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时政·经济
首站嘉兴南湖!本网追寻初心之旅探访"红船一家人"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19-09-04 22:34:30报料热线:81850000

  追寻初心!

  2019年9月1日,中国宁波网、甬派开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型行走式互动报道。启程地,选择在北仑张人亚党章学堂,为的是,从这位第一部党章保护者的初心坚守中,传承红色基因,铭记初心使命。

  1921年,在浙江嘉兴南湖的一条画舫船上,诞生了中国共产党。这条画舫船也因此得名“红船”,永载中国革命史册。

  98载光阴似箭,98年沧桑巨变。从1921年到2019年,从战火纷飞到岁月静好,画舫船从未改变过它最初的模样。一如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改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

  红船昭示初心,红船承载使命,红船孕育了伟大的“红船精神”,也因此,中国宁波网、甬派的“追寻初心之旅”首站采访,选择在嘉兴南湖。

  (记者和网友小丁在嘉兴南湖)

  秀水泱泱,红船依旧;时代变迁,精神永恒。

  9月1日,一场暴雨,下得比前一阵子利奇马台风天的还大,雨水湿透了记者的鞋子,但挡不住采访组寻访初心的脚步。家在嘉兴的本网特约网友丁志轩,与记者一起登上“时代列车”,赴嘉兴南湖,探寻“初心”的源头,汲取新时代的精神力量。

  一路上,粉砖黛瓦,杨柳依依,湖岸边高楼林立,嘉兴这座现代化新城正焕发出勃勃生机。

  南湖红船,历史课本上言简意赅的内容,蕴藏着怎样的传奇色彩?被历史熏染过的岁月后面,又有着怎样的故事?

  在南湖,有一户人家——62岁的张新志和他的妻子及女儿。

  张新志,守护红船30多年;妻子和女儿,都是南湖革命纪念馆的“金牌讲解员”。一家三口守护和宣讲红船,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红船一家人”。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嘉兴“红船一家人”,听听他们与红船的情缘,从他们身上感受“红船精神”。

  中国宁波网记者沈莉萍 张钱鸿 文/视频

  嘉兴南湖,红船静泊。

  南湖革命纪念馆建馆60周年,红船也60岁了。

  (张新志接受记者采访)

  今年虚岁62岁的张新志,退休快一年了,但他依然时常去湖心岛看看。

  走到红船边,环视一周,和徒弟李少敏交代上几句,这是他习惯了30多年的动作。

  退休前,张新志有个很霸气的称呼叫“岛主”。此外,他还有一个让人肃然起敬的身份——“红船管家”。

  在南湖革命纪念馆工作了大半辈子,张新志的一大重要任务,就是守护红船。而他的妻子徐金巧、女儿张一,都是南湖革命纪念馆的“金牌讲解员”。

  这一家三口守护和宣讲红船,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红船一家人”

  (以下图片由采访对象提供)

  2019年9月4日上午,张新志向记者和特邀网友小丁,讲述了他们一家人的故事——

  张新志和妻子徐金巧原先都是文化局工作,1985年转到南湖革命纪念馆。没想到,这辈子和红船结上了一世情缘。

  他在南湖纪念馆陈列科负责文物维修保护、陈列版面等工作。文物维修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守护红船。

  “红船是镇馆之宝,是中国共产党的圣物,也是全国人民的精神财富。全国就这一条。”

  张新志身上这个担子很重,“我们有责任认认真真地保护好它。”

  日晒雨淋,红船在水里易腐烂。张新志说,红船一年一小修,两年一大修。大修就是将船底部分送到船厂红船基地去维修。小修就是维修零部件。

  维修是门传统手工艺活,需要船匠、木匠、桐油工、油漆工四个工种协同进行。

  红船的维修材料要求很高,对工匠的要求也很高。

  每年维修,都是在最热的夏天。只有这样,桐油才能渗透进去。张新志和同事将600多个零件小心翼翼地拆下。在酷暑时节的正午,他们要一遍又一遍地刷桐油。

  擦一遍,等干了,再擦第二遍。继续等干,再擦第三遍……一共要擦8-10遍。

  榫头晒过后变形了,需要船匠想办法放进去……

  每年需要历时50天左右的修补养护,赶在国庆之前完工——

  红船焕然一新的时候,也是张新志们“脱一层皮”的时候。

  30多年来,张新志从“门外汉”到“红船医生”,红船守护团队不断创新维修技术,做到“修旧如旧”,保持红船原貌。

  张新志记得,在1991年以前,嘉兴还没有建水闸。夏天台风一来,南湖年年都被淹,四面一片汪洋,湖心岛上的水能够没到大腿。

  水涨船高,张新志和伙伴们需要跳进湖里给红船加固,从4条绳索增加到8条绳索。7 月1日快到了,很多游客从老大远跑到嘉兴,就是为了来南湖瞻仰红船,湖心岛进不去,张新志他们就得填很多沙包,一块一块地铺跳板,方便游客上岛……

  2001年台风天,担心断电,担心链条断了……张新志和同事7天7夜没有离开岛,每天就泡方便面度日,一直守护着红船。

  有一年春节下大雪,张新志脱下衣服跳入冰冷的湖中,为红船清理积雪,身子都快冻僵了……

  守护红船,每天都要细心再细心——

  是否偏离了位置?船体是否有损坏?……

  南湖守护团队备有大风方案,大雪方案等数套应急方案,确保万无一失。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张新志不仅练就了一副“火眼金睛”,而且对天气格外敏感。

  "现在,我的徒弟接班了,他跟了我五年。” 几十年积累下来,张新志的实战经验很管用。

  除了守护红船,张新志在岛上什么都管,一草一木都很熟悉。

  “就算是蒙上眼睛,把我扔到湖里,我爬上岸也知道在什么地方。”他开玩笑说。

  30多年过去了,他也获得了浙江省文化厅、文物局“文物工作三十年”的荣誉称号。

  天天守在红船边,张新志也感受着南湖的蜕变。

  “以前,南湖水域面积800亩,有200亩其实是种了菱,还围了鱼塘。湖面上都是大大小小的船。清淤之后,南湖不能种菱了,鱼塘也退掉了,禁止游泳、钓鱼。经过排涝系统的完善和五水共治后,南湖的水质在一天天变清澈。”

  (南湖革命纪念馆)

  张新志的妻子徐金巧,原来是嘉兴京剧团的演员,还当过剧团的花旦。后因剧团解散,家又住在南湖边上,她就去应聘了南湖革命记念馆讲解员,一直做到2014年退休。

  从一名京剧演员到党史讲解员,徐金巧很努力。光是熟记、背诵,徐金巧感觉内容单薄,她开始琢磨如何创新编写讲解词,如何根据不同对象尝试不同的讲解——对小孩怎么讲,对青年人怎么讲,对老年人怎么讲,对残疾人怎么讲……徐金巧成了馆里的一名“金牌讲解员”。

  她带着徒弟们将讲解的内容编成板书、表演唱。2005年后,她更是将“红船精神”融入到了宣讲中,向前来瞻仰红船的人们讲述红船背后的故事。

  她记得,上海盲人旅游团一位年过六旬的老人,听了她的讲解说:“共产党真了不起啊!”这让她认识到,红船在世人心目中的地位。

  整整30年,她接待过数十位党和国家领导人,获得过国家文物局颁发的“郑振铎王冶秋文物保护奖”,向几十万游客做过宣讲。

  更让张新志自豪的是,从小听着父母红船故事长大的女儿张一,如今也传承红船情,成了南湖革命纪念馆的一名讲解员。

  张一经常跟着爸爸妈妈去上班,耳濡目染,对南湖和红船有一份独特的感情。她从小能歌善舞,学习声乐。2009年,刚刚大学毕业的张一偷偷报考了南湖景区讲解员,经过严格的公开招考,被幸运地录取了。父母尊重了孩子的选择。

  讲解员不仅是体力活,更是脑力活。张一经常穿梭在湖心岛和纪念馆之间。有时凌晨就要去接待,回到家身体累得散架了;没有周末、节假日;为了回答游客“南湖的水容量有多少”等提问,到处找资料并求证……

  有的游客对党史很有兴趣,会提出很细节的问题,这就需要学习十九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南湖讲话、党史理论知识……

  如何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说党的历史,既好听又易懂……

  接过传播者的接力棒,张一更理解父母了,这是对红船的坚守和使命。

  他们一家人在家里时,谈论的话题还是红船——

  “每个历史人物照片背后有怎样的故事”、“讲解时面部表情如何保持微笑”、“口红颜色如何和服装保持协调”……

  “妈妈是很好的老师”。‘红船精神’,需要我们去践行和传承。”

  张一不仅成了浙江省青年岗位能手,还在今年的全国红色故事讲解员大赛中获“专业组优秀讲解员”。几年下来,张一也已经给数万名游客作了讲解。

  向游客讲好红船故事,将红船精神传播到全国各地,张一觉得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张新志一家人,都见过老党员在红船边重温入党誓词,激动流泪的样子。有的离退休老人90多岁了,把瞻仰红船作为最后一个心愿;还有残疾人由家人扶着来。

  一家人还见过更多这样的游客:希望孩子不光从书本上学历史,带到实地来看,懂得现在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有责任心,认认真真做好本职工作,几十年如一日,这也是红船精神的一种。” 

  对于红船精神,张新志这样理解。

  新中国时代精神坐标

  红船精神

  2005年6月21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光明日报发表文章《弘扬“红船精神” 走在时代前列》,首次提出并阐释了“红船精神”,阐述了中国共产党的源头精神。2017年10月31日,党的十九大闭幕仅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带领新一届中 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专程前往上海和浙江嘉兴,瞻仰中共一大会址和嘉兴红船,回顾建党历史,重温入党誓词,宣示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的坚定政治信念。

  1921年8月初,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浙江嘉兴南湖的一条游船上胜利闭幕,庄严宣告中国共产党诞生。这条游船因而获得了一个永载中国革命史册的名字——红船。习近平同志指出: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也是“红船精神”的深刻内涵。

  (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 陈奉凤纠错:171964650@qq.com

首站嘉兴南湖!本网追寻初心之旅探访"红船一家人"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19-09-04 22:34:30

  追寻初心!

  2019年9月1日,中国宁波网、甬派开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型行走式互动报道。启程地,选择在北仑张人亚党章学堂,为的是,从这位第一部党章保护者的初心坚守中,传承红色基因,铭记初心使命。

  1921年,在浙江嘉兴南湖的一条画舫船上,诞生了中国共产党。这条画舫船也因此得名“红船”,永载中国革命史册。

  98载光阴似箭,98年沧桑巨变。从1921年到2019年,从战火纷飞到岁月静好,画舫船从未改变过它最初的模样。一如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改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

  红船昭示初心,红船承载使命,红船孕育了伟大的“红船精神”,也因此,中国宁波网、甬派的“追寻初心之旅”首站采访,选择在嘉兴南湖。

  (记者和网友小丁在嘉兴南湖)

  秀水泱泱,红船依旧;时代变迁,精神永恒。

  9月1日,一场暴雨,下得比前一阵子利奇马台风天的还大,雨水湿透了记者的鞋子,但挡不住采访组寻访初心的脚步。家在嘉兴的本网特约网友丁志轩,与记者一起登上“时代列车”,赴嘉兴南湖,探寻“初心”的源头,汲取新时代的精神力量。

  一路上,粉砖黛瓦,杨柳依依,湖岸边高楼林立,嘉兴这座现代化新城正焕发出勃勃生机。

  南湖红船,历史课本上言简意赅的内容,蕴藏着怎样的传奇色彩?被历史熏染过的岁月后面,又有着怎样的故事?

  在南湖,有一户人家——62岁的张新志和他的妻子及女儿。

  张新志,守护红船30多年;妻子和女儿,都是南湖革命纪念馆的“金牌讲解员”。一家三口守护和宣讲红船,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红船一家人”。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嘉兴“红船一家人”,听听他们与红船的情缘,从他们身上感受“红船精神”。

  中国宁波网记者沈莉萍 张钱鸿 文/视频

  嘉兴南湖,红船静泊。

  南湖革命纪念馆建馆60周年,红船也60岁了。

  (张新志接受记者采访)

  今年虚岁62岁的张新志,退休快一年了,但他依然时常去湖心岛看看。

  走到红船边,环视一周,和徒弟李少敏交代上几句,这是他习惯了30多年的动作。

  退休前,张新志有个很霸气的称呼叫“岛主”。此外,他还有一个让人肃然起敬的身份——“红船管家”。

  在南湖革命纪念馆工作了大半辈子,张新志的一大重要任务,就是守护红船。而他的妻子徐金巧、女儿张一,都是南湖革命纪念馆的“金牌讲解员”。

  这一家三口守护和宣讲红船,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红船一家人”

  (以下图片由采访对象提供)

  2019年9月4日上午,张新志向记者和特邀网友小丁,讲述了他们一家人的故事——

  张新志和妻子徐金巧原先都是文化局工作,1985年转到南湖革命纪念馆。没想到,这辈子和红船结上了一世情缘。

  他在南湖纪念馆陈列科负责文物维修保护、陈列版面等工作。文物维修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守护红船。

  “红船是镇馆之宝,是中国共产党的圣物,也是全国人民的精神财富。全国就这一条。”

  张新志身上这个担子很重,“我们有责任认认真真地保护好它。”

  日晒雨淋,红船在水里易腐烂。张新志说,红船一年一小修,两年一大修。大修就是将船底部分送到船厂红船基地去维修。小修就是维修零部件。

  维修是门传统手工艺活,需要船匠、木匠、桐油工、油漆工四个工种协同进行。

  红船的维修材料要求很高,对工匠的要求也很高。

  每年维修,都是在最热的夏天。只有这样,桐油才能渗透进去。张新志和同事将600多个零件小心翼翼地拆下。在酷暑时节的正午,他们要一遍又一遍地刷桐油。

  擦一遍,等干了,再擦第二遍。继续等干,再擦第三遍……一共要擦8-10遍。

  榫头晒过后变形了,需要船匠想办法放进去……

  每年需要历时50天左右的修补养护,赶在国庆之前完工——

  红船焕然一新的时候,也是张新志们“脱一层皮”的时候。

  30多年来,张新志从“门外汉”到“红船医生”,红船守护团队不断创新维修技术,做到“修旧如旧”,保持红船原貌。

  张新志记得,在1991年以前,嘉兴还没有建水闸。夏天台风一来,南湖年年都被淹,四面一片汪洋,湖心岛上的水能够没到大腿。

  水涨船高,张新志和伙伴们需要跳进湖里给红船加固,从4条绳索增加到8条绳索。7 月1日快到了,很多游客从老大远跑到嘉兴,就是为了来南湖瞻仰红船,湖心岛进不去,张新志他们就得填很多沙包,一块一块地铺跳板,方便游客上岛……

  2001年台风天,担心断电,担心链条断了……张新志和同事7天7夜没有离开岛,每天就泡方便面度日,一直守护着红船。

  有一年春节下大雪,张新志脱下衣服跳入冰冷的湖中,为红船清理积雪,身子都快冻僵了……

  守护红船,每天都要细心再细心——

  是否偏离了位置?船体是否有损坏?……

  南湖守护团队备有大风方案,大雪方案等数套应急方案,确保万无一失。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张新志不仅练就了一副“火眼金睛”,而且对天气格外敏感。

  "现在,我的徒弟接班了,他跟了我五年。” 几十年积累下来,张新志的实战经验很管用。

  除了守护红船,张新志在岛上什么都管,一草一木都很熟悉。

  “就算是蒙上眼睛,把我扔到湖里,我爬上岸也知道在什么地方。”他开玩笑说。

  30多年过去了,他也获得了浙江省文化厅、文物局“文物工作三十年”的荣誉称号。

  天天守在红船边,张新志也感受着南湖的蜕变。

  “以前,南湖水域面积800亩,有200亩其实是种了菱,还围了鱼塘。湖面上都是大大小小的船。清淤之后,南湖不能种菱了,鱼塘也退掉了,禁止游泳、钓鱼。经过排涝系统的完善和五水共治后,南湖的水质在一天天变清澈。”

  (南湖革命纪念馆)

  张新志的妻子徐金巧,原来是嘉兴京剧团的演员,还当过剧团的花旦。后因剧团解散,家又住在南湖边上,她就去应聘了南湖革命记念馆讲解员,一直做到2014年退休。

  从一名京剧演员到党史讲解员,徐金巧很努力。光是熟记、背诵,徐金巧感觉内容单薄,她开始琢磨如何创新编写讲解词,如何根据不同对象尝试不同的讲解——对小孩怎么讲,对青年人怎么讲,对老年人怎么讲,对残疾人怎么讲……徐金巧成了馆里的一名“金牌讲解员”。

  她带着徒弟们将讲解的内容编成板书、表演唱。2005年后,她更是将“红船精神”融入到了宣讲中,向前来瞻仰红船的人们讲述红船背后的故事。

  她记得,上海盲人旅游团一位年过六旬的老人,听了她的讲解说:“共产党真了不起啊!”这让她认识到,红船在世人心目中的地位。

  整整30年,她接待过数十位党和国家领导人,获得过国家文物局颁发的“郑振铎王冶秋文物保护奖”,向几十万游客做过宣讲。

  更让张新志自豪的是,从小听着父母红船故事长大的女儿张一,如今也传承红船情,成了南湖革命纪念馆的一名讲解员。

  张一经常跟着爸爸妈妈去上班,耳濡目染,对南湖和红船有一份独特的感情。她从小能歌善舞,学习声乐。2009年,刚刚大学毕业的张一偷偷报考了南湖景区讲解员,经过严格的公开招考,被幸运地录取了。父母尊重了孩子的选择。

  讲解员不仅是体力活,更是脑力活。张一经常穿梭在湖心岛和纪念馆之间。有时凌晨就要去接待,回到家身体累得散架了;没有周末、节假日;为了回答游客“南湖的水容量有多少”等提问,到处找资料并求证……

  有的游客对党史很有兴趣,会提出很细节的问题,这就需要学习十九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南湖讲话、党史理论知识……

  如何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说党的历史,既好听又易懂……

  接过传播者的接力棒,张一更理解父母了,这是对红船的坚守和使命。

  他们一家人在家里时,谈论的话题还是红船——

  “每个历史人物照片背后有怎样的故事”、“讲解时面部表情如何保持微笑”、“口红颜色如何和服装保持协调”……

  “妈妈是很好的老师”。‘红船精神’,需要我们去践行和传承。”

  张一不仅成了浙江省青年岗位能手,还在今年的全国红色故事讲解员大赛中获“专业组优秀讲解员”。几年下来,张一也已经给数万名游客作了讲解。

  向游客讲好红船故事,将红船精神传播到全国各地,张一觉得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张新志一家人,都见过老党员在红船边重温入党誓词,激动流泪的样子。有的离退休老人90多岁了,把瞻仰红船作为最后一个心愿;还有残疾人由家人扶着来。

  一家人还见过更多这样的游客:希望孩子不光从书本上学历史,带到实地来看,懂得现在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有责任心,认认真真做好本职工作,几十年如一日,这也是红船精神的一种。” 

  对于红船精神,张新志这样理解。

  新中国时代精神坐标

  红船精神

  2005年6月21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光明日报发表文章《弘扬“红船精神” 走在时代前列》,首次提出并阐释了“红船精神”,阐述了中国共产党的源头精神。2017年10月31日,党的十九大闭幕仅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带领新一届中 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专程前往上海和浙江嘉兴,瞻仰中共一大会址和嘉兴红船,回顾建党历史,重温入党誓词,宣示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的坚定政治信念。

  1921年8月初,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浙江嘉兴南湖的一条游船上胜利闭幕,庄严宣告中国共产党诞生。这条游船因而获得了一个永载中国革命史册的名字——红船。习近平同志指出: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也是“红船精神”的深刻内涵。

  (来源:人民日报)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陈奉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