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下载手机版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科教·卫生
纯天然+无添加+手工制作 刷爆朋友圈的网络自制食品安全吗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18-06-25 07:06:00 报料热线:81850000

  在朋友圈刷屏的网络自制食品。(孙佳丽摄)

  最近流行吃什么?这个问题不用问别人,只要看看朋友圈里的微商正在卖什么就知道了。春节前后,各种手作糕点刷爆朋友圈;元宵节临近,大批“私家”汤圆闪亮登场;清明节将至,朋友圈变成了手工麻糍的展示台;端午节到了,各种“妈妈味道”的粽子又开始同场比拼……

  网络自制食品,早已成了网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纯天然”“无添加”“手工制作”的标签下,很多买家对网络自制食品的安全深信不疑,毕竟是在直播中亲眼看着各位美食大咖做出来的,怎么会有问题呢?

  网络自制食品究竟有没有问题?是被人推崇的好东西,还是“三无产品”?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一天卖掉上万元油焖笋 网络自制食品大行其道

  王小姐是一位白领,平时所发的朋友圈内容大多与工作有关。然而每到卖蜂蜜的季节,她就隔三差五地在朋友圈里发些自产蜂蜜的广告。“这是我爷爷家自产的蜂蜜,新鲜得很,放冰箱里一般不会坏。”当被记者问及蜂蜜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时,王小姐如是作答。

  “油焖笋开始预订,土灶烤制,不添加任何防腐剂,一瓶20元,三瓶起江浙沪包邮。”春笋大量上市的季节,宁波人最热衷的下饭菜——油焖笋也加入了网络自制产品大军。许多鲜笋被农户加工成瓶装笋,在电商平台或微信朋友圈里销售。这些油焖笋大多来自未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的小型家庭作坊。

  在奉化,一户山农一天就可以生产近千瓶油焖笋,有的作坊甚至半个月就能加工30多万瓶。而这些罐头上除了“奉化特产”四个字,没有其他字样。

  除了朋友圈之外,电商平台上也能找到各种自制食品。笔者随机挑选了一家专门销售海鲜加工食品的名为“象山××水产品”的淘宝店铺。淘宝页面上显示,该店铺已通过淘宝食品特种经营认证和个体工商户认证,营业执照也已公示。但是点击销量最高的产品“红膏呛蟹”,记者发现该店所售卖的“红膏呛蟹”仅用一个透明塑料桶包装。

  卖家称,他家的“红膏呛蟹”均为先下单后腌制,每天上午手工腌制,下午直接发货,保质期在3个月左右,绝不添加任何防腐剂。

  这些网络自制食品销量如何?在蜂蜜上市的季节,王小姐一天就能卖掉几十瓶;旺季时,专卖油焖笋的微商周女士一天的销售额能够超过1万元。4月底,中国青年报专门对2028名受访者进行了网络自制食品调查,78.6%的受访者表示买过网络自制食品,其中55.4%的受访者坦言自己不做饭,非常依赖网络自制食品。

  记者发现,维系网络自制食品买卖的主要是卖家自律和买家信任这两条纽带。大学生小李是一名资深吃货,同时也是网络自制食品的狂热粉丝。打开他的朋友圈,销售网络自制食品的微商占了很大一部分,销售的品类从蛋糕、干果到海鲜、水果,应有尽有。小李说,他很信任这些卖家,虽然他们出售的自制食品大多没有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批号、厂家等相关信息,但目前他还没有发现有什么食品安全问题。

  市场监管部门工作人员正在对小作坊进行日常检查。(王哲成 孙佳丽 摄)

  线上线下同一个标准 保证食品安全是铁律

  近期,慈溪市市场监管局接到一起投诉,消费者称其在微信上购买的芒果干属于“三无产品”。执法人员根据相关线索,在桥头镇某小区找到该芒果干分装点,现场发现37袋大包装话梅、4袋大包装芒果干等物品,同时发现当事人自行分装的话梅、杏肉脯、情人梅、芒果干等,外包装上均无任何产品信息。

  据调查,当事人在自家餐桌上对采购的大包装蜜饯进行分装,再通过线上平台销售。执法人员要求其出示《食品生产许可证》或相关登记证,当事人表示并没有办理。执法人员当场没收了其违规销售的食品,并对其处以1.1万元的罚款。

  “‘纯绿色食品’‘农家自制’‘无添加’……大多是卖家使用的诱人的营销词汇而已。事实上,这些自制食品可能存在很多

  的安全隐患,且大多是‘三无产品’。”市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说。

  据了解,绿色食品的标识是需要专门的认证机构认证的,小店铺里很难找到真正意义上的“绿色食品”。“无添加”同样也只是一种营销噱头,合理合规地使用食品添加剂,不仅不会对健康产生危害,还能保证食品品质。反而是一些小作坊因生产条件、消毒设施较为简陋,生产工艺不符合标准,容易出现食品安全问题。以自制腌菜为例,如果腌菜的原料清洗不彻底、腌制时间不够长,一种强毒性和强致癌物质——亚硝酸盐就容易超标。

  除生产环节外,自制食品的包装技术、杀菌设备较为简陋,自制食品容易变质、不易运输的问题一直存在。

  这些网络自制食品一直就这么“大行其道”吗?早在2016年10月1日,《网络食品安全违法行为查处办法》就已开始实施。根据规定,入网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依法取得许可,按照许可的类别范围销售食品,按照许可的经营项目范围从事食品经营。

  这意味着,网络自制食品与线下销售的自制食品或食品生产企业销售的食品,在食品安全质量标准和监管要求上并没有区别。通过电商平台、微信朋友圈销售网络自制食品,生产者、经营者必须取得食品生产许可或食品经营许可。

  同时,我国食品安全法也明确规定,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依照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标准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保证食品安全。生产者、经营者并不能因为是生产或销售网络自制食品,就降低标准甚至脱离监管。

  一家从事网络销售的食品生产企业,其加工区干净敞亮。(孙佳丽摄)

  选择正规网购平台 同城交易确保新鲜

  “正规食品生产厂家有《食品生产许可证》等相关证件,一般会配置出厂检验设备,部分电商则不然。”市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说,缺少证件,又在没有检验的情况下自制并销售食品,卫生状况如何、原材料是否新鲜、制作人员是否有健康证等,很难明确,极易出现“三无产品”。

  但是网络自制食品就等同于“三无产品”吗?其实也不尽然。按照规定,入网的食品生产经营者,应依法取得食品生产经营许可证,不得超范围经营。但在网上经营食品也有两种情况无需取得食品经营许可证,一种是仅从事食用农产品销售,另一种是已取得食品生产许可的食品生产者在网上销售其生产的食品。在我省,取得浙食品生产经营登记证(食品小作坊)的食品生产者经营者,也能从事网络生产经营销售活动。

  去年,记者曾随市市场监管局检查人员探访过一家小型面点生产作坊。让人印象深刻的是,若要进入生产加工区,所有参观人员必须穿好白大褂,戴上帽子和口罩,进行初步消毒之后才能进入。加工区内,一台台制面设备被擦得锃亮。该作坊专门从事面点生产,并通过自己的网店及微信渠道进行销售,尤其是一款彩色面条,是该作坊卖得最好的产品。

  “别看我们的面点五彩斑斓,这些颜色是从新鲜的蔬菜水果中提取的。”该作坊负责人徐益维介绍,这不仅能吸引买家的注意力,还能提高面点的营养价值。“宝宝很喜欢”“不止一次购买了”“面很筋道”,这家的面点在朋友圈和电商平台上同样好评如潮。

  前几日,记者又联系了徐益维,发现他已注册了慈溪麻姆食品有限公司,并通过了SC(食品生产许可)审核。

  同样是小作坊出身,慈溪市旺香食品今年也通过了SC审核,正式转型为食品生产企业——慈溪市买买提食品厂,今年1至5月,已完成1000多万元的销售额。不同于麻姆食品的机械化制作,这家企业的食品均是由工人们手工制作而成。“我们主要制作的是老宁波的传统美食,包括土鸡蛋蛋卷、海苔麻花等。”企业负责人戴亚洲介绍,他们不仅在食品原料、生产工艺以及工人的健康上下了很大功夫,还专门配备了出厂检验室,以保证每一批次产品的食品安全。

  在保证我市网络自制食品安全方面,市市场监管部门也下了很大的功夫。以慈溪市为例,该市95%以上的网络自制食品来自小作坊,自去年5月1日小作坊登记制度实施以来,慈溪市就对辖区内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的基本信息进行了梳理,同时规范了登记管理工作程序、强化了事中事后监管,对辖区内的小作坊做到抽样全覆盖,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小作坊的食品安全风险。

  那么,消费者要如何选择网络自制食品呢?市消保委提醒,消费者应尽量选择正规网购平台,选购前可核实卖家是否拥有食品生产许可证或食品经营许可证,核实食品的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厂家等关键信息,避免落入“三无产品”的陷阱当中。此外,自制食品一般保质期较短,对物流的要求较高,因此网购时最好选择同城交易,或选择能做到冷链运输的卖家,避免运输时间过长造成污染。

  75.3%的受访者担心网络自制食品安全

  今年4月底,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28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8.6%的受访者买过网络自制食品,75.3%的受访者担心网络自制食品安全,68.5%的受访者建议网络平台对售卖自制食品者加强审核和监管,60.9%的受访者建议加强网络自制食品的生产许可和备案登记制度建设。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朱毅指出,网络上的自制食品,有一些是没有食品流通许可证的。虽然目前针对售卖网络自制食品的第三方平台已经有相应的监管,但是一些封闭性的网络社交平台监管难度大。在社交平台购买了没有生产日期、保质期,也没有配料说明、生产厂家的食品,出现问题,确实维权困难。

  朱毅认为,对网络销售自制食品这种新业态不能完全禁止,而需要进行规范管理。(孙佳丽整理)

  网络自制食品安全当受重视

  互联网时代,越来越多的美食达人不再满足于自给自足,而是通过网络和微信出售自己的得意之作。

  不少出售网络自制食品的商家常将“纯天然”“无添加”“手工制作”作为卖点,迎合了消费者追求“绿色健康”生活的心理需求。

  但是,这些网络自制食品,大多出自家庭厨房或小作坊,生产条件较为简陋,难以达到卫生、环保部门的许可标准。一些商家也承认,他们在加工过程中,没有进行食品安全方面的相关检测,保质期也是根据经验自行判断的。因此,这类网络自制食品变质、腐败的概率较大。

  正规厂家生产的食品均标有加工日期、检验合格证、生产编码、出厂日期等,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即可根据相关信息进行追溯。可是,许多网络自制食品往往是无生产日期、无质量合格证、无生产厂名称的“三无”产品,一旦出现质量问题,消费者将遭遇取证难、检测难、责任认定难等诸多问题。

  网络自制食品销售作为一种新业态,有它存在的合理性。作为网络平台,应该加强这方面的监管。而消费者在购买网络自制食品时,也应睁大眼睛,尽量选择正规网购平台,以免因为食品安全问题而给自己和家人的身体造成伤害。(王芳)

  制图韩立萍

  记者孙佳丽 通讯员俞旭芳

原标题:网络自制食品,个中门道知多少?

编辑: 陈奉凤纠错:171964650@qq.com

纯天然+无添加+手工制作 刷爆朋友圈的网络自制食品安全吗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18-06-25 07:06:00

  在朋友圈刷屏的网络自制食品。(孙佳丽摄)

  最近流行吃什么?这个问题不用问别人,只要看看朋友圈里的微商正在卖什么就知道了。春节前后,各种手作糕点刷爆朋友圈;元宵节临近,大批“私家”汤圆闪亮登场;清明节将至,朋友圈变成了手工麻糍的展示台;端午节到了,各种“妈妈味道”的粽子又开始同场比拼……

  网络自制食品,早已成了网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纯天然”“无添加”“手工制作”的标签下,很多买家对网络自制食品的安全深信不疑,毕竟是在直播中亲眼看着各位美食大咖做出来的,怎么会有问题呢?

  网络自制食品究竟有没有问题?是被人推崇的好东西,还是“三无产品”?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一天卖掉上万元油焖笋 网络自制食品大行其道

  王小姐是一位白领,平时所发的朋友圈内容大多与工作有关。然而每到卖蜂蜜的季节,她就隔三差五地在朋友圈里发些自产蜂蜜的广告。“这是我爷爷家自产的蜂蜜,新鲜得很,放冰箱里一般不会坏。”当被记者问及蜂蜜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时,王小姐如是作答。

  “油焖笋开始预订,土灶烤制,不添加任何防腐剂,一瓶20元,三瓶起江浙沪包邮。”春笋大量上市的季节,宁波人最热衷的下饭菜——油焖笋也加入了网络自制产品大军。许多鲜笋被农户加工成瓶装笋,在电商平台或微信朋友圈里销售。这些油焖笋大多来自未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的小型家庭作坊。

  在奉化,一户山农一天就可以生产近千瓶油焖笋,有的作坊甚至半个月就能加工30多万瓶。而这些罐头上除了“奉化特产”四个字,没有其他字样。

  除了朋友圈之外,电商平台上也能找到各种自制食品。笔者随机挑选了一家专门销售海鲜加工食品的名为“象山××水产品”的淘宝店铺。淘宝页面上显示,该店铺已通过淘宝食品特种经营认证和个体工商户认证,营业执照也已公示。但是点击销量最高的产品“红膏呛蟹”,记者发现该店所售卖的“红膏呛蟹”仅用一个透明塑料桶包装。

  卖家称,他家的“红膏呛蟹”均为先下单后腌制,每天上午手工腌制,下午直接发货,保质期在3个月左右,绝不添加任何防腐剂。

  这些网络自制食品销量如何?在蜂蜜上市的季节,王小姐一天就能卖掉几十瓶;旺季时,专卖油焖笋的微商周女士一天的销售额能够超过1万元。4月底,中国青年报专门对2028名受访者进行了网络自制食品调查,78.6%的受访者表示买过网络自制食品,其中55.4%的受访者坦言自己不做饭,非常依赖网络自制食品。

  记者发现,维系网络自制食品买卖的主要是卖家自律和买家信任这两条纽带。大学生小李是一名资深吃货,同时也是网络自制食品的狂热粉丝。打开他的朋友圈,销售网络自制食品的微商占了很大一部分,销售的品类从蛋糕、干果到海鲜、水果,应有尽有。小李说,他很信任这些卖家,虽然他们出售的自制食品大多没有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批号、厂家等相关信息,但目前他还没有发现有什么食品安全问题。

  市场监管部门工作人员正在对小作坊进行日常检查。(王哲成 孙佳丽 摄)

  线上线下同一个标准 保证食品安全是铁律

  近期,慈溪市市场监管局接到一起投诉,消费者称其在微信上购买的芒果干属于“三无产品”。执法人员根据相关线索,在桥头镇某小区找到该芒果干分装点,现场发现37袋大包装话梅、4袋大包装芒果干等物品,同时发现当事人自行分装的话梅、杏肉脯、情人梅、芒果干等,外包装上均无任何产品信息。

  据调查,当事人在自家餐桌上对采购的大包装蜜饯进行分装,再通过线上平台销售。执法人员要求其出示《食品生产许可证》或相关登记证,当事人表示并没有办理。执法人员当场没收了其违规销售的食品,并对其处以1.1万元的罚款。

  “‘纯绿色食品’‘农家自制’‘无添加’……大多是卖家使用的诱人的营销词汇而已。事实上,这些自制食品可能存在很多

  的安全隐患,且大多是‘三无产品’。”市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说。

  据了解,绿色食品的标识是需要专门的认证机构认证的,小店铺里很难找到真正意义上的“绿色食品”。“无添加”同样也只是一种营销噱头,合理合规地使用食品添加剂,不仅不会对健康产生危害,还能保证食品品质。反而是一些小作坊因生产条件、消毒设施较为简陋,生产工艺不符合标准,容易出现食品安全问题。以自制腌菜为例,如果腌菜的原料清洗不彻底、腌制时间不够长,一种强毒性和强致癌物质——亚硝酸盐就容易超标。

  除生产环节外,自制食品的包装技术、杀菌设备较为简陋,自制食品容易变质、不易运输的问题一直存在。

  这些网络自制食品一直就这么“大行其道”吗?早在2016年10月1日,《网络食品安全违法行为查处办法》就已开始实施。根据规定,入网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依法取得许可,按照许可的类别范围销售食品,按照许可的经营项目范围从事食品经营。

  这意味着,网络自制食品与线下销售的自制食品或食品生产企业销售的食品,在食品安全质量标准和监管要求上并没有区别。通过电商平台、微信朋友圈销售网络自制食品,生产者、经营者必须取得食品生产许可或食品经营许可。

  同时,我国食品安全法也明确规定,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依照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标准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保证食品安全。生产者、经营者并不能因为是生产或销售网络自制食品,就降低标准甚至脱离监管。

  一家从事网络销售的食品生产企业,其加工区干净敞亮。(孙佳丽摄)

  选择正规网购平台 同城交易确保新鲜

  “正规食品生产厂家有《食品生产许可证》等相关证件,一般会配置出厂检验设备,部分电商则不然。”市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说,缺少证件,又在没有检验的情况下自制并销售食品,卫生状况如何、原材料是否新鲜、制作人员是否有健康证等,很难明确,极易出现“三无产品”。

  但是网络自制食品就等同于“三无产品”吗?其实也不尽然。按照规定,入网的食品生产经营者,应依法取得食品生产经营许可证,不得超范围经营。但在网上经营食品也有两种情况无需取得食品经营许可证,一种是仅从事食用农产品销售,另一种是已取得食品生产许可的食品生产者在网上销售其生产的食品。在我省,取得浙食品生产经营登记证(食品小作坊)的食品生产者经营者,也能从事网络生产经营销售活动。

  去年,记者曾随市市场监管局检查人员探访过一家小型面点生产作坊。让人印象深刻的是,若要进入生产加工区,所有参观人员必须穿好白大褂,戴上帽子和口罩,进行初步消毒之后才能进入。加工区内,一台台制面设备被擦得锃亮。该作坊专门从事面点生产,并通过自己的网店及微信渠道进行销售,尤其是一款彩色面条,是该作坊卖得最好的产品。

  “别看我们的面点五彩斑斓,这些颜色是从新鲜的蔬菜水果中提取的。”该作坊负责人徐益维介绍,这不仅能吸引买家的注意力,还能提高面点的营养价值。“宝宝很喜欢”“不止一次购买了”“面很筋道”,这家的面点在朋友圈和电商平台上同样好评如潮。

  前几日,记者又联系了徐益维,发现他已注册了慈溪麻姆食品有限公司,并通过了SC(食品生产许可)审核。

  同样是小作坊出身,慈溪市旺香食品今年也通过了SC审核,正式转型为食品生产企业——慈溪市买买提食品厂,今年1至5月,已完成1000多万元的销售额。不同于麻姆食品的机械化制作,这家企业的食品均是由工人们手工制作而成。“我们主要制作的是老宁波的传统美食,包括土鸡蛋蛋卷、海苔麻花等。”企业负责人戴亚洲介绍,他们不仅在食品原料、生产工艺以及工人的健康上下了很大功夫,还专门配备了出厂检验室,以保证每一批次产品的食品安全。

  在保证我市网络自制食品安全方面,市市场监管部门也下了很大的功夫。以慈溪市为例,该市95%以上的网络自制食品来自小作坊,自去年5月1日小作坊登记制度实施以来,慈溪市就对辖区内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的基本信息进行了梳理,同时规范了登记管理工作程序、强化了事中事后监管,对辖区内的小作坊做到抽样全覆盖,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小作坊的食品安全风险。

  那么,消费者要如何选择网络自制食品呢?市消保委提醒,消费者应尽量选择正规网购平台,选购前可核实卖家是否拥有食品生产许可证或食品经营许可证,核实食品的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厂家等关键信息,避免落入“三无产品”的陷阱当中。此外,自制食品一般保质期较短,对物流的要求较高,因此网购时最好选择同城交易,或选择能做到冷链运输的卖家,避免运输时间过长造成污染。

  75.3%的受访者担心网络自制食品安全

  今年4月底,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28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8.6%的受访者买过网络自制食品,75.3%的受访者担心网络自制食品安全,68.5%的受访者建议网络平台对售卖自制食品者加强审核和监管,60.9%的受访者建议加强网络自制食品的生产许可和备案登记制度建设。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朱毅指出,网络上的自制食品,有一些是没有食品流通许可证的。虽然目前针对售卖网络自制食品的第三方平台已经有相应的监管,但是一些封闭性的网络社交平台监管难度大。在社交平台购买了没有生产日期、保质期,也没有配料说明、生产厂家的食品,出现问题,确实维权困难。

  朱毅认为,对网络销售自制食品这种新业态不能完全禁止,而需要进行规范管理。(孙佳丽整理)

  网络自制食品安全当受重视

  互联网时代,越来越多的美食达人不再满足于自给自足,而是通过网络和微信出售自己的得意之作。

  不少出售网络自制食品的商家常将“纯天然”“无添加”“手工制作”作为卖点,迎合了消费者追求“绿色健康”生活的心理需求。

  但是,这些网络自制食品,大多出自家庭厨房或小作坊,生产条件较为简陋,难以达到卫生、环保部门的许可标准。一些商家也承认,他们在加工过程中,没有进行食品安全方面的相关检测,保质期也是根据经验自行判断的。因此,这类网络自制食品变质、腐败的概率较大。

  正规厂家生产的食品均标有加工日期、检验合格证、生产编码、出厂日期等,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即可根据相关信息进行追溯。可是,许多网络自制食品往往是无生产日期、无质量合格证、无生产厂名称的“三无”产品,一旦出现质量问题,消费者将遭遇取证难、检测难、责任认定难等诸多问题。

  网络自制食品销售作为一种新业态,有它存在的合理性。作为网络平台,应该加强这方面的监管。而消费者在购买网络自制食品时,也应睁大眼睛,尽量选择正规网购平台,以免因为食品安全问题而给自己和家人的身体造成伤害。(王芳)

  制图韩立萍

  记者孙佳丽 通讯员俞旭芳

原标题:网络自制食品,个中门道知多少?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陈奉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