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民生·城事
为家乡发展献计出力 一批年轻人托起横坎头村明天的希望
稿源: 余姚新闻网   2018-10-19 10:22:00报料热线:81850000

  余姚新闻网讯(记者徐千蒋豪杰杨莹)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奔小康,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年轻人的积极参与。夏再龙是梁弄横坎头村最早回乡创业的高学历人才。

  夏再龙的父亲夏日初,抗战时期是当地三五支队的交通员。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前来横坎头村考察时,曾专程来到他家里看望他父亲,习书记和父亲亲切交谈的照片使夏再龙激动万分。当时,吉林工业大学硕士毕业的夏再龙已在省城杭州有了稳定的工作,并成了家,但当听到习书记对家乡的发展提出新要求,横坎头村以及梁弄镇也在积极号召在外的梁弄人、横坎头村人为家乡发展献计出力,他跃跃欲试,说服家人,在而立之年只身回到生他养他的地方,用全部积蓄加上从亲友那里筹措的钱共90万元,办起了全村第一家像模像样的企业——宁波鸿环土工材料有限公司,决心为家乡发展出一分力。

  【同期声】宁波鸿环土工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夏再龙:我是(2003年)3月份离开杭州的单位,4月2日正式企业注册,办土工材料厂。

  下海办企业15年,夏再龙摸爬滚打,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红二代坚忍不拔的毅力,开发新产品,拓展市场,经历了无数的坎坷,终于获得成功。今年企业销售可超过6000万元。他还成立浙江维美环保工程有限公司,从事泥浆的脱水固化工作,朝环保方向发展。

  不管企业形势如何,夏再龙对横坎头村经济社会事业的支持始终如一。

  【同期声】宁波鸿环土工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夏再龙: (这些年)为村民提供了近30个就业岗位。村里(有事)和我商量,我没有第二句话,(全力支持,)15年了,(对村里的资金资助)有两三百万元。

  今年横坎头村因为发展规划调整,宁波鸿环土工材料有限公司所在地块另有他用,对此,夏再龙服从大局,毫无怨言,积极配合做好企业搬迁工作。虽然企业搬离了横坎头村,但夏再龙表示,他对村里各项事业的资助一如继往。

  【同期声】宁波鸿环土工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夏再龙:现在企业形势好起来了,今后土工材料生产这块每年营收的千分之五作为支持村里建设(的费用),今年支持了30万元,明年鸿环土工按照目前的发展情况(估计营收)可以上亿,这样就是50万元(用于村里发展)。

  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号角,吸引了夏再龙这样一批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用自己掌握的知识为红村建设添砖加瓦。

  【同期声】横坎头村大学生村干部王凌枫:我是在2015年(北京化工大学)研究生毕业,经过浙江省选调生村官考试来到横坎头村的。当时很多人都不理解:研究生毕业,在北京找到了工作,有了户口,(为什么)还要放弃优厚的条件,来到农村工作?因为一方面我从小在农村长大,对农村知根知底;另外一方面,我在北京读书七年,对大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差距有非常深的感触。

  正是怀着要改变农村面貌、缩小城乡差距这样的梦想, 2015年9月,北京化工大学研究生毕业的王凌枫来到横坎头村担任了大学生村干部。

  在工作中王凌枫发现,很多农民都非常辛苦,但由于销售渠道单一,他们种出来的优质农产品经常出现滞销现象。学计算机出生的他便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帮助农民进行新媒体营销。

  【同期声】横坎头村大学生村干部王凌枫:我积极联系余姚、宁波的主要媒体,特别是通过微信、电商机构进行广泛宣传。本来在电商这块我们横坎头村基本是个空白。在我的努力下,以及在农户的积极配合下,打出了我们横坎头村两块响亮的(农产品)招牌:一块是我们横坎头杨梅,另一块是我们横坎头樱桃。

  徐加满是横坎头村的一名种植大户,他种了80多亩杨梅,虽然品质优良,但由于缺少销路,有时只能眼睁睁看着不少杨梅腐烂在山上。王凌枫获悉后,便积极帮他宣传、推介。

  【同期声】横坎头村大学生村干部王凌枫:我对他(徐加满)杨梅的产地、质量进行了仔细调研,最后,联系余姚的相关记者(进行宣传推介)。他女儿正好也是大学毕业,我和他女儿积极沟通,希望她在电商上配合我对她父亲的杨梅进行(网络)销售。然后我们联系了顺风(快递),(2016年)顺风快递第一次在我们梁弄尝试用冷藏链的手段把杨梅运送到全国各地。通过第一年的客户积累,第二年杨梅还没上市,有非常多的客户通过网络媒体和微信客户端纷纷向我们订购,问杨梅什么时候上市。

  【同期声】横坎头村种植大户徐加满:销售是我们最头疼的事,(对)梅农(来说),销售也是最关键的事。小王(王凌枫)来了之后,我托小王帮我在网络上宣传宣传。网络销售第一年,顺丰(快递运送杨梅)也是第一年,网络销售了一万多斤,占总销售量的百分之三十。原来只是本地销售,(现在我把杨梅卖到)甘肃、杭州、湖南、哈尔滨、新疆(等地)。

  【同期声】横坎头村大学生村干部王凌枫:2018年我们在帮助大户销售农副产品的同时,还针对我们横坎头村的困难群众(提供帮助),特别是我们横坎头村今年与农合联(余姚市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进行合作,建立了我们横坎头村农合联电商销售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今年樱桃销售期间累计帮助我们30余户贫困户销售樱桃15万元。

  横坎头村,是一块值得讴歌的土地。战争年代,这里的热血青年踊跃参加革命队伍,为了民族解放事业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如今和平年代,横坎头村的年轻人积极投身知识的海洋,并且总想着要用自己的知识来回报家乡,哪怕是到了异国他乡,心中依然牵挂着家乡的建设。

  【同期声】余姚市梁弄大食堂创始人黄徐洁:我是2014年德国留学(硕士研究生)毕业,我本来有机会留在那边工作,但我觉得作为一名年轻的共产党员,又是土生土长的横坎头村村民,我决定还是回到家乡(发展)。

  回到家乡后,90后的黄徐洁首先想到如何帮助家乡的农副产品销售出去。经过一番市场考察后,在家人的支持下,2015年黄徐洁在余姚市区办起了快餐企业梁弄大食堂,把横坎头村乃至梁弄镇的土特产推介给余姚消费者。线下、线上一起推进,她很快开出了四家连锁店,2017年还获得“饿了么”平台年度美食销售冠军。

  【同期声】余姚市梁弄大食堂创始人黄徐洁:梁弄大食堂的食材,像一些新鲜的猪肉、鸡肉,都是这边的养殖基地运输过去的,还有一些新鲜的梁弄花生、蔬菜也都是本地的村民种的。我们还面向横坎头村进行招(聘),目前余姚的梁弄大食堂有30多名员工都是本地的村民。

  黄徐洁还是个热心人,看到村民有困难,总是尽力提供帮助。

  【同期声】余姚市梁弄大食堂创始人黄徐洁:(2016年)本村的村民(周银根和周生海)想办养殖场,但他们资金不够,(我知道后,)分别为周银根和周生海两位村民担保了5万块钱一个人,总共担保了10万元。(为了帮他们解决销售问题,)一方面我从他们的养殖基地进猪肉、鸡肉这些原材料,另一方面,我还帮他们(把猪肉和鸡肉)销往余姚、梁弄的各大超市、菜场,帮他们完成大约三分之一的营业额。

  在梁弄大食堂成功的基础上,今年8月,黄徐洁又回到横坎头村,在本地村民中招聘员工,办起了可供300多人同时就餐的农家饭店,为红村旅游业发展助一臂之力。

  平时黄徐洁还定期看望村里的孤寡老人,给他们以经济帮扶、精神慰藉。夏金伟老人虽然有时会犯迷糊,但黄徐洁对自己的关心、体贴记得很牢,见面就“洁洁、洁洁”喊个不停,哪怕是到了敬老院依然如此。

  【同期声】横坎头村孤寡老人夏金伟:洁洁,洁洁,太好了,她红包也给我的,600块。

  今年年初习近平总书记给横坎头村全体党员回信,勉励他们努力建设富裕、文明、宜居的美丽乡村,这更激发了广大横坎头青年建设家乡的热情。据统计,今年又有近10名年轻人从各地回到家乡创业,而这些新鲜血液的注入,更是为红村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编辑: 孙研

为家乡发展献计出力 一批年轻人托起横坎头村明天的希望

稿源: 余姚新闻网 2018-10-19 10:22:00

  余姚新闻网讯(记者徐千蒋豪杰杨莹)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奔小康,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年轻人的积极参与。夏再龙是梁弄横坎头村最早回乡创业的高学历人才。

  夏再龙的父亲夏日初,抗战时期是当地三五支队的交通员。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前来横坎头村考察时,曾专程来到他家里看望他父亲,习书记和父亲亲切交谈的照片使夏再龙激动万分。当时,吉林工业大学硕士毕业的夏再龙已在省城杭州有了稳定的工作,并成了家,但当听到习书记对家乡的发展提出新要求,横坎头村以及梁弄镇也在积极号召在外的梁弄人、横坎头村人为家乡发展献计出力,他跃跃欲试,说服家人,在而立之年只身回到生他养他的地方,用全部积蓄加上从亲友那里筹措的钱共90万元,办起了全村第一家像模像样的企业——宁波鸿环土工材料有限公司,决心为家乡发展出一分力。

  【同期声】宁波鸿环土工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夏再龙:我是(2003年)3月份离开杭州的单位,4月2日正式企业注册,办土工材料厂。

  下海办企业15年,夏再龙摸爬滚打,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红二代坚忍不拔的毅力,开发新产品,拓展市场,经历了无数的坎坷,终于获得成功。今年企业销售可超过6000万元。他还成立浙江维美环保工程有限公司,从事泥浆的脱水固化工作,朝环保方向发展。

  不管企业形势如何,夏再龙对横坎头村经济社会事业的支持始终如一。

  【同期声】宁波鸿环土工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夏再龙: (这些年)为村民提供了近30个就业岗位。村里(有事)和我商量,我没有第二句话,(全力支持,)15年了,(对村里的资金资助)有两三百万元。

  今年横坎头村因为发展规划调整,宁波鸿环土工材料有限公司所在地块另有他用,对此,夏再龙服从大局,毫无怨言,积极配合做好企业搬迁工作。虽然企业搬离了横坎头村,但夏再龙表示,他对村里各项事业的资助一如继往。

  【同期声】宁波鸿环土工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夏再龙:现在企业形势好起来了,今后土工材料生产这块每年营收的千分之五作为支持村里建设(的费用),今年支持了30万元,明年鸿环土工按照目前的发展情况(估计营收)可以上亿,这样就是50万元(用于村里发展)。

  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号角,吸引了夏再龙这样一批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用自己掌握的知识为红村建设添砖加瓦。

  【同期声】横坎头村大学生村干部王凌枫:我是在2015年(北京化工大学)研究生毕业,经过浙江省选调生村官考试来到横坎头村的。当时很多人都不理解:研究生毕业,在北京找到了工作,有了户口,(为什么)还要放弃优厚的条件,来到农村工作?因为一方面我从小在农村长大,对农村知根知底;另外一方面,我在北京读书七年,对大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差距有非常深的感触。

  正是怀着要改变农村面貌、缩小城乡差距这样的梦想, 2015年9月,北京化工大学研究生毕业的王凌枫来到横坎头村担任了大学生村干部。

  在工作中王凌枫发现,很多农民都非常辛苦,但由于销售渠道单一,他们种出来的优质农产品经常出现滞销现象。学计算机出生的他便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帮助农民进行新媒体营销。

  【同期声】横坎头村大学生村干部王凌枫:我积极联系余姚、宁波的主要媒体,特别是通过微信、电商机构进行广泛宣传。本来在电商这块我们横坎头村基本是个空白。在我的努力下,以及在农户的积极配合下,打出了我们横坎头村两块响亮的(农产品)招牌:一块是我们横坎头杨梅,另一块是我们横坎头樱桃。

  徐加满是横坎头村的一名种植大户,他种了80多亩杨梅,虽然品质优良,但由于缺少销路,有时只能眼睁睁看着不少杨梅腐烂在山上。王凌枫获悉后,便积极帮他宣传、推介。

  【同期声】横坎头村大学生村干部王凌枫:我对他(徐加满)杨梅的产地、质量进行了仔细调研,最后,联系余姚的相关记者(进行宣传推介)。他女儿正好也是大学毕业,我和他女儿积极沟通,希望她在电商上配合我对她父亲的杨梅进行(网络)销售。然后我们联系了顺风(快递),(2016年)顺风快递第一次在我们梁弄尝试用冷藏链的手段把杨梅运送到全国各地。通过第一年的客户积累,第二年杨梅还没上市,有非常多的客户通过网络媒体和微信客户端纷纷向我们订购,问杨梅什么时候上市。

  【同期声】横坎头村种植大户徐加满:销售是我们最头疼的事,(对)梅农(来说),销售也是最关键的事。小王(王凌枫)来了之后,我托小王帮我在网络上宣传宣传。网络销售第一年,顺丰(快递运送杨梅)也是第一年,网络销售了一万多斤,占总销售量的百分之三十。原来只是本地销售,(现在我把杨梅卖到)甘肃、杭州、湖南、哈尔滨、新疆(等地)。

  【同期声】横坎头村大学生村干部王凌枫:2018年我们在帮助大户销售农副产品的同时,还针对我们横坎头村的困难群众(提供帮助),特别是我们横坎头村今年与农合联(余姚市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进行合作,建立了我们横坎头村农合联电商销售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今年樱桃销售期间累计帮助我们30余户贫困户销售樱桃15万元。

  横坎头村,是一块值得讴歌的土地。战争年代,这里的热血青年踊跃参加革命队伍,为了民族解放事业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如今和平年代,横坎头村的年轻人积极投身知识的海洋,并且总想着要用自己的知识来回报家乡,哪怕是到了异国他乡,心中依然牵挂着家乡的建设。

  【同期声】余姚市梁弄大食堂创始人黄徐洁:我是2014年德国留学(硕士研究生)毕业,我本来有机会留在那边工作,但我觉得作为一名年轻的共产党员,又是土生土长的横坎头村村民,我决定还是回到家乡(发展)。

  回到家乡后,90后的黄徐洁首先想到如何帮助家乡的农副产品销售出去。经过一番市场考察后,在家人的支持下,2015年黄徐洁在余姚市区办起了快餐企业梁弄大食堂,把横坎头村乃至梁弄镇的土特产推介给余姚消费者。线下、线上一起推进,她很快开出了四家连锁店,2017年还获得“饿了么”平台年度美食销售冠军。

  【同期声】余姚市梁弄大食堂创始人黄徐洁:梁弄大食堂的食材,像一些新鲜的猪肉、鸡肉,都是这边的养殖基地运输过去的,还有一些新鲜的梁弄花生、蔬菜也都是本地的村民种的。我们还面向横坎头村进行招(聘),目前余姚的梁弄大食堂有30多名员工都是本地的村民。

  黄徐洁还是个热心人,看到村民有困难,总是尽力提供帮助。

  【同期声】余姚市梁弄大食堂创始人黄徐洁:(2016年)本村的村民(周银根和周生海)想办养殖场,但他们资金不够,(我知道后,)分别为周银根和周生海两位村民担保了5万块钱一个人,总共担保了10万元。(为了帮他们解决销售问题,)一方面我从他们的养殖基地进猪肉、鸡肉这些原材料,另一方面,我还帮他们(把猪肉和鸡肉)销往余姚、梁弄的各大超市、菜场,帮他们完成大约三分之一的营业额。

  在梁弄大食堂成功的基础上,今年8月,黄徐洁又回到横坎头村,在本地村民中招聘员工,办起了可供300多人同时就餐的农家饭店,为红村旅游业发展助一臂之力。

  平时黄徐洁还定期看望村里的孤寡老人,给他们以经济帮扶、精神慰藉。夏金伟老人虽然有时会犯迷糊,但黄徐洁对自己的关心、体贴记得很牢,见面就“洁洁、洁洁”喊个不停,哪怕是到了敬老院依然如此。

  【同期声】横坎头村孤寡老人夏金伟:洁洁,洁洁,太好了,她红包也给我的,600块。

  今年年初习近平总书记给横坎头村全体党员回信,勉励他们努力建设富裕、文明、宜居的美丽乡村,这更激发了广大横坎头青年建设家乡的热情。据统计,今年又有近10名年轻人从各地回到家乡创业,而这些新鲜血液的注入,更是为红村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编辑: 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