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桶宝宝家庭”正在进行桶边督导和宣传。(戴旭光何峰摄)
记者何峰
镇海区委报道组倪寅初
通讯员戴旭光
“把厨余垃圾倒进绿色桶,普通塑料袋千万不要一起放进去,要扔进边上的桶里。”10月13日早上8时多,在镇海澥浦镇汇源社区水岸丽园小区,志愿者郑景菊正对来扔垃圾的居民进行桶边督导,她一边做详细记录,一边提醒居民,“边上的水桶有水,扔完后可以洗一下手。”
“今天是休息日,居民出门买菜时,会把家里的垃圾带下来投放,现在正是桶边督导的好时段。”郑景菊告诉笔者,他们家是社区的“桶宝宝家庭”,一家三口各有分工,能为垃圾分类贡献一分力量,感到很开心。
汇源社区的“桶宝宝家庭”活动开始于今年4月份,主要成员为汇源社区的“新镇海人”,他们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垃圾亭(桶)认领,共同参与到社区的垃圾分类工作中,一家三口分别担任垃圾分类的督导员、宣传员和清洁员。
今年推行垃圾分类时,郑景菊率先响应社区号召,是“桶宝宝家庭”活动的元老。她说,“和孩子一起参加这样有意义的活动,感觉进一步融入了澥浦,很有归属感。”
目前,汇源社区“桶宝宝家庭”已有173户,累计开展桶边督导865次,开展入户宣传、入户指导1420户,开展清洁家园活动6次。“我们社区有1500户住户,173户‘桶宝宝家庭’通过入户讲解、检查指导和桶边督导,推动了一个楼道甚至一栋楼的垃圾分类工作。”汇源社区居委会主任项琼告诉笔者,随着活动的展开,居民对生活垃圾的源头分类、收集运输和末端处置全流程有了深刻的认识。
“我们一家三口是个整体,我以桶边督导为主,平时由我去垃圾亭进行开袋检查和情况记录。暑假期间,虽然天气炎热,孩子也陪着我一起去督导,一站就是一个多小时,对他也是种锻炼。”郑景菊说,家里的清洁员是孩子爸爸,主要做好家里垃圾的分拣分类和环境卫生。笔者翻开汇源社区垃圾分类入户指导手册和垃圾分类桶边督导员检查记录表,户主姓名、具体楼层、垃圾分类情况和记录时间都有明确细致的记载。
在“桶宝宝家庭”活动中,孩子发挥的作用极为重要,成为推广垃圾分类的生力军。垃圾分类开始阶段,部分居民不理解不配合,作为“宣传员”的小朋友成为垃圾分类的“推动者”。“志愿家庭一家三口入户做宣传,由小朋友敲门,居民就没安全顾虑,更少了‘敌意’。”社区工作人员告诉笔者。小朋友进门后,有礼貌地和主人问好,然后进行垃圾分类知识的讲解,并发放宣传册和冰箱贴。在垃圾分类推进过程中,孩子还负责进入居民厨房检查垃圾分类的实施情况,并由父母记录。“小朋友检查得很仔细,把放错的垃圾挑出来,并告诉主人应该放在哪儿。”社区工作人员说。在大家的努力下,汇源社区垃圾分类推进顺利,绝大部分居民掌握了分类技巧和投放规则。
“入户讲解检查时,见孩子这么一丝不苟,社区的伯伯嬷嬷经常表扬他们,对他们也是一种肯定和鼓舞。”郑景菊说。
随着“桶宝宝家庭”活动的深入开展,大家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汇源社区有对老夫妻,妻子郭莲花已经80高龄,丈夫刘中章82岁,他们跟随子女居住在镇海。不顾年事已高,他们也做起了垃圾分类的志愿者,参加巡查和督导活动。他们说,“孩子都能做好,我们没理由做不好。”
一个志愿者在桶边督导中偶然发现,居民清早上班路上来扔垃圾,由于倾倒厨余垃圾的时候会弄脏手,在他的提议下,每个垃圾亭(桶)旁边放了水桶,方便居民洗手。“我们社区有5个网格,志愿者以网格为单位进行排班,保证每天有人换桶里的水。”项琼告诉笔者,下一步,水桶外面将绘上具有澥浦特色的农民画。此外,志愿者还整理出40平方米的“桶宝宝爱心花圃”,格桑花、百日菊开得格外灿烂。这个花圃的肥料来自镇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中利用厨余垃圾“自产”的有机化肥,该花圃成为社区里“热闹”的宣教基地。
编辑: 杜寅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