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共同参与演武社区“轮胎花园”改造。(励娜摄)
近年来,公共空间这一词逐步为大家所熟知。在我市,不少小区存在公共空间被占用的问题,而老旧小区因空间资源紧张、配套设施不全等原因,问题尤其突出。
《雅典宪章》指出,一个健康、文明、舒适的住区人居环境,是城市其他功能得以有效发挥的前提和基础。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人们对身处的住宅小区,除了满足生活起居的需求之外,更有参与社区治理、提升审美观和生活品质等其他更高的追求。
城市更新过程中,除了传统的大拆大建,更需做好细节的精细化。我市已有不少社区试水空间微更新,以较低的成本,发动干群一起对老旧小区公共空间进行小而美的改造,再现城市生活美学。
老小区公共空间急需更新
记者近日走访发现,尽管不少社区在社会管理方面已达到精细化水平,可在公共空间内却未进行精细规划,仍有较大的发挥余地。
在我市许多老小区,楼道杂物乱堆、公共区域乱搭乱建、自行车和电动自行车无序乱停等问题普遍存在;角落内垃圾、杂物较多,甚至成为卫生死角;小区部分闲置绿化用地有效利用率较低。
废弃的自行车变成城市“景观小品”,提升社区品质。
新街小区毗邻天一商圈,经营户较多,该小区室外杂物堆放现象较为普遍。不少业主私自将一楼车库出租给外来人员居住,租户把各种生活杂物无序堆放在门口。在天封小区,有居民直接把烧水的炉子放在一楼过道边,也有居民直接在小区的绿化地、楼道等处直接堆放杂物。
不少社区干部反映:老小区老年人多、外来人口多。因房子普遍面积小,一些居民家里杂物放不下,就直接堆在楼道里。这不仅侵占了公共空间,也带来一定的消防隐患。同时,老小区普遍物业费较低,有的甚至没有物业,小区物业很少主动介入管理维护。而社区人手有限,对公共空间的管理能力就略显不足。
小区整体环境和全体居民密切相关。2000年以来,社区内公共空间和公共设施的更新,成为很多西方国家城市更新的新方向。以小型的社区公共空间为改造对象的局部微更新方式,成为带动社区活力、提升社区空间品质的新方式。2016年起,上海市启动“社区空间微更新计划”,逐步发动高校等社会力量参与老旧街区公共空间改良工作。
何谓微更新?顾名思义,就是从细小的地方入手进行除旧布新、让空间焕然一新的手法。
演武街上,斑驳的墙壁经过改造后成了网红拍照打卡之地。
今年8月,鄞州区百丈街道率先探索空间微更新,为老小区做起“微创手术”,试图激活“失落的空间”。“如果政府对老小区进行大规模的改造,实施起来难度比较大。我们社区干部清理完卫生死角后,往往过两天又堆满垃圾,很难形成良性循环。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一直在探索用低成本的方式改造公共空间,既要让居民参与进来,又能让公共空间持续美化。局部的微更新,是一个比较可行的方向。”百丈街道党工委书记邵英豪说。
关于微更新的理念,邵英豪也有自己的理解。比如,尽量利用社区现有资源,用较少的投入进行微改造,解决小区环境脏乱差现状;吸引居民参与,激发主观能动性,让各个微改造景点成为艺术品,居民愿意主动去维护;避免为了改造而改造,从居民的所思所需入手,形成共赢的局面。
破解空间无序、经费有限、维持不易三大难题
老小区或可“逆生长”
废旧轮胎用来做“车挡”,废弃自行车喷上彩色油漆变成“景观小品”,废弃水缸变成艺术装饰品……这是记者近日在演武社区见到的场景。该社区建于上世纪80年代末,由7个小区组成,包括土地巷小区、黄栀花巷小区、南大步巷小区等3个敞开式无物业小区,辖区内分布着菜市场、超市、五金商铺一条街等多种业态,环境综合整治难度较大。
“今年8月底,我们尝试在南大步巷小区打造一个‘轮胎花园’,利用废弃轮胎、自行车等,
镇海清川家园小区内,热心居民把收藏的盆景拿出来美化公共空间。
发动大家亲手改造,变成了一个景观小品,成本在1.6万元左右。之后就一发不可收,社工、居民积极性很高。现在我们已经陆续打造了30多个‘景观小品’,居民走出家门就能遇到‘诗意’。”演武社区党委书记余磊说。截至目前,演武社区已回收利用废旧轮胎100余只、废旧自行车100余辆,并以此创作景观装饰300件,改造过程中成本较低。
今年9月底,潜龙社区一处“养鸡棚”通过改造,变成了一个小花园,广受居民好评。原来,这个“养鸡棚”位于甬港一村14号南面,属于公共草坪。棚子的主人是102室的王大爷,老人在此住了多年,除了养鸡,还会在这里堆放捡来的杂物。社工曾多次上门,都无功而返。
该社区党委书记水洪说,一开始听说要改造,王大爷有抵触情绪。经过多方工作后,王大爷慢慢接受了“微改造”这个理念。改造过程中,王大爷和邻居还主动从家里搜罗出缸瓦砖块,进行旧物利用。“旧竹竿、鹅卵石、破水缸,经过组合,成了一个优美的‘景观小品’。下一步,我们还在谋划更多微更新项目,希望让社区处处皆景。”
成功案例不在少数。近日,海曙万安社区文化家园小区经过改造后,面貌焕然一新。整个改造过程中,重点内容就是公共空间更新、建筑无障碍化。居民直接参与规划设计,具体怎么改由居民说了算,相关工程师则提供全程指导。
废旧轮胎和绿植经过简单造型后用来做“车挡”。
作为微更新项目发起人和“设计师”,百丈街道办事处副主任王坚很有体会。她认为,在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中,社区普遍存在“清理出来的杂物直接丢弃,造成一定程度的资源浪费”及“环境卫生整治死角回潮快”两大问题。“我们发动社区居民中的设计师、园艺爱好者、党员志愿者等,将从卫生死角清理出来的杂物,通过喷漆、造型等设计制作成景观装饰。同时,社区选出几十个‘卫生死角’作为景观装饰摆放的位置。用美观的盆景,取代无序堆放的杂物,既从根本上改变了脏乱的环境,也有效地防止了杂物堆放回潮。”王坚说。
王坚说,一开始,大家在局部进行尝试,现在整个百丈街道乃至整个鄞州区开始推广。空间微更新,可积极破解老小区在环境改造中面临的“公共空间无序”“经费资源有限”“长效维持不易”三大难题。通过“社区引领、居民参与、全员受益”的改造模式,基本形成了共赢的局面。“不少居民把旧物、花草盆景拿出来,进行了二次利用。有位居民爱收藏盆景,家里有上千盆,他主动把家里的宝贝贡献了出来。”王坚告诉记者。
新街小区内,部分业主将一楼车库出租,租户在室外无序堆放挤占了公共空间。
公共空间改造难度高、阻力大
集体智慧为社区治理赋能
“对公共车棚改造、在公共厕所屋顶建空中花园、匠人集市打造等微更新项目,我们充分征求了民意。”余磊说。近期社区正对一公共车棚进行改造,原来这个车棚面积有1000平方米,产权并未分配到个人,里面堆满了杂物,改造难度和阻力很大。社区充分征求居民的各种意见后,决定将其改造成不同的功能区块,部分做活动空间、部分用来做储藏室,得到了大家的支持认可。
在演武社区,“轮胎花园”“LOVE家园”等“景观小品”,成为老年人的网红拍照打卡之地。居民徐复英参与了改造工作,她说:“社区发动了不少热心居民参与,大家同心合力,把家园变得更美。你看,我在‘LOVE家园’留影发朋友圈,很多人给我点赞。”
镇海招宝山清川家园小区房龄超过20年。年前,该社区众筹群众智慧,对小区楼道、闲置地等公共空间进行改造。居民徐佩君是位热心人,当她发现小区不少居民或精通琴棋书画、或擅长编织、或爱莳花弄草,便想着把这些资源进行充分利用。她说,很多居民爱种花草,家里又放不下,就可以把各色盆景搬到楼下空地建一个“绿色田园”,特色楼道的初级构想由此产生。胜利路社
区党委书记陈世宏说:“现在小区有了自己的楼道博物馆,书情画艺、编织人生、收藏人家、廉政文化等一个个特色楼道已经成为老小区的亮点。有才艺的居民还在公共区域绘上墙绘,整个小区自治的氛围很浓厚。”
“在空间改造中,我们亟待更多专业人士的参与。”王坚告诉记者,政府的力量有限,在对老小区公共空间改良过程中,上海市就引入了同济大学等高校的力量,有非常多成功的案例。下一步,百丈街道正在跟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的老师进行洽谈,希望引入高校资源,进行更有创意的创作。
对于微更新,同济大学景观学系教师刘悦来认为,这不仅仅是简单的美化,而是在有限的经费内,通过对物理空间的专业改造,准确地解决问题,如调整交通秩序、完善社区功能等,从而塑造社区活力。“社区微更新是社区居民共同参与的结果,所以我们要去触发它的社区共同体意识。主要有三个路径,一是重要的事让大家参与;二是要启发大家对美的信仰,一个好的社区环境可以激发大家的归属感;三是要让大家受益,一个好的社区更新可以助推物业升值。”刘悦来说。
邵英豪认为,百丈街道用微更新这一载体,极大地激发了居民的参与自治热情,为社区治理赋能,居民从旁观者成为参与者。他介绍,街道先后组织开展“旧物改造金点子”征集和“百变轮胎你做主”“景观点位认领”等活动,让居民参与到环境卫生整治中来,让居民成为社区环境提升的实践者和受益者。另外,社区通过动员居民参与环境微改造,鼓励并带动居民自主设计、创造社区景观,有效增进了居民对社区公共空间的认同和认可。
刘悦来也表示:“微更新的最高目标是打造成公共家园,而微更新只是第一步,如何维持微更新后的环境以及今后的运维,就需要更多人付出努力。”
首席记者厉晓杭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为厉晓杭拍摄
新闻1+1
上海老式街区接连上演蝶变“大片”
社区空间微更新,是上海建设卓越全球城市的一种城市更新模式。
上海市于2016年启动“社区空间微更新计划”,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对城区进行“小而美”的更新,以此来唤醒城市深厚的文化记忆,创造出有地域特色和归属感的社区空间新形态。
北新泾街道6个社区改造项目被纳入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行走上海2016——社区空间微更新计划”试点。经过改造后,该街道整个面貌焕然一新。不仅地势平坦了,环境整洁了,新泾三村还多了一个面积达1000平方米、运动设施丰富、四周被高大乔木环绕、凉亭长椅皆有的健身广场,为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健身路径。
在微改造计划启动后,黄浦区南京东路街道的几处石库门里弄小区提出了“共享客厅”的理念,使原先空间封闭的居委会活动室的多面墙壁被完全打通,并进行了玻璃墙改造,不但更加方便居民进出,采光以及视觉效果也得以极大提升,如今这里已经成为深受居民喜爱的“大客厅”。
大西别墅坐落于长宁区延安西路,距今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公共空间稀少、基础设施缺乏、建筑老化等问题成为该地区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为此,在微更新过程中,社区紧扣居民生活痛点,依据地域特色,以“绿地森林里开出向阳花”为主题,提升社区功能,把过去茂密丛生的绿地开辟成了一块休闲场地,同时增加百米红色健身步道供居民散步锻炼。
(厉晓杭整理)
编辑: 陈奉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