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宁波网讯(记者成良田 通讯员黄超梅 胡谷怀)今天上午,镇海的“省级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创建工作迎来关键时刻。
2年前,镇海申报“省级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成为宁波唯一。通过两年创建,8月初进入实验区结项验收阶段。
今天,省、市领导和专家组成的验收组来到镇海,实地考察招宝山街道总浦桥社区新三宝服务社等地,听取了创建汇报和经验交流。
考察中,镇海构建的“微平台、微组织、微机制、微基金”在内的“一微带四微”治理体系,推动供需精准对接、多元协同治理等方面的探索,被验收组高度评价,频频点赞。
微平台
收集民生事项60余万条,85%第一时间解决
社区治理和服务,搞清楚居民需求,是关键。
镇海的做法蛮实在,就是搭建一个个微平台,畅通治理服务渠道。
这其中,网格长起到重要作用。镇海要求全区700余名网格长,每周拿出三天时间,下沉辖区网格,及时反馈、上报各级各类民生诉求。
同时,各社区立足实际,以民主恳谈会、民情议事会、小区说事会等方式,广泛搜集社情民意,涌现出总浦桥社区“畅谈吧”,南一社区“民情参议员”等一批居民说事样本。
镇海各社区还并开通社区微博、微信公众号,即时反馈各类"微问题"。目前,全区各社区、小区均建立了微信群,群内拥有参与群众5万余人。
统计显示,2017年,镇海通过各种途径收集处置各类民生事项60余万条,其中85%以上的问题都在第一时间得到解决,群众满意率达到98%以上。
对接需求,也主动服务。
镇海把涉及民生服务的事项集约纳入社区便民服务中心,确保“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镇街”。目前,有70余项居民服务事项在社区层面实现了“最多跑一次”。同时,社区还根据居民实际需求,实行了错时、延时以及首问接待等工作模式。
此外,镇海还构建“区、镇(街道)、社区”三级社会组织培育发展体系,孵化培育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志愿服务组织和能人工作室,带动各级各类社会组织“以社管社”、“以社育社”、“以社助社”,成为“微民生”项目承接的重要力量。
微组织
48个居民自治互助站,2.48万志愿者服务群众
银亲眷不如金邻居,一家人有事好商量。社区治理,如果能变成“家人治家”,事就好办了。
正是在“家人治家”的理念下,镇海探索建立小区居民自治互助站,将社区自治重心下沉至居民小区,搭建了一个在家门口就近解决纠纷、协商事务、组织活动的平台。
目前,镇海共建成48个小区居民自治互助站,群众参与率达到85%以上,有效解决了社区居民中广泛存在的政府无法顾及、个人无法破解的“微民生”、“微需求”。
这方面,清川佳园小区是样本。作为建成十多年的老小区,由于多年没有修整过,清川佳园大部分单元楼的防盗门都有不同程度的破损,给小区治安带来隐患,给生活带来不便。
为消除小区里的“不和谐因素”,小区居民自治互助站的志愿者们召开居民议事大会,采用筹集众力方式,提出由居民每户筹资300元,其余资金由小区自治会与业委会共同筹集。
方案得到了居民的认可。通过居民自筹、社会力量众筹、以及废旧防盗门回收等,志愿者们对多方资源进行系统整合,小区内各单元的防盗门更换修缮工作陆续开工。
不仅是激发自治组织,镇海还打造了专业组织,全面推行“全能社工”工作机制。目前,社区工作者入户走访率较去年同期提高40%,服务成功率达99%,近80%的问题在社区得到解决。
此外,镇海还大力培育志愿组织。搭建志愿者服务信息发布及需求对接平台。同时,通过“以奖代补”对志愿服务项目给予资金扶持,全市首创开展道德模范、志愿者意外保险购买工作。
至今,镇海成立84个专业工作室,吸引近千名志愿者。 “镇海志愿者网”注册登记的志愿者达24800多人,志愿服务组织达700余个,广泛参与了助老、助残、助困、助学等志愿服务活动。
微基金
2年多来,镇海投入财政经费近1亿元
社区治理和服务,政府投入必不可少。
镇海建立多维度、多层次、立体式的社区治理经费保障体系。对新建、改建、扩建的社区管理服务用房,按每平方米500元的资金进行补助;对实体运作的社区工作站、社区社会组织服务站给予每个2-3万的补贴;对获准立项的公益创投项目、微民生项目给予每个项目1-10万元实施补助经费。
“2年多来,镇海共投入财政经费近1亿元。”镇海区民政局有关负责人说。
政府投入之外,镇海还拓宽社会公益资金渠道,探索设立社区冠名基金,由热心社区公益事业的社区居民、驻社区机构或其他社会人士自愿捐助并命名的“微型基金”,定向用于促进社区发展、定向救助、改善社区公共设施、资助社区公益项目和志愿服务等。
比如,庄一社区与“好心人”达成协议,一次性定向为尿毒症患者李剑姣捐款17.8万元;居民冯燕与后大街社区达成协议,自2016年起每年出资2000元,成立冯燕助学基金;宝岛眼镜与总浦桥社区达成协议,自2013年起每年出资2000元成立宝岛眼镜慈善基金……
数据显示,近五年来,镇海区的冠名基金总量达到477万元,有效推动了社区公益事业的发展。
此外,镇海还探索建立“社区微基金”,从具体项目实务操作入手,采取“一对一”服务模式,根据每个项目所需,通过小区居民、辖区企事业单位、群团组织、慈善人士等多类群体“众筹”资源资助。
为用好“微基金”,部分社区还建立了由不同成份居民代表组成的“决议团”,讨论制定“微基金”的投放方向、投放标准及运营监督体系。目前,镇海20余个社区通过众筹模式设立了“社区微基金”,用于小区自治项目的实施。
微机制
打造闭环运作模式,半年受理群众诉求诉求20万余件
镇海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不少,其中一大亮点就是,从群众的实际需要出发,以“收集——办理——评议”为核心,构建起“微机制”闭环运作模式,及时为群众提供高效服务。
据统计,仅今年上半年,该模式已经受理各级各类群众诉求20万余件,反馈办结率达90%以上,群众满意率达98%以上。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镇海以社区为基本单位,建立了标准化的微民生处理流程。在诉求收集过程中,群众可以通过党员议事站、小区居民自治互助站、便民服务中心说事窗口及基层网格等多种渠道说事议事,反应诉求。
之后这些诉求统一汇总到微民生需求库,按照快速响应、协同办理、限时反馈原则,经梳理分类,流转到各实施主体,并按照常规事项立即办、一般事项定期办、重大事项联席办的原则,确保基层问题月月清零。
“一本名著,一台风扇,或是一个书包,这些在在普通人眼里的平凡之物,却成为短缺居民的‘微心愿’。”镇海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说。
为了圆梦,社区对收集的微心愿进行筛选、认定,或将这些心愿发布于社区心愿墙、心愿树等平台,或将其纳入区级“连心解忧”活动中,引导各级党员、群团组织等社会力量主动认领微心愿,力所能及进行满足。
与此同时,镇海还以项目化的形式,每年实施“公益创投”及“微民生”项目补助,积极引导社会组织、企业、志愿者等各类主体主动嵌入社区服务同,解决群众多元、多向、多样的的需求。
数据显示,近两年来,镇海区通过这两种途径共实施公益创投及微项目170余个,补助资金近500万元。
此外,为确保各类微项目有效实施,镇海还进一步完善绩效考核机制。改变原来由政府主导的绩效监督方式,将群众满意率作为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加大考核权重。探索运用公众评议、第三方评价等多种方式评估服务绩效。据统计,目前,镇海全区网格内居民事务有效处置率比以往提高2个百分点,群众满意率提高3.5个百分点。
原标题:
编辑: 郭静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