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审结束后,法官为同学们答疑
4月2日,媒体曾报道了宁波学生小徐身陷“校园贷”一事,明明只贷到了3000元钱的她,次月却被要求还贷18500元,束手无策的她只能向警方求助。
昨日下午,这起“校园贷”诈骗案件在海曙区人民法院正式开庭审理。而在法庭的旁听席上,还来了50余名不同学校、年龄各异的学生。他们为何会来到这里?这场庭审又有哪些特别之处?记者来到庭审现场做了实地采访。
案情回顾
陷入“校园贷”,到手3000要还18500
说起小徐被骗的经历,要追溯到去年11月份。当时,小徐正为自己的艺考费用发愁,微信朋友圈的一条贷款广告,吸引了她的注意力。
小徐联系到了负责人谢某,表示自己需要贷款三千到五千元。随后,谢某将小徐介绍给了自己的手下小弟杨某和范某,并指使这两人为小徐办理网络平台贷款。杨某和范某将小徐带到镇海的一个贷款平台,业务员张某也被他们临时发展成了同伙。最终,张某和同事李某(后被证实并不知情)以小徐的名义,从两处网络平台上共贷得18500元。但按照谢某“传授”的套路,其中15500元都流入了张某的账户,仅有3000元到了小徐手中,15500元被四人瓜分。
一个月后,小徐收到平台发来的收取贷款本金和利息的消息时,才得知当初那笔贷款的真实数目。小徐马上联系了谢某等人,但几人相互推脱,甚至恐吓起她来。无奈的她只能跑到南门派出所求助。
今年1月14日,民警将主犯谢某成功抓获。经审讯,谢某对自己的犯罪事实供认不讳,接着,同伙杨某、范某以及张某也相继落网。
庭审现场
四名被告中三人是90后,他们将被择期宣判
当天下午2点10分许,距离开庭还有近20分钟,但海曙法院第十五审判庭的旁听席上已经座无虚席。记者发现,这些听众基本上都是在校学生,有的来自大学,有的来自高中,大多是在学校的组织下前来旁听的。
随着法槌落下,这场庭审正式拉开帷幕。在长达两个多小时的庭审中,“贪小便宜”、“后悔”成了被反复提到的词儿。
“还是因为起了贪心吧……”在被检察官问及为何受害人小徐明确告知只需贷款三到五千元,但自己仍指使杨某和范某“贷得越多越好”时,主犯谢某沉默了好一会儿,最终给出了这样一句回答。
记者注意到,四名被告人中,除了张某外,其余三人都是90后,其中最年轻的杨某今年才20岁,他们将被择期宣判。
“这几个被告人看上去也就跟我们差不多大,看到他们戴着手铐,心里挺震撼的。”来自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机电与能源工程学院的小白对记者说。
认真旁听堪比上课,普法环节问题多多
对于小白和他的同学来说,这次庭审活动所带给他们的感受,已远远超过了一次普通的暑期实践。
掏出笔记本和笔,全神贯注地紧盯每一个庭审环节,偶尔刷刷几笔记下些什么,然后迅速抬头继续将目光投向法庭正前方……这样如同上课般认真的姿态,出现在了不止一名同学身上。到庭审结束时,记者发现,小白的笔记已经写满了好几页。
“我积攒了不少问题,都是给答疑这个环节准备的,另外还想向法官请教一下维权方面的问题。”另一同学小蔡说。
“必须牢记的一点是,如果确实需要钱,一定要通过正规合法途径,并且是自己亲自操作,而不能找所谓的中介委托代理。一旦真的陷入此类骗局,最好的维权方式就是及时拨打110。”答疑环节中,出庭支持本案公诉的王检察官对大家最关心的问题做了详细解答。
因媒体报道关注此事,旁听让他感触颇多
在庭审现场,记者还采访到了一名自发前来旁听的高中生小王,他是宁波效实中学国际部的一名准高三学生。而他之所以来到庭审现场,还与媒体报道有关。
“前段时间看到了校园贷的报道,再加上自己也听说过类似的案例,知道这个案子要公开审理后,就觉得一定不能错过这次旁听。”小王说。
对于如今频频出现的“校园贷”现象,小王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现在手机上也会冷不丁跳出来各种关于借贷广告的短信或者推送,说不准什么时候脑子一热,就陷进去中招了。通过这样的旁听,我对这种套路有更深的了解,自然也就更加明白应该如何保护自己。”
“组织孩子们参与到庭审当中来,就是希望他们通过了解此类案情,使得自己既不会成为被害人,也不会成为被告人,既学会保护自己,也学会保护他人。”海曙法院相关负责人表示。
通讯员陶琪姜马俊 记者张清颖文/摄
原标题:“校园贷”庭审 来了50多名学生
编辑: 陈捷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