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民生·城事
葛家村变形记①沉寂1200年 一鸣惊人成了“网红村”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19-12-09 19:58:00报料热线:81850000

  宁网编前语

  中国人民大学,国内著名高等学府; 

  葛家村,宁波下辖宁海县偏远的小山村。

  因为艺术,大学教授和村民们共同创造了一个奇迹——5个月改变一个村庄。

  村庄变得漂亮了,处处充满了艺术感,小景观、小造形令人目不暇接,游客络绎不绝; 

  村民变得文艺范了,个个成了能工巧匠,从图纸设计到施工造景样样精通,被称为“乡建艺术家”;

  村风变得和美了,时时散发向善向上的力量,以美化人,邻里和谐,其乐融融。

  ------

  葛家村悄然之变的故事,经甬派报道后,迅速引发国内媒体的广泛关注,新华社、人民网、中国青年报、学习强国、浙江日报等全国数十家媒体重点报道。

  葛家村,这个曾被当地人自嘲为无特点、无优势、无潜力的“三无”村庄,因此成为了“网红村”,一个村庄的命运从此改变。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系副教授丛志强是葛家村庄命运改变的“导师”,而村民们则是这场伟大变局的实践者,他们在短短5个月中,找到了一条艺术振兴乡村之路。

  (特别奉献MV《村里来了艺术家》

  今起,甬派、中国宁波网推出“以美化人兴乡村——探寻葛家村‘变形’背后的艺术力量”专题系列报道,图文、视频、访谈等多角度、全方位深度解析教授和村民如何发现美、创造美,以美为善、以美化人,用艺术改变命运,破解“干部干、村民看”“热闹一阵子、回到老样子”等困局,为中国乡村振兴贡献可复制的样本。

  记者 时晓竹

  在成为“网红村”后,沉寂了1200年的葛家村,一发不可收拾!

  几天前,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94个浙江省美丽乡村美育村(社区)试点单位,宁海县大佳何镇葛家村上榜。这次试点单位,全宁波仅7个。

  2019年,葛家村迎来“高光时刻”。

  半年间,葛家村接待的参观考察团超过150批次,最多一天接待16批,总人数超5万人次;被新华社、人民网、学习强国、中国青年报、浙江日报等全国数十家媒体重点报道,篇幅数以百计。

  此前很长时间,葛家村只是个“无名小辈”。

  这个藏在沿海群山之中的村庄,始建于唐末。2019年之前,这里只是一个发展滞后的村落,经济、文化、资源等方方面面,乏善可陈。

丛志强(左四)和村民们一起讨论设计方案

  直到今年4月,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丛志强团队的一场“艺术振兴乡村”试验,改变了葛家村。

  丛志强团队是宁海县委、县政府请来的。

  “这几年,宁海的乡村已经变样,但是村民精神生活还很贫乏,村子缺少情调,品质品味不够,不浪漫。”宁海县委副书记李贵军说。

  他一直在思考,如何提升村庄品位,“把乡村内在的美和文化挖掘出来”,从洁化、美化向艺术化转变,推动农村更深层次的变革。

  “以美化人。”李贵军把希望寄托于艺术,“艺术能带来美,能打开了人的心灵之美,让美好的东西呈现出来。”

  他和丛志强一拍即合。

  丛志强所在的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艺乡建团队在全国多地开展乡村设计,实践经验丰富。不过,艺乡建团队过去主要是给乡村做规划、设计,村民参与度比较低。

  “‘干部干,村民看’现象普遍,村民主体意识不高。”丛志强坦言。

  这一次,丛志强想让村民成为主角,通过设计和艺术,激发村民的内生动力,解决乡村振兴过程中村民主体意识不足问题。

  这次公益性的实验能否成功,他们心里没底,于是约定:成功了,就对外说。失败了,就当什么也没做。

  就这样,丛志强一路向南,带着3名研究生从北京来到葛家村。

  然而,葛家村的第一堂课却让丛志强差点打道回府——

  一开始,丛志强想带着村民一起干,给村民先讲讲设计和艺术。但准备好的讲座,1600多人的村庄,只来了26人

  更尴尬的是,来的26个人,没听多久就坐不住了。“像在菜场一样打电话,还不能说他。讲了一个多小时,有村民就跑了。”

  “光讲不行,那就做给你们看”。

  丢开PPT,丛志强决定为村民建一把公共座椅。几个50多岁的村民,重操垒石头这门丢了几十年的手艺,和丛志强一起在村里人气最旺的地方,用村里的石头、毛竹建起一把“人”字形座椅。

  (“人大椅”成了葛家村的标志之一)

  椅子刚做完,人们就挤着往上坐——这是村子里公共场合的第一把椅子。它让村民渐渐相信,这个教授“不是来骗人的”。

  丛志强趁热打铁,将村里一条约两百米的“脏乱差”的小巷,拿来设计改造。

  他叫上村民,就地取材,溪坑里的石头、山上的毛竹、废弃的瓦片、不用的旧衣服等等,“都是村里就有的,不用花钱”。

  一堆破衣服,缝缝剪剪,贴上墙变成艺术品;一个个竹筒,涂上油漆挂上树,就成了风铃;一个垃圾堆,清除干净,铺上石子,栽棵树成了枯山水……就这样,一条环境最差的小巷,像变了魔术一样,变美了。

  原来这就是艺术?高大上的艺术,竟然触手可及!

  村民们的热情被点燃,参加人越来越多。从最初的26人,到一期工程增加到46人,二期工程时参加人数达130多人,年龄最大的82岁,最小的10岁,平均年龄60岁左右。

  这次改造只用了12天,包括10户村民庭院、8个景点,葛家村总共只花了5万多元。

(一个卫生死角,清除了垃圾,铺上石子,栽棵树成了枯山水)

  小巷改造后,师生们走了。但是,村民们的设计和艺术细胞被激活了,他们成了一个个带不走的“乡建艺术家”——

  村民葛诗富在村委会边上,花费不到3000元,设计搭建了一座竹亭,让许多参观的设计师惊叹不已。

  村民叶仙绒受丛教授启发,把原来当做废品的各种老物件、儿孙们的书法作品进行陈设,办起了“仙绒美术馆”。

  村民袁小仙关掉早点店,搬出多年不用的缝纫机,做起各种毛绒玩具。丈夫也受到感染,用毛竹编制出各种手工艺术品。

  ……

  大量村民自己动手,设计庭院。走在葛家村,小设计、小点缀,随处可见。

  经过四月份和七八月份两期改造工程后,葛家村的共享空间多达40个,文创品有200多个,处处彰显“文艺范”。

(村民自建的竹亭)

  让人“想不到”的是,越来越多的人敞开心扉,越来越多的隔阂被弥合。

  村里有一处涉及8户人家的院子,废弃多年,一直是卫生死角。经商量,8户人家一致赞成,将院子改成公园,还起了个雅致的名称——玉兰王院。

  百米开外另一个废弃棚屋,产权分属4家人,年久失修,破败不堪。经过四家人同意,现在成了村里的共享空间,名为“四君子院”。

  这些改变,让驻葛家村第一书记王荣恩喜上眉梢。

  “以前,村里的事村民不太关心。”王荣恩说,丛教授来了后,改变的不只是村貌,更是民心。“现在明显感觉,村子上上下下干劲足了,团结了,村里人的笑容也多了。”

  村庄美了,村民和谐了,发展的势头势不可挡——借势谋划乡村旅游,葛家村一家家民宿开了起来,一些景点也在建设中。

  王荣恩说,除了入选省美丽乡村美育村试点,上月底入选2020年度浙江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此外,国家3A级景区评选也进入尾声。对素来无人问津的葛家村来说,这是破天荒的大事。

(仙绒美术馆)

  今年8月22日,中国人民大学——葛家村融合设计展开展。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郑水泉来到葛家村,对丛志强和葛家村的故事赞不绝口。

  “丛教授团队的理念和实践,顺应了村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郑水泉说,通过艺术推动乡村振兴,是乡村振兴一条非常好的路子。

  “让村民发现美,创造美,以美为善,以美化人,这是乡村振兴路径的一大创新!”国家艺术基金项目负责人、东华大学服装与设计学院教授陈庆军说。

编辑: 郭静纠错:171964650@qq.com

葛家村变形记①沉寂1200年 一鸣惊人成了“网红村”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19-12-09 19:58:00

  宁网编前语

  中国人民大学,国内著名高等学府; 

  葛家村,宁波下辖宁海县偏远的小山村。

  因为艺术,大学教授和村民们共同创造了一个奇迹——5个月改变一个村庄。

  村庄变得漂亮了,处处充满了艺术感,小景观、小造形令人目不暇接,游客络绎不绝; 

  村民变得文艺范了,个个成了能工巧匠,从图纸设计到施工造景样样精通,被称为“乡建艺术家”;

  村风变得和美了,时时散发向善向上的力量,以美化人,邻里和谐,其乐融融。

  ------

  葛家村悄然之变的故事,经甬派报道后,迅速引发国内媒体的广泛关注,新华社、人民网、中国青年报、学习强国、浙江日报等全国数十家媒体重点报道。

  葛家村,这个曾被当地人自嘲为无特点、无优势、无潜力的“三无”村庄,因此成为了“网红村”,一个村庄的命运从此改变。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系副教授丛志强是葛家村庄命运改变的“导师”,而村民们则是这场伟大变局的实践者,他们在短短5个月中,找到了一条艺术振兴乡村之路。

  (特别奉献MV《村里来了艺术家》

  今起,甬派、中国宁波网推出“以美化人兴乡村——探寻葛家村‘变形’背后的艺术力量”专题系列报道,图文、视频、访谈等多角度、全方位深度解析教授和村民如何发现美、创造美,以美为善、以美化人,用艺术改变命运,破解“干部干、村民看”“热闹一阵子、回到老样子”等困局,为中国乡村振兴贡献可复制的样本。

  记者 时晓竹

  在成为“网红村”后,沉寂了1200年的葛家村,一发不可收拾!

  几天前,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94个浙江省美丽乡村美育村(社区)试点单位,宁海县大佳何镇葛家村上榜。这次试点单位,全宁波仅7个。

  2019年,葛家村迎来“高光时刻”。

  半年间,葛家村接待的参观考察团超过150批次,最多一天接待16批,总人数超5万人次;被新华社、人民网、学习强国、中国青年报、浙江日报等全国数十家媒体重点报道,篇幅数以百计。

  此前很长时间,葛家村只是个“无名小辈”。

  这个藏在沿海群山之中的村庄,始建于唐末。2019年之前,这里只是一个发展滞后的村落,经济、文化、资源等方方面面,乏善可陈。

丛志强(左四)和村民们一起讨论设计方案

  直到今年4月,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丛志强团队的一场“艺术振兴乡村”试验,改变了葛家村。

  丛志强团队是宁海县委、县政府请来的。

  “这几年,宁海的乡村已经变样,但是村民精神生活还很贫乏,村子缺少情调,品质品味不够,不浪漫。”宁海县委副书记李贵军说。

  他一直在思考,如何提升村庄品位,“把乡村内在的美和文化挖掘出来”,从洁化、美化向艺术化转变,推动农村更深层次的变革。

  “以美化人。”李贵军把希望寄托于艺术,“艺术能带来美,能打开了人的心灵之美,让美好的东西呈现出来。”

  他和丛志强一拍即合。

  丛志强所在的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艺乡建团队在全国多地开展乡村设计,实践经验丰富。不过,艺乡建团队过去主要是给乡村做规划、设计,村民参与度比较低。

  “‘干部干,村民看’现象普遍,村民主体意识不高。”丛志强坦言。

  这一次,丛志强想让村民成为主角,通过设计和艺术,激发村民的内生动力,解决乡村振兴过程中村民主体意识不足问题。

  这次公益性的实验能否成功,他们心里没底,于是约定:成功了,就对外说。失败了,就当什么也没做。

  就这样,丛志强一路向南,带着3名研究生从北京来到葛家村。

  然而,葛家村的第一堂课却让丛志强差点打道回府——

  一开始,丛志强想带着村民一起干,给村民先讲讲设计和艺术。但准备好的讲座,1600多人的村庄,只来了26人

  更尴尬的是,来的26个人,没听多久就坐不住了。“像在菜场一样打电话,还不能说他。讲了一个多小时,有村民就跑了。”

  “光讲不行,那就做给你们看”。

  丢开PPT,丛志强决定为村民建一把公共座椅。几个50多岁的村民,重操垒石头这门丢了几十年的手艺,和丛志强一起在村里人气最旺的地方,用村里的石头、毛竹建起一把“人”字形座椅。

  (“人大椅”成了葛家村的标志之一)

  椅子刚做完,人们就挤着往上坐——这是村子里公共场合的第一把椅子。它让村民渐渐相信,这个教授“不是来骗人的”。

  丛志强趁热打铁,将村里一条约两百米的“脏乱差”的小巷,拿来设计改造。

  他叫上村民,就地取材,溪坑里的石头、山上的毛竹、废弃的瓦片、不用的旧衣服等等,“都是村里就有的,不用花钱”。

  一堆破衣服,缝缝剪剪,贴上墙变成艺术品;一个个竹筒,涂上油漆挂上树,就成了风铃;一个垃圾堆,清除干净,铺上石子,栽棵树成了枯山水……就这样,一条环境最差的小巷,像变了魔术一样,变美了。

  原来这就是艺术?高大上的艺术,竟然触手可及!

  村民们的热情被点燃,参加人越来越多。从最初的26人,到一期工程增加到46人,二期工程时参加人数达130多人,年龄最大的82岁,最小的10岁,平均年龄60岁左右。

  这次改造只用了12天,包括10户村民庭院、8个景点,葛家村总共只花了5万多元。

(一个卫生死角,清除了垃圾,铺上石子,栽棵树成了枯山水)

  小巷改造后,师生们走了。但是,村民们的设计和艺术细胞被激活了,他们成了一个个带不走的“乡建艺术家”——

  村民葛诗富在村委会边上,花费不到3000元,设计搭建了一座竹亭,让许多参观的设计师惊叹不已。

  村民叶仙绒受丛教授启发,把原来当做废品的各种老物件、儿孙们的书法作品进行陈设,办起了“仙绒美术馆”。

  村民袁小仙关掉早点店,搬出多年不用的缝纫机,做起各种毛绒玩具。丈夫也受到感染,用毛竹编制出各种手工艺术品。

  ……

  大量村民自己动手,设计庭院。走在葛家村,小设计、小点缀,随处可见。

  经过四月份和七八月份两期改造工程后,葛家村的共享空间多达40个,文创品有200多个,处处彰显“文艺范”。

(村民自建的竹亭)

  让人“想不到”的是,越来越多的人敞开心扉,越来越多的隔阂被弥合。

  村里有一处涉及8户人家的院子,废弃多年,一直是卫生死角。经商量,8户人家一致赞成,将院子改成公园,还起了个雅致的名称——玉兰王院。

  百米开外另一个废弃棚屋,产权分属4家人,年久失修,破败不堪。经过四家人同意,现在成了村里的共享空间,名为“四君子院”。

  这些改变,让驻葛家村第一书记王荣恩喜上眉梢。

  “以前,村里的事村民不太关心。”王荣恩说,丛教授来了后,改变的不只是村貌,更是民心。“现在明显感觉,村子上上下下干劲足了,团结了,村里人的笑容也多了。”

  村庄美了,村民和谐了,发展的势头势不可挡——借势谋划乡村旅游,葛家村一家家民宿开了起来,一些景点也在建设中。

  王荣恩说,除了入选省美丽乡村美育村试点,上月底入选2020年度浙江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此外,国家3A级景区评选也进入尾声。对素来无人问津的葛家村来说,这是破天荒的大事。

(仙绒美术馆)

  今年8月22日,中国人民大学——葛家村融合设计展开展。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郑水泉来到葛家村,对丛志强和葛家村的故事赞不绝口。

  “丛教授团队的理念和实践,顺应了村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郑水泉说,通过艺术推动乡村振兴,是乡村振兴一条非常好的路子。

  “让村民发现美,创造美,以美为善,以美化人,这是乡村振兴路径的一大创新!”国家艺术基金项目负责人、东华大学服装与设计学院教授陈庆军说。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郭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