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下载手机版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科教·卫生
宁波电大组建者:“没有围墙的大学”是这样诞生的
稿源: 现代金报   2018-07-13 06:39:00 报料热线:81850000

  早期电大学员在上课记者章萍翻拍

  周彭安记者章萍摄

  广播电视大学被称作“没有围墙的大学”,学生可自由选择专业,主讲老师来自全国各地,学生通过电视荧屏汲取知识。

  周彭安,浙江广播电视大学宁波市分校的创建者。回忆39年前的场景,现年87岁的他对此依然历历在目。“可以说,这真的是一所师生自己‘摸石过河’创办的大学,没有任何可以参考的经验,真的很不容易。”他无比感慨。

  亲历者说

  开始只有四五个老师

  办公室在杂物间

  虽然记者和周老之间的对话,需要贴着他的耳边大声说话才会奏效。但周老说起那段岁月,还是特别激动。

  1978年,我还在教育局工作。三中全会召开的时候,我正在上海出差,一听到“中国要进入全面经济建设时期,要实行改革开放”的消息,我高兴地从招待所的床上跳了起来。上海一回来,我的工作也随之发生了变化。领导就交给我一个重要的任务:创建浙江的广播电视大学宁波市分校。

  当时,对这所大学的定位还是很高的,虽然是浙江广播电视大学宁波分校,但是校长是市委常委兼的,副校长是教育局局长,我呢,具体负责筹建工作。那个时候,他们都叫我“周校长”,我每次都要解释一下,我当时的职务是办公室主任。

  第二年3月,学校就浩浩荡荡地组建起来了。开始的时候,我们只有四五个老师,在教育局的门卫间对面找了一个杂物间作为战场,当做临时办公室。杂物间很挤的,我们把运来的教材一堆堆放在房间里,那时候才刚恢复高考,报名学生也不是很多,不过一堆人还是把房间挤满了。

  办公一段时间后,很快,我们发现屋子不够用了,经过协调,教育局腾出一间会议室,给我们用。

  电视大学自然离不开教学用的电视机。幸好,浙江省广播电视大学直接配给了十几台,其中还有一台彩电。

  为了建自己的教学楼

  向世界银行贷款

  自从电大开始招生后,在那个教育资源紧张的时代,受到了学生的热烈欢迎,愿意进步的青年都纷纷来报名,小办公室完全就不够用了。

  一年之后,我们在北郊路一带找了一工读学校,作为新的校舍。当时那个地方可偏僻了,没有什么人,而我家当时住在镇明路附近。每天,单单上下班就要花去不少时间。我清楚地记得,有时候骑着自行车回家,两条裤管上沾满了尘土,光是洗裤子就花了不少工夫。上完晚课,老师们会负责地将女生护送到人比较多的二院附近,才能安心下班。

  再后来,报名的学生增加了,大家都抱着学习专业知识的目的而来;我便和同事商量着,向上级申请资金,自己建教学楼。

  最开始的时候,我们想建一幢教学仪器专用楼,用来放置理工科学生的实验设备,无奈经费紧缺,但是也很巧,我们得到一个消息,中国政府引进了世界银行贷款电大项目,所以可以向世界银行申请贷款,而且贷款由财经部还,地方政府不用负责还款。就这样,我们解了燃眉之急,前前后后,到学校完全建成自己的教学楼,大部分靠的就是省里统一分配到学校的6.6万美元的贷款。

  当时人手不够,老师身兼数职,不仅要教书,甚至得帮忙搬砖,建教学楼,我现在都清楚记得学校墙砖的单价从八分一块涨到了一角一块。还有那会儿晚课经常会停电,老师们还特地申购一台发电机解决问题。

  这所没有围墙的大学

  培养了众多优秀人才

  那个年代,我国的高等教育规模非常非常小,用现在流行的话说,电大当时就是为了补短板。宁波的情况也差不多,当时只有专科院校,急需这类大学,为宁波带来新的可能性。

  机械、电子、物理、英语、汉语言文学、图书馆学……我们开了一个又一个班。那个时候分为在职脱产生和业余自听生。

  办学过程中,我一直认为,出色的教师队伍才能教出优秀的学生,为此学校还向初高中“借用”有大学工作经验的优秀教师,以及各个单位里的优秀人才,同时招聘市里知识青年担任行政以及财政工作。我记得,当时的教师还有来自清华、北大等名校的高材生,后来渐渐也有师范大学的毕业生分配到学校,担当教师。

  1984年学校回访学生就业情况时,担任局一级干部的学生就有12个,基层干部的数量更是多得数不清。当时,这些学生就在各行各业担当起重要角色。我女儿当时20岁左右,刚工作不久,受到家里氛围的影响,也萌生了上电大的想法。后来,她叫上了几位同样有志学习的朋友,依靠每天晚上的休息时间,先后研习了汉语言文学和英语。后来,他们都成了各自单位的中流砥柱。

  可以说,那代人,通过这所没有围墙的大学,学到了很多,也成长了很多,应该感恩那个时代创造的东西,应该感恩这所学校带给他们的能量。

  记者对话

  没有改革开放

  电大就办不起来

  从一间杂物间起家,到一砖一瓦自家建的独立大学,电大的发展,就是改革开放40周年的其中一道缩影,对此,周彭安感慨万千:“没有改革开放,这所电大就办不起来,更不用讲,发展到今天的规模了。”

  1999年,学校成为全国电大系统中首批开放教育项目试点单位之一。

  2006年起,普通专科改办高等职业教育。

  三十多年来,学校先后开设40余个专业,培养了10万余名本专科毕业生,700余名在职博士生和硕士生,非学历教育培训达40余万人次,已形成开放教育、成人教育、高职教育、网络教育、社区教育、非学历培训等多元教育形式协调发展的独特办学格局。

  如今,周老还保留着浙江广播电视大学的早年校志。这些资料早已泛黄,却保存完好,没有任何页脚折起。看来,老人很珍视与电大有关的一切。(记者章萍 实习生姚叶倩)

  【历史年轮】

  1977年10月19日,邓小平同志在会见来华访问的英国前首相希思时,谈到我国恢复教育事业的艰难和人才短缺的问题。希思介绍了英国利用电视等现代化手段办开放大学,就读学生达20多万人等情况,引起了邓小平的注意。会见后,邓小平提出:我们能不能借鉴英国经验办开放大学,并要教育部议一议。根据邓小平的指示,1978年2月3日,教育部、中央广播事业局向邓小平、方毅呈送了《关于筹办电视大学的请示报告》。2月6日,方毅副总理在报告上批示:拟原则同意,报邓副主席审批,有关具体问题会同有关部门商研解决。同日,邓小平审阅了报告,并亲笔批示:“同意”。这是邓小平亲自批准等办的唯一一所大学,是我国教育发展史上一个伟大的创举。

原标题:“没有围墙的大学”是这样诞生的

编辑: 陈捷纠错:171964650@qq.com

宁波电大组建者:“没有围墙的大学”是这样诞生的

稿源: 现代金报 2018-07-13 06:39:00

  早期电大学员在上课记者章萍翻拍

  周彭安记者章萍摄

  广播电视大学被称作“没有围墙的大学”,学生可自由选择专业,主讲老师来自全国各地,学生通过电视荧屏汲取知识。

  周彭安,浙江广播电视大学宁波市分校的创建者。回忆39年前的场景,现年87岁的他对此依然历历在目。“可以说,这真的是一所师生自己‘摸石过河’创办的大学,没有任何可以参考的经验,真的很不容易。”他无比感慨。

  亲历者说

  开始只有四五个老师

  办公室在杂物间

  虽然记者和周老之间的对话,需要贴着他的耳边大声说话才会奏效。但周老说起那段岁月,还是特别激动。

  1978年,我还在教育局工作。三中全会召开的时候,我正在上海出差,一听到“中国要进入全面经济建设时期,要实行改革开放”的消息,我高兴地从招待所的床上跳了起来。上海一回来,我的工作也随之发生了变化。领导就交给我一个重要的任务:创建浙江的广播电视大学宁波市分校。

  当时,对这所大学的定位还是很高的,虽然是浙江广播电视大学宁波分校,但是校长是市委常委兼的,副校长是教育局局长,我呢,具体负责筹建工作。那个时候,他们都叫我“周校长”,我每次都要解释一下,我当时的职务是办公室主任。

  第二年3月,学校就浩浩荡荡地组建起来了。开始的时候,我们只有四五个老师,在教育局的门卫间对面找了一个杂物间作为战场,当做临时办公室。杂物间很挤的,我们把运来的教材一堆堆放在房间里,那时候才刚恢复高考,报名学生也不是很多,不过一堆人还是把房间挤满了。

  办公一段时间后,很快,我们发现屋子不够用了,经过协调,教育局腾出一间会议室,给我们用。

  电视大学自然离不开教学用的电视机。幸好,浙江省广播电视大学直接配给了十几台,其中还有一台彩电。

  为了建自己的教学楼

  向世界银行贷款

  自从电大开始招生后,在那个教育资源紧张的时代,受到了学生的热烈欢迎,愿意进步的青年都纷纷来报名,小办公室完全就不够用了。

  一年之后,我们在北郊路一带找了一工读学校,作为新的校舍。当时那个地方可偏僻了,没有什么人,而我家当时住在镇明路附近。每天,单单上下班就要花去不少时间。我清楚地记得,有时候骑着自行车回家,两条裤管上沾满了尘土,光是洗裤子就花了不少工夫。上完晚课,老师们会负责地将女生护送到人比较多的二院附近,才能安心下班。

  再后来,报名的学生增加了,大家都抱着学习专业知识的目的而来;我便和同事商量着,向上级申请资金,自己建教学楼。

  最开始的时候,我们想建一幢教学仪器专用楼,用来放置理工科学生的实验设备,无奈经费紧缺,但是也很巧,我们得到一个消息,中国政府引进了世界银行贷款电大项目,所以可以向世界银行申请贷款,而且贷款由财经部还,地方政府不用负责还款。就这样,我们解了燃眉之急,前前后后,到学校完全建成自己的教学楼,大部分靠的就是省里统一分配到学校的6.6万美元的贷款。

  当时人手不够,老师身兼数职,不仅要教书,甚至得帮忙搬砖,建教学楼,我现在都清楚记得学校墙砖的单价从八分一块涨到了一角一块。还有那会儿晚课经常会停电,老师们还特地申购一台发电机解决问题。

  这所没有围墙的大学

  培养了众多优秀人才

  那个年代,我国的高等教育规模非常非常小,用现在流行的话说,电大当时就是为了补短板。宁波的情况也差不多,当时只有专科院校,急需这类大学,为宁波带来新的可能性。

  机械、电子、物理、英语、汉语言文学、图书馆学……我们开了一个又一个班。那个时候分为在职脱产生和业余自听生。

  办学过程中,我一直认为,出色的教师队伍才能教出优秀的学生,为此学校还向初高中“借用”有大学工作经验的优秀教师,以及各个单位里的优秀人才,同时招聘市里知识青年担任行政以及财政工作。我记得,当时的教师还有来自清华、北大等名校的高材生,后来渐渐也有师范大学的毕业生分配到学校,担当教师。

  1984年学校回访学生就业情况时,担任局一级干部的学生就有12个,基层干部的数量更是多得数不清。当时,这些学生就在各行各业担当起重要角色。我女儿当时20岁左右,刚工作不久,受到家里氛围的影响,也萌生了上电大的想法。后来,她叫上了几位同样有志学习的朋友,依靠每天晚上的休息时间,先后研习了汉语言文学和英语。后来,他们都成了各自单位的中流砥柱。

  可以说,那代人,通过这所没有围墙的大学,学到了很多,也成长了很多,应该感恩那个时代创造的东西,应该感恩这所学校带给他们的能量。

  记者对话

  没有改革开放

  电大就办不起来

  从一间杂物间起家,到一砖一瓦自家建的独立大学,电大的发展,就是改革开放40周年的其中一道缩影,对此,周彭安感慨万千:“没有改革开放,这所电大就办不起来,更不用讲,发展到今天的规模了。”

  1999年,学校成为全国电大系统中首批开放教育项目试点单位之一。

  2006年起,普通专科改办高等职业教育。

  三十多年来,学校先后开设40余个专业,培养了10万余名本专科毕业生,700余名在职博士生和硕士生,非学历教育培训达40余万人次,已形成开放教育、成人教育、高职教育、网络教育、社区教育、非学历培训等多元教育形式协调发展的独特办学格局。

  如今,周老还保留着浙江广播电视大学的早年校志。这些资料早已泛黄,却保存完好,没有任何页脚折起。看来,老人很珍视与电大有关的一切。(记者章萍 实习生姚叶倩)

  【历史年轮】

  1977年10月19日,邓小平同志在会见来华访问的英国前首相希思时,谈到我国恢复教育事业的艰难和人才短缺的问题。希思介绍了英国利用电视等现代化手段办开放大学,就读学生达20多万人等情况,引起了邓小平的注意。会见后,邓小平提出:我们能不能借鉴英国经验办开放大学,并要教育部议一议。根据邓小平的指示,1978年2月3日,教育部、中央广播事业局向邓小平、方毅呈送了《关于筹办电视大学的请示报告》。2月6日,方毅副总理在报告上批示:拟原则同意,报邓副主席审批,有关具体问题会同有关部门商研解决。同日,邓小平审阅了报告,并亲笔批示:“同意”。这是邓小平亲自批准等办的唯一一所大学,是我国教育发展史上一个伟大的创举。

原标题:“没有围墙的大学”是这样诞生的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陈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