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民生·城事
持续19年 91岁老人每日在自家小院升国旗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19-10-02 21:50:00报料热线:81850000

  中国宁波网记者王博 陈章升

  10月2日早上7点半,慈溪市长河镇宁丰村戴家路的一个农家小院里,伴随着录音机播放的《义勇军进行曲》,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徐徐升起。

  这是91岁老人范德康一家的升旗仪式。现场没有仪仗队,小院浇上水泥当升旗台,一根笔直的木杆作为旗杆。仪式规模虽小,但很庄重,范德康是升旗手,老伴张夏美和儿子范沛先是观众。一家人神情庄严。

  10月1日,在台风“米娜”的侵袭中,矗立在小院里的旗杆坏了。范德康一整天不停地催儿子,“等雨停了,赶紧把旗杆修好!”10月2日,看到国旗在空中迎风飘扬,范德康的脸色“由阴转晴”,笑容满面。

  今年是范德康升旗的第19个年头。无论盛夏酷暑还是寒冬腊月,若没有下雨或其他特殊情况,范德康每天都会天亮升旗、天黑降旗。

  “父亲是一名抗美援朝的老兵,经历了无数硝烟炮火,对他而言,国旗比生命还重要。”范沛先说。

  在范德康的书桌抽屉里,“藏”了一叠厚厚的军功证书。这些“宝贝”记录了范德康的人生经历:1928年出生,1951年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1952年入朝作战……

  “新中国三周年国庆检阅时,我们部队也在入选之列。但当时我的任务是地勤,不能去天安门,只能守在北京机场。”坐在书桌前,范德康轻轻地抚摸着一本皱皱巴巴的军功证书,目光眺向远方,“任务结束离开北京时,我一直很遗憾,没能亲眼看到毛泽东主席和天安门上的五星红旗。”

  从那时起,范德康就与五星红旗结下了不解之缘。1957年,范德康响应国家号召到宁夏支边;支边回来后,就一直在家务农,几口人挤在一间矮旧的破房里。当地党委和政府知道后,非常关心他的生活,不仅为他安排了工作,还批给了他一块宅基地。在政府和村民们的帮助下,范德康一家住进了宽敞明亮的大瓦房,开启了幸福生活。

  “党和国家没有忘记我,这份恩情,除了升旗,我找不到更好的方式来表达。”范德康的话朴实且真挚。

  萌发升国旗的念头,还得从范德康的七十大寿说起。当时,儿孙们卯足了劲儿,打算给老人“大办一场”。可范德康知道后,马上召集全家老小开了一个家庭会议。会上,范德康郑重宣布:寿宴从简,把请客吃饭钱省下来,去北京瞻仰毛泽东主席遗容,到天安门广场看升旗,在院子里建个升旗台。这让家人多少有些不解,只有同父亲一样参过军又是党员的范沛先率先支持。

  2000年7月,得到慈溪市司法局和长河镇派出所批复后,范德康亲自画图,设计升旗台,并和儿孙们一起在小院里浇水泥、立旗杆。那年国庆,他第一次升旗,邀请了200多人参加,小院里站不下,排队的人到了巷子口。

  在范德康家,两面墙壁上贴满了升旗照片,有他1957年在嘉兴南湖升旗留念的老照片,有和学生们一起升国旗的,有去北京天安门广场看升旗仪式的,还有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照片……

  过去19年里,也有人说过范德康坚持不下来。可1个月过去了,国旗天天升起;1年过去了,国旗天天升起;19年过去了,国旗依旧天天升起……

  19年,6900多个日夜轮换,海碗般粗的木桩旗杆腐裂了,新换一根;固定在旗杆上的滑轮锈迹斑斑,再换一副;国旗也换了80多面,用旧的或已破损的国旗被仔细叠好抹平褶皱存放在箱底。

  “这两年,老头子身体不大好,还卧床过一段时间。可他倔得很,生病时也让我们扶着升旗。” 在张夏美看来,每天升旗已经成为范德康生活中最有意义的事,对党和国家的热爱和感恩之情已经融入到生命和骨血里。

  “我现在子孙满堂,有房住,有养老金发,病了还有医保,感到很满足了。”范德康说,这些年,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们腰包鼓了,2000多户搬入了新房。“百姓的日子越来越好,发自内心地感激党的领导。”

  当天上午,范德康坐在电视机旁看新闻。当电视机里响起那段“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的音乐时,他忍不住跟着轻轻哼唱。当音乐停止之后,范德康突然拉着张夏美走到小院里,望着飘扬的五星红旗,加重语气道:“我现在最大的心愿是有一口气在就要升旗,一直到新中国八十华诞。等我百年之后,就把这个任务交给儿子,儿子再传给孙子。”

  记者手记:

  9月底,我在一次“爱国旗、护国旗、识国旗”个人藏品展览活动中,偶然间听说了范德康老人的故事。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我辗转找到了他家的地址。10月1日早晨5点,我从宁波市区驱车赶往80公里外的慈溪市长河镇宁丰村。途中风雨交加,前方视线一片模糊。 两小时后,我赶到了宁丰村。在一位开小卖店的村民帮助下,找到了范德康的家。

  在和范德康的攀谈中,我看到了他因旗杆破损没能在国庆节当天升旗的失落,也感受到了他看到国旗再度飘起的喜悦之情。其实,老人的旗杆以前也出过各种“状况”,可他不肯给政府添麻烦,每次都让儿孙们帮着维修。

  老人在自家小院升旗,持续了19年;老人在自己心里升旗,持续了半个多世纪。从他的言谈举止中,让我感受到了一位老战士、老党员的执着追求和情怀。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老人冲锋在前,把生命义无反顾地交给了国家;在和平年代,老人又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生活简朴,为村庄发展做贡献,坚决不给组织添麻烦。

  写完此稿,已是深夜,窗外吹来一阵风,让我心中的那面五星红旗也随风飘扬起来了。这次经历,对于我们年轻记者来说,不仅是一次采访工作,更是一次精神“充电”和心灵的洗涤。

编辑: 陈捷纠错:171964650@qq.com

持续19年 91岁老人每日在自家小院升国旗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19-10-02 21:50:00

  中国宁波网记者王博 陈章升

  10月2日早上7点半,慈溪市长河镇宁丰村戴家路的一个农家小院里,伴随着录音机播放的《义勇军进行曲》,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徐徐升起。

  这是91岁老人范德康一家的升旗仪式。现场没有仪仗队,小院浇上水泥当升旗台,一根笔直的木杆作为旗杆。仪式规模虽小,但很庄重,范德康是升旗手,老伴张夏美和儿子范沛先是观众。一家人神情庄严。

  10月1日,在台风“米娜”的侵袭中,矗立在小院里的旗杆坏了。范德康一整天不停地催儿子,“等雨停了,赶紧把旗杆修好!”10月2日,看到国旗在空中迎风飘扬,范德康的脸色“由阴转晴”,笑容满面。

  今年是范德康升旗的第19个年头。无论盛夏酷暑还是寒冬腊月,若没有下雨或其他特殊情况,范德康每天都会天亮升旗、天黑降旗。

  “父亲是一名抗美援朝的老兵,经历了无数硝烟炮火,对他而言,国旗比生命还重要。”范沛先说。

  在范德康的书桌抽屉里,“藏”了一叠厚厚的军功证书。这些“宝贝”记录了范德康的人生经历:1928年出生,1951年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1952年入朝作战……

  “新中国三周年国庆检阅时,我们部队也在入选之列。但当时我的任务是地勤,不能去天安门,只能守在北京机场。”坐在书桌前,范德康轻轻地抚摸着一本皱皱巴巴的军功证书,目光眺向远方,“任务结束离开北京时,我一直很遗憾,没能亲眼看到毛泽东主席和天安门上的五星红旗。”

  从那时起,范德康就与五星红旗结下了不解之缘。1957年,范德康响应国家号召到宁夏支边;支边回来后,就一直在家务农,几口人挤在一间矮旧的破房里。当地党委和政府知道后,非常关心他的生活,不仅为他安排了工作,还批给了他一块宅基地。在政府和村民们的帮助下,范德康一家住进了宽敞明亮的大瓦房,开启了幸福生活。

  “党和国家没有忘记我,这份恩情,除了升旗,我找不到更好的方式来表达。”范德康的话朴实且真挚。

  萌发升国旗的念头,还得从范德康的七十大寿说起。当时,儿孙们卯足了劲儿,打算给老人“大办一场”。可范德康知道后,马上召集全家老小开了一个家庭会议。会上,范德康郑重宣布:寿宴从简,把请客吃饭钱省下来,去北京瞻仰毛泽东主席遗容,到天安门广场看升旗,在院子里建个升旗台。这让家人多少有些不解,只有同父亲一样参过军又是党员的范沛先率先支持。

  2000年7月,得到慈溪市司法局和长河镇派出所批复后,范德康亲自画图,设计升旗台,并和儿孙们一起在小院里浇水泥、立旗杆。那年国庆,他第一次升旗,邀请了200多人参加,小院里站不下,排队的人到了巷子口。

  在范德康家,两面墙壁上贴满了升旗照片,有他1957年在嘉兴南湖升旗留念的老照片,有和学生们一起升国旗的,有去北京天安门广场看升旗仪式的,还有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照片……

  过去19年里,也有人说过范德康坚持不下来。可1个月过去了,国旗天天升起;1年过去了,国旗天天升起;19年过去了,国旗依旧天天升起……

  19年,6900多个日夜轮换,海碗般粗的木桩旗杆腐裂了,新换一根;固定在旗杆上的滑轮锈迹斑斑,再换一副;国旗也换了80多面,用旧的或已破损的国旗被仔细叠好抹平褶皱存放在箱底。

  “这两年,老头子身体不大好,还卧床过一段时间。可他倔得很,生病时也让我们扶着升旗。” 在张夏美看来,每天升旗已经成为范德康生活中最有意义的事,对党和国家的热爱和感恩之情已经融入到生命和骨血里。

  “我现在子孙满堂,有房住,有养老金发,病了还有医保,感到很满足了。”范德康说,这些年,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们腰包鼓了,2000多户搬入了新房。“百姓的日子越来越好,发自内心地感激党的领导。”

  当天上午,范德康坐在电视机旁看新闻。当电视机里响起那段“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的音乐时,他忍不住跟着轻轻哼唱。当音乐停止之后,范德康突然拉着张夏美走到小院里,望着飘扬的五星红旗,加重语气道:“我现在最大的心愿是有一口气在就要升旗,一直到新中国八十华诞。等我百年之后,就把这个任务交给儿子,儿子再传给孙子。”

  记者手记:

  9月底,我在一次“爱国旗、护国旗、识国旗”个人藏品展览活动中,偶然间听说了范德康老人的故事。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我辗转找到了他家的地址。10月1日早晨5点,我从宁波市区驱车赶往80公里外的慈溪市长河镇宁丰村。途中风雨交加,前方视线一片模糊。 两小时后,我赶到了宁丰村。在一位开小卖店的村民帮助下,找到了范德康的家。

  在和范德康的攀谈中,我看到了他因旗杆破损没能在国庆节当天升旗的失落,也感受到了他看到国旗再度飘起的喜悦之情。其实,老人的旗杆以前也出过各种“状况”,可他不肯给政府添麻烦,每次都让儿孙们帮着维修。

  老人在自家小院升旗,持续了19年;老人在自己心里升旗,持续了半个多世纪。从他的言谈举止中,让我感受到了一位老战士、老党员的执着追求和情怀。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老人冲锋在前,把生命义无反顾地交给了国家;在和平年代,老人又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生活简朴,为村庄发展做贡献,坚决不给组织添麻烦。

  写完此稿,已是深夜,窗外吹来一阵风,让我心中的那面五星红旗也随风飘扬起来了。这次经历,对于我们年轻记者来说,不仅是一次采访工作,更是一次精神“充电”和心灵的洗涤。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陈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