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文化·体育
以古法酿制贡酒的宁波人悟出水的“软硬”奥秘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19-12-21 07:46:00报料热线:81850000

  李召宝与儿子一起研究酿酒古法技艺。

  冬酿的晚稻糯米。

  在江南地区,“冬酿”一般指的是糯米酒(也称糯米黄酒),老底子“冬酿”是一件充满仪式感的大事,家家户户会用新割的晚稻糯米酿酒,酒成之时便近年关,故冬酿酒也被称为“年酒”。

  宁波古称明州,明州物产富饶,酒香氤氲,在源远流长的中国酒文化史上,宁波酒曾有过辉煌的历史:据考证,距今约五千年的余姚河姆渡人已有了饮酒活动。唐代明州城酒师王可交“所酿之酒,世间不及”,明州酒自唐宋以来成为“岁岁进奉”的贡品。

  然而上世纪70年代后,随着国内酿酒企业追求速度与产量,以麦曲、根酶菌等发酵取代传统的白药发酵,以铁桶大罐发酵取代缸埕露天堆集发酵,仿学现代化的绍兴酒工艺,宁波酒逐渐失去了“老底子的味道”。

  在宁波,有这么一位农村“奇人”。他潜心钻研、传承宁波酒的古法技艺20余年,终于破解出美酒传世的神奇“密码”,初中毕业的他却在全国刊物上发表了《中国酿酒史考新论》《中华第一酒探源》等20余篇学术论文。

  他还是典型的实干派,说干说干,研制出的宁波冰糯酒澄黄透亮,口感浓郁香醇,与史料记述的中华第一酒——酎酒高度相似。去年又研制出“活化神酎酒”,受到全国业界大伽的刮目相看。

  冬酿季节,记者辗转来到海曙区洞桥镇王家桥村的一家老酒坊,采访了这位农村“奇人”。

  酒有生命,白药技艺是关键

  1966年出生的李召宝是洞桥人,个头中等,健谈好客。李召宝最初从事农业育种工作,因善饮结缘酒文化研究后一发不可收拾,以致到了痴迷的地步。

  在酒坊里,记者见到两长溜的酿酒大缸,颗粒饱满的新糯米浸泡在泉水里,老师傅用“白药”拌匀发酵,开耙降温——所有流程全部用古法配制酿造。

  “酒是有生命的,好的酿造需要让酒自然地成长、成熟。”李召宝告诉记者,手工酿酒难度大、周期长、成本高。机械设备酿造发酵期只需15天左右,而手工酿酒发酵期约50余天。但他认为,手工酿造的酒与现代化大罐快速发酵的酒有区别,为了酒的品质,李召宝宁愿选择低产的手工酿造。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研究,李召宝总结出“奉糯、它山泉、白药”是历史上宁波酒至尊品质的三大法宝,其中“奉糯”是原产于奉化平原的优良糯米,粒大圆润;“它山泉”是指它山堰下游的水源,自古为宁波人酿酒首选;而“白药”技艺最为关键,其重要性好比汽车里的发动机,可惜好的白药已极为稀缺。

  李召宝告诉记者,宁波酒之所以成为贡品,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宁波酒掌握了“白药”的独门核心技术。即使现在声名显赫的绍兴酒,当年酿酒的核心技术也靠宁波提供,直至民国时期“绍兴产酒虽多,其药皆购自甬坊”(据《鄞县通志·博物志》)。“白药”是用上等白籼米、酒曲、辣蓼干草粉末及辣蓼草浸出液混合发酵制成。

  为了寻找地道的白药菌种,李召宝曾10多次深入四明山腹地调研,翻看一家家酿户的酒缸,从零星残存于民间的自酿中发掘线索。他还发现,“白药”中用到的辣蓼有多个品种,其中叶片带毛的“尖叶旱辣蓼”品种最为正宗,药力最大。

  酒缸里的酒醪在制作过程中会升温产生发酵声,“当酿酒房里几十个酒缸同时发酵,那声音连成一片,像春雨的沙沙声,酒房里暖暖的,飘着酒香,那感觉妙不可言。”李召宝的夫人徐群英是嘉兴人,多年的酿酒生活让她爱上了这一行业,她向记者如数家珍。

  悟出水的“软硬”奥秘

  1993年,时年27岁的李召宝做了一件“出格”的事——注册创建了当地第一家民办科研机构——鄞县现代农业合作研究所。研究所开设了“100%纯粮宁波千年贡酒酿造技艺挖掘与传承”的课题,曾多次选送黑米、香米、糯米等数十个品种参加国家航天卫星育种实验,培育“奉糯”酿酒专用米等良种。

  经过不断的对比试验,李召宝还发现了一个重大问题:什么样的水是酿酒的“香泉”?

  绍兴黄酒之美离不开鉴湖水,故有“黄酒出鉴水”之誉。关键在于鉴湖水钼、锶的含量较高,这些微量元素与酒内蛋白质相互作用,产生了大量氨基酸,使酒味愈加醇厚。

  据光绪《鄞县志·物产》记载,“它山泉可酿,今市中出沽,多以它泉酒为名”。宁波古籍中提到的“软水之头、硬水之末”的它山泉,据记载在野猫洞江口的沙子潭,也就是现在的洞桥镇沙港村与王家桥村之间,位于它山堰下游5公里处的南塘河中,此处一直到清代、民国时仍被视为最佳酿酒之水,下游的酿酒作坊常常撑船来此装水。

  李召宝说,它山泉流经之处确有神奇之处:在它山堰的上游是“中国贝母之乡”,而下游洞桥镇是“八戒”西瓜产地,这些特产都有赖于它山泉水的滋养。正是对水质认识的不断加深,老李的酒坊多次迁址,最终选址在沙子潭边上的王家桥村,取水全部来自它山泉。

  千年贡酒风华再现

  初中毕业后,李召宝一直没有离开过家乡洞桥镇,多年的创业历练与文化行旅让他具备了“文化研究人”的气质。他坦言,作为宁波贡酒的首席研究员,他的使命是通过不懈的努力,传承千年贡酒技艺,重现宁波酒绝代风华。他儿子李思远大学毕业后回乡创业,与父亲一道从事与酒相关的事业。

  据史载,北宋时,明州产的“双鱼酒”因品质最佳而被选作贡酒,一次皇帝品饮明州双鱼贡酒时,见杯中晃动的酒液尤如金色的波浪,赐名为“明州金波”。南宋时,明州史氏为相百余年,相府建于月湖,月湖船宴极为兴盛,时月湖有三岛七屿,号“十洲胜景”,船宴上的明州贡酒遂得十洲春之名,传颂甚广。

  李召宝发现,被称为“中华第一酒”的酎酒也与宁波极有渊源,日本清酒、韩国米酒等曾受到宁波酿酒古法的重大影响。他首次提出的“宁波是中国黄酒发源地”观点曾引起学术界的轩然大波。

  经过十几年的苦心研究,与历史记载基本相符的“天子酎”酒问世,李召宝将之命名为“明州冰糯”。他携此酒参加了2007年中国黄酒国际化高峰论坛,当“明州冰糯”在宴席亮相后,惊到了不少业内大佬。古越龙山的胡总专门过来与他交换名片,称“想不到宁波还有这种好酒”;百岁高龄的中国酿酒泰斗秦含章先生宴后特邀李召宝小叙,原约定只谈十几分钟,没想到愉快的交谈持续了一个多小时。2008年,“冰糯酒”被评为中国特产,为宁波市至今唯一的国家级特产酒品;2012年,该酒与“古越龙山”“塔牌”黄酒一起获评“浙江省最佳城市名品”。

  采访当晚,李召宝陪同记者夜探了洞桥的千年古桥百梁桥、惠明桥和洞桥。他说,古小溪镇(今鄞江镇和洞桥镇一部分)是唐时设明州府的州府所在,曾富甲浙东,驿道纵横,酒坊众多,酒文化繁盛。

  “小小茅台镇成为中国白酒的高地,国粹黄酒成了绍兴的名片,而洞桥有奉糯、它山泉,曾有历史上的贡酒辉煌,能否复兴成为宁波酒的‘圣地’值得思考!”

  在千年古廊桥的夜色中,李召宝将目光投向远方。

  宁波晚报 记者周晖文/摄

编辑: 崔燕纠错:171964650@qq.com

以古法酿制贡酒的宁波人悟出水的“软硬”奥秘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19-12-21 07:46:00

  李召宝与儿子一起研究酿酒古法技艺。

  冬酿的晚稻糯米。

  在江南地区,“冬酿”一般指的是糯米酒(也称糯米黄酒),老底子“冬酿”是一件充满仪式感的大事,家家户户会用新割的晚稻糯米酿酒,酒成之时便近年关,故冬酿酒也被称为“年酒”。

  宁波古称明州,明州物产富饶,酒香氤氲,在源远流长的中国酒文化史上,宁波酒曾有过辉煌的历史:据考证,距今约五千年的余姚河姆渡人已有了饮酒活动。唐代明州城酒师王可交“所酿之酒,世间不及”,明州酒自唐宋以来成为“岁岁进奉”的贡品。

  然而上世纪70年代后,随着国内酿酒企业追求速度与产量,以麦曲、根酶菌等发酵取代传统的白药发酵,以铁桶大罐发酵取代缸埕露天堆集发酵,仿学现代化的绍兴酒工艺,宁波酒逐渐失去了“老底子的味道”。

  在宁波,有这么一位农村“奇人”。他潜心钻研、传承宁波酒的古法技艺20余年,终于破解出美酒传世的神奇“密码”,初中毕业的他却在全国刊物上发表了《中国酿酒史考新论》《中华第一酒探源》等20余篇学术论文。

  他还是典型的实干派,说干说干,研制出的宁波冰糯酒澄黄透亮,口感浓郁香醇,与史料记述的中华第一酒——酎酒高度相似。去年又研制出“活化神酎酒”,受到全国业界大伽的刮目相看。

  冬酿季节,记者辗转来到海曙区洞桥镇王家桥村的一家老酒坊,采访了这位农村“奇人”。

  酒有生命,白药技艺是关键

  1966年出生的李召宝是洞桥人,个头中等,健谈好客。李召宝最初从事农业育种工作,因善饮结缘酒文化研究后一发不可收拾,以致到了痴迷的地步。

  在酒坊里,记者见到两长溜的酿酒大缸,颗粒饱满的新糯米浸泡在泉水里,老师傅用“白药”拌匀发酵,开耙降温——所有流程全部用古法配制酿造。

  “酒是有生命的,好的酿造需要让酒自然地成长、成熟。”李召宝告诉记者,手工酿酒难度大、周期长、成本高。机械设备酿造发酵期只需15天左右,而手工酿酒发酵期约50余天。但他认为,手工酿造的酒与现代化大罐快速发酵的酒有区别,为了酒的品质,李召宝宁愿选择低产的手工酿造。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研究,李召宝总结出“奉糯、它山泉、白药”是历史上宁波酒至尊品质的三大法宝,其中“奉糯”是原产于奉化平原的优良糯米,粒大圆润;“它山泉”是指它山堰下游的水源,自古为宁波人酿酒首选;而“白药”技艺最为关键,其重要性好比汽车里的发动机,可惜好的白药已极为稀缺。

  李召宝告诉记者,宁波酒之所以成为贡品,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宁波酒掌握了“白药”的独门核心技术。即使现在声名显赫的绍兴酒,当年酿酒的核心技术也靠宁波提供,直至民国时期“绍兴产酒虽多,其药皆购自甬坊”(据《鄞县通志·博物志》)。“白药”是用上等白籼米、酒曲、辣蓼干草粉末及辣蓼草浸出液混合发酵制成。

  为了寻找地道的白药菌种,李召宝曾10多次深入四明山腹地调研,翻看一家家酿户的酒缸,从零星残存于民间的自酿中发掘线索。他还发现,“白药”中用到的辣蓼有多个品种,其中叶片带毛的“尖叶旱辣蓼”品种最为正宗,药力最大。

  酒缸里的酒醪在制作过程中会升温产生发酵声,“当酿酒房里几十个酒缸同时发酵,那声音连成一片,像春雨的沙沙声,酒房里暖暖的,飘着酒香,那感觉妙不可言。”李召宝的夫人徐群英是嘉兴人,多年的酿酒生活让她爱上了这一行业,她向记者如数家珍。

  悟出水的“软硬”奥秘

  1993年,时年27岁的李召宝做了一件“出格”的事——注册创建了当地第一家民办科研机构——鄞县现代农业合作研究所。研究所开设了“100%纯粮宁波千年贡酒酿造技艺挖掘与传承”的课题,曾多次选送黑米、香米、糯米等数十个品种参加国家航天卫星育种实验,培育“奉糯”酿酒专用米等良种。

  经过不断的对比试验,李召宝还发现了一个重大问题:什么样的水是酿酒的“香泉”?

  绍兴黄酒之美离不开鉴湖水,故有“黄酒出鉴水”之誉。关键在于鉴湖水钼、锶的含量较高,这些微量元素与酒内蛋白质相互作用,产生了大量氨基酸,使酒味愈加醇厚。

  据光绪《鄞县志·物产》记载,“它山泉可酿,今市中出沽,多以它泉酒为名”。宁波古籍中提到的“软水之头、硬水之末”的它山泉,据记载在野猫洞江口的沙子潭,也就是现在的洞桥镇沙港村与王家桥村之间,位于它山堰下游5公里处的南塘河中,此处一直到清代、民国时仍被视为最佳酿酒之水,下游的酿酒作坊常常撑船来此装水。

  李召宝说,它山泉流经之处确有神奇之处:在它山堰的上游是“中国贝母之乡”,而下游洞桥镇是“八戒”西瓜产地,这些特产都有赖于它山泉水的滋养。正是对水质认识的不断加深,老李的酒坊多次迁址,最终选址在沙子潭边上的王家桥村,取水全部来自它山泉。

  千年贡酒风华再现

  初中毕业后,李召宝一直没有离开过家乡洞桥镇,多年的创业历练与文化行旅让他具备了“文化研究人”的气质。他坦言,作为宁波贡酒的首席研究员,他的使命是通过不懈的努力,传承千年贡酒技艺,重现宁波酒绝代风华。他儿子李思远大学毕业后回乡创业,与父亲一道从事与酒相关的事业。

  据史载,北宋时,明州产的“双鱼酒”因品质最佳而被选作贡酒,一次皇帝品饮明州双鱼贡酒时,见杯中晃动的酒液尤如金色的波浪,赐名为“明州金波”。南宋时,明州史氏为相百余年,相府建于月湖,月湖船宴极为兴盛,时月湖有三岛七屿,号“十洲胜景”,船宴上的明州贡酒遂得十洲春之名,传颂甚广。

  李召宝发现,被称为“中华第一酒”的酎酒也与宁波极有渊源,日本清酒、韩国米酒等曾受到宁波酿酒古法的重大影响。他首次提出的“宁波是中国黄酒发源地”观点曾引起学术界的轩然大波。

  经过十几年的苦心研究,与历史记载基本相符的“天子酎”酒问世,李召宝将之命名为“明州冰糯”。他携此酒参加了2007年中国黄酒国际化高峰论坛,当“明州冰糯”在宴席亮相后,惊到了不少业内大佬。古越龙山的胡总专门过来与他交换名片,称“想不到宁波还有这种好酒”;百岁高龄的中国酿酒泰斗秦含章先生宴后特邀李召宝小叙,原约定只谈十几分钟,没想到愉快的交谈持续了一个多小时。2008年,“冰糯酒”被评为中国特产,为宁波市至今唯一的国家级特产酒品;2012年,该酒与“古越龙山”“塔牌”黄酒一起获评“浙江省最佳城市名品”。

  采访当晚,李召宝陪同记者夜探了洞桥的千年古桥百梁桥、惠明桥和洞桥。他说,古小溪镇(今鄞江镇和洞桥镇一部分)是唐时设明州府的州府所在,曾富甲浙东,驿道纵横,酒坊众多,酒文化繁盛。

  “小小茅台镇成为中国白酒的高地,国粹黄酒成了绍兴的名片,而洞桥有奉糯、它山泉,曾有历史上的贡酒辉煌,能否复兴成为宁波酒的‘圣地’值得思考!”

  在千年古廊桥的夜色中,李召宝将目光投向远方。

  宁波晚报 记者周晖文/摄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崔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