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下载手机版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民生·城事
一刀一凿坚守匠心20多年 他在小小竹子上"雕"出全国大奖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18-08-07 16:58:00 报料热线:81850000

  中国宁波网讯(记者沈孙晖 实习生 顾红露 通讯员郑勤 梁珊珊)“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象山郁郁苍苍的山涧竹林,孕育了一群聪慧的民间艺人。他们雕竹根、品竹韵,以艺术的手法展现竹子的品格和特性,赋予其新的形式与内涵。40岁的吴晓华就是其中一位竹雕翘楚。

  在第四届宁波市工艺美术大师评选中,吴晓华凭《风雨携程》《高士浮槎》《百财聚来》三件竹雕作品,受到专家评审组的充分肯定,获得了“第四届宁波市工艺美术大师”称号。这对他而言,不仅是一种技艺上的肯定,更是对其20多年匠心坚守竹雕艺术的嘉奖。

  40岁的吴晓华是象山黄避岙乡塔头旺村人,自小喜爱美术,每天黏着表哥看他在竹子上挥凿舞刀,日子一久就迷上了这门艺术,开始跟着表哥学习。对此,母亲很是支持,但父亲却认为学这个不务正业,根本赚不到钱。

  吴晓华的执拗,最终让父亲点头。高中毕业后,他拜入象山竹根雕传承人周秉益门下。几年间,吴晓华孜孜不倦刻苦求学,在修补打磨中揣摩,雕刻技艺日益精进。1996年,吴晓华初试啼声,便一鸣惊人!他独立创作完成的第一件作品——以和合二仙为主题的《百年好合》,获得了宁波市工艺美术精品展铜奖。

  “竹根雕讲究的是‘七分形、三分雕’,创作题材全由竹材决定,一刀一式不可贸然行之。”吴晓华说,创作一件作品的构思时间远长于雕刻的过程,有时要几周、几个月,甚至几年。

  为最大限度挖掘竹材的特性,每次创作前,吴晓华会仔细观察材料的形状、纹理、色泽、疤节等外观,从中审视、想像、确定主题,并融入自己的思想与意境,反复推敲、精心取舍。直至构思成熟,他才会果断下刀,一气呵成。正是这种磨人的“心雕”过程,练就了他精益求精的性格。

  学成出师后,吴晓华前往上海闯荡,在当地古玩市场开了家店,通过一刀一凿尽情显现内心所向。六年时间里,他辗转全国各地参展参赛,创作的《讲道》《刻舟求剑》《苏武牧羊》等作品,相继斩获中国工艺美术最高奖“百花奖”金奖、中国根艺最高奖“刘开渠根艺奖”金奖等30余个奖项,并成功跻身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中国根艺美术学会会员。

  但随着荣誉加身,人脉变广,应酬增多,加之上海快节奏的生活和浓重的商业气息,吴晓华开始变得浮躁,创作也遇到了瓶颈。

  要守艺,更要守心!2015年5月,吴晓华毅然放弃上海风生水起的事业,回到老家塔头旺村寻觅创作初心。幽静的乡村生活,重新打开了他创作灵感的“宝库”。

  这个外表精瘦、性格随和的男人,内心有着艺术家的坚持和执着,从不为上门求作品者的商业利益而“折腰”。“拙作虽丑,乃吾心神之作,有缘者方可得之。我不为衣食雕刻,不会因为收藏者的要求而改变自己的作品。因为爱竹,所以只想在竹子上表现我所追求与欣赏的文学艺术雅趣。”吴晓华说,手艺是一份充满孤独且没有退休的工作,一旦爱上,便是一生。他会像蜗牛般守住最初的真心,一路向前,内外兼修,让自己今后的作品更具思想灵魂。

原标题:

编辑: 郭静纠错:171964650@qq.com

一刀一凿坚守匠心20多年 他在小小竹子上"雕"出全国大奖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18-08-07 16:58:00

  中国宁波网讯(记者沈孙晖 实习生 顾红露 通讯员郑勤 梁珊珊)“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象山郁郁苍苍的山涧竹林,孕育了一群聪慧的民间艺人。他们雕竹根、品竹韵,以艺术的手法展现竹子的品格和特性,赋予其新的形式与内涵。40岁的吴晓华就是其中一位竹雕翘楚。

  在第四届宁波市工艺美术大师评选中,吴晓华凭《风雨携程》《高士浮槎》《百财聚来》三件竹雕作品,受到专家评审组的充分肯定,获得了“第四届宁波市工艺美术大师”称号。这对他而言,不仅是一种技艺上的肯定,更是对其20多年匠心坚守竹雕艺术的嘉奖。

  40岁的吴晓华是象山黄避岙乡塔头旺村人,自小喜爱美术,每天黏着表哥看他在竹子上挥凿舞刀,日子一久就迷上了这门艺术,开始跟着表哥学习。对此,母亲很是支持,但父亲却认为学这个不务正业,根本赚不到钱。

  吴晓华的执拗,最终让父亲点头。高中毕业后,他拜入象山竹根雕传承人周秉益门下。几年间,吴晓华孜孜不倦刻苦求学,在修补打磨中揣摩,雕刻技艺日益精进。1996年,吴晓华初试啼声,便一鸣惊人!他独立创作完成的第一件作品——以和合二仙为主题的《百年好合》,获得了宁波市工艺美术精品展铜奖。

  “竹根雕讲究的是‘七分形、三分雕’,创作题材全由竹材决定,一刀一式不可贸然行之。”吴晓华说,创作一件作品的构思时间远长于雕刻的过程,有时要几周、几个月,甚至几年。

  为最大限度挖掘竹材的特性,每次创作前,吴晓华会仔细观察材料的形状、纹理、色泽、疤节等外观,从中审视、想像、确定主题,并融入自己的思想与意境,反复推敲、精心取舍。直至构思成熟,他才会果断下刀,一气呵成。正是这种磨人的“心雕”过程,练就了他精益求精的性格。

  学成出师后,吴晓华前往上海闯荡,在当地古玩市场开了家店,通过一刀一凿尽情显现内心所向。六年时间里,他辗转全国各地参展参赛,创作的《讲道》《刻舟求剑》《苏武牧羊》等作品,相继斩获中国工艺美术最高奖“百花奖”金奖、中国根艺最高奖“刘开渠根艺奖”金奖等30余个奖项,并成功跻身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中国根艺美术学会会员。

  但随着荣誉加身,人脉变广,应酬增多,加之上海快节奏的生活和浓重的商业气息,吴晓华开始变得浮躁,创作也遇到了瓶颈。

  要守艺,更要守心!2015年5月,吴晓华毅然放弃上海风生水起的事业,回到老家塔头旺村寻觅创作初心。幽静的乡村生活,重新打开了他创作灵感的“宝库”。

  这个外表精瘦、性格随和的男人,内心有着艺术家的坚持和执着,从不为上门求作品者的商业利益而“折腰”。“拙作虽丑,乃吾心神之作,有缘者方可得之。我不为衣食雕刻,不会因为收藏者的要求而改变自己的作品。因为爱竹,所以只想在竹子上表现我所追求与欣赏的文学艺术雅趣。”吴晓华说,手艺是一份充满孤独且没有退休的工作,一旦爱上,便是一生。他会像蜗牛般守住最初的真心,一路向前,内外兼修,让自己今后的作品更具思想灵魂。

原标题: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郭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