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文化·体育
当志愿者10年 札记做了20本 他自创了一套“讲解秘籍”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19-03-07 08:31:19报料热线:81850000

  袁兴光有一套“讲解秘籍”。记者周建平摄

  今年65岁的袁兴光,在宁波多家博物馆做了10年的讲解志愿者,还独创了一套“讲解秘籍”。在自己的志愿者时间进入倒计时之际,他想把这些心得告诉给后继者。昨天下午,袁兴光在宁波帮博物馆向记者展示了他的“讲解秘籍”。

  他迷上了做讲解志愿者

  袁兴光出生于上海,宁波是他的外婆家,童年的许多时光是在宁波度过的。成年后,因工作调动等原因,他在安徽、陕西等地工作过。1996年,袁兴光从单位下岗后,来到了宁波,住在镇海区骆驼街道。

  “我对宁波有感情,很喜欢这座城市。到宁波后,我也在一些企业工作过。我的学历只有小学四年级,文化水平不高,很想提高自己。工作之余,我参加了‘天行书友会’,认识了王重光、杨古城、王介堂等一批文化人,走访了一些文化遗迹、古村落,从中学到了很多知识,后来我还成了镇海区的一名业余文保员。”袁兴光告诉记者。

  正是因为对文化的热爱,2011年他在报纸上看到宁波博物馆招募志愿者的消息后,马上就报名了,此后,他成了“博物馆迷”,相继在宁波帮博物馆、中国港口博物馆做志愿工作,尤其热衷于做讲解岗位的志愿者,“因为讲解员需要有知识积淀,它可以促使我去进行多方面的学习。”

  他自创了一套“讲解秘籍”

  今年10月,袁兴光将迎来65周岁生日,根据宁波帮博物馆对志愿者的“年龄18至65周岁”这一要求,他的工作时间已经进入倒计时,昨天他说,希望记者能把他的“讲解功夫”传给后来者。那么,他又有哪些独到的“功夫”呢?袁兴光向记者展示了他的20本知识札记,看着一本本笔记本上、一张张纸上用铅笔一笔一划写的“知识点”,记者也被这份认真感动了。

  袁兴光的札记本用“一”至“十”来编号,他说:“这是近些年记的10本,那是早些年记的10本,一共20本。”比如,在编号“一”的笔记本上,记着“第一张宁波地图出现在16世纪欧洲地图上”、“19世纪中叶,宁波帮人士签署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份航海保险合同”等诸多有关“第一”的知识点;编号“二”的笔记本上,记着“镇海两位宁波帮人士是清代官员”、“叶澄衷资助的两所学校”等内容;编号“三”的笔记本上,则写着“唐代三大港:广州、明州、扬州”、“庄市三义:义庄、义塾、义院”、“王阳明心学三大要点”……这是袁兴光自创的学习方法,“我这样做札记,一是因为对这些内容感兴趣,二是为了容易记住这些知识点。这些相当于是我的‘讲解秘籍’,有了它们,我在博物馆讲解的时候可以做到得心应手。”

  记者了解到,这些五花八门的文史知识,都是袁兴光平时看书看报看展览时摘抄下来的。

  他说只想把日子过得有意义

  “我在上海、安徽、陕西等地生活过,对当地的风土人情比较了解,我还会说上海话,这些地方的参观者来了我会和他们攀老乡。”因为这个,让他赢得了很多赞誉。在宁波帮博物馆的“观众留言本”上,有很多对袁兴光的感谢。

  “对小孩要讲故事式的,对老年人要交朋友式的,不同的参观者口味不一样。”袁兴光说。他的第一次讲解是在宁波博物馆,向参观者介绍宁波的传统花轿,他不仅结合了“宁波女子尽封王”的民间传说,还顺带介绍了朱金木雕、金银彩绣、卯榫结构等宁波的民间工艺。

  年已六旬的袁兴光精神很好。除了对知识的热爱,对志愿工作的用心,他还有一些让记者印象深刻的地方。比如,家住骆驼街道的他,最初去宁波博物馆做志愿者时,是骑自行车去的,骑一趟需两个小时。“一是为了锻炼身体,二是为了省点路费。”他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如今在宁波帮博物馆做志愿者,他雨天坐公交,晴天仍骑自行车。又比如,除了做志愿者,他还学写文章,已在“宁波老网虫”网上发表了30篇,写得很庞杂,甚至还写了一个小品。

  “我会做木工、会理发,现在还写文章、学艺术,就是想把日子过得有意义些。我觉得这样很充实,很开心。”袁兴光说。宁波晚报记者俞素梅通讯员唐佩军

编辑: 陈奉凤纠错:171964650@qq.com

当志愿者10年 札记做了20本 他自创了一套“讲解秘籍”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19-03-07 08:31:19

  袁兴光有一套“讲解秘籍”。记者周建平摄

  今年65岁的袁兴光,在宁波多家博物馆做了10年的讲解志愿者,还独创了一套“讲解秘籍”。在自己的志愿者时间进入倒计时之际,他想把这些心得告诉给后继者。昨天下午,袁兴光在宁波帮博物馆向记者展示了他的“讲解秘籍”。

  他迷上了做讲解志愿者

  袁兴光出生于上海,宁波是他的外婆家,童年的许多时光是在宁波度过的。成年后,因工作调动等原因,他在安徽、陕西等地工作过。1996年,袁兴光从单位下岗后,来到了宁波,住在镇海区骆驼街道。

  “我对宁波有感情,很喜欢这座城市。到宁波后,我也在一些企业工作过。我的学历只有小学四年级,文化水平不高,很想提高自己。工作之余,我参加了‘天行书友会’,认识了王重光、杨古城、王介堂等一批文化人,走访了一些文化遗迹、古村落,从中学到了很多知识,后来我还成了镇海区的一名业余文保员。”袁兴光告诉记者。

  正是因为对文化的热爱,2011年他在报纸上看到宁波博物馆招募志愿者的消息后,马上就报名了,此后,他成了“博物馆迷”,相继在宁波帮博物馆、中国港口博物馆做志愿工作,尤其热衷于做讲解岗位的志愿者,“因为讲解员需要有知识积淀,它可以促使我去进行多方面的学习。”

  他自创了一套“讲解秘籍”

  今年10月,袁兴光将迎来65周岁生日,根据宁波帮博物馆对志愿者的“年龄18至65周岁”这一要求,他的工作时间已经进入倒计时,昨天他说,希望记者能把他的“讲解功夫”传给后来者。那么,他又有哪些独到的“功夫”呢?袁兴光向记者展示了他的20本知识札记,看着一本本笔记本上、一张张纸上用铅笔一笔一划写的“知识点”,记者也被这份认真感动了。

  袁兴光的札记本用“一”至“十”来编号,他说:“这是近些年记的10本,那是早些年记的10本,一共20本。”比如,在编号“一”的笔记本上,记着“第一张宁波地图出现在16世纪欧洲地图上”、“19世纪中叶,宁波帮人士签署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份航海保险合同”等诸多有关“第一”的知识点;编号“二”的笔记本上,记着“镇海两位宁波帮人士是清代官员”、“叶澄衷资助的两所学校”等内容;编号“三”的笔记本上,则写着“唐代三大港:广州、明州、扬州”、“庄市三义:义庄、义塾、义院”、“王阳明心学三大要点”……这是袁兴光自创的学习方法,“我这样做札记,一是因为对这些内容感兴趣,二是为了容易记住这些知识点。这些相当于是我的‘讲解秘籍’,有了它们,我在博物馆讲解的时候可以做到得心应手。”

  记者了解到,这些五花八门的文史知识,都是袁兴光平时看书看报看展览时摘抄下来的。

  他说只想把日子过得有意义

  “我在上海、安徽、陕西等地生活过,对当地的风土人情比较了解,我还会说上海话,这些地方的参观者来了我会和他们攀老乡。”因为这个,让他赢得了很多赞誉。在宁波帮博物馆的“观众留言本”上,有很多对袁兴光的感谢。

  “对小孩要讲故事式的,对老年人要交朋友式的,不同的参观者口味不一样。”袁兴光说。他的第一次讲解是在宁波博物馆,向参观者介绍宁波的传统花轿,他不仅结合了“宁波女子尽封王”的民间传说,还顺带介绍了朱金木雕、金银彩绣、卯榫结构等宁波的民间工艺。

  年已六旬的袁兴光精神很好。除了对知识的热爱,对志愿工作的用心,他还有一些让记者印象深刻的地方。比如,家住骆驼街道的他,最初去宁波博物馆做志愿者时,是骑自行车去的,骑一趟需两个小时。“一是为了锻炼身体,二是为了省点路费。”他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如今在宁波帮博物馆做志愿者,他雨天坐公交,晴天仍骑自行车。又比如,除了做志愿者,他还学写文章,已在“宁波老网虫”网上发表了30篇,写得很庞杂,甚至还写了一个小品。

  “我会做木工、会理发,现在还写文章、学艺术,就是想把日子过得有意义些。我觉得这样很充实,很开心。”袁兴光说。宁波晚报记者俞素梅通讯员唐佩军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陈奉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