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在茶园里的气象站,为局地小气候提供精准服务。记者崔引摄
销售旺季结束,海曙区它山堰茶叶专业合作社的茶农们总算有时间坐下来算一笔账:今年生产的1万多斤名优茶,价格比去年上涨了15%,销量增加了30%。
“身价”暴涨的背后,消费者喝的不只是茶,而是“气候好产品”。□现代金报记者石承承
现场 气象站就建在茶园里
6月24日下午,记者来到位于海曙区龙观乡的五龙潭生态茶场。该茶场是它山堰茶叶专业合作社的九个成员之一。
刚拐进通往茶场的小路,就看到伫立在茶园里的气象站,格外醒目。这是一个标准又特殊的气象站。标准的是,它和一般气象自动观测站一样,可检测气温、湿度、风速、雨量等气象要素;特殊的是,它还能昼夜监测地温。
五龙潭生态茶场执行董事、海曙区茶叶产业农合联秘书长杨晋良说,地温监测能够监测到地表以下40厘米左右土壤的温度、湿度,这个深度恰好是茶树的根系所在。
尤其是随着炎炎夏日的逼近,持续高温容易造成茶树被晒伤,甚至晒死。有时光凭地表的干裂程度,无法准确判断根系位置土壤的实际情况,设备监测弥补了经验判断的不足。
揭秘 如何在霜冻时减少损失
一个针对茶园局部小气候而建的气象站到底能发挥多大的作用?
“四明山脚下有句话,叫‘清明断雪,谷雨断霜’。霜是茶叶最怕的气象灾害之一。”杨晋良说,每年冬去春来,茶叶刚刚抽芽,一场霜足以造成大面积,甚至是“毁灭性”的伤害。
就在今年3月底,茶园就曾遭遇过一场局部小霜冻。换做以前,茶农只能根据日常预报和经验,预判可能出现下霜。霜不仅“神出鬼没”,而且特别喜欢挑凌晨三四点出现,茶农只能半夜起来候着,看情形不对,通过烟熏、风吹的方式驱霜。“不说辛苦,效果也得不到保障。”杨晋良说。
如今有了针对局部小气候的气象站,茶农提前一天就能收到气象部门发来的低温预报和提醒信息,“准确率非常高,顶多只有霜重、霜轻的区别。”
如此一来,茶农就能提前打开喷滴灌,及时做好预防措施。“像今年的这场局部小霜冻,起码减少50%-60%的损失。”杨晋良说。
收获 销量增加30%,价格上涨15%
这个气象站建于2018年年底。尽管发挥作用不过短短半年,但收效显著。
今年5月,在杭州举行的第三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上,它山堰茶叶专业合作社的优茶品“明州里”、“郁金香”因为多了“气候品质认证”标签和二维码,得到了消费者的青睐。
据统计,今年合作社生产的1万多斤名优茶价格比去年上涨了15%,销量增加了30%。
减灾预警只是气象站发挥的作用之一。记者从海曙区气象局了解到,该站的设立除了全天气候监测各种气象要素数据,更重要的是逐步建立茶叶生长各阶段农业气象指标。
茶农不仅是“看天吃饭”,更是“看茶制茶”。有了大数据的支持,茶农就能根据实际的天气状况,及早对茶叶的生长、采摘、炒制进行干预,尽可能为其提供适宜的生长条件,有效锁住茶叶的珍贵成分。
推广 “气候好产品”已覆盖多个农产品品种
海曙区现拥有茶园约1万亩,三产融合产值达1.5亿元,其中形成的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它山堰”在2018年产值就实现2600万元。
“此次气候品质认证为海曙茶叶打响品牌,拓展市场增势助力。”海曙区气象局有关负责人说,下一步将从现代农业气象服务切入,继续提供茶叶生长到采摘全过程的气象服务保障。
中国气象局局长刘雅鸣在2019年全国气象局长会议上提出,农产品品质与当地气候关系密切,要规范农产品气候品质评估业务,推出系列助农增收的“气候好产品”。各地气象部门致力打造“气候好产品”服务品牌,着力推动地方农业发展,助力农民增产增收。
不仅仅是在海曙区,记者从宁波市气象局了解到,目前在全市各县市区,气候品质认证已覆盖杨梅、葡萄、枇杷、茶叶、柑橘、水蜜桃、西瓜等多个农产品品种。
编辑: 陈奉凤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