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国务院核定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确定的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共计762处)以及与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合并的项目(共计50处)。其中,我市奉化的南渡广济桥和余姚的通济桥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至此,我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原来的31处增加到了33处。
南渡广济桥 资料图片
南渡广济桥:
浙江现存最早的木石结构廊桥
广济桥位于奉化城东北江口镇南渡村的县江上,始建于南宋,元代重建。桥东西走向,长51.68米,宽6.6米,为略呈弧形的四孔木石构廊桥,桥上建有廊屋16间。1989年12月,广济桥被公布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广济桥最奇特而又科学、历史价值最高的当数它榫卯结构的桥墩构造。桥用石柱四列作为桥墩,它不像一般桥梁桥墩用石块实砌而成,而是各用六根扁长的条石陡立组成桥墩,为元代旧物。每根条石上下两端有一榫头,然后把两块各凿有六个卯眼的巨石套在桥柱上,使两者上下左右严丝合缝,紧密连接。这种结构的桥墩,不但牢固,而且由于迎水面小,减少了流水的冲击力,又不易被漂流物撞击、缠绕,同时也少挤占河道,便于航行。
南渡村原先没有桥,两岸往来都用渡船,故名。从北宋初年始,因行旅繁忙,舟渡不敷所需,始于江上架桥。初为简陋的木构小桥,屡建屡毁。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里人汪及首建石桥,桥上建桥屋,是为广济桥之始建。元至元年间,重修广济桥。今桥上所建木构廊屋,约为清代遗构,内尚存建桥碑记、禁约碑等碑刻。
通济桥 资料图片
余姚通济桥:
堪称浙东第一桥的古桥
余姚通济桥,又名舜江桥,始建于北宋庆历年间,原系木桥,叫德惠桥,后又改名为虹桥,屡建屡毁。到了元朝,有个叫惠兴的和尚发起筑石桥,可是没有造到一半,便去世了。后来有个道士李道宁主持继续造桥,到元至顺三年(1332)终于建成,定名为通济桥。现存的通济桥是清雍正七年至九年(1729-1731)重建。
通济桥是一座陡拱式三孔两墩石桥,桥面中心宽5.61米,主孔净跨14.2米。整个桥型显得稳重、雄伟,远远望去,拱圈高耸下边可过大船,相当于快车道,左右小船穿行,方便靠岸。在主拱圈两侧边墙上,分别刻有对联,朝东联为“千时遥吞沧海月,万年独抵大江浪”,朝西联为“一曲蕙兰飞彩鹢,双城烟雨卧长虹”。桥旁立了一块石碑,上面题着“海舶过而风帆不解”八个字,可见其高大雄伟之势。
桥顶栏板里侧刻有对称的莲枝浮雕花纹,线条流畅。24根望柱上都刻有石雕,其中桥顶4根望柱上雕刻着狮首石像,形态逼真,模样活泼。
2011年,通济桥与舜江楼一起被文保部门列为浙江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看到通济桥,也许你会想到王阳明、朱舜水、严子陵、黄宗羲等先贤们,他们当年也许就在这儿笑谈天下,底下就是奔流不息的历史的江水……
宁波晚报记者陈晓旻
编辑: 杜寅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