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时政·经济
甬港联谊会前副会长缪广才追忆:“宁波帮”这样帮宁波
稿源: 现代金报   2018-07-23 07:10:00报料热线:81850000

【专题】2018世界“宁波帮 帮宁波”发展大会

  缪广才翻阅旧资料记者樊莹摄

  香港甬港联谊会名誉会长李惠利(左二)、会长王剑伟先生(左一)参观宁波天一阁

  记者樊莹翻拍

  7月初,2018宁波经贸·文化周在香港举办。其间,浙江省委副书记、宁波市委书记郑栅洁专程出席了旅港宁波籍社团座谈会,与在场的“宁波帮”乡贤叙乡情,感谢他们为宁波改革开放40年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的贡献。

  读到这则新闻,曾经的宁波甬港联谊会副会长缪广才很自豪,“作为最早一批促进宁波、香港两地交流往来的民间团体,‘甬港联谊会’走过的38年,正是一路参与见证宁波腾飞。”

  现已84岁高龄的他,退休在家翻出珍藏的旧资料,向记者娓娓道来那些往事。□金报记者樊莹

  亲历

  “宁波帮”人多财力大

  “联谊会”成了他们的“组织”

  “现在每每路过柳汀街青少年宫附近,我会不自觉地回望下对面的大楼,想起当年这里的模样。”缪广才老人这样打开了话匣。

  1963年,在宁波老城低矮的楼房中间,盖起了一片醒目的黄色建筑。主楼五层,左右两边各有一幢三层的裙楼,这是宁波首家涉外宾馆——华侨饭店。

  相比后来的高层酒店,这一高度算不上惊艳。但在那个年代,华侨饭店却是宁波最好的饭店,是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

  而华侨饭店背后出资人是港胞王宽诚先生,当时,他第一次从香港回到老家古林,看家乡比较贫穷落后,拿出了80万元投资兴建饭店。就此,“宁波帮”爱国爱乡回报家乡的举动成为佳话。

  但随后,文革一度让两地往来受阻。直到上世纪70年代末,历史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陆续有“宁波帮”人士返乡,重新投身家乡建设。

  王宽诚先生又开始奔波于两地之间,也意识到仅凭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旅居港澳及海外宁波帮人多且富有经济实力,大家离开家乡几十年,向往家乡,热切关注家乡的建设和发展,如果将他们都团结起来,力量就大了。”

  1980年初,王宽诚先生亲笔写信向当时宁波市工商业联合会主任委员俞佐宸先生倡议成立“甬港联谊会”,想法受到重视和赞许。同年8月和10月,香港、宁波分别成立“甬港联谊会”,王宽诚先生被推任香港甬港联谊会会长,俞佐宸先生担任宁波甬港联谊会会长。

  盛况

  香港30余人代表团抵甬

  规模之大轰动一时

  “甬港联谊会”在当时开创了一个新起点,全国几乎没有类似的民间团体,宁波成了最早一批“吃螃蟹”的地方。

  缪广才老人回忆说:“可能在侨联多年,涉外经验相对丰富,筹建之初我被邀请担任宁波甬港联谊会副秘书长一职。但面对从没接触过的工作,最开始,我干什么都是‘摸着石头过河’。”

  “形象概括就是‘五无状态’,无先例、无专业人员、无经费、无办公场所、无相关经验。我常自己开玩笑说。”

  受到条件限制,办公人员大多兼着其他工作。这个团队需要做什么,怎样和港澳、海外的宁波帮人士搭上线,所有人一脸茫然。

  “那就先从章程、委员名单着手吧,筹备成立仪式!”集思广益后,宁波甬港联谊会成立大会提上了日程。

  “1980年10月31日,我清楚地记得这一天,宁波成为全国瞩目的焦点。”

  在宁波甬港联谊会成立大会上,王宽诚先生亲自率领香港甬港联谊会知名人士30余人组成的代表团专程莅临宁波祝贺。这是王宽诚先生增进港甬两地经济联系和民间交往,发动港澳和海外“宁波帮”支援家乡建设的一个创举。

  这个规模在当时是全国少见的,省市媒体都来争相报道了,场面非常热闹。

  成就

  造桥铺路,建医院造学校

  “联谊会”给老百姓造福

  “甬港联谊会”成立后,香港甬港联谊会在家乡的捐赠,主要由宁波甬港联谊会来组织实施,“两会”配合做实事。

  翻翻过去几十年的大事记,仅捐赠捐建的民生项目,小到造桥、铺路、修凉亭,大到捐建医院、学校、敬老院等,都是事关老百姓的生活和福祉。

  缪广才老人说:“我印象深的是盖医院。上世纪80年代末,仍处于城市起步阶段的宁波,大型医院不多,集中在海曙和江北。宁波市第一医院、宁波市第二医院经常人满为患,而原江东区一直没有大医院。”

  时任香港甬港联谊会名誉会长李惠利先生多次返乡探亲,了解到宁波医疗资源匮乏的现状,决定捐资3000万港币建设医疗中心,引进先进医疗设备和技术。之后,李惠利先生又捐资和李惠利医院共同设立了奖励基金。

  这在当时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宁波甬港联谊会从项目选择、资金落实、施工建设、事后监管等环节层层把关,还把建成项目的照片附带资料传真给香港甬港联谊会,事情总算顺利办下来。1990年10月,宁波市医疗中心的综合性医院命名为李惠利医院。

  这样的例子还有许多,宁波大学筹建、曾经的甬港饭店、江北甬港幼儿园、邱隘中学“董玉娣”教学楼等,“甬港联谊会”在中间做了许多的努力。

  随着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两地甬港联谊会在合作与互动中不断获得新的发展。每年几十批香港考察团来宁波进行两地间的经济合作,涉及塑胶、珠宝、钟表、服装、光学仪器等多领域。宁波甬港联谊会有的一个月就要接待三四批考察团。

  现在,甬港“两会”继续以各种方式参与和支持家乡建设,共同把“宁波帮”的名片擦得更亮。特别是逐渐成长起来的一批青年,继承老一辈乡亲关心支持家乡建设的爱国爱港爱乡传统,关注和支持家乡的社会建设和慈善公益事业。

  花絮

  年糕、烤菜、呛蟹干虾

  有家乡味道就是幸福

  缪广才第一次去香港,已经是1989年了。不像现在办个通行证,签注一下这么方便,当时宁波没有直达香港的航班,就近只能到杭州搭乘,但价格昂贵。相对便宜的水路,花在路上的时间更长。

  缪广才回忆,尽管一路颠簸,但他们随身行李一定要带上几样宁波“土货”。

  是什么呢?原来,长居港澳和海外的宁波帮人士吃不到家乡美食,很是思念。宁波年糕、烤大头菜、呛蟹干虾、奉化芋头……这些美食一上桌,一下子就被分光了。如果是春夏季,时令水果水蜜桃、杨梅也不忘带上一份,满足在外乡贤们的味蕾。

  聊到这里,缪广才还讲起一段趣事。

  “在宁波,普通家庭保存手工年糕大多喜欢泡在水里。这趟去香港,我们同样把年糕放在一个个装满水的盆子里,但因为路上时间长,年糕表面发花,香港客人以为坏了,都不敢吃。

  最后,还是一位老太太站了出来,笑说,‘小时候我们就是这么吃的,发花的话,只要刮掉表面一层就可以了。’听了这话,大家才放下心。”

  缪广才说,还有一位旅居香港的宁波籍同乡,见到家乡的呛蟹没忍住,一口气吃了两大只,结果第二天嘴巴就肿了起来。

  尽管贪嘴了,但能尝到家乡的味道,每个人的脸上满满是幸福和满足。送别时,这些老宁波人个个不忘叮嘱,下次再多带点。

编辑: 崔燕

甬港联谊会前副会长缪广才追忆:“宁波帮”这样帮宁波

稿源: 现代金报 2018-07-23 07:10:00

  缪广才翻阅旧资料记者樊莹摄

  香港甬港联谊会名誉会长李惠利(左二)、会长王剑伟先生(左一)参观宁波天一阁

  记者樊莹翻拍

  7月初,2018宁波经贸·文化周在香港举办。其间,浙江省委副书记、宁波市委书记郑栅洁专程出席了旅港宁波籍社团座谈会,与在场的“宁波帮”乡贤叙乡情,感谢他们为宁波改革开放40年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的贡献。

  读到这则新闻,曾经的宁波甬港联谊会副会长缪广才很自豪,“作为最早一批促进宁波、香港两地交流往来的民间团体,‘甬港联谊会’走过的38年,正是一路参与见证宁波腾飞。”

  现已84岁高龄的他,退休在家翻出珍藏的旧资料,向记者娓娓道来那些往事。□金报记者樊莹

  亲历

  “宁波帮”人多财力大

  “联谊会”成了他们的“组织”

  “现在每每路过柳汀街青少年宫附近,我会不自觉地回望下对面的大楼,想起当年这里的模样。”缪广才老人这样打开了话匣。

  1963年,在宁波老城低矮的楼房中间,盖起了一片醒目的黄色建筑。主楼五层,左右两边各有一幢三层的裙楼,这是宁波首家涉外宾馆——华侨饭店。

  相比后来的高层酒店,这一高度算不上惊艳。但在那个年代,华侨饭店却是宁波最好的饭店,是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

  而华侨饭店背后出资人是港胞王宽诚先生,当时,他第一次从香港回到老家古林,看家乡比较贫穷落后,拿出了80万元投资兴建饭店。就此,“宁波帮”爱国爱乡回报家乡的举动成为佳话。

  但随后,文革一度让两地往来受阻。直到上世纪70年代末,历史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陆续有“宁波帮”人士返乡,重新投身家乡建设。

  王宽诚先生又开始奔波于两地之间,也意识到仅凭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旅居港澳及海外宁波帮人多且富有经济实力,大家离开家乡几十年,向往家乡,热切关注家乡的建设和发展,如果将他们都团结起来,力量就大了。”

  1980年初,王宽诚先生亲笔写信向当时宁波市工商业联合会主任委员俞佐宸先生倡议成立“甬港联谊会”,想法受到重视和赞许。同年8月和10月,香港、宁波分别成立“甬港联谊会”,王宽诚先生被推任香港甬港联谊会会长,俞佐宸先生担任宁波甬港联谊会会长。

  盛况

  香港30余人代表团抵甬

  规模之大轰动一时

  “甬港联谊会”在当时开创了一个新起点,全国几乎没有类似的民间团体,宁波成了最早一批“吃螃蟹”的地方。

  缪广才老人回忆说:“可能在侨联多年,涉外经验相对丰富,筹建之初我被邀请担任宁波甬港联谊会副秘书长一职。但面对从没接触过的工作,最开始,我干什么都是‘摸着石头过河’。”

  “形象概括就是‘五无状态’,无先例、无专业人员、无经费、无办公场所、无相关经验。我常自己开玩笑说。”

  受到条件限制,办公人员大多兼着其他工作。这个团队需要做什么,怎样和港澳、海外的宁波帮人士搭上线,所有人一脸茫然。

  “那就先从章程、委员名单着手吧,筹备成立仪式!”集思广益后,宁波甬港联谊会成立大会提上了日程。

  “1980年10月31日,我清楚地记得这一天,宁波成为全国瞩目的焦点。”

  在宁波甬港联谊会成立大会上,王宽诚先生亲自率领香港甬港联谊会知名人士30余人组成的代表团专程莅临宁波祝贺。这是王宽诚先生增进港甬两地经济联系和民间交往,发动港澳和海外“宁波帮”支援家乡建设的一个创举。

  这个规模在当时是全国少见的,省市媒体都来争相报道了,场面非常热闹。

  成就

  造桥铺路,建医院造学校

  “联谊会”给老百姓造福

  “甬港联谊会”成立后,香港甬港联谊会在家乡的捐赠,主要由宁波甬港联谊会来组织实施,“两会”配合做实事。

  翻翻过去几十年的大事记,仅捐赠捐建的民生项目,小到造桥、铺路、修凉亭,大到捐建医院、学校、敬老院等,都是事关老百姓的生活和福祉。

  缪广才老人说:“我印象深的是盖医院。上世纪80年代末,仍处于城市起步阶段的宁波,大型医院不多,集中在海曙和江北。宁波市第一医院、宁波市第二医院经常人满为患,而原江东区一直没有大医院。”

  时任香港甬港联谊会名誉会长李惠利先生多次返乡探亲,了解到宁波医疗资源匮乏的现状,决定捐资3000万港币建设医疗中心,引进先进医疗设备和技术。之后,李惠利先生又捐资和李惠利医院共同设立了奖励基金。

  这在当时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宁波甬港联谊会从项目选择、资金落实、施工建设、事后监管等环节层层把关,还把建成项目的照片附带资料传真给香港甬港联谊会,事情总算顺利办下来。1990年10月,宁波市医疗中心的综合性医院命名为李惠利医院。

  这样的例子还有许多,宁波大学筹建、曾经的甬港饭店、江北甬港幼儿园、邱隘中学“董玉娣”教学楼等,“甬港联谊会”在中间做了许多的努力。

  随着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两地甬港联谊会在合作与互动中不断获得新的发展。每年几十批香港考察团来宁波进行两地间的经济合作,涉及塑胶、珠宝、钟表、服装、光学仪器等多领域。宁波甬港联谊会有的一个月就要接待三四批考察团。

  现在,甬港“两会”继续以各种方式参与和支持家乡建设,共同把“宁波帮”的名片擦得更亮。特别是逐渐成长起来的一批青年,继承老一辈乡亲关心支持家乡建设的爱国爱港爱乡传统,关注和支持家乡的社会建设和慈善公益事业。

  花絮

  年糕、烤菜、呛蟹干虾

  有家乡味道就是幸福

  缪广才第一次去香港,已经是1989年了。不像现在办个通行证,签注一下这么方便,当时宁波没有直达香港的航班,就近只能到杭州搭乘,但价格昂贵。相对便宜的水路,花在路上的时间更长。

  缪广才回忆,尽管一路颠簸,但他们随身行李一定要带上几样宁波“土货”。

  是什么呢?原来,长居港澳和海外的宁波帮人士吃不到家乡美食,很是思念。宁波年糕、烤大头菜、呛蟹干虾、奉化芋头……这些美食一上桌,一下子就被分光了。如果是春夏季,时令水果水蜜桃、杨梅也不忘带上一份,满足在外乡贤们的味蕾。

  聊到这里,缪广才还讲起一段趣事。

  “在宁波,普通家庭保存手工年糕大多喜欢泡在水里。这趟去香港,我们同样把年糕放在一个个装满水的盆子里,但因为路上时间长,年糕表面发花,香港客人以为坏了,都不敢吃。

  最后,还是一位老太太站了出来,笑说,‘小时候我们就是这么吃的,发花的话,只要刮掉表面一层就可以了。’听了这话,大家才放下心。”

  缪广才说,还有一位旅居香港的宁波籍同乡,见到家乡的呛蟹没忍住,一口气吃了两大只,结果第二天嘴巴就肿了起来。

  尽管贪嘴了,但能尝到家乡的味道,每个人的脸上满满是幸福和满足。送别时,这些老宁波人个个不忘叮嘱,下次再多带点。

编辑: 崔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