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科教·卫生
宁波教育四十年·四十事出炉 快来看看有哪些成就
稿源: 现代金报   2018-12-30 07:48:00报料热线:81850000

  改革开放40年来,从确立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到把实施科教兴国作为基本国策,再到人才强国战略……在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战略机遇面前,中国作出了攸关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重大历史抉择,让13亿中国人民享受到更为优质的教育。

  放眼宁波,同样如此,这所城市也以浓墨重彩之笔绘就一幅让人民满意、人人出彩的教育画卷。经过推介、评审,昨天,宁波教育四十年·四十事出炉,它们代表着过去40年宁波教育发展历程和取得的巨大成就。

  恢复高等教育

  1978年,在浙江师范学院宁波分校的基础上,重建宁波师范专科学校,宁波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大幕正式拉开。当年,全市共有宁波师范专科学校、浙江农业大学宁波分校两所高校,在校生1027人、专任教师129人。

  科教兴市“一号工程”

  1999年9月,宁波市委、市政府在全市科教兴市大会上作出实施科教兴市“一号工程”重要决策,把促进科技教育发展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

  服务型教育体系服务社会民生

  2005年,宁波市科教大会召开,会议作出构建服务型教育体系的战略决议。10余年来,宁波高校立足区域育人才,融入地方做贡献,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持续增强。

  “宁波帮”帮“宁波教育”

  1986年,包玉刚先生捐赠2000万美元,首倡创办宁波大学。从此,蓬勃发展的宁波大学成为海内外新老“宁波帮”人士合力建设家乡的典范之作。在宁波帮人士的大力支持下,宁波市教育系统接受的各类捐赠项目达一千多项。

  效实中学、宁波中学校友屠呦呦获诺贝尔生理医学奖

  2015年10月,效实中学和宁波中学校友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成为首获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高水平通过全国“两基”评估验收

  1993年,海曙区、原江东区、江北区、镇海区、北仑区、鄞县6个区县通过国家首批“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评估验收。三年后,全市11个县(市、区)全部达到国家规定的“两基”标准,提前实现党的十四大提出的“到本世纪末,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宏伟目标。

  非同凡响的院士之乡

  2011年,鄞州中学81届校友陈剑平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同年,84届校友张明杰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一校两院士成为佳话。事实上,宁波是中国著名的“院士之乡”,截至2017年底,宁波籍两院院士的总数达115位。

  “两免一补助”创全国先河

  2002年9月,宁波在国内率先实施“两免一补助”政策,对经济欠发达乡镇(片)免收杂费和住宿费,对这些乡镇中经济困难的学生实行补助。2008年起,宁波全面铺开“两免一补助”,免收杂费、教科书费,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爱心营养餐补助。

  宁波大学入选国家“双一流”

  2017年,宁波大学入选国家“双一流”重点建设大学。学校1986年建校、1998年获批硕士点、2007年获批博士点、2017年入选“双一流”,10年一个台阶,屡创佳绩。

  帮困助学“一个都不能少”

  自2007年以来,宁波市逐步形成了“政府为主导、学校为辅助、社会力量为补充”的“三方联动”资助格局,建立起奖、助、贷、补、免等完善的资助工作体系。截至目前,全市受助学生1563.5万人次,资助总额101.4亿元。

  师德楷模闪耀甬城

  无论什么时候,宁波教育人始终不忘初心,以仁爱之心做学生“四个”引路人。扎根山区的“阿科”校长徐立科、爱心送教湘西南的“支教奶奶”周秀芳、十五载护航学生求学路的最美摆渡人张翎飞、倾情援疆的姚仁汉、独臂校长龚金川……他们以高尚师德担负起教书育人的使命,绘就了宁波教育的底色。

  东海少年军校精心孕育少年强军梦

  东海少年军校创立于1988年10月13日,是由东海舰队政治工作部、共青团宁波市委和宁波市教育局联合创办的全国第一所具有海军特色的少年军校。在30年的发展历程中,打造了一个集国防教育、军事训练、育人实践于一体的军地双拥平台。曾先后获得“全国少年军校示范校”、“全国国防教育先进单位”、“全国青少年夏令营宁波营地”、“浙江省青少年雏鹰争章实践基地”等荣誉称号。

  服务新市民素质提升生活改善

  2008年,江北区通过实施“十万新市民素质提升工程”、办学历教育等形式,帮助广大新市民提高职业技能和生活品质。不少家长克服工学矛盾,背着娃娃参加学习培训,学知识、强技能蔚然成风。

  全国首家教育博物馆花开宁波

  2015年5月16日,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委员长乔石亲自题写馆名的“宁波教育博物馆”正式开馆。宁波教育博物馆是全国首家区域性教育博物馆,填补了中国博物馆行业体系的空白。

  镇海中学获评首批全国文明校园

  2017年11月,镇海中学获评首批“全国文明校园”,这是该校继2005年开始四次蝉联“全国文明单位”之后的又一项重大荣誉。

  破解“入园难、入园贵”实现重大突破

  宁波学前教育一直追求高品质发展,重视幼儿园内涵建设。如今,宁波学前教育已从“入园难、入园贵”向“有园上、上好园”迈进,基本形成了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为主体,多种类型幼儿园共同发展的格局。

  宁波诺丁汉大学开创中外合作大学先河

  2004年,宁波诺丁汉大学获教育部批准筹建,成为中国第一所引进世界一流大学优质教学资源、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和独立校区的中外合作大学。2006年校园落成,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称宁波诺丁汉大学是“一颗希望的种子”。

  课程改革转变中小学育人模式

  1998年,宁波开始探索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同步推进职业教育、学前教育课程改革。如今,全市建立了30个普通高中市级学科基地培育学校,建设市级精品选修课程283门,省级精品课程181门;职业教育立足技能本位,选择性课改全面;学前教育注重“一日生活皆课程”,严防“小学化”倾向。2018年11月,第五届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研讨会在宁波召开,宁波实践受到业内认可。

  率先建成较为完备的地方教育法规体系

  1995年,宁波颁布《宁波市中等职业教育条例》,为促进宁波市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自此,宁波开启了构建地方教育法规体系之路。迄今为止已出台8部地方性教育法规,全方位保障了宁波教育事业改革发展。

  “组团式”教育对口支援成效显著

  2017年,在第六次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上,时任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点名表扬了宁波的组团式教育对口支援工作。目前,宁波共承担了新疆库车、西藏那曲、贵州黔西南州、吉林延边州、青海天峻、重庆万州和丽水等7省10地的教育对口支援任务。2011年以来,累计实施帮扶项目260个,选派261名专任教师前往支教。

  全国首个高教园区开启高教发展新模式

  1999年,总占地4.33平方公里的宁波高教园区(南区)建设工程启动。2002年底,工程基本完工,浙江万里学院、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等7所院校投入使用。宁波走出了一条当时全国首创的高等教育园区化发展之路。

  率先实现教育基本现代化满堂红

  2018年4月3日,浙江省教育厅和省教育督导委员会联合发文,公布第四批省教育基本现代化县(市、区)名单,鄞州区、奉化区、宁海县榜上有名。至此,宁波所有县(市、区)全部通过省教育基本现代化评估验收,在全省率先实现了教育基本现代化区县(市、区)的“满堂红”。

  万里学院——中国第一所国有改制高校

  1998年,浙江省万里教育集团牵手浙江农村技术师范专科学校,这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次由民办教育集团接管公办大学,浙江万里学院应运而生。1999年2月,浙江省人民政府颁文同意筹建浙江万里学院。

  民办教育机制创新体系完备

  1994年,全国首家教育集团——浙江万里教育集团成立;1999年,全国首家公办改制高校——浙江万里学院成立,浙江省首家民办二级学院——宁波大学科技学院成立,全省一次性投资规模最大的民办学校——宁波华茂外国语学校由宁波华茂集团投资5亿元创办;2004年,全国首家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举办的高校——宁波诺丁汉大学成立,为中国教育走向世界探索出了一条新路。2015年,宁波市民办教育进入改革发展转型期,逐渐实现学前教育、中小学教育、高等教育及非学历教育的全覆盖。

  中东欧国家教育合作交流行稳致远

  2014年以来,宁波连续举办五届中国宁波—中东欧国家教育合作交流会,与捷克、波兰、拉脱维亚等驻华使领馆和当地友城建立了教育战略合作关系,与中东欧16国的90所院校建立了合作;先后建立了“一带一路”产教协同联盟、丝绸之路商学院联盟、中东欧引智工作站、捷克语言文化中心、拉脱维亚研究中心等平台,建成了中罗(德瓦)国际艺术学校、斯洛伐克中国教育科研中心等境外办学机构,宁波城市和教育在中东欧国家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中学高级教师享受教授级待遇

  1996年,宁波实施享受教授级待遇的中学高级教师评定政策,开创国内先河,先后有49人被确认为享受教授级待遇的中学高级教师。2009年,国务院做出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决定,开展正高级教师职称评审,2012年,宁波作为浙江省首批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市参与这项工作。

  人民教育基金会补短扶弱助力发展

  1989年1月11日,宁波市教育委员会、镇海石化总厂等64个单位联合建立人民教育基金会。近十年,人民教育基金会发放奖教学金、慰问金、助学金及资助有关学校建设、设备资金等共计6723万元。

  社会实践大课堂受青睐

  宁波按照革命军事、综合实践、博物场馆、文史艺术、科普环保、城市工业质量等六大类别,分批建成101家设施先进、功能完备的大课堂实践基地,开发了82门市级社会实践大课堂优秀课程,成为德育的主要载体、素质教育的有益补充。

  终身教育成就学习型城市

  2013年,宁波市入选全国学习型城市联盟首批会员单位。目前,全市基本构建起市、县、镇、村四个层级和学校、行业、社区、网络四大系统组成的终身教育体系,为市民进行终身学习、接受终身教育提供了重要平台。2018年10月,全国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开幕式在宁波成功举办。

  班主任工作满30年获殊荣

  2018年5月,宁波市明确规定市级“名班主任”“骨干班主任”,享受同级“名教师”“学科骨干”同等待遇,分别享受每年3万元、0.8万元专项津贴补助。同时,进一步健全班主任荣誉体系,2017年、2018年给483位担任班主任满30年的教师颁发荣誉证书。

  四点钟学校开启课后育人新模式

  上世纪90年代,原江东区白鹤街道紫鹃社区创办了第一所四点钟学校。2006年,在宁波召开的全国城市社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经验交流会上,中央文明委决定在全国推广四点钟学校社区服务模式。

  特色高中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

  2013年以来,宁波市积极创建省级特色示范学校。目前,全市有55所省级特色示范学校,占比近70%,一批理科创新特色、人文特色、体育特色、艺术特色、国际化特色高中相继涌现。

  打造特殊教育的中国样本

  2014年,达敏学校《培智学校社区融合教学模式的建构与应用》荣获国家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该成果让社区人员更好地了解、接纳、支持特殊学校师生进入社区学习与实践,被称为特殊教育的中国样本。

  体育艺术“2+1”服务学生健康成长

  2004年以来,宁波开始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实施“体育、艺术2+1项目”,通过学校组织的课内外体育、艺术教育的教学和活动,让每个学生至少学习掌握两项体育运动技能和一项艺术特长,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智慧教育助推教育现代化

  2014年,宁波启动智慧教育建设,建成智慧教育门户网站和云平台、学习平台、公共服务与管理平台三大平台。目前,全市有国家、省级各类信息化、数字化示范校(基地)56所,数字化校园达到90%。2017年,中央电化教育馆发布了“智慧教育(宁波)共识”,宁波智慧教育经验在全国推广。

  建成全国第一所家长学校

  1983年,象山县创办了全国第一所家长学校,1990年,创办了全国第一所县级家庭教育指导研究机构——象山县家庭教育研究所,探索出一条家校合作的“象山路径”。

  职业教育树立全国标杆

  2014年,宁波市教育局被评为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作出重要批示:“宁波以产业发展、民生需求为导向,产教结合发展职业教育的做法很好,教育部要及时推广各地好经验,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上,宁波作为计划单列市组队,连续7年稳居第一方阵,被誉为技能大赛的“宁波现象”。

  “名校名院名所名人”助力宁波教育

  2017年,市委决定实施“名校名院名所名人”引进工程。目前,浙江大学宁波“五位一体”校区建设正式启动,宁波先后与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电影学院、大连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一批名校开展合作办学,中英时尚设计学院、宁波大学昂热大学联合学院、潘天寿艺术学院、宁波供应链创新学院等高端教育合作项目均已建成招生,办学成效逐步显现。高校人才集聚效应和引进力度不断显现,目前拥有1名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工程院院士和2名外籍院士,全职院士达到4名。

  “知行新说”——百名兼职思政导师进高校

  2017年10月31日,“知行新说——宁波百名兼职思政导师进高校”大型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宁波大学启动。兼职导师们以自身立身立德立行感悟和创业创新创造经历,讲述中国故事、宁波故事、身边故事,被中国教育报誉为“有泥土味的家乡话,有人情味的思政课”。

  甬港澳台携手共筑教育梦

  13届甬港教育合作论坛、5届甬台合作交流会、近150对的姐妹学校、近百个合作项目、近万人的师生互访互动,淋漓尽致地诠释了甬港澳台四地教育的共同发展、守望相助、携手共进。

  记者章萍

编辑: 陈奉凤

宁波教育四十年·四十事出炉 快来看看有哪些成就

稿源: 现代金报 2018-12-30 07:48:00

  改革开放40年来,从确立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到把实施科教兴国作为基本国策,再到人才强国战略……在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战略机遇面前,中国作出了攸关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重大历史抉择,让13亿中国人民享受到更为优质的教育。

  放眼宁波,同样如此,这所城市也以浓墨重彩之笔绘就一幅让人民满意、人人出彩的教育画卷。经过推介、评审,昨天,宁波教育四十年·四十事出炉,它们代表着过去40年宁波教育发展历程和取得的巨大成就。

  恢复高等教育

  1978年,在浙江师范学院宁波分校的基础上,重建宁波师范专科学校,宁波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大幕正式拉开。当年,全市共有宁波师范专科学校、浙江农业大学宁波分校两所高校,在校生1027人、专任教师129人。

  科教兴市“一号工程”

  1999年9月,宁波市委、市政府在全市科教兴市大会上作出实施科教兴市“一号工程”重要决策,把促进科技教育发展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

  服务型教育体系服务社会民生

  2005年,宁波市科教大会召开,会议作出构建服务型教育体系的战略决议。10余年来,宁波高校立足区域育人才,融入地方做贡献,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持续增强。

  “宁波帮”帮“宁波教育”

  1986年,包玉刚先生捐赠2000万美元,首倡创办宁波大学。从此,蓬勃发展的宁波大学成为海内外新老“宁波帮”人士合力建设家乡的典范之作。在宁波帮人士的大力支持下,宁波市教育系统接受的各类捐赠项目达一千多项。

  效实中学、宁波中学校友屠呦呦获诺贝尔生理医学奖

  2015年10月,效实中学和宁波中学校友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成为首获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高水平通过全国“两基”评估验收

  1993年,海曙区、原江东区、江北区、镇海区、北仑区、鄞县6个区县通过国家首批“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评估验收。三年后,全市11个县(市、区)全部达到国家规定的“两基”标准,提前实现党的十四大提出的“到本世纪末,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宏伟目标。

  非同凡响的院士之乡

  2011年,鄞州中学81届校友陈剑平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同年,84届校友张明杰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一校两院士成为佳话。事实上,宁波是中国著名的“院士之乡”,截至2017年底,宁波籍两院院士的总数达115位。

  “两免一补助”创全国先河

  2002年9月,宁波在国内率先实施“两免一补助”政策,对经济欠发达乡镇(片)免收杂费和住宿费,对这些乡镇中经济困难的学生实行补助。2008年起,宁波全面铺开“两免一补助”,免收杂费、教科书费,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爱心营养餐补助。

  宁波大学入选国家“双一流”

  2017年,宁波大学入选国家“双一流”重点建设大学。学校1986年建校、1998年获批硕士点、2007年获批博士点、2017年入选“双一流”,10年一个台阶,屡创佳绩。

  帮困助学“一个都不能少”

  自2007年以来,宁波市逐步形成了“政府为主导、学校为辅助、社会力量为补充”的“三方联动”资助格局,建立起奖、助、贷、补、免等完善的资助工作体系。截至目前,全市受助学生1563.5万人次,资助总额101.4亿元。

  师德楷模闪耀甬城

  无论什么时候,宁波教育人始终不忘初心,以仁爱之心做学生“四个”引路人。扎根山区的“阿科”校长徐立科、爱心送教湘西南的“支教奶奶”周秀芳、十五载护航学生求学路的最美摆渡人张翎飞、倾情援疆的姚仁汉、独臂校长龚金川……他们以高尚师德担负起教书育人的使命,绘就了宁波教育的底色。

  东海少年军校精心孕育少年强军梦

  东海少年军校创立于1988年10月13日,是由东海舰队政治工作部、共青团宁波市委和宁波市教育局联合创办的全国第一所具有海军特色的少年军校。在30年的发展历程中,打造了一个集国防教育、军事训练、育人实践于一体的军地双拥平台。曾先后获得“全国少年军校示范校”、“全国国防教育先进单位”、“全国青少年夏令营宁波营地”、“浙江省青少年雏鹰争章实践基地”等荣誉称号。

  服务新市民素质提升生活改善

  2008年,江北区通过实施“十万新市民素质提升工程”、办学历教育等形式,帮助广大新市民提高职业技能和生活品质。不少家长克服工学矛盾,背着娃娃参加学习培训,学知识、强技能蔚然成风。

  全国首家教育博物馆花开宁波

  2015年5月16日,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委员长乔石亲自题写馆名的“宁波教育博物馆”正式开馆。宁波教育博物馆是全国首家区域性教育博物馆,填补了中国博物馆行业体系的空白。

  镇海中学获评首批全国文明校园

  2017年11月,镇海中学获评首批“全国文明校园”,这是该校继2005年开始四次蝉联“全国文明单位”之后的又一项重大荣誉。

  破解“入园难、入园贵”实现重大突破

  宁波学前教育一直追求高品质发展,重视幼儿园内涵建设。如今,宁波学前教育已从“入园难、入园贵”向“有园上、上好园”迈进,基本形成了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为主体,多种类型幼儿园共同发展的格局。

  宁波诺丁汉大学开创中外合作大学先河

  2004年,宁波诺丁汉大学获教育部批准筹建,成为中国第一所引进世界一流大学优质教学资源、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和独立校区的中外合作大学。2006年校园落成,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称宁波诺丁汉大学是“一颗希望的种子”。

  课程改革转变中小学育人模式

  1998年,宁波开始探索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同步推进职业教育、学前教育课程改革。如今,全市建立了30个普通高中市级学科基地培育学校,建设市级精品选修课程283门,省级精品课程181门;职业教育立足技能本位,选择性课改全面;学前教育注重“一日生活皆课程”,严防“小学化”倾向。2018年11月,第五届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研讨会在宁波召开,宁波实践受到业内认可。

  率先建成较为完备的地方教育法规体系

  1995年,宁波颁布《宁波市中等职业教育条例》,为促进宁波市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自此,宁波开启了构建地方教育法规体系之路。迄今为止已出台8部地方性教育法规,全方位保障了宁波教育事业改革发展。

  “组团式”教育对口支援成效显著

  2017年,在第六次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上,时任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点名表扬了宁波的组团式教育对口支援工作。目前,宁波共承担了新疆库车、西藏那曲、贵州黔西南州、吉林延边州、青海天峻、重庆万州和丽水等7省10地的教育对口支援任务。2011年以来,累计实施帮扶项目260个,选派261名专任教师前往支教。

  全国首个高教园区开启高教发展新模式

  1999年,总占地4.33平方公里的宁波高教园区(南区)建设工程启动。2002年底,工程基本完工,浙江万里学院、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等7所院校投入使用。宁波走出了一条当时全国首创的高等教育园区化发展之路。

  率先实现教育基本现代化满堂红

  2018年4月3日,浙江省教育厅和省教育督导委员会联合发文,公布第四批省教育基本现代化县(市、区)名单,鄞州区、奉化区、宁海县榜上有名。至此,宁波所有县(市、区)全部通过省教育基本现代化评估验收,在全省率先实现了教育基本现代化区县(市、区)的“满堂红”。

  万里学院——中国第一所国有改制高校

  1998年,浙江省万里教育集团牵手浙江农村技术师范专科学校,这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次由民办教育集团接管公办大学,浙江万里学院应运而生。1999年2月,浙江省人民政府颁文同意筹建浙江万里学院。

  民办教育机制创新体系完备

  1994年,全国首家教育集团——浙江万里教育集团成立;1999年,全国首家公办改制高校——浙江万里学院成立,浙江省首家民办二级学院——宁波大学科技学院成立,全省一次性投资规模最大的民办学校——宁波华茂外国语学校由宁波华茂集团投资5亿元创办;2004年,全国首家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举办的高校——宁波诺丁汉大学成立,为中国教育走向世界探索出了一条新路。2015年,宁波市民办教育进入改革发展转型期,逐渐实现学前教育、中小学教育、高等教育及非学历教育的全覆盖。

  中东欧国家教育合作交流行稳致远

  2014年以来,宁波连续举办五届中国宁波—中东欧国家教育合作交流会,与捷克、波兰、拉脱维亚等驻华使领馆和当地友城建立了教育战略合作关系,与中东欧16国的90所院校建立了合作;先后建立了“一带一路”产教协同联盟、丝绸之路商学院联盟、中东欧引智工作站、捷克语言文化中心、拉脱维亚研究中心等平台,建成了中罗(德瓦)国际艺术学校、斯洛伐克中国教育科研中心等境外办学机构,宁波城市和教育在中东欧国家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中学高级教师享受教授级待遇

  1996年,宁波实施享受教授级待遇的中学高级教师评定政策,开创国内先河,先后有49人被确认为享受教授级待遇的中学高级教师。2009年,国务院做出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决定,开展正高级教师职称评审,2012年,宁波作为浙江省首批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市参与这项工作。

  人民教育基金会补短扶弱助力发展

  1989年1月11日,宁波市教育委员会、镇海石化总厂等64个单位联合建立人民教育基金会。近十年,人民教育基金会发放奖教学金、慰问金、助学金及资助有关学校建设、设备资金等共计6723万元。

  社会实践大课堂受青睐

  宁波按照革命军事、综合实践、博物场馆、文史艺术、科普环保、城市工业质量等六大类别,分批建成101家设施先进、功能完备的大课堂实践基地,开发了82门市级社会实践大课堂优秀课程,成为德育的主要载体、素质教育的有益补充。

  终身教育成就学习型城市

  2013年,宁波市入选全国学习型城市联盟首批会员单位。目前,全市基本构建起市、县、镇、村四个层级和学校、行业、社区、网络四大系统组成的终身教育体系,为市民进行终身学习、接受终身教育提供了重要平台。2018年10月,全国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开幕式在宁波成功举办。

  班主任工作满30年获殊荣

  2018年5月,宁波市明确规定市级“名班主任”“骨干班主任”,享受同级“名教师”“学科骨干”同等待遇,分别享受每年3万元、0.8万元专项津贴补助。同时,进一步健全班主任荣誉体系,2017年、2018年给483位担任班主任满30年的教师颁发荣誉证书。

  四点钟学校开启课后育人新模式

  上世纪90年代,原江东区白鹤街道紫鹃社区创办了第一所四点钟学校。2006年,在宁波召开的全国城市社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经验交流会上,中央文明委决定在全国推广四点钟学校社区服务模式。

  特色高中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

  2013年以来,宁波市积极创建省级特色示范学校。目前,全市有55所省级特色示范学校,占比近70%,一批理科创新特色、人文特色、体育特色、艺术特色、国际化特色高中相继涌现。

  打造特殊教育的中国样本

  2014年,达敏学校《培智学校社区融合教学模式的建构与应用》荣获国家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该成果让社区人员更好地了解、接纳、支持特殊学校师生进入社区学习与实践,被称为特殊教育的中国样本。

  体育艺术“2+1”服务学生健康成长

  2004年以来,宁波开始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实施“体育、艺术2+1项目”,通过学校组织的课内外体育、艺术教育的教学和活动,让每个学生至少学习掌握两项体育运动技能和一项艺术特长,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智慧教育助推教育现代化

  2014年,宁波启动智慧教育建设,建成智慧教育门户网站和云平台、学习平台、公共服务与管理平台三大平台。目前,全市有国家、省级各类信息化、数字化示范校(基地)56所,数字化校园达到90%。2017年,中央电化教育馆发布了“智慧教育(宁波)共识”,宁波智慧教育经验在全国推广。

  建成全国第一所家长学校

  1983年,象山县创办了全国第一所家长学校,1990年,创办了全国第一所县级家庭教育指导研究机构——象山县家庭教育研究所,探索出一条家校合作的“象山路径”。

  职业教育树立全国标杆

  2014年,宁波市教育局被评为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作出重要批示:“宁波以产业发展、民生需求为导向,产教结合发展职业教育的做法很好,教育部要及时推广各地好经验,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上,宁波作为计划单列市组队,连续7年稳居第一方阵,被誉为技能大赛的“宁波现象”。

  “名校名院名所名人”助力宁波教育

  2017年,市委决定实施“名校名院名所名人”引进工程。目前,浙江大学宁波“五位一体”校区建设正式启动,宁波先后与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电影学院、大连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一批名校开展合作办学,中英时尚设计学院、宁波大学昂热大学联合学院、潘天寿艺术学院、宁波供应链创新学院等高端教育合作项目均已建成招生,办学成效逐步显现。高校人才集聚效应和引进力度不断显现,目前拥有1名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工程院院士和2名外籍院士,全职院士达到4名。

  “知行新说”——百名兼职思政导师进高校

  2017年10月31日,“知行新说——宁波百名兼职思政导师进高校”大型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宁波大学启动。兼职导师们以自身立身立德立行感悟和创业创新创造经历,讲述中国故事、宁波故事、身边故事,被中国教育报誉为“有泥土味的家乡话,有人情味的思政课”。

  甬港澳台携手共筑教育梦

  13届甬港教育合作论坛、5届甬台合作交流会、近150对的姐妹学校、近百个合作项目、近万人的师生互访互动,淋漓尽致地诠释了甬港澳台四地教育的共同发展、守望相助、携手共进。

  记者章萍

编辑: 陈奉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