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时政·经济
宁波用大数据探索社会治理新模式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20-03-15 07:17:30报料热线:81850000

【专题】宁波打赢防疫阻击战发展总体战

  突如其来的疫情,隔断了人与人的身体接触,却未阻挡数据的流动。危机之下,日益成熟的大数据应用,成为社会治理的一剂“良药”。

  从划分疫情风险的“五色图”,到精准把握个人健康状况和行动轨迹的“甬行码”,再到政企联动搭建起一个个信息录入平台……自疫情发生以来,一个由各行各业信息汇集而成的数据网络在甬城大地悄然铺开,看似隐形,实为硬核。

  当前,疫情防控依旧容不得半点松懈,大数据如何持续发挥作用?还有哪些社会治理场景可以搭上大数据的“快车”?经历了疫情磨砺,城市数字经济发展是否能再“点一把火”?

  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快发展的当下,我们期待着,宁波能化危为机、逆势前行,用大数据书写社会治理新篇章。

  跨部门的大数据汇集让“最多跑一次”改革水到渠成(资料图片)。(殷聪摄)

  相知相识的大数据应用

  还在用表格为社区和村庄进行疫情登记吗?还在为办理进出社区的证件而烦恼吗?在宁波,这一系列问题已经被一枚小小的“甬行码”巧妙破解。

  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控制病毒源头是治本之策,防止病毒传播是关键之举。一人一档的健康码,就是从源头和传播两个方向构筑起防线。

  这枚“甬行码”,根据重点区域疫情风险、申请人到访疫情地区的情况、申请人与密切接触人员的接触状况等空间、时间、人际关系维度,分别赋予红、黄、绿三色二维码。

  显示“绿码”者可直接通行,显示“黄码”和“红码”者需接受相应隔离措施。经申请者手机扫描、填报等简单几步,就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将申请者个人健康状况、行动轨迹等信息汇入“云”中,让防疫指挥部第一时间掌握全面、实时的信息。

  简单地说,这枚码高效地管住了重点人群,放开了健康人群。

  “现在的新技术,真是不得了。通过‘甬行码’,写满文字的登记表不见了,繁琐的登记程序也没有了。我们每天只需要检查出入人员的手机,确认为绿色即可放行。”高新区某社区的安保人员小崔告诉记者,自从“甬行码”推出后,业主的抱怨明显少了,他们的工作也轻松了许多。

  小小的“甬行码”已成为市民出行的重要凭证。出入小区,乘坐公共交通,随手点开“甬行码”已成为不少市民的习惯。

  据初步统计,截至目前,全市已发放“甬行码”逾1000万个,纸质“甬行证”180万张——这意味着,绝大部分在甬居民已经被纳入这一管理系统,为全市联防联控机制的有效运转夯实了基础。

  2月5日,很多市民在社交媒体上看到一名宁波男子在菜市场感染病毒的消息。如何确定感染的具体时间段和场所?该男子是怎么被感染的?感染者与哪些人有过密切接触?面对重重疑窦,我市公安部门和疾控部门联手,依托大数据、云计算技术进行排查,获知该男子曾与一名感染者同在一个摊位买菜,有过短时间的近距离接触,且未做好防范措施。很快,蛛丝马迹“串珠成链”,26名密切接触者的信息与行动轨迹得到真实还原,有关部门得以第一时间采取措施。

  插上大数据的“翅膀”,让我们有了与病毒“赛跑”的底气。在此次疫情防控中,类似的案例不胜枚举。

  在象山,健康返象和有序复工管理系统的出现,让政府部门可以实时分析人流方向,为疫情防控作出精准决策,保障员工平安返工,企业顺利复产;

  在朋友圈,市民依托新冠肺炎实时动态地图可以清晰地看到各区域确诊病例的数量、位置、疫情趋势等情况,从而主动防范风险,远离危险区域;

  ……

  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我们似乎看不见“敌人”,但通过大数据,我们已把战场形势看得清清楚楚。

  第六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宁波全网云医疗科技公司工作人员在展示远程诊疗的应用。(殷聪 摄)

  大有可为的发展空间

  疫情防控期间,大数据展示的身手让市民更加深刻地领略了大数据爆发的能量。但其实,大数据的潜力远非如此。

  路灯可根据天气情况实时调整亮度,节能又方便;垃圾桶会自动给清运员发送短信,“喊”他们运走即将装满的垃圾……借助大数据、云计算以及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这些大数据的应用场景已逐渐变为现实。

  “伴随着数字科技的不断发展,社会治理数字化已是大势所趋。”市大数据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事实上,宁波政府数字化转型已按下快进键。去年8月,《宁波市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推进政府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计划》正式发布,通过构建“一网通”的基础网络体系以及“一体化”的大数据中心体系,强化“一盘棋”的应用支撑体系,建设“一站式”的数字应用体系。

  以大数据中心为例,宁波将充分挖掘城市大数据的核心价值,发挥大数据的驱动作用,集成智能感知、智能分析、智能决策以及智能应用。在不久的将来,人、车、道路等数据便可通过人工智能分析技术,形成城市交通实时大视图,完成城市交通系统的调度和管理。

  不光要加强数据的管理与归集,更要政企联动,让数据应用百花齐放。去年底,我市发布《宁波市公共数据管理办法》,在加强公共数据管理,打破数据孤岛,提升政府治理体系、治理能力和市域治理现代化水平的同时,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对公共数据进行研究、分析与挖掘,开展大数据开放和产业创新应用。

  “公共数据的共享和开放将进一步优化产业发展营商环境,有利于信息服务企业研发更有市场黏性、更具市场竞争力的拳头产品。”宁波市民卡运营管理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借助公共数据的开放与共享,该公司去年研发的平台已成功对接市教育局及市人社局的数据。

  打通数据后,宁波学生办理公交卡或发生升学、转学等学制改变时,无需再到学校开具宁波市公共交通特惠(学生)卡办理证明单,避免了部分市民因未打证明、证明不合规等原因造成的来回跑。与此同时,通过数据的打通,学生卡充值无需查看学生的相关证明,使得学生卡也能像其他公交卡一样享受线上充值、线下补登的充值服务。

  “以前软件企业开发各类应用时,最缺的就是权威的数据,公共数据的归集、开放与共享为宁波软件企业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宁波市软件业协会秘书长金励君说,开放的公共数据将进一步推动我市数字产业化进程,助力宁波加快中国软件特色名城创建,推动宁波数字经济建设迈上新的台阶。

  深度参与仍任重道远

  此次疫情防控期间,全国上下曾多次出现寻找某车次旅客的信息,在大数据逐步融入市民生产生活的当下,为何仍需沿用传统的方式?究其原因,仍是数据共享的不畅。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铁路部门曾表示,该部门的信息仍有局限,实名制用户的信息中不一定包含住址和通信方式。

  浙江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副院长蔡宁认为,大数据正在给传统社会治理带来颠覆性变革,但在大数据逐渐深入参与社会治理的过程中,政府部门仍需进一步开放数据、打破信息孤岛。

  “公共数据的归集与共享是政府数字化转型的基础,也是推动‘最多跑一次’改革迈向纵深的关键。”业内专家认为,部门数据多头采集、数据重复录入、数据标准不统一、数据内容不全、业务系统互相割裂、数据集中归集共享不及时等问题,都是数据共享难、信息孤岛林立的具体表现,是制约政府数字化转型发展的重要障碍。

  去年底,宁波虽已建立了公共数据的采集、归集、存储、交换、共享、开放、应用的全流程管理机制。明确数据归集需遵循“因需归集,应归尽归”原则,公共数据资源目录中的公共数据需归集到市大数据中心平台,但要全面打破信息孤岛,仍任重道远。

  “我认为在大数据参与社会治理的过程中,企业等主体的参与不可或缺,比如研发场景化应用的平台和空间建设。”长城战略咨询宁波公司相关负责人建议,宁波要实现政府和企业之间的有效互动。企业获取部分政府开放数据后,在获取商业价值的同时可以参与社会治理。而企业数据的依法开放,又可以支持政府社会治理能力的提升,极大提升政府对于金融安全和贸易安全等领域的治理能力。

  “危”与“机”往往相伴相生。在众多危机事件对人类构成威胁和挑战的同时,其背后通常也孕育着推动我们不断探索和进步的力量。无论是用大数据改善民生的政府,还是提供大数据和技术能力支持的企业,都需要将此次疫情防控中的经验与教训沉淀下来,转化为促成社会应急管理和社会治理能力升级的机遇,也为大数据行业的长远发展强壮根基。

  记者殷聪徐展新

编辑: 陈奉凤纠错:171964650@qq.com

宁波用大数据探索社会治理新模式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20-03-15 07:17:30

  突如其来的疫情,隔断了人与人的身体接触,却未阻挡数据的流动。危机之下,日益成熟的大数据应用,成为社会治理的一剂“良药”。

  从划分疫情风险的“五色图”,到精准把握个人健康状况和行动轨迹的“甬行码”,再到政企联动搭建起一个个信息录入平台……自疫情发生以来,一个由各行各业信息汇集而成的数据网络在甬城大地悄然铺开,看似隐形,实为硬核。

  当前,疫情防控依旧容不得半点松懈,大数据如何持续发挥作用?还有哪些社会治理场景可以搭上大数据的“快车”?经历了疫情磨砺,城市数字经济发展是否能再“点一把火”?

  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快发展的当下,我们期待着,宁波能化危为机、逆势前行,用大数据书写社会治理新篇章。

  跨部门的大数据汇集让“最多跑一次”改革水到渠成(资料图片)。(殷聪摄)

  相知相识的大数据应用

  还在用表格为社区和村庄进行疫情登记吗?还在为办理进出社区的证件而烦恼吗?在宁波,这一系列问题已经被一枚小小的“甬行码”巧妙破解。

  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控制病毒源头是治本之策,防止病毒传播是关键之举。一人一档的健康码,就是从源头和传播两个方向构筑起防线。

  这枚“甬行码”,根据重点区域疫情风险、申请人到访疫情地区的情况、申请人与密切接触人员的接触状况等空间、时间、人际关系维度,分别赋予红、黄、绿三色二维码。

  显示“绿码”者可直接通行,显示“黄码”和“红码”者需接受相应隔离措施。经申请者手机扫描、填报等简单几步,就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将申请者个人健康状况、行动轨迹等信息汇入“云”中,让防疫指挥部第一时间掌握全面、实时的信息。

  简单地说,这枚码高效地管住了重点人群,放开了健康人群。

  “现在的新技术,真是不得了。通过‘甬行码’,写满文字的登记表不见了,繁琐的登记程序也没有了。我们每天只需要检查出入人员的手机,确认为绿色即可放行。”高新区某社区的安保人员小崔告诉记者,自从“甬行码”推出后,业主的抱怨明显少了,他们的工作也轻松了许多。

  小小的“甬行码”已成为市民出行的重要凭证。出入小区,乘坐公共交通,随手点开“甬行码”已成为不少市民的习惯。

  据初步统计,截至目前,全市已发放“甬行码”逾1000万个,纸质“甬行证”180万张——这意味着,绝大部分在甬居民已经被纳入这一管理系统,为全市联防联控机制的有效运转夯实了基础。

  2月5日,很多市民在社交媒体上看到一名宁波男子在菜市场感染病毒的消息。如何确定感染的具体时间段和场所?该男子是怎么被感染的?感染者与哪些人有过密切接触?面对重重疑窦,我市公安部门和疾控部门联手,依托大数据、云计算技术进行排查,获知该男子曾与一名感染者同在一个摊位买菜,有过短时间的近距离接触,且未做好防范措施。很快,蛛丝马迹“串珠成链”,26名密切接触者的信息与行动轨迹得到真实还原,有关部门得以第一时间采取措施。

  插上大数据的“翅膀”,让我们有了与病毒“赛跑”的底气。在此次疫情防控中,类似的案例不胜枚举。

  在象山,健康返象和有序复工管理系统的出现,让政府部门可以实时分析人流方向,为疫情防控作出精准决策,保障员工平安返工,企业顺利复产;

  在朋友圈,市民依托新冠肺炎实时动态地图可以清晰地看到各区域确诊病例的数量、位置、疫情趋势等情况,从而主动防范风险,远离危险区域;

  ……

  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我们似乎看不见“敌人”,但通过大数据,我们已把战场形势看得清清楚楚。

  第六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宁波全网云医疗科技公司工作人员在展示远程诊疗的应用。(殷聪 摄)

  大有可为的发展空间

  疫情防控期间,大数据展示的身手让市民更加深刻地领略了大数据爆发的能量。但其实,大数据的潜力远非如此。

  路灯可根据天气情况实时调整亮度,节能又方便;垃圾桶会自动给清运员发送短信,“喊”他们运走即将装满的垃圾……借助大数据、云计算以及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这些大数据的应用场景已逐渐变为现实。

  “伴随着数字科技的不断发展,社会治理数字化已是大势所趋。”市大数据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事实上,宁波政府数字化转型已按下快进键。去年8月,《宁波市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推进政府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计划》正式发布,通过构建“一网通”的基础网络体系以及“一体化”的大数据中心体系,强化“一盘棋”的应用支撑体系,建设“一站式”的数字应用体系。

  以大数据中心为例,宁波将充分挖掘城市大数据的核心价值,发挥大数据的驱动作用,集成智能感知、智能分析、智能决策以及智能应用。在不久的将来,人、车、道路等数据便可通过人工智能分析技术,形成城市交通实时大视图,完成城市交通系统的调度和管理。

  不光要加强数据的管理与归集,更要政企联动,让数据应用百花齐放。去年底,我市发布《宁波市公共数据管理办法》,在加强公共数据管理,打破数据孤岛,提升政府治理体系、治理能力和市域治理现代化水平的同时,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对公共数据进行研究、分析与挖掘,开展大数据开放和产业创新应用。

  “公共数据的共享和开放将进一步优化产业发展营商环境,有利于信息服务企业研发更有市场黏性、更具市场竞争力的拳头产品。”宁波市民卡运营管理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借助公共数据的开放与共享,该公司去年研发的平台已成功对接市教育局及市人社局的数据。

  打通数据后,宁波学生办理公交卡或发生升学、转学等学制改变时,无需再到学校开具宁波市公共交通特惠(学生)卡办理证明单,避免了部分市民因未打证明、证明不合规等原因造成的来回跑。与此同时,通过数据的打通,学生卡充值无需查看学生的相关证明,使得学生卡也能像其他公交卡一样享受线上充值、线下补登的充值服务。

  “以前软件企业开发各类应用时,最缺的就是权威的数据,公共数据的归集、开放与共享为宁波软件企业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宁波市软件业协会秘书长金励君说,开放的公共数据将进一步推动我市数字产业化进程,助力宁波加快中国软件特色名城创建,推动宁波数字经济建设迈上新的台阶。

  深度参与仍任重道远

  此次疫情防控期间,全国上下曾多次出现寻找某车次旅客的信息,在大数据逐步融入市民生产生活的当下,为何仍需沿用传统的方式?究其原因,仍是数据共享的不畅。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铁路部门曾表示,该部门的信息仍有局限,实名制用户的信息中不一定包含住址和通信方式。

  浙江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副院长蔡宁认为,大数据正在给传统社会治理带来颠覆性变革,但在大数据逐渐深入参与社会治理的过程中,政府部门仍需进一步开放数据、打破信息孤岛。

  “公共数据的归集与共享是政府数字化转型的基础,也是推动‘最多跑一次’改革迈向纵深的关键。”业内专家认为,部门数据多头采集、数据重复录入、数据标准不统一、数据内容不全、业务系统互相割裂、数据集中归集共享不及时等问题,都是数据共享难、信息孤岛林立的具体表现,是制约政府数字化转型发展的重要障碍。

  去年底,宁波虽已建立了公共数据的采集、归集、存储、交换、共享、开放、应用的全流程管理机制。明确数据归集需遵循“因需归集,应归尽归”原则,公共数据资源目录中的公共数据需归集到市大数据中心平台,但要全面打破信息孤岛,仍任重道远。

  “我认为在大数据参与社会治理的过程中,企业等主体的参与不可或缺,比如研发场景化应用的平台和空间建设。”长城战略咨询宁波公司相关负责人建议,宁波要实现政府和企业之间的有效互动。企业获取部分政府开放数据后,在获取商业价值的同时可以参与社会治理。而企业数据的依法开放,又可以支持政府社会治理能力的提升,极大提升政府对于金融安全和贸易安全等领域的治理能力。

  “危”与“机”往往相伴相生。在众多危机事件对人类构成威胁和挑战的同时,其背后通常也孕育着推动我们不断探索和进步的力量。无论是用大数据改善民生的政府,还是提供大数据和技术能力支持的企业,都需要将此次疫情防控中的经验与教训沉淀下来,转化为促成社会应急管理和社会治理能力升级的机遇,也为大数据行业的长远发展强壮根基。

  记者殷聪徐展新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陈奉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