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文化·体育
“我想尽力保存好先生这部大书”——访宁波评话传承人阿伟
稿源: 宁波日报   2019-01-22 08:56:13报料热线:81850000

阿伟在表演评话(宁波市非遗保护中心供图)

张少策向阿伟讲解《寒窑赋》(受访者供图)

  周燕波

  不久前,在群英荟萃的全国曲艺大书“扬州书会”上,宁波评话市级代表性传承人阿伟(本名韩震宇)亮相评话新秀展示专场,表演张少策老先生传授的《武松打虎》,给评话界专家及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说起阿伟,宁波人尤其是老年观众几乎无人不晓,他在宁波电视台主持的“来发讲啥西”“天然舞台”等栏目因幽默生动而深受欢迎。出生于1971年的阿伟,从小口齿伶俐、机智灵敏,表现出语言艺术的天赋,14岁时荣获“全国故事大王”称号。1997年至2007年,是阿伟名气最盛的时期,他在宁波一家演艺厅担任主持人,创下了10年主持演出4000余场且场场爆满的纪录,被老百姓亲切地称为“阿拉宁波的主持人”。2008年至2013年,他在中央电视台七套担任“乡村大世界”主持人。2013年,考虑到父母需要照顾,阿伟返回家乡成了宁波电视台节目主持人。

  2014年中秋节来临之际,城隍庙民乐剧场举行的一场隆重的拜师仪式,成了轰动宁波文化界的新闻:主持人阿伟正式向时年87岁高龄的宁波评话泰斗张少策先生拜师。从此,阿伟身上又多了一个标签——张少策的“关门弟子”、宁波评话传承人。阿伟尊称张少策为“先生”。

  风华正茂、事业有成的主持人阿伟怎么会跟耄耋之年的评话老艺人结缘且拜他为师呢?提起这段经历,阿伟沉吟道:“其实在拜师前,我早已熟悉张少策的名字,只是之前年轻懵懂曾对评话及先生的造诣有过误解甚至轻视。人到中年的我,也想以此表达对先生的一份歉疚之情吧。”

  原来,阿伟早年在演艺厅当主持人时,不少人曾问他:“你口才这么好,是不是向张少策学的?”世纪之交,宁波电视台开过一档“三江书场”栏目,把张少策的评话搬到荧屏上。爱听故事的阿伟时常收看评话节目。不过,那时候年轻气盛的他对张少策并不以为意:“评话不就是讲故事吗?讲故事我也会呀!”

  2014年,阿伟主持的“天然舞台”栏目做了一期关于宁波曲艺的内容,邀请宁波评话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张少策作为节目嘉宾。阿伟面对面地观看张少策的表演,又听他讲述宁波评话的发展历史、艺术特色及自身从艺经历,对评话精深的内涵有了全新的认识。当讲到时下宁波评话无人传承的困境时,张少策叹息道:“唉,我这辈子讲的这些书啊,恐怕要烂在肚子里了!”先生落寞、酸楚的感叹一下子触动了阿伟:“我有讲故事的口才基础,何不跟着老先生学习、尽力帮他传下去?”

  当阿伟首次表达拜师学艺的意愿时,张少策只当是他随口开的玩笑。为了表示诚意,当天节目录制结束后,阿伟亲自开车送张少策回鄞州邱隘的家。两人一路聊了两个多小时,越聊越投机。张少策看到阿伟如此诚心,就同意收他为“关门弟子”,从此,阿伟每周抽出一到两天去先生家学宁波评话。

  时间过得很快,从正式拜师至今已过去了4年多。阿伟学会了《武松打虎》《武松卖拳》《寒窑赋》等评话片段,也经常在各种场合表演,并在省、市各类演出、比赛中屡获奖项。评价自己的学艺成绩时,阿伟谦虚地说:“虽然我凭多年的嘴上功夫向先生学几回或几个片段,上台去展示一下没问题,但说到底,我还是脱离不了‘讲故事’的影子,跟先生的评话比起来,我讲的还算不上真正的评话。”

  阿伟越来越意识到宁波评话里大有学问,远不是他年轻时认为的“讲故事”那般简单,因此对先生的功底、成就越来越敬佩。张少策擅长的书目有《水浒》《杨家将》《岳飞传》《隋唐演义》等。仅一部《水浒》,就有《武松》十回,还有《宋江》《林冲》《卢俊义》《石秀》各十回。“当年先生光讲《武松》就要十天半月,如果把先生肚子里的‘书’全掏出来,那可谓鸿篇巨制呀。”阿伟感叹道。

  阿伟认为,与“讲故事”相比,评话的精髓在于一个“评”字。张少策对书中人物的评价既精辟又独特,这也是他的评话红极一时的原因。“看着先生在台上的一招一式,我常常觉得那一部部书不是从他口中吐出来的,而是从他的魂魄中流淌出来的。书与他早已融为一体,可以说,他就是书,书就是他!”

  认识到张少策以70多年的艺术生涯铸就的宁波评话高峰后人可能无法企及这点之后,阿伟认为作为宁波评话的传承人,他现在最该做的就是在日常跟随、接触先生的过程中,尽力做好张少策宁波评话艺术的记录、保存工作。比如尽可能把张少策的从艺经历、经验、表演艺术及宁波评话的发展历史等以音像、图片、文字等形式保存起来。

  2017年初,宁波市和鄞州区非遗保护部门启动了宁波评话的抢救性记录工程,即以视频、音频的形式拍摄、录制了张少策评话表演及口述场景,前后历时近一年。抢救记录小组完成了《宋江》《石秀》《武松》这几部书目的视频拍摄和张少策的“口述史”音频录制。找场地、搭摄影棚、现场调度、准备服装道具及来回接送……阿伟跑前跑后,做了大量烦琐、细致的幕后工作。另外,他还克服平时主持工作繁重的困难,多次参加市、省乃至全国的各种非遗展会、曲艺交流活动,让更多人领略宁波评话这门古老曲艺的不朽魅力。

  “先生如今已92岁了,我要在读懂先生这部厚重大书的基础上,传给后人一份关于宁波评话的生动、丰富的档案,这是我目前最想达成的心愿。”阿伟诚恳地说。

  宁波评话

  宁波评话,俗称“讲武书”或“单拍”。相传在宋、元时代即有讲史艺人。清道光年间,宁波评话流行于浙东地区,在民间广有影响。民国时期,比较著名的评话艺人有张霭林、闻才章等,其中张霭林、张一册、张少策一门三代人所演讲的长篇大书《水浒》最为人称道。1958年,宁波戏校开设曲艺班,张少策任评话老师,授徒培养了一批青年演员,但因历史、社会变革等原因,这些演员后来相继改行,使得宁波评话长期处于无人传承的窘境。宁波评话于2009年被列入省级非遗保护名录。

  (周燕波整理)

编辑: 杜寅

“我想尽力保存好先生这部大书”——访宁波评话传承人阿伟

稿源: 宁波日报 2019-01-22 08:56:13

阿伟在表演评话(宁波市非遗保护中心供图)

张少策向阿伟讲解《寒窑赋》(受访者供图)

  周燕波

  不久前,在群英荟萃的全国曲艺大书“扬州书会”上,宁波评话市级代表性传承人阿伟(本名韩震宇)亮相评话新秀展示专场,表演张少策老先生传授的《武松打虎》,给评话界专家及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说起阿伟,宁波人尤其是老年观众几乎无人不晓,他在宁波电视台主持的“来发讲啥西”“天然舞台”等栏目因幽默生动而深受欢迎。出生于1971年的阿伟,从小口齿伶俐、机智灵敏,表现出语言艺术的天赋,14岁时荣获“全国故事大王”称号。1997年至2007年,是阿伟名气最盛的时期,他在宁波一家演艺厅担任主持人,创下了10年主持演出4000余场且场场爆满的纪录,被老百姓亲切地称为“阿拉宁波的主持人”。2008年至2013年,他在中央电视台七套担任“乡村大世界”主持人。2013年,考虑到父母需要照顾,阿伟返回家乡成了宁波电视台节目主持人。

  2014年中秋节来临之际,城隍庙民乐剧场举行的一场隆重的拜师仪式,成了轰动宁波文化界的新闻:主持人阿伟正式向时年87岁高龄的宁波评话泰斗张少策先生拜师。从此,阿伟身上又多了一个标签——张少策的“关门弟子”、宁波评话传承人。阿伟尊称张少策为“先生”。

  风华正茂、事业有成的主持人阿伟怎么会跟耄耋之年的评话老艺人结缘且拜他为师呢?提起这段经历,阿伟沉吟道:“其实在拜师前,我早已熟悉张少策的名字,只是之前年轻懵懂曾对评话及先生的造诣有过误解甚至轻视。人到中年的我,也想以此表达对先生的一份歉疚之情吧。”

  原来,阿伟早年在演艺厅当主持人时,不少人曾问他:“你口才这么好,是不是向张少策学的?”世纪之交,宁波电视台开过一档“三江书场”栏目,把张少策的评话搬到荧屏上。爱听故事的阿伟时常收看评话节目。不过,那时候年轻气盛的他对张少策并不以为意:“评话不就是讲故事吗?讲故事我也会呀!”

  2014年,阿伟主持的“天然舞台”栏目做了一期关于宁波曲艺的内容,邀请宁波评话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张少策作为节目嘉宾。阿伟面对面地观看张少策的表演,又听他讲述宁波评话的发展历史、艺术特色及自身从艺经历,对评话精深的内涵有了全新的认识。当讲到时下宁波评话无人传承的困境时,张少策叹息道:“唉,我这辈子讲的这些书啊,恐怕要烂在肚子里了!”先生落寞、酸楚的感叹一下子触动了阿伟:“我有讲故事的口才基础,何不跟着老先生学习、尽力帮他传下去?”

  当阿伟首次表达拜师学艺的意愿时,张少策只当是他随口开的玩笑。为了表示诚意,当天节目录制结束后,阿伟亲自开车送张少策回鄞州邱隘的家。两人一路聊了两个多小时,越聊越投机。张少策看到阿伟如此诚心,就同意收他为“关门弟子”,从此,阿伟每周抽出一到两天去先生家学宁波评话。

  时间过得很快,从正式拜师至今已过去了4年多。阿伟学会了《武松打虎》《武松卖拳》《寒窑赋》等评话片段,也经常在各种场合表演,并在省、市各类演出、比赛中屡获奖项。评价自己的学艺成绩时,阿伟谦虚地说:“虽然我凭多年的嘴上功夫向先生学几回或几个片段,上台去展示一下没问题,但说到底,我还是脱离不了‘讲故事’的影子,跟先生的评话比起来,我讲的还算不上真正的评话。”

  阿伟越来越意识到宁波评话里大有学问,远不是他年轻时认为的“讲故事”那般简单,因此对先生的功底、成就越来越敬佩。张少策擅长的书目有《水浒》《杨家将》《岳飞传》《隋唐演义》等。仅一部《水浒》,就有《武松》十回,还有《宋江》《林冲》《卢俊义》《石秀》各十回。“当年先生光讲《武松》就要十天半月,如果把先生肚子里的‘书’全掏出来,那可谓鸿篇巨制呀。”阿伟感叹道。

  阿伟认为,与“讲故事”相比,评话的精髓在于一个“评”字。张少策对书中人物的评价既精辟又独特,这也是他的评话红极一时的原因。“看着先生在台上的一招一式,我常常觉得那一部部书不是从他口中吐出来的,而是从他的魂魄中流淌出来的。书与他早已融为一体,可以说,他就是书,书就是他!”

  认识到张少策以70多年的艺术生涯铸就的宁波评话高峰后人可能无法企及这点之后,阿伟认为作为宁波评话的传承人,他现在最该做的就是在日常跟随、接触先生的过程中,尽力做好张少策宁波评话艺术的记录、保存工作。比如尽可能把张少策的从艺经历、经验、表演艺术及宁波评话的发展历史等以音像、图片、文字等形式保存起来。

  2017年初,宁波市和鄞州区非遗保护部门启动了宁波评话的抢救性记录工程,即以视频、音频的形式拍摄、录制了张少策评话表演及口述场景,前后历时近一年。抢救记录小组完成了《宋江》《石秀》《武松》这几部书目的视频拍摄和张少策的“口述史”音频录制。找场地、搭摄影棚、现场调度、准备服装道具及来回接送……阿伟跑前跑后,做了大量烦琐、细致的幕后工作。另外,他还克服平时主持工作繁重的困难,多次参加市、省乃至全国的各种非遗展会、曲艺交流活动,让更多人领略宁波评话这门古老曲艺的不朽魅力。

  “先生如今已92岁了,我要在读懂先生这部厚重大书的基础上,传给后人一份关于宁波评话的生动、丰富的档案,这是我目前最想达成的心愿。”阿伟诚恳地说。

  宁波评话

  宁波评话,俗称“讲武书”或“单拍”。相传在宋、元时代即有讲史艺人。清道光年间,宁波评话流行于浙东地区,在民间广有影响。民国时期,比较著名的评话艺人有张霭林、闻才章等,其中张霭林、张一册、张少策一门三代人所演讲的长篇大书《水浒》最为人称道。1958年,宁波戏校开设曲艺班,张少策任评话老师,授徒培养了一批青年演员,但因历史、社会变革等原因,这些演员后来相继改行,使得宁波评话长期处于无人传承的窘境。宁波评话于2009年被列入省级非遗保护名录。

  (周燕波整理)

编辑: 杜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