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科教·卫生
小学六年会做12道菜肴 宁波这所小学把"做家务"设为必修课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19-03-15 07:06:37报料热线:81850000

  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把劳动教育纳入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体要求之中,历史性地把劳动教育从传统意义上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提升为重要教育内容。在今年的全国两会期间,“劳动教育”成为代表委员们颇为关注的话题。

  在鄞州区江东外国语小学,整理房间、为父母烧一道家常菜等家务劳动早已是一项“必修课”。六年下来,每个孩子至少学会烹饪12道菜肴,掌握30项家务技能。这样的家政课,让两代人有了共同的话题,拉近了亲子距离。

  家校共商课程,干家务纳入学生培养目标

  2016年起,学校借助课改契机,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开设“幸福家政”课程,分设家务劳动、菜肴烹饪、传统节日、特色日等四个系列。至此,学做菜、叠被子、收拾房间等家务事正式纳入学生的培养目标,全校人人参与。

  不同于传统课程,这项课程更像是增进家校互动的实践体验课。讲课人,家长唱主角,老师做配角;讲课地点也是家庭为主,学校、社会为辅。有趣的是,就连课程内容都由老师与家委会代表共同商定。

  以学习健康饮食为例,这学期,五位家委会代表和老师商定后,罗列出每学年孩子要学会烹饪的两道菜肴。且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能力,由易到难推进。一年级要学简单的蒸蛋羹、煎蛋,到了三年级要学会蛋炒饭、番茄炒蛋。

  “每到做家政作业的当晚,班级圈保准被孩子们劳动的模样刷屏。”该校德育主任谢静薇说,这项作业的亲子参与度非常高,家长们会以照片、日记、视频等形式,将作业上传至平台交流展示,彼此共勉。而班主任根据学生的表现,及平时在校值日、大扫除时表现出的能力,奖励幸福券。

  “现在‘80后’父母普遍都是低头族,和孩子的交流并不多,家政课能成为亲子互动的一剂良药。”该校校长张瑶华认为,在增进亲子感情的过程中,还是要让学生真正掌握生活技能。“我们倡导培养国际化视野的学生,往往英语学溜了、眼界开阔了,忽略了最基本的生活常识。所以,我们希望学生从小学会照顾自己、掌握生存技能。”

  经过小学六年,一个孩子能学会做茭白炒肉、可乐鸡翅等12道简单菜肴,掌握拖地、洗碗等30项家务技能。

  学得怎么样,擂台赛一赛

  孩子们从家里“学成归来”,成效如何?为此,学校搭“擂台”检验。

  昨天,擂台就搬到了学校附近的百姓菜场。32位三年级小学生在数学老师的带领下,比比谁最有小当家风范。任务是:用20元钱购买食材,能为一家人做2-3个小菜。

  数学课上,学生们刚学过元、角、分的知识,掌握了各单位之间的转换。这天,正好有了用武之地。

  “我妈妈不吃辣,我弟弟喜欢吃什么呢?”学生吴羽纶心里一直盘算着买什么好。瞧一斤海鲜太贵,就请求老板按个买;估摸着整颗卷芯菜一顿吃不完,又让老板切下半个。20分钟下来,吴羽纶用3元钱买了半棵卷心菜,6元钱买了四个皮皮虾。“一家四口刚好每人一个。”

  荣起慷的妈妈说:“孩子用20元钱买了排骨、里脊肉、小黄鱼、青菜、冬瓜、蘑菇,比我还会过日子。”

  “这些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做家政作业,从简单的扫地、摆筷子到较复杂的做小菜、洗衣服、收拾房间。看得出来,他们的生活能力比同龄人要强许多。”该校北校区德育主任马宁由衷感叹。

  另外,每年的五一劳动技能,学校会分年级举办家政技能大赛;开设“早餐之旅”等与家政有关的“一日自主题”研究课,孩子们用一天时间,比拼厨艺、追寻美食文化、探讨感恩话题。

  体会父母的不易,感恩心“发芽”

  采访中,一位老师告诉记者,女儿读2年级时,便要求她开饭前给长辈盛饭、摆放好碗筷,并告诉她,这顿可口的饭菜是父母的辛勤付出换来的,小辈应该心存感激。这位老师说,如今女儿上了大学,给家中长辈盛饭的习惯也延续至今。“一个小举动,就可能让孩子收获感恩之心。”这位老师说。

  在刚过去的寒假,501班郦冠羽的奶奶腰部受了伤。他做了红烧肉、糖醋藕、西红柿炒蛋、小黄鱼和花菜豆腐羹,花费了整个下午。“我就想奶奶躺在床上,好好休息一天。”郦冠羽懂事地说。

  501班何嘉蓉从7岁开始学做饭,当时是爸爸教的。从最简单的蛋炒饭开始学,如今,做个可乐鸡翅、咖喱牛排都不在话下,还学会了做烤全鸡、披萨等西餐。

  嘉蓉说,学做菜之初,常常炒糊烧焦,但每次爸爸都不厌其烦地教她。特别是夏天,闷热的厨房里,爸爸已经汗流浃背,还是坚持做示范直到自己学会为止。那一刻,嘉蓉眼里,爸爸是这世界上最好的老师。“做饭,让我明白了其中的不易,会更加珍惜现在不愁吃不愁穿的生活。”宁波晚报吴彦周萍萍

编辑: 陈奉凤纠错:171964650@qq.com

小学六年会做12道菜肴 宁波这所小学把"做家务"设为必修课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19-03-15 07:06:37

  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把劳动教育纳入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体要求之中,历史性地把劳动教育从传统意义上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提升为重要教育内容。在今年的全国两会期间,“劳动教育”成为代表委员们颇为关注的话题。

  在鄞州区江东外国语小学,整理房间、为父母烧一道家常菜等家务劳动早已是一项“必修课”。六年下来,每个孩子至少学会烹饪12道菜肴,掌握30项家务技能。这样的家政课,让两代人有了共同的话题,拉近了亲子距离。

  家校共商课程,干家务纳入学生培养目标

  2016年起,学校借助课改契机,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开设“幸福家政”课程,分设家务劳动、菜肴烹饪、传统节日、特色日等四个系列。至此,学做菜、叠被子、收拾房间等家务事正式纳入学生的培养目标,全校人人参与。

  不同于传统课程,这项课程更像是增进家校互动的实践体验课。讲课人,家长唱主角,老师做配角;讲课地点也是家庭为主,学校、社会为辅。有趣的是,就连课程内容都由老师与家委会代表共同商定。

  以学习健康饮食为例,这学期,五位家委会代表和老师商定后,罗列出每学年孩子要学会烹饪的两道菜肴。且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能力,由易到难推进。一年级要学简单的蒸蛋羹、煎蛋,到了三年级要学会蛋炒饭、番茄炒蛋。

  “每到做家政作业的当晚,班级圈保准被孩子们劳动的模样刷屏。”该校德育主任谢静薇说,这项作业的亲子参与度非常高,家长们会以照片、日记、视频等形式,将作业上传至平台交流展示,彼此共勉。而班主任根据学生的表现,及平时在校值日、大扫除时表现出的能力,奖励幸福券。

  “现在‘80后’父母普遍都是低头族,和孩子的交流并不多,家政课能成为亲子互动的一剂良药。”该校校长张瑶华认为,在增进亲子感情的过程中,还是要让学生真正掌握生活技能。“我们倡导培养国际化视野的学生,往往英语学溜了、眼界开阔了,忽略了最基本的生活常识。所以,我们希望学生从小学会照顾自己、掌握生存技能。”

  经过小学六年,一个孩子能学会做茭白炒肉、可乐鸡翅等12道简单菜肴,掌握拖地、洗碗等30项家务技能。

  学得怎么样,擂台赛一赛

  孩子们从家里“学成归来”,成效如何?为此,学校搭“擂台”检验。

  昨天,擂台就搬到了学校附近的百姓菜场。32位三年级小学生在数学老师的带领下,比比谁最有小当家风范。任务是:用20元钱购买食材,能为一家人做2-3个小菜。

  数学课上,学生们刚学过元、角、分的知识,掌握了各单位之间的转换。这天,正好有了用武之地。

  “我妈妈不吃辣,我弟弟喜欢吃什么呢?”学生吴羽纶心里一直盘算着买什么好。瞧一斤海鲜太贵,就请求老板按个买;估摸着整颗卷芯菜一顿吃不完,又让老板切下半个。20分钟下来,吴羽纶用3元钱买了半棵卷心菜,6元钱买了四个皮皮虾。“一家四口刚好每人一个。”

  荣起慷的妈妈说:“孩子用20元钱买了排骨、里脊肉、小黄鱼、青菜、冬瓜、蘑菇,比我还会过日子。”

  “这些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做家政作业,从简单的扫地、摆筷子到较复杂的做小菜、洗衣服、收拾房间。看得出来,他们的生活能力比同龄人要强许多。”该校北校区德育主任马宁由衷感叹。

  另外,每年的五一劳动技能,学校会分年级举办家政技能大赛;开设“早餐之旅”等与家政有关的“一日自主题”研究课,孩子们用一天时间,比拼厨艺、追寻美食文化、探讨感恩话题。

  体会父母的不易,感恩心“发芽”

  采访中,一位老师告诉记者,女儿读2年级时,便要求她开饭前给长辈盛饭、摆放好碗筷,并告诉她,这顿可口的饭菜是父母的辛勤付出换来的,小辈应该心存感激。这位老师说,如今女儿上了大学,给家中长辈盛饭的习惯也延续至今。“一个小举动,就可能让孩子收获感恩之心。”这位老师说。

  在刚过去的寒假,501班郦冠羽的奶奶腰部受了伤。他做了红烧肉、糖醋藕、西红柿炒蛋、小黄鱼和花菜豆腐羹,花费了整个下午。“我就想奶奶躺在床上,好好休息一天。”郦冠羽懂事地说。

  501班何嘉蓉从7岁开始学做饭,当时是爸爸教的。从最简单的蛋炒饭开始学,如今,做个可乐鸡翅、咖喱牛排都不在话下,还学会了做烤全鸡、披萨等西餐。

  嘉蓉说,学做菜之初,常常炒糊烧焦,但每次爸爸都不厌其烦地教她。特别是夏天,闷热的厨房里,爸爸已经汗流浃背,还是坚持做示范直到自己学会为止。那一刻,嘉蓉眼里,爸爸是这世界上最好的老师。“做饭,让我明白了其中的不易,会更加珍惜现在不愁吃不愁穿的生活。”宁波晚报吴彦周萍萍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陈奉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