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民生·城事
厨余垃圾不出镇——"农村生活垃圾消纳"系列报道之一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19-10-16 08:35:00报料热线:81850000

【专题】宁波“新时尚” 垃圾分类全民参与

厨余垃圾处理站。(孙吉晶蒋攀摄)

  编者按:

  近年来,我市积极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一些未纳入城市一体化处理体系的垃圾分类村,则采取“一村一建”或“多村合建”方式,通过建设资源化站点,实现厨余垃圾就近就地消纳,以此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农村生态环境质量。从本期起本版推出“农村生活垃圾消纳”系列报道,分享一批镇、村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变废为宝的做法和经验。

  记者孙吉晶

  宁海县委报道组蒋攀

  通讯员陈敏华

  家家户户配备一只垃圾桶,村庄道路干净整洁,垃圾“不落地”……近日,笔者来到宁海大佳何镇滨海村,这里的村容村貌令人印象深刻。

  收集:

  一户一只垃圾桶

  走进村民王亚萍的家,庭院大门口摆放的垃圾桶十分醒目。打开垃圾桶,里面还有绿色和黑色两个小桶,分别放置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王亚萍说,以前垃圾随处丢,现在习惯了,不同垃圾分得一清二楚,各归各位。

  “每150到200户配备1名收运员,由收运员挨家挨户上门收运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滨海村党支部书记吴明辉告诉笔者,每天上午8点到10点、下午4点到8点各定时收运一次,实现日产日清。

  尤敏敏是滨海吴家自然村的垃圾收运员。她说,在收集每一户人家的厨余垃圾后,首先是对垃圾称重,然后按分类情况进行打分,再运送到就近的厨余垃圾处理站进行生化处理。

  去年8月以来,大佳何围绕“生态宜居”要求,以“物联网+”模式打造农村生活垃圾“智分类”特色小镇。该镇探索政企合作方式,经过专家论证和公开招标,将垃圾分类、环卫保洁和镇村环境卫生长效整治统一打包,由一家公司专业运营。

  在硬件配置上,每家都配备了户内分类垃圾桶,并采用“身份采集”“数据入档”等信息化手段,每只垃圾桶均张贴了户主信息识别芯片。

  经过一年多的实践,该镇垃圾智分类面上工作基本完成。据该镇社会事务办杨敏介绍,目前7000余只户内分类垃圾桶已发放到户,实现全覆盖,村民垃圾分类参与率达到93%。

  垃圾分类改变了村民的生活习惯,也给乡村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变化。如今的葛家村鲜花环绕、藤蔓爬墙。而原先村庄的环境并不理想,村内有很多卫生死角,村民没有垃圾分类意识,那些生活垃圾根本没有办法处理。“以前出门干农活就随手把垃圾一丢。垃圾多了就点火烧掉,气味特别难闻。”村民葛万永说,现在村庄整洁、美丽,成了网红打卡地。

  消纳:

  因地制宜选建处理终端

  在距离滨海村几百米远的一处山岙里,一座造型古朴的建筑引人注目。这里就是滨海村的厨余垃圾处理站,站内安装了一台垃圾处理设备。

  处理站工作人员王根五告诉笔者,每天上午7点到10点半为垃圾处理时间,处理完成后,再经过烘干,厨余垃圾就变成了肥料。

  吴明辉说,滨海村共有900多户人家,每天产生的厨余垃圾都集中到这里进行生化处理、机械成肥,实现了全村厨余垃圾不出村。

  综合村庄地理位置、人口数量、交通条件、垃圾产量和辐射范围等多种因素,大佳何镇因地制宜选建厨余垃圾处理终端,有的“一村一建”,有的“连片联建”。

  笔者看到,设在镇垃圾中转站内的中心厨余垃圾处理站共有3台机器,承担大佳何、溪下王、民主3个村的厨余垃圾处理任务。据处理站工作人员储师傅介绍,3台机器日处理能力为4.6吨,每天制肥时间为8到12个小时。厨余垃圾处理后成了有机肥,有需要的农户或企业作为农业肥料,还田还山。

  葛家村厨余垃圾处理站离镇区相对较远,为葛家、石门、团联3个村提供服务,厨余垃圾日平均处理量在2吨左右。

  据了解,目前大佳何镇已在葛家村、涨坑村、和平村、滨海村建成4个厨余垃圾处理站,在镇垃圾中转站建成1个中心厨余垃圾处理站,共计配备8台厨余垃圾处理设备,厨余垃圾日处理能力达8.8吨。同时在26个自然村设立其他垃圾待运点,形成了“1个中心4个片站26个网格”的全镇域垃圾分类体系网。

滨海村垃圾分类体验厅一角。

  云平台:

  全流程跟踪监控

  登录大佳何镇垃圾智分类数据管理云平台,垃圾收运、处理等数据一目了然。

  大佳何镇采用智能化信息手段,将村民垃圾分类参与率、分类准确率、垃圾减量数等纳入“云平台”管理,实现垃圾分类信息化、设备智能化、分类效果可追溯、垃圾处置可跟踪的管理模式。

  杨敏告诉笔者,除了利用“云平台”对垃圾分类进行全流程跟踪监控,每月还重点对村民参与率、分类准确率和垃圾减量率进行分析研判。数据显示,目前全镇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85%,生活垃圾月均减量率达到35%。

  今年以来,大佳何镇开展垃圾分类提质增效专项行动,统筹推进“智能+X”,利用数据共享特性,将垃圾“智分类”体系与村民e点通、“智慧城管”等“无缝对接”,积极回应处置村民有关垃圾分类和环境整治的上传事件,高效协同地推进清洁家园建设。

  大佳何镇党委书记李文斌表示,今后将有步骤地推进“镇-村-企”职责分工、“云平台”结果运用,力求形成“大佳何范本”。

编辑: 杜寅纠错:171964650@qq.com

厨余垃圾不出镇——"农村生活垃圾消纳"系列报道之一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19-10-16 08:35:00

厨余垃圾处理站。(孙吉晶蒋攀摄)

  编者按:

  近年来,我市积极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一些未纳入城市一体化处理体系的垃圾分类村,则采取“一村一建”或“多村合建”方式,通过建设资源化站点,实现厨余垃圾就近就地消纳,以此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农村生态环境质量。从本期起本版推出“农村生活垃圾消纳”系列报道,分享一批镇、村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变废为宝的做法和经验。

  记者孙吉晶

  宁海县委报道组蒋攀

  通讯员陈敏华

  家家户户配备一只垃圾桶,村庄道路干净整洁,垃圾“不落地”……近日,笔者来到宁海大佳何镇滨海村,这里的村容村貌令人印象深刻。

  收集:

  一户一只垃圾桶

  走进村民王亚萍的家,庭院大门口摆放的垃圾桶十分醒目。打开垃圾桶,里面还有绿色和黑色两个小桶,分别放置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王亚萍说,以前垃圾随处丢,现在习惯了,不同垃圾分得一清二楚,各归各位。

  “每150到200户配备1名收运员,由收运员挨家挨户上门收运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滨海村党支部书记吴明辉告诉笔者,每天上午8点到10点、下午4点到8点各定时收运一次,实现日产日清。

  尤敏敏是滨海吴家自然村的垃圾收运员。她说,在收集每一户人家的厨余垃圾后,首先是对垃圾称重,然后按分类情况进行打分,再运送到就近的厨余垃圾处理站进行生化处理。

  去年8月以来,大佳何围绕“生态宜居”要求,以“物联网+”模式打造农村生活垃圾“智分类”特色小镇。该镇探索政企合作方式,经过专家论证和公开招标,将垃圾分类、环卫保洁和镇村环境卫生长效整治统一打包,由一家公司专业运营。

  在硬件配置上,每家都配备了户内分类垃圾桶,并采用“身份采集”“数据入档”等信息化手段,每只垃圾桶均张贴了户主信息识别芯片。

  经过一年多的实践,该镇垃圾智分类面上工作基本完成。据该镇社会事务办杨敏介绍,目前7000余只户内分类垃圾桶已发放到户,实现全覆盖,村民垃圾分类参与率达到93%。

  垃圾分类改变了村民的生活习惯,也给乡村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变化。如今的葛家村鲜花环绕、藤蔓爬墙。而原先村庄的环境并不理想,村内有很多卫生死角,村民没有垃圾分类意识,那些生活垃圾根本没有办法处理。“以前出门干农活就随手把垃圾一丢。垃圾多了就点火烧掉,气味特别难闻。”村民葛万永说,现在村庄整洁、美丽,成了网红打卡地。

  消纳:

  因地制宜选建处理终端

  在距离滨海村几百米远的一处山岙里,一座造型古朴的建筑引人注目。这里就是滨海村的厨余垃圾处理站,站内安装了一台垃圾处理设备。

  处理站工作人员王根五告诉笔者,每天上午7点到10点半为垃圾处理时间,处理完成后,再经过烘干,厨余垃圾就变成了肥料。

  吴明辉说,滨海村共有900多户人家,每天产生的厨余垃圾都集中到这里进行生化处理、机械成肥,实现了全村厨余垃圾不出村。

  综合村庄地理位置、人口数量、交通条件、垃圾产量和辐射范围等多种因素,大佳何镇因地制宜选建厨余垃圾处理终端,有的“一村一建”,有的“连片联建”。

  笔者看到,设在镇垃圾中转站内的中心厨余垃圾处理站共有3台机器,承担大佳何、溪下王、民主3个村的厨余垃圾处理任务。据处理站工作人员储师傅介绍,3台机器日处理能力为4.6吨,每天制肥时间为8到12个小时。厨余垃圾处理后成了有机肥,有需要的农户或企业作为农业肥料,还田还山。

  葛家村厨余垃圾处理站离镇区相对较远,为葛家、石门、团联3个村提供服务,厨余垃圾日平均处理量在2吨左右。

  据了解,目前大佳何镇已在葛家村、涨坑村、和平村、滨海村建成4个厨余垃圾处理站,在镇垃圾中转站建成1个中心厨余垃圾处理站,共计配备8台厨余垃圾处理设备,厨余垃圾日处理能力达8.8吨。同时在26个自然村设立其他垃圾待运点,形成了“1个中心4个片站26个网格”的全镇域垃圾分类体系网。

滨海村垃圾分类体验厅一角。

  云平台:

  全流程跟踪监控

  登录大佳何镇垃圾智分类数据管理云平台,垃圾收运、处理等数据一目了然。

  大佳何镇采用智能化信息手段,将村民垃圾分类参与率、分类准确率、垃圾减量数等纳入“云平台”管理,实现垃圾分类信息化、设备智能化、分类效果可追溯、垃圾处置可跟踪的管理模式。

  杨敏告诉笔者,除了利用“云平台”对垃圾分类进行全流程跟踪监控,每月还重点对村民参与率、分类准确率和垃圾减量率进行分析研判。数据显示,目前全镇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85%,生活垃圾月均减量率达到35%。

  今年以来,大佳何镇开展垃圾分类提质增效专项行动,统筹推进“智能+X”,利用数据共享特性,将垃圾“智分类”体系与村民e点通、“智慧城管”等“无缝对接”,积极回应处置村民有关垃圾分类和环境整治的上传事件,高效协同地推进清洁家园建设。

  大佳何镇党委书记李文斌表示,今后将有步骤地推进“镇-村-企”职责分工、“云平台”结果运用,力求形成“大佳何范本”。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杜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