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友枋(1869-1948年),字仲车,又字巽峰、酉舫,号端夷阁,慈谿县(今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人。魏氏是慈谿县城望族,世居慈城北门杨家巷(今故居尚存)。
前排右起陈汉章、梁漱溟、陈独秀、蔡元培、马叙伦、陈映璜、辜鸿铭、魏友枋。
在北京大学拍摄于1918年的一张毕业照中,前排8位教师就坐,其中7位大名鼎鼎,蔡元培、陈独秀、马叙伦、陈映璜、梁漱溟、陈汉章(宁波象山人)、辜鸿铭,辨识度极高。唯独前排左一的那位教师不知姓甚名谁,连北大档案馆工作人员也为此苦恼多年。
昨天,《古镇慈城》主编钱文华告诉记者,不久前,经过多方考证与确认,这位“神秘人物”是慈城人魏友枋,他正受邀为魏友枋先生撰写小传。
偶尔一瞥:照片中的人酷似魏先生
这张《民国七年六月国立北京大学文科哲学门第二次毕业摄景》的照片,是坐在前排的8位先生,与站在后两排13位毕业学生的合影留念。去年下半年,定居北京的宁波人郑晓薇偶然在微信朋友圈里看到了这张老照片,她注意到,照片中前排左一的人物酷似她奶奶的姨夫魏友枋(魏友枋的照片曾刊登在第25期《古镇慈城》封底上)。郑晓薇小时候多次听奶奶提起过魏友枋:魏先生早年在北京大学当过教授,很有才华……
照片中的这位先生是不是魏先生呢?郑晓薇把照片发给了钱文华和远在美国的姑姑钱淑明。钱文华藏有魏先生各种资料,钱淑明是魏先生的外孙女。钱淑明虽然已经80多岁了,但记忆力非常好,她说,魏先生是深度近视,离不开眼镜,而照片中的那位先生看不出是否戴了眼镜,只能说“和魏先生有点像”。
实地考察:确认了是戴眼镜的魏友枋
多方打听后,郑晓薇得知这张照片存放在北京大学档案馆。于是,她辗转联系了北大档案馆。北大档案馆工作人员从电脑里调出了这张照片的信息:照片前排右起:陈汉章、梁漱溟、陈独秀、蔡元培、马叙伦、陈映璜、辜鸿铭,唯独辜鸿铭左边的那位先生没有标注姓名。工作人员解释说,由于时隔太久,他们没有找到相关知情者,因此多年来无法确认这位先生的身份。
郑晓薇的走访无意中为北大提供了第一手历史资料,工作人员非常高兴。欣喜之余,工作人员带着郑晓薇走到楼梯过道处,在墙上挂着的几张历史照片中,郑晓薇一眼就看到了微信上的那张照片,它被放大镶嵌在镜框中。工作人员表示,那几张是北大最珍贵的历史照片。虽然照片已经发黄,但是教授们的脸部表情清晰可见,郑晓薇注意到,前排左一的那位先生,眼部隐约有圆框的阴影,鼻梁处也有眼镜架的黑影。而在《国立北京大学二十周年纪念册》第69页有如下记载:理预科教授兼文预科教授,魏友枋,仲车,五十(岁),浙江慈谿(今慈城),(住)本校。在同期的教授中,不太可能还有另一人身材同样高大魁梧,而且脸型轮廓与魏友枋酷似。因此,基本确定这位先生即为魏友枋。
魏先生何许人?曾执教浙大北大
魏友枋先生何许人?不要说今天知晓他的人不多,就连他的后人也很少有人知道他曾执教北大,所幸他的外孙邵今是曾在2005年5月出版的《古镇慈城》杂志上发表过《追忆外祖父魏仲车(友枋)》一文。
邵先生在文中回忆说,上世纪80年代,他从母亲处听说了外祖父的人生经历。魏先生世居慈城北门杨家巷,家境贫寒,家族时代以读书为本,魏先生从小接受家教,并在慈湖书院求学讲学,18岁受聘于慈城冯家座馆(家教)。后来,他中了举人,受命到广东某僻远小县做县令,但满清政权摇摇欲坠,他毅然决定放弃政从学,到杭州“求是书院”继续求学讲学。后来,书院改为“浙江高等学堂”(浙江大学前身),他在那里继续任国文教授,陈布雷、邵飘萍等人都曾受教于他。1917年,魏先生受蔡元培先生的邀请到北大执教国文,在北大授业十年。……后告别北大回归故乡,受邀在省立四中(今宁波中学)执教语文。晚年的魏先生闲居慈城故里,写诗作词,曾出版《端夷阁近三年诗词》《端夷阁六十后诗词》,并为慈湖中学和效实中学作过校歌。记者陈爱红
原标题:北大毕业照上的“神秘人物”是谁?
编辑: 陈奉凤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