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宁波网记者沈之蓥 通讯员马蝶翼
“一部资深儿保医生团队的工作手记,在编辑的精心梳理和设计下,上市两周,成为当当新书热销榜的第十三名。李叔同先生说:“凡事认真,勇猛精进”,做出版亦犹如播种,一份耕耘,一分收获。”这是前两天,宁波知名作家午歌发在朋友圈的一段话。
被午歌点赞的这本书叫《懂方法的父母不焦虑》,是宁波妇儿医院儿保医生们写的,吕兰秋医生是这本书的主编。
吕兰秋医生在宁波蛮有名,她是宁波市妇女儿童医院儿保科主任,从事儿童保健工作20多年,经验丰富。
以前,在宁波的媒体上经常能看到她对家长的提醒信息、以及在图书馆开讲座的消息。
10月31日,记者联系上吕医生时,她正好在外地出差,推荐了自己的同事接受采访。
她的同事胡燕丽医生从业十年,是儿保医生手记的作者之一,“我们大概2年前开始写,好几个同事一起在做这件事。”
胡医生说,门诊中,遇到了好多共性问题,“家长们在误区里转悠,有的上网查、有的听别人讲,很需要一些正确的方法。”
2017年2月,“儿保医生手记”开始在医院的公号上发表,胡医生和同事们希望,能帮到更多的新手父母。
《懂方法的父母不焦虑》全书共分为9章,涵盖了孩子成长过程中母乳喂养、生长发育、习惯培养、教育管教等方面的问题。
这本书的编辑是宁波出版社的汪婷,90后,浙大预防医学硕士,宁波人,今年刚来到出版社工作,主攻医学类书籍的编辑出版。
今年初,汪婷在宁波妇儿医院的公众号上看到了“儿保医生手记”,觉得挺实用,而且医生们写得是真好,用网络语言讲“都是干货、接地气”。
汪婷去年刚结的婚,还没生娃,生育、带娃焦虑,是身边不少朋友面临的问题。
她记得自己编书时,请了出版社几位新手妈妈试读提建议,大家对这本书产生了浓厚兴趣。
这本书于今年9月出版,至于为什么要出这本书,书的序言里讲得蛮清楚,本网摘录一部分:
在儿保门诊,经常会有家长前来咨询育儿过程中碰到的喂养困难、睡眠困扰及其他各种各样的行为问题。
任何问题的出现都是有原因的,医生也并非万能。在儿童发育过程中,很多问题不是医生开个处方,吃吃药、打打针就能解决的,最重要的是家长早发现早干预。有些问题依靠家长平时的呵护与照顾往往就能解决……很多家长表示看过很多育儿相关的书,但真碰到问题时,仍然会不知所措。据此,宁波市妇女儿童医院儿保科的医生们根据平时门诊的求诊案例,结合自身的经验来讲述问题是如何出现的,又该如何避免,以便让家长在育儿过程中少走弯路,使育儿成为一份愉快而有成就感的事业!
“我看后的感受,育儿其实也是一件挺幸福的事。”汪婷说,书中整理了40个常见育儿问题,可以说是新手爸妈“育娃宝典”。
书中讲了些什么?摘录一篇——
宝宝爬不爬,区别很大吗?(上篇)
门诊中,妈妈抱着11个月大的孩子进来,一坐下便说:“医生,我家宝宝11 个月了,还不会走,我看别人家的孩子都会走了……”
我看了看在妈妈怀里的孩子问道:“宝宝会站了吗?”
“那是会的,来,我们下来站站看。”妈妈说着就把孩子放在凳子边上。
孩子双手扶着凳子,撅着小屁股站着,带着笑看着我。
我稍微拖动了一下凳子,孩子整个身体都跟着凳子一起移动了一下。也就是说,他是整个身体靠在凳子上的。
我问:“宝宝不扶凳子能站吗?”
“那好像不行吧,没试过,要不站站看。”妈妈把孩子抱到边上,让孩子站立,试图松手,完全不行。
“好吧,宝宝爬得好吗?”
“爬?我们家孩子从来不爬!”
“不爬?”我很惊讶,“为什么不爬啊?”
“家里整天抱着他。不也有好多孩子不会爬就会走了的,为什么我们就一定要爬呢?”妈妈不解地反问道。
“我们来看看,孩子11 个月了,能扶站,但站着的时候,腰部不能直立,小屁股还撅着。你看他虽然会站,但根本不是靠双腿用力,而是靠他的上肢在维持,所以我动一下凳子,他就要跟着往前扑。从这点看,孩子还不会独站。说明孩子没劲,哪里没劲,一般会认为,孩子是腿没劲才不会站、不会走,但对于你的孩子来说,你的孩子从腰部开始就力量不足。”
我说完这一大段话,妈妈有些急了,慌忙问道:“那医生啊,我们该怎么办呢?”
“只能从头开始呀,多去爬。盖高楼要打地基,地基打好了,多高的楼都不成问题,但是地基没打好,楼就盖不好,还容易倒塌。同理,孩子能走会跑,就是他发育过程中表现在外的高楼,他的地基就是我们往往都忽略掉的爬行。我们人类从会站会走后,就不会再让自己爬行了,所以爬行就是看不见的地基。会不会走,走得好不好,这就要看你的地基打得有多深了。”我又说了一大段话。
妈妈低着头,看着孩子回答道:“好吧,我们回去多爬爬吧。那我们是不是很晚才能会走啊?”
“可能会晚一些,但如果等到以后才发现孩子走路不好看,再想去纠正,那困难就大多了。”
妈妈听完,脸上浮现出懊悔的神色。
一个宝宝刚生下来时,全身都软绵绵的,整个人如同一个软体动物。按正常发展,一般12 个月左右,孩子开始站立、走路。孩子学会走路之后,就意味着他从头至脚都有了力量。
12个月时间里,宝宝从软体动物发展成直立动物,这期间,除了受基因控制外,更重要的是家长要给孩子学习、体验和锻炼的机会。一说到要多给孩子运动运动,很多人甚是不解:我小时候没人给运动,我不也长得好好的?
其实,“多给孩子运动运动”这句话表述不对,应该是“多让孩子运动运动”,多给他机会,很多事孩子自己能学会的。
探索新事物,是孩子的天性,学习,是孩子的本能,我们要做的就是不要剥夺他学习的机会。
现在,家里的经济条件好了,月嫂保姆都在家,还有一个老人帮着,每个孩子至少有两个大人围着他转。他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大人恨不得把天上的星星都摘下来给他,哪里会舍得让他哭?整天抱在身上,都舍不得放下。我们是否想过,到底是孩子依恋我们的怀抱,还是我们更依恋孩子在我们的怀抱里?不要以“我家孩子就是放不下”为借口抱着不放,这无异于以爱的名义伤害孩子。
孩子开始会翻身,开始会抓物后,他的活动范围就大了,他就有足够的理由和能力去探索这个新世界。当然,开始时他做不到。他去够离他10 厘米左右远的东西时,会趴在床上,小手使劲向前伸,但还是够不到,他就会哇哇哭,他甚至还会把昂着的头突然垂下来,整个人贴着地面。家长看到孩子这么辛苦,就认为:对我来说轻而易举的事情,为什么还要这么折腾孩子,让他哭呢?于是,很多家长就把玩具拿过来,放在孩子面前,孩子拿到了,就破涕为笑,全家皆大欢喜。
但是,当他下一次想拿一样东西的时候,他还是会以哇哇大哭来表示,因为他觉得想要的东西靠他哇哇大哭就能得到,这就是为什么孩子总要哭的一大原因。
其实,当孩子想去够他前面10 厘米左右远的物品时,就是一个极佳的锻炼机会。让孩子意识到:我够不着玩具,但是我可以移动身体啊,我通过动我自己可以得到玩具,我多棒!
编辑: 陈捷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