参加。他很感激援建期间浙江的医务人员。“在地震后每天几十个病人甚至上百的病人围着我,我很着急,有很多病人的疾病我没法判断也不知道怎么治疗,就在浙江老师的指导下让我们开了眼界、学到了技术、帮助了老百姓。在浙江的帮助下,青川医疗开始逐渐规范,医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硬件设施前进了50年。”

  唐映富也有遗憾。“地震当时,四岁的女儿一个人在家里午睡,我们都在上班,地震发生后,是她妈妈跑回家把女儿抢出来的。现在我妻子介意这件事,说我没有在危险的时候管女儿。”而对于个人的前途,地震以后,唐映富“心如止水”:“看淡很多,在这样的地方待着也很好。只要活着,什么都好。”记者章萍戴晓燕

  帮扶一个茶厂老板,带动四千多农户脱贫

  千挑万选,我们当年没看错人

袁树先和白教授一见面,就到茶园里交流记者章萍摄

尚金良专门腾出一个房间放置奖杯记者章萍摄

  在青川这几天,一直阴雨蒙蒙。5月8日一早,我们前往青川县嵩溪乡,沿着蜿蜒的山路一路向上,沿途目之所及,雨雾缭绕下的茶园层层叠叠,宛若仙境。以蒿溪乡为中心,南至房石镇、北至孔溪乡一带,如今是青川最重要的优质茶叶产业带。

  青川人说,青川的茶叶飘香海内外,都是浙江人多年帮扶的功劳,我们准备上山一探究竟。

  【20年长情】 78岁白教授与青川茶叶结缘

  到仙雾茶场的时候,我们愣是没看出眼前穿着朴素、身形消瘦的袁树先就是茶场老板。

  “哈哈哈,20年前我见他时,他打扮得还要脏兮兮呢。”一旁陪着的白发老者用浙江口音说。一问,才知道,他就是在青川听无数人提起的“功勋级”援建专家白堃元,原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

  78岁的白堃元今年已是第三次去青川了。20年指导青川的茶叶产业发展,一年有三个月待在青川,他比很多青川人都熟悉那里的山山水水。“别小看他,茶场每年有1000万的产值,现在他家里车有三辆,还有奔驰!”白堃元笑着向我们介绍袁树先。

  1996年,四川省广元市成为浙江的对口帮扶地区,经过浙江专家的调研,有生态优势,又有发展基础的茶叶产业被定为重点帮扶的项目重点扶持。

  白堃元那几年跋山涉水,走遍了青川的各个茶园,为青川茶叶的发展定下了“有机、生态高山茶”的发展方向。

  1997年两人相识时的情景如今说起仍然历历在目。“我第一次看到他的茶园,发现杂草居然比茶树高,惊呆了。”白堃元说,这里的农民制作完茶叶后要转4趟班车去甘肃陇南卖茶叶,一斤只能卖18元。

  当年,白堃元提出高山有机生态茶的理念,但当时袁树先没有听进去。“当时还很不听话呢!”白堃元说起以往,笑着说。“亏本没赚到钱就知道错了嘛。”袁树先笑着挠头。

  满山茶园是对他最好的褒奖

  2008年地震前,经过10年的发展,袁树先的茶场在白堃元的指导下规模渐渐扩大。原本以为就会这样一直过下去,地震把他打回了原型,茶场的房屋全部倒塌,机器设备受损,茶园遭毁,经济损失近500万,最让人痛心的是小孙子不幸遇难。

  在他一度心灰意冷时,白堃元又出现在他的面前。白堃元一边帮他规划新的茶场,一边给他带来了两个新的品种,一种叫龙井43号,一种叫龙井长叶。浙江桐乡的援建为他解决了新的茶叶加工设备,更是让他如虎添翼。

  “还好听了白教授的!不然我肯定赚不到钱。”现在他的仙雾茶场在青川已经闻名遐迩,“一心一叶”龙井43号,已能卖到2000元一斤。还有之后引进的新品种“中黄一号”能卖到上万元一斤。

  “我真心感谢白教授,把青川的茶叶品质带到了一个高度,我现在的生活,以前想都不敢想。”袁树先的一个茶场现在直接带动2677户农民种植茶叶,使贫困茶农的年人均收入提高了1200余元。“当初浙江人拉了我一把,我现在也要拉大家一把。”他说。

  20年的坚持帮扶,“白教授”早已是半个青川人,见证了青川人民的悲伤欢喜,付出着自己的真心实意,我们深知其中的艰辛与不易,青川满山的茶园是对他“长情”最好的褒奖。

  【10年复盘】茶厂老板被宁波选为帮扶对象

  山顶上是向阳茶场,山上信号差,我们好不容易联系上老板尚金良。“哎呀,你们宁波来的啊,太感谢浙江,感谢宁波咯。”尚金良见到我们很是亲切,表示要和我们好好聊聊。

  尚金良是青川第一批高中生,1997年他从政府部门下海,他说自己的思想比较接近我们浙江人,敢想敢干。靠山吃山,尚金良看中了青川大山里的茶园。

  他说自己运气好,一路遇贵人,承包茶园就遇上了浙江对口帮扶广元的好时机,白教授的到来坚定了他要发展高山生态有机茶的决心。“白教授当时对我的唯一要求是,让我从山下修一条路上山,我二话没说就答应了。”

  2008年地震时,尚金良已经具备茶叶加工能力,县城边上的白龙茶厂刚建好,准备13日开工,结果地震来了。

  “厂房因为新建,没有倒塌,山上的茶场,倒了三间土房。幸好茶场120个工人没事。”尚金良说,自己在地震中的损失不算大,没想到宁波的援建干部后来请他吃饭,说要帮扶他。

  “千挑万选啊,我们考察了解了很多人。”前天,当年帮扶尚金良的宁波江北的援建干部盛悠刚好重回青川,说起当年的决定,他记忆犹新。

  “输血不如造血”,为了青川以后的长效脱贫,宁波对青川进行了一系列产业援建,已经初具规模的茶叶产业再次被列为首选。“把茶叶产业化,才能留住当地农民不离乡。”在宁波长期接触对口帮扶的盛悠深知“公司+农户+基地”的好处。

  一个茶厂带动4000多农户脱贫

  “从08年10月出方案,仅仅四个月,我们就把机器设备落实到位了。”因为要赶在4月春茶开采前开工,那几个月,他们与尚金良都是争分夺秒。“那是当时全国仅四条,四川唯一一条的大宗茶全自动清洁化生产线,宁波出了120多万资金。”

  因为这套设备,青川的茶叶采摘发生了变化。

  “以前不生产大叶茶,茶叶只采一季嫩芽,现在,夏秋茶也可以利用起来,不光增加收入,还能保证茶农有9个月有活干,在家留得住。”

  如今,尚金良的白龙茶厂已经发展成为青川综合实力最强的龙头企业,年产能5000万元,去年的产值已经超过2000万元。

  “2000万元产值,有六成是回到茶农口袋里的,我一个茶场,带动了4000多家农户的脱贫,有贫困户两夫妻,在我厂里打工加上茶叶采摘,一年收入可以达到五六万元,脱贫完全没问题。”

  依托资源禀赋,得益于浙江1740万资金和人才的长效精准帮扶,茶产业已经成为青川当地的绝对支柱,全县茶叶总面积达到27.5万亩,总产量达6330吨,茶农增收2850元。2018年,青川将有30个贫困村退出,8106名贫困人口脱贫,实现整县脱贫“摘帽”。

  重访感悟

  “精准扶贫“是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湖南湘西花垣县十八洞村考察扶贫开发时首次提出。在青川采访的数日里,我们惊喜地发现,这一理念早已在浙江对青川的长效帮扶中悄悄实践,开出了花朵,结出了果实。

  “这次回来,看到白龙茶厂的发展规模,我们也是非常欣慰,当初选对了项目、找对了扶持方向,扶持对象理念正确,也没有辜负我们的期望,这应该就是最成功的精准扶贫了。”看到十年前援建的生产线如今运行如初,盛悠非常高兴,正在援藏的他觉得,青川的援建经验给了他最好的启发。 记者章萍戴晓燕

原标题:重生 青川巨变的宁波印记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应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