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县市区  >  宁海
念好绿色发展“山海经”——来自强蛟镇的一线调研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19-11-27 08:52:38报料热线:81850000

滨海风情街

  记者孙吉晶 宁海县委报道组蒋攀 通讯员吴立高文/摄

  沿象山港一带,分布着我市20多个乡镇。

  近年来,随着渔业资源的衰退、近海污染的加剧,“船多鱼少”的矛盾日益突出,渔业逐渐成为弱势产业。在这一大环境下,土地等资源相对稀缺的沿海乡镇面临发展的“十字路口”,产业转型势在必行。

  地处象山港尾的宁海强蛟镇是个典型的半岛小镇,海域面积大于陆域面积,陆域自然资源极其缺少。

  近年来,依托丰富的海洋自然资源和省循环经济示范区打造,强蛟“双轮驱动”,谋划“湾区经济”,走出了一条城乡融合发展的新路,成为宁海县最具活力的乡镇之一。

  “生态优先,念好绿色发展新的‘山海经’。”展望未来,强蛟镇党委书记叶挺信心满怀。

沿海码头

  全域整治打扫“房间”迎客来

  一幢幢蓝白相间的楼房,一条条洁净平整的村道,一处处富有特色的景观……穿行在强蛟镇区所在地峡山的大街小巷,整洁的环境、匠心独具的街头小品让人耳目一新,一股浓郁地中海风情半岛小镇的气息扑面而来。

  这是强蛟镇镇村联动,高标准打造富有海洋特色城镇带来的大变样。

  长期以来,受陆域面积少、人口多等因素制约,强蛟城乡面貌落后。特别是镇区基础设施薄弱,处于“镇不像镇,村不像村”的状况。

  而与陆域脏乱差环境形成反差的是宁海湾旖旎的海洋风光。强蛟拥有横山岛、中央山岛、白石山岛等12个大小岛屿,海域水色碧蓝,群岛披翠,鸥鹭翩跹。这让宁海湾赢得了华东地区最美蓝湾的美誉。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丰富的海洋资源,为当地发展海洋休闲旅游产业带来了不可多得的机遇。然而,落后的城镇面貌却成为强蛟打造滨海旅游目的地的“软肋”。

  在强蛟镇副镇长陈能统看来,城镇面貌不改变,休闲旅游产业难以成气候。“把‘房间’打扫干净了,迎接客人的到来。”他形象地说。

  2018年,强蛟迎来了创建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省级样板镇的契机。在小城镇整治中,强蛟采取“传统+现代”造景,力求美感。“两横五纵”主干道覆盖整个镇区;老宅中拆下来的铜板石铺成两公里长的特色滨海观景带;首次投用夜光式变色海景栏杆;完成海岸线环岛整治、白石山岛生态修复……项目投资之大,基础设施完善之多,创下建镇以来之最。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强蛟设立1000万元专项扶助资金,实施“九村百宿全景”乡村旅游工程,把全域景观美化、美丽乡村建设、农渔民增收与旅游业发展有机融合,打响“美丽振兴”攻坚战。去年年底,峡山成功跻身浙江省3A级景区村庄,并入选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

  “今年上蒲、骆家坑、薛上岙3个村又申报创建3A级景区村庄。力争3年内实现A级景区村庄全覆盖。”镇旅游发展办主任何和说。

  峡山渔家风情、薛上岙五彩渔村、骆家坑花海经济、加爵科摄影胜地,强蛟已形成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村落特色。

  拥有1879户近5000人口的峡山社区是一个典型的海边渔村,渔业生产曾是其主要经济来源。如今,整治后的优美环境为古渔村带来了更多游客与商机,鱼鲞、风鳗、牡蛎、海苔等海产品销售额超过1000万元,转产渔民人均年收入超过10万元。“村里计划将几十个明清到民国时期的老四合院进行整体规划,打造集历史记忆、文明传承于一体的现代滨海旅游渔村。”峡山社区党总支副书记何秀君说。

  依海而生,向海而兴。强蛟旅游“如鱼得水”,横山岛高端民宿、码头创意文化街区、长山岗花海露营基地等一批项目相继落户,宁海湾渔人风情节、半岛山地越野马拉松、摩托艇海岛拉力邀请赛等高规格活动和赛事应运而生。

晒水产品

  由渔转旅现实选择催生新业态

  眼下虽已是初冬时节,但游客看海、玩海的热情依然不减。一到周末,趁着天气晴好,上海、江苏等地的游客或随团或自驾来到强蛟镇,乘坐休闲渔船,吃船家餐,体验渔家风情,和大海来一次亲密接触。昔日冷清的强蛟码头人气满满,热闹非凡。

  这一切,年近六旬的强蛟峡山村渔民尤福阳看在眼里,乐在心里。

  老尤18岁开始参加工作,做了30多年渔民,没想到下半辈子转行吃上了“旅游饭”。

  2013年,尤福阳和妻子尤芬莲开上了编号为“33号”的休闲渔船,在强蛟近海一带从事“渔家乐”。当年,经过公开招标,强蛟第一批共推出了30艘休闲渔船,拉开了规范、有序发展海洋休闲旅游的大幕。

  由渔转旅,这是强蛟镇党委政府破解现实难题的一种“明智”选择。

  对我市的沿海渔区来说,这几年随着浙江渔场修复和“一打三整治”工作的持续推进,大量“三无”渔船被取缔,不少以捕鱼为生的渔民生计成了问题。就强蛟而言,全镇有141艘“三无”渔船面临被整治、取缔的境地,数量为宁海县最多。

  “祖祖辈辈以打鱼为生的渔民,出路在哪里?”强蛟镇副镇长余君说,发展休闲渔业,既契合宁海发展全域旅游的大方向,又发挥转产渔民一技之长解决了就业,稳定了社会,不失为一条理想的途径。

  随着休闲渔业方兴未艾,越来越多的渔民从传统捕捞业中抽身而出,投入“海上渔家乐”这一新行当。强蛟镇农业农村办公室主任邬翱宇告诉笔者,休闲渔船通过承包方式交给渔民经营,经营户每年上交一万元的管理费,管理费主要用于渔船保险和维修保养。目前,全镇休闲渔船数量已有60艘。

  借鉴农家乐的发展模式,“渔家乐”就是凑齐10位左右游客包船看海,体验拉网的快乐,捕获的海鲜被精心烹饪成一桌色香味俱全的“渔家宴”,透骨新鲜的特色船餐不仅让人大快朵颐,还能让游客享受亲自捕捞带来的成就感。

  “和过去捕鱼相比,做‘渔家乐’并不觉得辛苦。”尤福阳说,他主打业务是做船餐,一年大约能做120桌,营业额在18万元左右,“忙的时候,夫妻俩做不过来,业务还得分给其他船主”。

  今年35岁的王明明是强蛟休闲渔船船主中最年轻的一位。从捕鱼到从事“渔家乐”,王明明逐步适应了行业变化。他把船上生活拍成小视频、制作抖音,然后发到朋友圈,招徕生意,干得风生水起。“政府大力扶持休闲渔业这一新业态,在家门口就可挣到钱了。”对于目前的生意,王明明感到很满意。

  宁海湾游客服务中心办公室负责人林晓丹告诉笔者,每年5月至10月旅游是旺季,60艘休闲渔船供不应求,上下午连轴转,来来往往班班客满。

  因其特色鲜明,强蛟休闲“渔家乐”吸引了大批苏浙沪等地游客慕名而来。今年9月,强蛟游客接待中心和宁海湾农特产品展销中心投入运营。占地3000平方米的游客接待中心是由闲置已久的海港冷冻厂改造而成,既盘活了国有资产,又通过招商引进经营团队,解决了团队游客就餐难题。

  游客量的持续增长,为“渔家乐”带来了更多的客源,也不断提升着强蛟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据测算,今年强蛟镇游客人数可达到25万人次,旅游收入1580万元,分别比去年增长23%、35%。

  傍晚时分,碧波万顷的宁海湾,一艘艘休闲渔船紧挨着停靠在峡山码头,随波轻轻摇荡,煞是壮观。强蛟滨海特色旅游正呈现出全新活力。

渔家乐

  双轮驱动循环经济风生水起

  海洋旅游的兴起,为强蛟经济培育了新的增长极,也为这个半岛小镇注入了新的活力。但作为新兴产业,旅游经济还不足以撑起强蛟经济的一片天。

  “无工不富”,弹丸之地的强蛟也在谋求“强工”之道。

  “发挥滨海资源优势,融合海湾、海岸开发。”强蛟镇副镇长戴巧敏表示,利用得天独厚的临港优势,制造业和旅游业双轮驱动。

  借助宁海湾循环经济开发区被列入浙江省循环经济示范区的机会,强蛟深挖循环经济产业潜力,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

  沿着滨海主干道进入临港开发区,浙江国华宁海电厂、海螺水泥、北新建材、浙能脱硝催化剂、得力海纳节能等一批大型企业映入眼帘,入园企业30余家。

  戴巧敏告诉笔者,开发区内的许多企业“吃”的是废料,产出的是“黄金”,低污染、节约资源是一大特色。据介绍,派生出的工业循环项目把国华宁海电厂每年产生的86万吨粉煤灰、20万吨脱硫石膏、17万吨炉渣、上千吨蒸汽全部消耗掉,最终形成了“煤—电—粉煤灰—水泥”“煤—电—石膏—石膏板”“煤—电—粉煤灰—新型墙材”三条循环经济产业链。

  随着配套设施日趋完善,临港开发区发展下游建材产业,使循环经济得以延伸拓展。园区内规划建设总用地3080余亩的新型建材、住宅产业化和家居产业基地,重点引进石膏制品及砖瓦系列、板材系列、家具系列、新型屋面系列、装饰厨卫系列等生产企业。

  去年,宁海县洪基新型建材科技有限公司年产60万吨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项目建成投产。而在一年前,这里还是生存了31年的薛岙老砖窑厂。“关停、淘汰低效能、污染环境、浪费土地的小散企业,势在必行。”强蛟镇发展服务办主任陈伟盛说。

  投资2.2亿元的宁波嘉瀚环保建材开发有限公司,是全省生产规模最大的环保建材开发生产企业之一,填补了我市绿色环保节能新型墙体建筑材料的空白。这家公司落户强蛟,看中的就是这里日趋成熟的循环经济产业链。“生产线利用国华电厂工业废渣中的粉煤灰,配以砂、石灰、水泥、石膏等硅质钙质材料,制成一种轻质保温隔热的新型墙体建材。”公司负责人刘江介绍,公司去年实现产值1.27亿元,今年产值将翻一番,生产形势十分喜人。

  如今,在原先形成的三条循环经济产业链基础上,开发区还积极拓展“煤—电—蒸汽—集中供热—用热能企业”第四条循环经济产业链,开创了“以电养热”模式,矗立的高污染锅炉被淘汰。

  “集中供热将有效消耗电厂余热,同时降低企业单位产品的煤耗量。”戴巧敏说,开发区有18家企业设有燃煤锅炉,实施“以电养热”项目后,已经全面淘汰高污染锅炉,实现燃煤“近零消耗”。

  叶挺表示,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是经济社会发展大势所趋。从国华宁海电厂废弃物的再利用到脱硝催化剂等大项目的引进,一步步向前迈进,强蛟因地制宜,走出了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可持续、绿色发展之路。

乡村旅游

  记者手记

  最近几年,记者曾多次到强蛟镇采访,当地城镇面貌变化之大,用“脱胎换骨”来形容毫不为过。

  作为宁海县区域面积最小的半岛乡镇,强蛟的发展条件可以说是“先天不足”。如何用好山海资源,变劣势为优势?强蛟突出共建共享,大刀阔斧整治革新,把“绿水青山”的生态优势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发展优势。一个生态美好、风貌现代的半岛风情小镇正加速在象山港畔崛起。

  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振兴,不是一蹴而就,需要久久为功。让生态优先成为最坚守的责任,让绿色发展成为最执着的理念,强蛟的明天将更加美好。(孙吉晶)

  强蛟名片

  强蛟镇位于象山港尾端,属于典型的海洋半岛小镇,镇域面积69.45平方公里,其中海域35.79平方公里,陆域面积33.66平方公里,拥有12个大小岛屿,享有“东方普吉岛”“海上千岛湖”之美誉。

  全镇辖8个建制村和1个社区,总人口1.7万人。全镇共有党支部44个,党员820名。

  近年来,强蛟相继获得浙江省生态镇、浙江省“十大春意小镇”、两美浙江特色体验地等荣誉,镇区驻地峡山社区获评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强蛟是宁海县经济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乡镇之一,2018年全镇生产总值突破60亿元,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52亿元(含园区企业)。(孙吉晶整理)

编辑: 杜寅纠错:171964650@qq.com

念好绿色发展“山海经”——来自强蛟镇的一线调研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19-11-27 08:52:38

滨海风情街

  记者孙吉晶 宁海县委报道组蒋攀 通讯员吴立高文/摄

  沿象山港一带,分布着我市20多个乡镇。

  近年来,随着渔业资源的衰退、近海污染的加剧,“船多鱼少”的矛盾日益突出,渔业逐渐成为弱势产业。在这一大环境下,土地等资源相对稀缺的沿海乡镇面临发展的“十字路口”,产业转型势在必行。

  地处象山港尾的宁海强蛟镇是个典型的半岛小镇,海域面积大于陆域面积,陆域自然资源极其缺少。

  近年来,依托丰富的海洋自然资源和省循环经济示范区打造,强蛟“双轮驱动”,谋划“湾区经济”,走出了一条城乡融合发展的新路,成为宁海县最具活力的乡镇之一。

  “生态优先,念好绿色发展新的‘山海经’。”展望未来,强蛟镇党委书记叶挺信心满怀。

沿海码头

  全域整治打扫“房间”迎客来

  一幢幢蓝白相间的楼房,一条条洁净平整的村道,一处处富有特色的景观……穿行在强蛟镇区所在地峡山的大街小巷,整洁的环境、匠心独具的街头小品让人耳目一新,一股浓郁地中海风情半岛小镇的气息扑面而来。

  这是强蛟镇镇村联动,高标准打造富有海洋特色城镇带来的大变样。

  长期以来,受陆域面积少、人口多等因素制约,强蛟城乡面貌落后。特别是镇区基础设施薄弱,处于“镇不像镇,村不像村”的状况。

  而与陆域脏乱差环境形成反差的是宁海湾旖旎的海洋风光。强蛟拥有横山岛、中央山岛、白石山岛等12个大小岛屿,海域水色碧蓝,群岛披翠,鸥鹭翩跹。这让宁海湾赢得了华东地区最美蓝湾的美誉。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丰富的海洋资源,为当地发展海洋休闲旅游产业带来了不可多得的机遇。然而,落后的城镇面貌却成为强蛟打造滨海旅游目的地的“软肋”。

  在强蛟镇副镇长陈能统看来,城镇面貌不改变,休闲旅游产业难以成气候。“把‘房间’打扫干净了,迎接客人的到来。”他形象地说。

  2018年,强蛟迎来了创建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省级样板镇的契机。在小城镇整治中,强蛟采取“传统+现代”造景,力求美感。“两横五纵”主干道覆盖整个镇区;老宅中拆下来的铜板石铺成两公里长的特色滨海观景带;首次投用夜光式变色海景栏杆;完成海岸线环岛整治、白石山岛生态修复……项目投资之大,基础设施完善之多,创下建镇以来之最。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强蛟设立1000万元专项扶助资金,实施“九村百宿全景”乡村旅游工程,把全域景观美化、美丽乡村建设、农渔民增收与旅游业发展有机融合,打响“美丽振兴”攻坚战。去年年底,峡山成功跻身浙江省3A级景区村庄,并入选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

  “今年上蒲、骆家坑、薛上岙3个村又申报创建3A级景区村庄。力争3年内实现A级景区村庄全覆盖。”镇旅游发展办主任何和说。

  峡山渔家风情、薛上岙五彩渔村、骆家坑花海经济、加爵科摄影胜地,强蛟已形成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村落特色。

  拥有1879户近5000人口的峡山社区是一个典型的海边渔村,渔业生产曾是其主要经济来源。如今,整治后的优美环境为古渔村带来了更多游客与商机,鱼鲞、风鳗、牡蛎、海苔等海产品销售额超过1000万元,转产渔民人均年收入超过10万元。“村里计划将几十个明清到民国时期的老四合院进行整体规划,打造集历史记忆、文明传承于一体的现代滨海旅游渔村。”峡山社区党总支副书记何秀君说。

  依海而生,向海而兴。强蛟旅游“如鱼得水”,横山岛高端民宿、码头创意文化街区、长山岗花海露营基地等一批项目相继落户,宁海湾渔人风情节、半岛山地越野马拉松、摩托艇海岛拉力邀请赛等高规格活动和赛事应运而生。

晒水产品

  由渔转旅现实选择催生新业态

  眼下虽已是初冬时节,但游客看海、玩海的热情依然不减。一到周末,趁着天气晴好,上海、江苏等地的游客或随团或自驾来到强蛟镇,乘坐休闲渔船,吃船家餐,体验渔家风情,和大海来一次亲密接触。昔日冷清的强蛟码头人气满满,热闹非凡。

  这一切,年近六旬的强蛟峡山村渔民尤福阳看在眼里,乐在心里。

  老尤18岁开始参加工作,做了30多年渔民,没想到下半辈子转行吃上了“旅游饭”。

  2013年,尤福阳和妻子尤芬莲开上了编号为“33号”的休闲渔船,在强蛟近海一带从事“渔家乐”。当年,经过公开招标,强蛟第一批共推出了30艘休闲渔船,拉开了规范、有序发展海洋休闲旅游的大幕。

  由渔转旅,这是强蛟镇党委政府破解现实难题的一种“明智”选择。

  对我市的沿海渔区来说,这几年随着浙江渔场修复和“一打三整治”工作的持续推进,大量“三无”渔船被取缔,不少以捕鱼为生的渔民生计成了问题。就强蛟而言,全镇有141艘“三无”渔船面临被整治、取缔的境地,数量为宁海县最多。

  “祖祖辈辈以打鱼为生的渔民,出路在哪里?”强蛟镇副镇长余君说,发展休闲渔业,既契合宁海发展全域旅游的大方向,又发挥转产渔民一技之长解决了就业,稳定了社会,不失为一条理想的途径。

  随着休闲渔业方兴未艾,越来越多的渔民从传统捕捞业中抽身而出,投入“海上渔家乐”这一新行当。强蛟镇农业农村办公室主任邬翱宇告诉笔者,休闲渔船通过承包方式交给渔民经营,经营户每年上交一万元的管理费,管理费主要用于渔船保险和维修保养。目前,全镇休闲渔船数量已有60艘。

  借鉴农家乐的发展模式,“渔家乐”就是凑齐10位左右游客包船看海,体验拉网的快乐,捕获的海鲜被精心烹饪成一桌色香味俱全的“渔家宴”,透骨新鲜的特色船餐不仅让人大快朵颐,还能让游客享受亲自捕捞带来的成就感。

  “和过去捕鱼相比,做‘渔家乐’并不觉得辛苦。”尤福阳说,他主打业务是做船餐,一年大约能做120桌,营业额在18万元左右,“忙的时候,夫妻俩做不过来,业务还得分给其他船主”。

  今年35岁的王明明是强蛟休闲渔船船主中最年轻的一位。从捕鱼到从事“渔家乐”,王明明逐步适应了行业变化。他把船上生活拍成小视频、制作抖音,然后发到朋友圈,招徕生意,干得风生水起。“政府大力扶持休闲渔业这一新业态,在家门口就可挣到钱了。”对于目前的生意,王明明感到很满意。

  宁海湾游客服务中心办公室负责人林晓丹告诉笔者,每年5月至10月旅游是旺季,60艘休闲渔船供不应求,上下午连轴转,来来往往班班客满。

  因其特色鲜明,强蛟休闲“渔家乐”吸引了大批苏浙沪等地游客慕名而来。今年9月,强蛟游客接待中心和宁海湾农特产品展销中心投入运营。占地3000平方米的游客接待中心是由闲置已久的海港冷冻厂改造而成,既盘活了国有资产,又通过招商引进经营团队,解决了团队游客就餐难题。

  游客量的持续增长,为“渔家乐”带来了更多的客源,也不断提升着强蛟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据测算,今年强蛟镇游客人数可达到25万人次,旅游收入1580万元,分别比去年增长23%、35%。

  傍晚时分,碧波万顷的宁海湾,一艘艘休闲渔船紧挨着停靠在峡山码头,随波轻轻摇荡,煞是壮观。强蛟滨海特色旅游正呈现出全新活力。

渔家乐

  双轮驱动循环经济风生水起

  海洋旅游的兴起,为强蛟经济培育了新的增长极,也为这个半岛小镇注入了新的活力。但作为新兴产业,旅游经济还不足以撑起强蛟经济的一片天。

  “无工不富”,弹丸之地的强蛟也在谋求“强工”之道。

  “发挥滨海资源优势,融合海湾、海岸开发。”强蛟镇副镇长戴巧敏表示,利用得天独厚的临港优势,制造业和旅游业双轮驱动。

  借助宁海湾循环经济开发区被列入浙江省循环经济示范区的机会,强蛟深挖循环经济产业潜力,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

  沿着滨海主干道进入临港开发区,浙江国华宁海电厂、海螺水泥、北新建材、浙能脱硝催化剂、得力海纳节能等一批大型企业映入眼帘,入园企业30余家。

  戴巧敏告诉笔者,开发区内的许多企业“吃”的是废料,产出的是“黄金”,低污染、节约资源是一大特色。据介绍,派生出的工业循环项目把国华宁海电厂每年产生的86万吨粉煤灰、20万吨脱硫石膏、17万吨炉渣、上千吨蒸汽全部消耗掉,最终形成了“煤—电—粉煤灰—水泥”“煤—电—石膏—石膏板”“煤—电—粉煤灰—新型墙材”三条循环经济产业链。

  随着配套设施日趋完善,临港开发区发展下游建材产业,使循环经济得以延伸拓展。园区内规划建设总用地3080余亩的新型建材、住宅产业化和家居产业基地,重点引进石膏制品及砖瓦系列、板材系列、家具系列、新型屋面系列、装饰厨卫系列等生产企业。

  去年,宁海县洪基新型建材科技有限公司年产60万吨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项目建成投产。而在一年前,这里还是生存了31年的薛岙老砖窑厂。“关停、淘汰低效能、污染环境、浪费土地的小散企业,势在必行。”强蛟镇发展服务办主任陈伟盛说。

  投资2.2亿元的宁波嘉瀚环保建材开发有限公司,是全省生产规模最大的环保建材开发生产企业之一,填补了我市绿色环保节能新型墙体建筑材料的空白。这家公司落户强蛟,看中的就是这里日趋成熟的循环经济产业链。“生产线利用国华电厂工业废渣中的粉煤灰,配以砂、石灰、水泥、石膏等硅质钙质材料,制成一种轻质保温隔热的新型墙体建材。”公司负责人刘江介绍,公司去年实现产值1.27亿元,今年产值将翻一番,生产形势十分喜人。

  如今,在原先形成的三条循环经济产业链基础上,开发区还积极拓展“煤—电—蒸汽—集中供热—用热能企业”第四条循环经济产业链,开创了“以电养热”模式,矗立的高污染锅炉被淘汰。

  “集中供热将有效消耗电厂余热,同时降低企业单位产品的煤耗量。”戴巧敏说,开发区有18家企业设有燃煤锅炉,实施“以电养热”项目后,已经全面淘汰高污染锅炉,实现燃煤“近零消耗”。

  叶挺表示,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是经济社会发展大势所趋。从国华宁海电厂废弃物的再利用到脱硝催化剂等大项目的引进,一步步向前迈进,强蛟因地制宜,走出了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可持续、绿色发展之路。

乡村旅游

  记者手记

  最近几年,记者曾多次到强蛟镇采访,当地城镇面貌变化之大,用“脱胎换骨”来形容毫不为过。

  作为宁海县区域面积最小的半岛乡镇,强蛟的发展条件可以说是“先天不足”。如何用好山海资源,变劣势为优势?强蛟突出共建共享,大刀阔斧整治革新,把“绿水青山”的生态优势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发展优势。一个生态美好、风貌现代的半岛风情小镇正加速在象山港畔崛起。

  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振兴,不是一蹴而就,需要久久为功。让生态优先成为最坚守的责任,让绿色发展成为最执着的理念,强蛟的明天将更加美好。(孙吉晶)

  强蛟名片

  强蛟镇位于象山港尾端,属于典型的海洋半岛小镇,镇域面积69.45平方公里,其中海域35.79平方公里,陆域面积33.66平方公里,拥有12个大小岛屿,享有“东方普吉岛”“海上千岛湖”之美誉。

  全镇辖8个建制村和1个社区,总人口1.7万人。全镇共有党支部44个,党员820名。

  近年来,强蛟相继获得浙江省生态镇、浙江省“十大春意小镇”、两美浙江特色体验地等荣誉,镇区驻地峡山社区获评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强蛟是宁海县经济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乡镇之一,2018年全镇生产总值突破60亿元,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52亿元(含园区企业)。(孙吉晶整理)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杜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