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我知道,吃剩的苹果属于厨余垃圾。”
昨天8点左右,钟公庙金地幼儿园大一班学生冯沐晴拿着一张画着苹果核的卡片,将其丢进“厨余垃圾”。当看到值班老师竖起大拇指,她偷偷乐了,“我在家里就是这么扔的!”
这个月开始,小朋友们走进幼儿园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卡”——做垃圾分类小游戏,将印有不同图案的生活垃圾卡片投进相应的垃圾桶内,现在这成了幼儿园的一项新时尚。
入园第一件事就做垃圾分类
这项“打卡”制度到底是如何开展的?昨天上午,记者来到幼儿园一探究竟。
一走进幼儿园,就能看到木架上放着很多卡片,卡片上画着常见的生活垃圾,比如吃剩的苹果、餐巾纸或牙刷等。
“我知道餐巾纸属于什么垃圾,我知道这个是可回收的。”看到这些精美的图片,很多小朋友都跃跃欲试。
“今天你打卡了吗?”“你分对了吗?”就在入园口,摆放着四个纸箱做的四色垃圾桶,分别是有害垃圾、可回收物、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小朋友需要将拿到的卡片准确投入到垃圾桶。
“干净的牛奶盒属于可回收物,这个我早就会了。”拿到“牛奶盒”卡片的潘一诺小朋友很娴熟地将卡片投入“可回收物”。
拿到“钥匙”的小男生有些迷茫,不知道该投放在哪个垃圾桶。
值班老师王咏雪在一边提醒:“想想看,钥匙是用什么做的?”
“我知道了,属于可回收物!”他开心地跳起来。
垃圾分类“打卡”制度,很受小朋友欢迎。“这太好玩了,这些垃圾我都会分类,我要做幼儿园的垃圾分类达人。”5岁的徐梓诚投一次不够,还想要再玩一次。
每班有垃圾分类小监督员
首批定制了30张卡片,都是常见的生活垃圾。这些卡片将定期更新,难度会逐渐加大。对大班的小朋友来说,这些垃圾分类题不算难,但对刚上幼儿园不久的小班同学就没那么轻松了,小朋友大多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准确分类。
“每个孩子做完晨检,就需要来打卡,做一题垃圾分类,每个班级对应一个颜色。值班老师会将分类结果及时公布,哪个班级做得好会及时公布。”钟公庙街道金地幼儿园园长陈虹萍介绍说,每周会综合打卡率和垃圾分类准确率考评一次。比如打卡率和准确率都在90%以上,就视作“优秀”,班级垃圾分类榜上就会张贴2个“小蚂蚁”。从每周榜单到月榜单最后到年度榜单,最后将评选出全园的“垃圾分类小达人”。
其实,该幼儿园早在去年底就评上了宁波市级垃圾分类示范幼儿园。记者注意到,幼儿园随处可见垃圾分类的相关宣传标语,每间教室都有幼儿园老师和孩子们一起布置的垃圾分类主题墙。这些主题墙上画着四个垃圾分类“小达人”:蓝宝宝、绿厨厨、红危危、黄其其。
趁着饭后休息时间,幼儿园的“小小监督员”要出动了,值班老师带着他们走进每个教室检查班级的垃圾分类情况,检查完还要填写记录表。在最新一期的检查记录表中,记者看到,幼儿园10个班级,8个班级均投放正确。
孩子们对垃圾分类兴致渐浓
每周一,是幼儿园的可回收日。每周都有不同的“任务”,比如塑料瓶、废旧报纸等,孩子们就会将家里的可回收物带到幼儿园来。去年9月份开始,垃圾分类纳入了幼儿园的课程体系。通过童话故事、情景剧、小游戏等,让孩子们走进垃圾分类。
“经常会有孩子跑过来问我,老师,这属于什么垃圾?”幼儿园老师王薇惊喜地注意到,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孩子们有了明显的改变。以前,他们对垃圾分类没什么概念,但现在幼儿园的垃圾分类氛围越来越浓厚,学校里开设了专门的课程,现在孩子们对垃圾分类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了。
班级里放着三个垃圾桶,厨余垃圾、其他垃圾和可回收物,为了让孩子们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现在每天吃完饭,孩子们都是自行分类,这个时间段,各种问题不断。
“老师,虾壳属于什么垃圾?”“老师,剩饭属于什么垃圾?”
“类似的问题每天要回答很多遍,慢慢地,幼儿园常见的垃圾他们都知道怎么分了。有的小朋友扔错了,就会有其他小朋友及时指出来,这种潜移默化的效果是很明显的。” 现代金报记者薛曹盛文/摄
编辑: 杜寅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