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县市区  >  北仑
北仑新碶这个家族人才济济 “蜡纸大王”是陈家人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19-03-05 08:24:42报料热线:81850000

  陈逸鸣(第二排右六)与部分族人、宗亲在慎德堂前合影

  《中公式慎德堂——新碶陈氏家族》

  陈逸飞故居门口

  在北仑区新碶街道星阳村,穿过喧闹的集市,再沿着一条幽僻的小巷,可以看到几栋青砖黛瓦的老宅静静地伫立在老墙门内,斑驳的墙面显示出岁月的沧桑。鲜为人知的是,这个旧式大宅院内的慎德堂陈氏一族曾在中国近现代至当代名人史册上留下了厚重的笔墨。前不久问世的家族史册《中公式慎德堂——新碶陈氏家族》回顾、记录了新碶陈氏一族几百年来筚路蓝缕、艰辛创业直至壮大辉煌的历史以及历代家族成员所取得的不凡业绩。

  耕读为重的陈氏家族

  周燕波陈红文/摄

  慎德堂陈氏一族的先祖于明朝末年从鄞州走马塘迁移而来,在泰邱(今新碶)打渔垦殖,开创家业。经过300多年的繁衍生息,开枝散叶,陈氏家族逐渐人丁兴旺,事业昌盛。

  建于泰邱中公式(今新碶街道星阳村)的慎德堂是陈氏家族用来祭祖、议事的祠堂。取名“慎德堂”,其意是教化族人要“慎而守德”,注重道德操守。慎德堂陈氏一族历史上名人辈出,才俊众多,几百年来家族中受诰封的有州同知、知县、奉政和奉直大夫、儒林郎等10余人;国学生、庠生、贡生等60余人。近代子孙外出经商、求学,又出了许多名扬天下的实业家、艺术家、教授、学者等。除了大家熟知的当代著名视觉艺术大师陈逸飞外,还有中国同盟会会员陈后周、制造中国第一张“风筝”牌蜡纸的民族企业家陈葆馥、金融家陈才英、口腔医学泰斗陈维系、复旦大学著名教授陈纪修、“汉语语素”创始人陈永茂、中国乒协副主席陈一平等众多杰出人士。

  “读书为重,次即农桑。取之有道,工贾何妨。礼义廉耻,四维必张……”慎德堂陈氏恪守着流传了上千年的陈氏祖训。祖训开篇就训诫陈氏后人以读书为重,受此影响,陈氏后人具有浓厚的教育情结。

  据慎德堂陈氏第十代后人陈君敏介绍,家族中许多人有过从教的经历,如陈逸飞的父亲陈赓赉在抗战时期从上海返乡居住的日子里,也曾在慎德小学教过书,并担任校长。

  另一个可以佐证陈氏家族重视教育的事例是陈氏族人捐建了九峰书院。陈氏祠堂慎德堂始建于1878年,是分两次建造完工的,工程前后跨度长达29年。原因何在?原来镇海县城旧有鲲池书院,而小港以南地区因为距离县城较远,当地学生就读颇不方便,因此,地方乡绅决定集资建造九峰书院。当时陈氏七世先人陈璞斋、陈庆云听闻筹建九峰书院一事,慷慨解囊,并捐良田数亩。而且陈璞斋是当时乡里率先捐资的三位人士之一,这件事还被记入民国《镇海县志》,故后人推测当时两位陈氏先人捐资数额必定不小。

  捐学第二年即1878年,家族开始动工建造祠堂,但只建了正屋五间,直到1907年才由下一代接手续建祠堂的前堂、廊房等,至此整个慎德堂建造才算大功告成。陈氏后人感慨道:“要不是两位先人捐巨资兴建九峰书院导致财力薄弱,何至于建祠堂要拖延近30年才完成?”

  在祠堂建成之初,陈氏族人即利用祠堂空余房舍开办“慎德学堂”。创办私塾的陈氏九世先人陈兆熊是民国时期的知名乡绅,早期接受过新思想,提倡新式办学理念。经与族长及前辈商议后,他于1929年将私塾改建为新式学校——慎德小学,陈兆熊任第一任校长。学校不仅面向本族子弟,还招收周边外族孩子,促进了当地教育的发展。慎德小学(后改名)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停止办学,几十年来培养了数千名学生。

  今年88岁的陈氏第十代后人陈梓樟告诉笔者,在他的印象中,家族中各家庭都很重视子女教育,极少有文盲。比如,他的父亲虽然只是一个生意人,但对他们兄弟姐妹的教育十分重视。他有三个姐姐,最大的姐姐出生于民国初年,按理说那个年代的乡村女子是没有多大机会接受教育的,但是父亲却供她们读到中学。

  正是这种代代相传的家族耕读传统,奠定了培育众多英才的厚实基础,使得陈氏家族在百余年的时间内接连走出数十位风采卓然的精英人物。

  陈后周和陈葆馥的故事

  在近现代的慎德堂陈氏一族中,出现过许多叱咤风云的人物,其中陈后周在异域传播中华文化和陈葆馥创办民族品牌“风筝”牌蜡纸的故事一直被后人津津乐道。

  陈氏八世陈嘉銈,号后周。清代末年,陈后周考入宁波府中学堂(宁波中学前身),不仅学业优秀,而且思想开明。他后来追随孙中山加入了同盟会。

  陈后周才华出众,又精通英语。1916年,26岁的他远涉重洋,来到印尼的泗水港。那里聚集了大量闯荡南洋的华人华侨,然而当地的科技文化并不发达。陈后周用英语(后又学会荷兰语)向华人华侨子弟传授国学经典及中华礼仪文明。在此期间,他还亲自考察南洋民风民俗,传播祖国的一些先进科技文化。在那里,他度过了人生中最为灿烂的七载春秋,使众多华人后裔受到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熏陶。

  陈氏九世陈葆馥(1882年—1971年),号称“蜡纸大王”。1895年,年仅13岁的陈葆馥只身赴沪谋生。1918年,陈葆馥集资200银元在上海闸北创办勤业文具股份有限公司。

  铁笔蜡纸是试卷、讲义的“母纸”。人们用钢板、铁笔刻印蜡纸,形成母版后,再在油墨的推染下,印刷成数十、数百张一模一样的卷子。可这样的日常教育用具在当时是依靠国外进口的。陈葆馥决心振兴民族产业,他先试制出显色原纸,继而试制用铁笔誊写的蜡纸。历尽曲折,终于研制出铁笔蜡纸,自创“风筝”品牌,开了中国人自行研制蜡纸的先河。“风筝”牌蜡纸因价廉物美享誉海内外,且屡获殊荣,如在1923年的新加坡马婆展览会上获得了国际荣誉奖,1930年在西湖国际博览会上再获荣誉奖。

  陈逸飞一家与慎德堂的因缘际会

  在陈氏老宅院的入口处,“陈逸飞故居”的标示牌赫然入目。陈逸飞是名扬海内外的油画大师、视觉艺术家,1946年4月,陈逸飞出生于此。许多外地游客路过此处,看到这块标示牌,往往露出讶异之色:想不到赫赫有名的大艺术家陈逸飞竟然出自这座看上去已显凋败的江南旧宅院。

  陈逸飞是陈氏第十代后人,为族中“朝”字辈,族名叫“陈朝华”,陈逸飞出生6个月后被父母带到上海生活。他从小就表现出绘画艺术的天赋,1960年,年仅14岁的他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预科班。1980年,陈逸飞自费赴美国纽约大学攻读艺术专业。1985年,他的油画《桥》上了联合国首日封。他的油画作品《故乡的回忆》(又名《双桥》)被美国西方石油公司董事长哈默访华时买下,后来在邓小平访美时,哈默把它作为礼物赠送给邓小平。1992年起,陈逸飞涉足电影界,曾拍摄电影《海上旧梦》《人约黄昏》《理发师》。

  陈逸飞离开家乡时还是襁褓中的半岁婴儿,此后很多年一直未曾回过老家,因此对老家的印象一片空白,只是从长辈口中得知自己是镇海人(他的出生地原归属镇海),不知道有北仑新碶星阳村这个后来改了名的出生地。之后,在同为北仑籍的连环画大师贺友直的解释下,他对老家地名的历史沿革有了初步的了解。

  2004年的清明时节,在各方的牵头联系下,陈逸飞终于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北仑新碶认祖归宗。当时他带着家人郑重地祭扫了陈家先祖的坟墓,还与族亲共商续修宗谱事宜。

  回到自己的根脉之地,陈逸飞的心情自然是欣慰的,他愿意为故乡发展尽力。当时有人问陈逸飞,“你的油画《故乡的回忆》让周庄享誉海内外,重回故里,你是否会考虑创作一幅属于北仑的画卷?”他沉思后微笑作答:“我也在想怎么构思,怎么表现得更加切题,如何使更多的人喜欢它。我会在今后不断完善我的构思。”

  他在乡亲们的陪同下游览参观了北仑港、春晓洋沙山等处。通过几天的走访,陈逸飞认为故乡是一个山明水秀、人文渊薮的美丽地方,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北仑城市的规划和发展要立足长远,要考虑如何将国际上通行的艺术理念融入北仑城市发展中去,给子孙后代留下一点真正的财富。”此后,他还利用自己的人脉关系,请美国、加拿大的建筑设计专家等到春晓洋沙山实地考察,筹划为家乡的发展做贡献。

  然而天妒英才,仅仅过了一年,2005年4月,正在拍摄电影《理发师》的陈逸飞积劳成疾,经抢救无效匆匆离世,年仅59岁。陈逸飞的过早逝世是我国乃至国际视觉艺术领域的重大损失,当时全国震惊,家乡人民更是深感痛惜。

  尽管陈逸飞去世了,但他的家人来北仑的足迹未曾中断。此后数年间,陈逸飞的胞弟、同为画家的陈逸鸣又多次返乡祭祖、与宗亲相聚,并与北仑当地相关部门人士多次沟通、商讨修建陈逸飞故居、完善陈逸飞艺术馆等事宜。

  2017年冬至,陈逸鸣带着侄子陈凛(陈逸飞长子)参加家族祭祖活动。已在投资界具有实力和知名度的陈凛是第一次回乡,他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回到父亲的出生地,心里自然感到特别亲切,今后也想尽自己所能完成父亲报答故乡的遗愿。他还透露了在宁波的投资计划及项目。2018年冬至,陈逸鸣、陈凛叔侄再次回乡参加冬至祭祖及《中公式慎德堂——新碶陈氏家族》一书的首发式。他们与慎德堂的亲缘愈加深厚。

  时光荏苒,世事更迭。岁月带走的只是慎德堂陈氏家族一代又一代人的生命,却留下了“耕读传家”“慎而守德”这几百年来绵延不绝的文脉家风,它指引着陈氏子孙在新的时代里奋发上进,继续在家族史册上谱写生动、华丽的篇章……

编辑: 杨丹纠错:171964650@qq.com

北仑新碶这个家族人才济济 “蜡纸大王”是陈家人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19-03-05 08:24:42

  陈逸鸣(第二排右六)与部分族人、宗亲在慎德堂前合影

  《中公式慎德堂——新碶陈氏家族》

  陈逸飞故居门口

  在北仑区新碶街道星阳村,穿过喧闹的集市,再沿着一条幽僻的小巷,可以看到几栋青砖黛瓦的老宅静静地伫立在老墙门内,斑驳的墙面显示出岁月的沧桑。鲜为人知的是,这个旧式大宅院内的慎德堂陈氏一族曾在中国近现代至当代名人史册上留下了厚重的笔墨。前不久问世的家族史册《中公式慎德堂——新碶陈氏家族》回顾、记录了新碶陈氏一族几百年来筚路蓝缕、艰辛创业直至壮大辉煌的历史以及历代家族成员所取得的不凡业绩。

  耕读为重的陈氏家族

  周燕波陈红文/摄

  慎德堂陈氏一族的先祖于明朝末年从鄞州走马塘迁移而来,在泰邱(今新碶)打渔垦殖,开创家业。经过300多年的繁衍生息,开枝散叶,陈氏家族逐渐人丁兴旺,事业昌盛。

  建于泰邱中公式(今新碶街道星阳村)的慎德堂是陈氏家族用来祭祖、议事的祠堂。取名“慎德堂”,其意是教化族人要“慎而守德”,注重道德操守。慎德堂陈氏一族历史上名人辈出,才俊众多,几百年来家族中受诰封的有州同知、知县、奉政和奉直大夫、儒林郎等10余人;国学生、庠生、贡生等60余人。近代子孙外出经商、求学,又出了许多名扬天下的实业家、艺术家、教授、学者等。除了大家熟知的当代著名视觉艺术大师陈逸飞外,还有中国同盟会会员陈后周、制造中国第一张“风筝”牌蜡纸的民族企业家陈葆馥、金融家陈才英、口腔医学泰斗陈维系、复旦大学著名教授陈纪修、“汉语语素”创始人陈永茂、中国乒协副主席陈一平等众多杰出人士。

  “读书为重,次即农桑。取之有道,工贾何妨。礼义廉耻,四维必张……”慎德堂陈氏恪守着流传了上千年的陈氏祖训。祖训开篇就训诫陈氏后人以读书为重,受此影响,陈氏后人具有浓厚的教育情结。

  据慎德堂陈氏第十代后人陈君敏介绍,家族中许多人有过从教的经历,如陈逸飞的父亲陈赓赉在抗战时期从上海返乡居住的日子里,也曾在慎德小学教过书,并担任校长。

  另一个可以佐证陈氏家族重视教育的事例是陈氏族人捐建了九峰书院。陈氏祠堂慎德堂始建于1878年,是分两次建造完工的,工程前后跨度长达29年。原因何在?原来镇海县城旧有鲲池书院,而小港以南地区因为距离县城较远,当地学生就读颇不方便,因此,地方乡绅决定集资建造九峰书院。当时陈氏七世先人陈璞斋、陈庆云听闻筹建九峰书院一事,慷慨解囊,并捐良田数亩。而且陈璞斋是当时乡里率先捐资的三位人士之一,这件事还被记入民国《镇海县志》,故后人推测当时两位陈氏先人捐资数额必定不小。

  捐学第二年即1878年,家族开始动工建造祠堂,但只建了正屋五间,直到1907年才由下一代接手续建祠堂的前堂、廊房等,至此整个慎德堂建造才算大功告成。陈氏后人感慨道:“要不是两位先人捐巨资兴建九峰书院导致财力薄弱,何至于建祠堂要拖延近30年才完成?”

  在祠堂建成之初,陈氏族人即利用祠堂空余房舍开办“慎德学堂”。创办私塾的陈氏九世先人陈兆熊是民国时期的知名乡绅,早期接受过新思想,提倡新式办学理念。经与族长及前辈商议后,他于1929年将私塾改建为新式学校——慎德小学,陈兆熊任第一任校长。学校不仅面向本族子弟,还招收周边外族孩子,促进了当地教育的发展。慎德小学(后改名)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停止办学,几十年来培养了数千名学生。

  今年88岁的陈氏第十代后人陈梓樟告诉笔者,在他的印象中,家族中各家庭都很重视子女教育,极少有文盲。比如,他的父亲虽然只是一个生意人,但对他们兄弟姐妹的教育十分重视。他有三个姐姐,最大的姐姐出生于民国初年,按理说那个年代的乡村女子是没有多大机会接受教育的,但是父亲却供她们读到中学。

  正是这种代代相传的家族耕读传统,奠定了培育众多英才的厚实基础,使得陈氏家族在百余年的时间内接连走出数十位风采卓然的精英人物。

  陈后周和陈葆馥的故事

  在近现代的慎德堂陈氏一族中,出现过许多叱咤风云的人物,其中陈后周在异域传播中华文化和陈葆馥创办民族品牌“风筝”牌蜡纸的故事一直被后人津津乐道。

  陈氏八世陈嘉銈,号后周。清代末年,陈后周考入宁波府中学堂(宁波中学前身),不仅学业优秀,而且思想开明。他后来追随孙中山加入了同盟会。

  陈后周才华出众,又精通英语。1916年,26岁的他远涉重洋,来到印尼的泗水港。那里聚集了大量闯荡南洋的华人华侨,然而当地的科技文化并不发达。陈后周用英语(后又学会荷兰语)向华人华侨子弟传授国学经典及中华礼仪文明。在此期间,他还亲自考察南洋民风民俗,传播祖国的一些先进科技文化。在那里,他度过了人生中最为灿烂的七载春秋,使众多华人后裔受到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熏陶。

  陈氏九世陈葆馥(1882年—1971年),号称“蜡纸大王”。1895年,年仅13岁的陈葆馥只身赴沪谋生。1918年,陈葆馥集资200银元在上海闸北创办勤业文具股份有限公司。

  铁笔蜡纸是试卷、讲义的“母纸”。人们用钢板、铁笔刻印蜡纸,形成母版后,再在油墨的推染下,印刷成数十、数百张一模一样的卷子。可这样的日常教育用具在当时是依靠国外进口的。陈葆馥决心振兴民族产业,他先试制出显色原纸,继而试制用铁笔誊写的蜡纸。历尽曲折,终于研制出铁笔蜡纸,自创“风筝”品牌,开了中国人自行研制蜡纸的先河。“风筝”牌蜡纸因价廉物美享誉海内外,且屡获殊荣,如在1923年的新加坡马婆展览会上获得了国际荣誉奖,1930年在西湖国际博览会上再获荣誉奖。

  陈逸飞一家与慎德堂的因缘际会

  在陈氏老宅院的入口处,“陈逸飞故居”的标示牌赫然入目。陈逸飞是名扬海内外的油画大师、视觉艺术家,1946年4月,陈逸飞出生于此。许多外地游客路过此处,看到这块标示牌,往往露出讶异之色:想不到赫赫有名的大艺术家陈逸飞竟然出自这座看上去已显凋败的江南旧宅院。

  陈逸飞是陈氏第十代后人,为族中“朝”字辈,族名叫“陈朝华”,陈逸飞出生6个月后被父母带到上海生活。他从小就表现出绘画艺术的天赋,1960年,年仅14岁的他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预科班。1980年,陈逸飞自费赴美国纽约大学攻读艺术专业。1985年,他的油画《桥》上了联合国首日封。他的油画作品《故乡的回忆》(又名《双桥》)被美国西方石油公司董事长哈默访华时买下,后来在邓小平访美时,哈默把它作为礼物赠送给邓小平。1992年起,陈逸飞涉足电影界,曾拍摄电影《海上旧梦》《人约黄昏》《理发师》。

  陈逸飞离开家乡时还是襁褓中的半岁婴儿,此后很多年一直未曾回过老家,因此对老家的印象一片空白,只是从长辈口中得知自己是镇海人(他的出生地原归属镇海),不知道有北仑新碶星阳村这个后来改了名的出生地。之后,在同为北仑籍的连环画大师贺友直的解释下,他对老家地名的历史沿革有了初步的了解。

  2004年的清明时节,在各方的牵头联系下,陈逸飞终于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北仑新碶认祖归宗。当时他带着家人郑重地祭扫了陈家先祖的坟墓,还与族亲共商续修宗谱事宜。

  回到自己的根脉之地,陈逸飞的心情自然是欣慰的,他愿意为故乡发展尽力。当时有人问陈逸飞,“你的油画《故乡的回忆》让周庄享誉海内外,重回故里,你是否会考虑创作一幅属于北仑的画卷?”他沉思后微笑作答:“我也在想怎么构思,怎么表现得更加切题,如何使更多的人喜欢它。我会在今后不断完善我的构思。”

  他在乡亲们的陪同下游览参观了北仑港、春晓洋沙山等处。通过几天的走访,陈逸飞认为故乡是一个山明水秀、人文渊薮的美丽地方,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北仑城市的规划和发展要立足长远,要考虑如何将国际上通行的艺术理念融入北仑城市发展中去,给子孙后代留下一点真正的财富。”此后,他还利用自己的人脉关系,请美国、加拿大的建筑设计专家等到春晓洋沙山实地考察,筹划为家乡的发展做贡献。

  然而天妒英才,仅仅过了一年,2005年4月,正在拍摄电影《理发师》的陈逸飞积劳成疾,经抢救无效匆匆离世,年仅59岁。陈逸飞的过早逝世是我国乃至国际视觉艺术领域的重大损失,当时全国震惊,家乡人民更是深感痛惜。

  尽管陈逸飞去世了,但他的家人来北仑的足迹未曾中断。此后数年间,陈逸飞的胞弟、同为画家的陈逸鸣又多次返乡祭祖、与宗亲相聚,并与北仑当地相关部门人士多次沟通、商讨修建陈逸飞故居、完善陈逸飞艺术馆等事宜。

  2017年冬至,陈逸鸣带着侄子陈凛(陈逸飞长子)参加家族祭祖活动。已在投资界具有实力和知名度的陈凛是第一次回乡,他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回到父亲的出生地,心里自然感到特别亲切,今后也想尽自己所能完成父亲报答故乡的遗愿。他还透露了在宁波的投资计划及项目。2018年冬至,陈逸鸣、陈凛叔侄再次回乡参加冬至祭祖及《中公式慎德堂——新碶陈氏家族》一书的首发式。他们与慎德堂的亲缘愈加深厚。

  时光荏苒,世事更迭。岁月带走的只是慎德堂陈氏家族一代又一代人的生命,却留下了“耕读传家”“慎而守德”这几百年来绵延不绝的文脉家风,它指引着陈氏子孙在新的时代里奋发上进,继续在家族史册上谱写生动、华丽的篇章……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杨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