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突发·现场
跨越半个中国去家访 宁波老师和"安兴班"的孩子一起回贵州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19-04-02 07:31:35报料热线:81850000

  叶洲波邀请孩子们来自己家做客。

  上月初,慈溪锦堂职高贵州“安兴班”的16名学生,过完寒假回来了。

  笔架、笔筒、腊肉、腊肠、贺卡……孩子们从老家带回来的心意,堆满了“安兴班”班主任叶洲波的办公桌。笔架和笔筒,是学生龙敏和爸爸在大山里爬上10多米高的悬崖,采了上好的钟乳石磨成的;那些腊肉,是学生岑吉录用行李箱带到宁波的。孩子们一口一个“叶妈妈”,叫得她眼睛湿热。

  去年10月18日,慈溪锦堂职高与贵州对口扶贫帮教的“安兴班”开班。几个月下来,叶洲波走进了孩子们的心里,成了他们的“叶妈妈”,这缘于学校在寒假期间组织的一次跨越半个中国的特殊家访。

  宁波老师爱骑马,还和大肥猪合影

  贵州孩子们乐坏了

  昨天,记者来到锦堂职高,和“安兴班”的孩子们聊了聊。

  16名学生分别来自贵州的安龙中职和兴仁市民族职校,都是黔西南“精准扶贫”户学生,来之前已在各自的母校读了一年。锦堂职高为他们单设行政班学习汽修,而汽修是锦堂职高的“最强”专业,曾在多个全国技能大赛中获得一等奖。

  这些孩子大多十五六岁,与同龄人相比,个头不算高。他们和叶老师在一起,无话不谈,和陌生人交流,则有些腼腆。

  “之前读书,有没有老师去家访?”记者问。

  只有三四个人举了手。

  “你们放寒假回家,叶老师说要去家访,你们怕不怕?”记者又问。

  “怕,家里太穷了,怕老师嫌弃。”“怕老师吃不惯我们那里的菜。”

  “叶老师去了,你们担心的事情发生了吗?”

  “没,叶老师骑马,可开心了。”“叶老师在我家连吃三碗饭,还和我家大肥猪合影,一点不嫌弃。”……

  说到家访,孩子们还沉浸在一个多月前的欢乐中。

  这个老师有点拼

  接手“安兴班”后每天工作15个小时

  在宁波,新生入读,老师家访是惯例。还没和16个孩子见面,叶洲波就从对口学校了解了每个孩子的情况。她打了家长电话,但语言不通,家访未完成。

  去年10月18日,叶洲波见到了这16个学生。从早上6点起来跑操,到晚上9点学生入寝,她一周6天陪着他们,每天工作15个小时。学生饮食不习惯肚子疼,一个电话打来,她马上送去医院;学生对气候不适应感冒了,也找叶老师……这对年近50岁的叶洲波来说,有点拼。

  为什么这么拼?做了多年班主任的叶洲波说,一开始是出于责任,“他们大老远从贵州到宁波求学,父母不在身边,我这个做班主任的要担起责任。”

  “慢慢地,我照顾他们,他们也温暖了我,我们互相取暖。”叶洲波说,去年11月,她的父兄相继出现病痛。一边是学生,一边是家人,一边是学校,一边是医院,她来回奔波。在一个早自习结束、又要马上赶去医院的早晨,她终于绷不住了,“我跟孩子们说,‘老师有急事,你们要听话’,讲着讲着,眼泪下来了。”叶洲波说,这是她从教以来少有的在学生面前袒露脆弱。

  “他们特别心疼我。有个学生说,贵州大山里有草药能治病,让他爸爸采草药寄过来。还有学生说,‘老师你别挂念,我们乖乖听话,你去忙家里事。’”叶洲波说,那段时间她成了“团宠”,是被照顾的“小公主”,“这给了我战胜困难的力量。”

  家访老师在学生孙焕洋家中。

  跨越半个中国的家访

  让他们彼此融入成了一家人

  一群来自贫困家庭的孩子,一个突遭生活打击的班主任,困境让真情直抵人心,他们成了一家人。

  “趁寒假,必须去看看他们成长的环境。”叶洲波想。校长裘宏山的决定和她的想法不谋而合。今年1月9日,放寒假了。在锦堂职高副校长孙金巨的带领下,叶洲波一行四个老师和学生们一起回贵州。

  “知道穷,但没想到穷到连吃个鱼、肉都这么不易。为了迎接远道而来的老师,有的杀鸡,有的杀鸭,有个学生跑了十几里山路到镇上买肉,盛情到让人落泪。他们有的是因病致穷,有的是因学致穷,每个孩子都自带一个辛酸的故事。”叶洲波说,和贫困同样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孩子们的懂事和感恩。

  16个学生的家分散在大山里。“从城里开车到学生家,要两三个小时,一路盘山公路,很陡,扭来扭去。我们兵分两路,一上午走两三家。知道我们要来,他们拿出家里最好的饭菜,不吃不行,拉着不让走,一顿午饭吃三家,罗斌家我没去吃饭,这孩子伤心得大哭。”叶洲波说,16个学生,除了一个家里没人,其余的都去了。

  “这次家访,让我们老师从‘任务意识’中走了出来,把培养他们通过知识改变命运变成了一份情怀和使命。”叶洲波说,孩子们也从刚入学的敏感、谨慎中走了出来,“之前跟他们讲话习惯一问一答,现在都能主动对话,积极表达,学习有方向、人生有目标。”

  记者手记

  “安兴班”的“16+1”

  “安兴班”有16个学生,教室里摆了17张桌子,靠窗的那张是叶妈妈的。

  “安兴班”有个群,叫“16+1”,那个“1”就是叶妈妈。

  和记者聊天时,讲到生活的贫困,孩子们故作坚强;谈到叶洲波,不少小男生低头抹泪。有个男生说,叶老师管得又细又严,但她是从心底里爱学生,“我不想让她伤心,我听她的话好好学习。”

  孩子们的变化,源自叶洲波的无私付出。

  自从当上“安兴班”班主任,叶洲波的微信朋友圈从周末的游山玩水,变成了孩子们的鸡零狗碎。带孩子们去看大海,帮他们争取勤工俭学的机会,孩子们学习上有了进步……点点滴滴全记下来。

  采访叶洲波的时候,每每说到动情处,她就偷偷抹泪。她说,这群孩子家里太苦,去贵州家访,身上的钱全给他们了。

  “我以前教过的学生知道‘安兴班’的情况后,有20多个学生微信上三千五千转账过来,让我给孩子们,还有的提出一对一资助他们完成学业。”不过,对于这些关爱,叶洲波谢绝了。

  “他们来自精准贫困户,穷是肯定的。他们第一天到我班上,我就讲,穷要穷得有骨气,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叶洲波说,眼下她的想法就是把孩子们的基础课补好,专业课成绩提上去,“即使出了校门,我也会一直守护他们,帮助他们走出大山,改变命运。”宁波晚报记者王冬晓

编辑: 陈奉凤纠错:171964650@qq.com

跨越半个中国去家访 宁波老师和"安兴班"的孩子一起回贵州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19-04-02 07:31:35

  叶洲波邀请孩子们来自己家做客。

  上月初,慈溪锦堂职高贵州“安兴班”的16名学生,过完寒假回来了。

  笔架、笔筒、腊肉、腊肠、贺卡……孩子们从老家带回来的心意,堆满了“安兴班”班主任叶洲波的办公桌。笔架和笔筒,是学生龙敏和爸爸在大山里爬上10多米高的悬崖,采了上好的钟乳石磨成的;那些腊肉,是学生岑吉录用行李箱带到宁波的。孩子们一口一个“叶妈妈”,叫得她眼睛湿热。

  去年10月18日,慈溪锦堂职高与贵州对口扶贫帮教的“安兴班”开班。几个月下来,叶洲波走进了孩子们的心里,成了他们的“叶妈妈”,这缘于学校在寒假期间组织的一次跨越半个中国的特殊家访。

  宁波老师爱骑马,还和大肥猪合影

  贵州孩子们乐坏了

  昨天,记者来到锦堂职高,和“安兴班”的孩子们聊了聊。

  16名学生分别来自贵州的安龙中职和兴仁市民族职校,都是黔西南“精准扶贫”户学生,来之前已在各自的母校读了一年。锦堂职高为他们单设行政班学习汽修,而汽修是锦堂职高的“最强”专业,曾在多个全国技能大赛中获得一等奖。

  这些孩子大多十五六岁,与同龄人相比,个头不算高。他们和叶老师在一起,无话不谈,和陌生人交流,则有些腼腆。

  “之前读书,有没有老师去家访?”记者问。

  只有三四个人举了手。

  “你们放寒假回家,叶老师说要去家访,你们怕不怕?”记者又问。

  “怕,家里太穷了,怕老师嫌弃。”“怕老师吃不惯我们那里的菜。”

  “叶老师去了,你们担心的事情发生了吗?”

  “没,叶老师骑马,可开心了。”“叶老师在我家连吃三碗饭,还和我家大肥猪合影,一点不嫌弃。”……

  说到家访,孩子们还沉浸在一个多月前的欢乐中。

  这个老师有点拼

  接手“安兴班”后每天工作15个小时

  在宁波,新生入读,老师家访是惯例。还没和16个孩子见面,叶洲波就从对口学校了解了每个孩子的情况。她打了家长电话,但语言不通,家访未完成。

  去年10月18日,叶洲波见到了这16个学生。从早上6点起来跑操,到晚上9点学生入寝,她一周6天陪着他们,每天工作15个小时。学生饮食不习惯肚子疼,一个电话打来,她马上送去医院;学生对气候不适应感冒了,也找叶老师……这对年近50岁的叶洲波来说,有点拼。

  为什么这么拼?做了多年班主任的叶洲波说,一开始是出于责任,“他们大老远从贵州到宁波求学,父母不在身边,我这个做班主任的要担起责任。”

  “慢慢地,我照顾他们,他们也温暖了我,我们互相取暖。”叶洲波说,去年11月,她的父兄相继出现病痛。一边是学生,一边是家人,一边是学校,一边是医院,她来回奔波。在一个早自习结束、又要马上赶去医院的早晨,她终于绷不住了,“我跟孩子们说,‘老师有急事,你们要听话’,讲着讲着,眼泪下来了。”叶洲波说,这是她从教以来少有的在学生面前袒露脆弱。

  “他们特别心疼我。有个学生说,贵州大山里有草药能治病,让他爸爸采草药寄过来。还有学生说,‘老师你别挂念,我们乖乖听话,你去忙家里事。’”叶洲波说,那段时间她成了“团宠”,是被照顾的“小公主”,“这给了我战胜困难的力量。”

  家访老师在学生孙焕洋家中。

  跨越半个中国的家访

  让他们彼此融入成了一家人

  一群来自贫困家庭的孩子,一个突遭生活打击的班主任,困境让真情直抵人心,他们成了一家人。

  “趁寒假,必须去看看他们成长的环境。”叶洲波想。校长裘宏山的决定和她的想法不谋而合。今年1月9日,放寒假了。在锦堂职高副校长孙金巨的带领下,叶洲波一行四个老师和学生们一起回贵州。

  “知道穷,但没想到穷到连吃个鱼、肉都这么不易。为了迎接远道而来的老师,有的杀鸡,有的杀鸭,有个学生跑了十几里山路到镇上买肉,盛情到让人落泪。他们有的是因病致穷,有的是因学致穷,每个孩子都自带一个辛酸的故事。”叶洲波说,和贫困同样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孩子们的懂事和感恩。

  16个学生的家分散在大山里。“从城里开车到学生家,要两三个小时,一路盘山公路,很陡,扭来扭去。我们兵分两路,一上午走两三家。知道我们要来,他们拿出家里最好的饭菜,不吃不行,拉着不让走,一顿午饭吃三家,罗斌家我没去吃饭,这孩子伤心得大哭。”叶洲波说,16个学生,除了一个家里没人,其余的都去了。

  “这次家访,让我们老师从‘任务意识’中走了出来,把培养他们通过知识改变命运变成了一份情怀和使命。”叶洲波说,孩子们也从刚入学的敏感、谨慎中走了出来,“之前跟他们讲话习惯一问一答,现在都能主动对话,积极表达,学习有方向、人生有目标。”

  记者手记

  “安兴班”的“16+1”

  “安兴班”有16个学生,教室里摆了17张桌子,靠窗的那张是叶妈妈的。

  “安兴班”有个群,叫“16+1”,那个“1”就是叶妈妈。

  和记者聊天时,讲到生活的贫困,孩子们故作坚强;谈到叶洲波,不少小男生低头抹泪。有个男生说,叶老师管得又细又严,但她是从心底里爱学生,“我不想让她伤心,我听她的话好好学习。”

  孩子们的变化,源自叶洲波的无私付出。

  自从当上“安兴班”班主任,叶洲波的微信朋友圈从周末的游山玩水,变成了孩子们的鸡零狗碎。带孩子们去看大海,帮他们争取勤工俭学的机会,孩子们学习上有了进步……点点滴滴全记下来。

  采访叶洲波的时候,每每说到动情处,她就偷偷抹泪。她说,这群孩子家里太苦,去贵州家访,身上的钱全给他们了。

  “我以前教过的学生知道‘安兴班’的情况后,有20多个学生微信上三千五千转账过来,让我给孩子们,还有的提出一对一资助他们完成学业。”不过,对于这些关爱,叶洲波谢绝了。

  “他们来自精准贫困户,穷是肯定的。他们第一天到我班上,我就讲,穷要穷得有骨气,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叶洲波说,眼下她的想法就是把孩子们的基础课补好,专业课成绩提上去,“即使出了校门,我也会一直守护他们,帮助他们走出大山,改变命运。”宁波晚报记者王冬晓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陈奉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