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民生·城事
一线抗疫一个多月的毛书记回家了 口袋里是居民送的暖心药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20-03-18 06:51:00报料热线:81850000

【专题】宁波打赢防疫阻击战发展总体战

  3月16日下午,海曙区井亭家园社区服务中心内,井亭家园社区党支部书记毛爱飞对记者说,“疫情发展形势还在不断发生变化,我们目前的防控精力都放在境外人员返甬的排查上。”

  时间倒回至3月6日,毛爱飞回家了。距离她上一次回家,已过去35天。

  从2月2日到2月7日,井亭家园一家6人确诊。严峻的形势下,毛爱飞一头扎进社区,白天在卡口执勤、安排社工购买生活物资、组织排查行动,晚上就睡办公室、接电话。

  这一个多月,她活得像一名“斗士”。

  社区出现确诊患者

  一份通知两套办法来“扫雷”

  忐忑、焦虑、安慰……毛爱飞形容这一个多月的心情就像坐了无数趟过山车,高低起伏不停。

  去年5月,毛爱飞到井亭家园担任社区党支部书记。刚刚跨入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所有人的计划被打乱。

  1月30日正月初六,预想到接下来可能发生的情况,毛爱飞只从家里拿了一条被子就一头住进办公室。她说:“这个时候,身在社区一线比待在家里更安心,办公室对面就是井亭家园门岗,有什么新情况我立刻能知晓。”

  自2月2日井亭家园出现第1例确诊病例到2月7日一家6人确诊,居民的心理防线接近崩溃。恐惧、痛苦、悲伤、无奈、愤怒,各种情绪冲向社区。2月4日早上9∶00到晚上12∶00,毛爱飞接了整整一天电话,不停地解释安抚,如此循环。

  那几天,毛爱飞以办公室为家,睡在狭小的沙发上,一住就是一个多月。“也不知道是怎么熬过来的,从来没有碰到过这么棘手的情况,而且现实告诉我,连害怕的时间都没有。”毛爱飞回忆说。

  虽然身处疫情风暴中央,但毛爱飞的思路很清晰,“社区是居民的第一层心理屏障,我们要稳住!”仅花了半天时间,毛爱飞和社工们就理清了确诊患者的接触史与行动路线,“主要是家庭成员间的接触,与外界人员接触不多。”得知这个结果,毛爱飞焦虑的心情稍微缓和了些。

  考虑到2500户的庞大数量以及复杂的住户构成,毛爱飞决定放弃“一刀切”的管理措施。经过数次排摸调查,井亭社区形成了“一份通知两套办法”的政策实施方法,针对井亭家园和其他4个商业小区,实行两种不同的管理思路和办法,逐步“扫雷”。

  2月5日,井亭社区封闭了确诊病例所居住的3栋楼道,对27户人家实施居家隔离,由2个社工进行管理,并实行微信位置共享,住户按要求每天给工作人员发送实时位置,而社工也会定时询问住户的身体状况。

  居民送来了暖心药。

  每日2万步

  自制土味宣传大喇叭劝散人群

  井亭家园居家隔离人员最多的时候达到了252人,而其中有一些住户对于贴封条的行为十分抗拒。毛爱飞和社工们依旧耐心说理、安慰,强调这只是特殊时期的非常方法,目的是为了整个大家的安全。

  严峻的疫情形势下,部分社工也被要求居家隔离。社工最少的时候,井亭家园靠6个“娘子军”撑起了社区的运转。

  毛爱飞最担心的还是老年人。井亭家园分东南北三个小区,属拆迁安置小区,老年人占比较大,加大了疫情防控工作的难度。为了更好地做好劝导工作,毛爱飞自己写词,让社区里擅长文艺工作的居民搭把手,制作了两个版本的“土味宣传大喇叭”,“宁波方言版针对老年人播放,普通话版针对商用小区。”

  即便如此,每到天气好的时候,社工依然提心吊胆。小区有800多个老年人,上午8∶00—9∶00、中午12∶00—1∶00,下午3∶00—4∶00,晚上6∶00—7∶00,每逢天气放晴,这四个时间段下楼散步的老年人最多。毛爱飞只能带领社工们一一进行人为劝导,那几天毛爱飞的微信上显示每天至少走2万步。

  从疫情初期有居民因为恐慌打社区电话投诉,到如今理解的声音越来越多,老年人纷纷减少下楼聚集的次数,不少更是主动加入志愿者队伍,协助社区防疫工作。

  每一天,毛爱飞只要从居民楼下走过,总有居民从阳台探出身子,“毛书记,你们辛苦了。”“毛书记,又排查啊,饭吃过吗?”简单的暖心问候总能让毛爱飞立刻精神百倍。

  一把别针一瓶药

  这是毛书记回家的“装备”

  春节结束后的返工潮给防疫工作施加了新的压力,从2月14日开始后的半个月,井亭社区一共迎来874名返乡人员。先到社区登记,再查看健康码状态,随后通过行动轨迹来判断是否经过高风险地区,最后在确认体温正常的情况下方能返回住所,如果是租户,则需要房东签字同意。这一套严谨的准入程序杜绝了病毒入侵的一切路径。

  3月6日,宁波连续14天无新增病例。大家的工作生活正渐渐恢复正常。毛爱飞也在居民们的不断催促下回家了。

  “日日夜夜忙得人也看不见,也不回家,侬大人要是晓得侬这样,要肉痛死了。”73岁的居民陈正火每次看见毛爱飞忙来忙去,这句话不知道说了多少遍。

  “毛书记,我看你这件衣服都穿了一个多月了,好回家换掉了!再不换,衣服要臭了。”这是来自另一位居民的“别样”劝退方式。

  “毛书记,这是治嗓子的药,你吃一点。早点养好,省得家里人担心。”毛爱飞的嗓子到现在还没好,被细心的居民发现,把药送了过来。

  “这个‘别针’袖子上我给你别一个,兜里再放一把。希望你高高兴兴上班,平平安安回家。”连毛书记回家的“装备”,他们都备好了。

  回家前,毛爱飞先去菜市场转了转,“儿子最喜欢吃我烧的红烧鸡翅,说他爸爸做得不好吃!”戴着口罩的毛爱飞眼睛笑成一条线。

  一个多月没回家,毛爱飞的家人是担心的。之前丈夫给她打过电话,但当时正在忙着排查的毛爱飞,口气并不好,“没事白天不要给我打电话,我肯定在忙。”随即挂掉电话。事后,毛爱飞想想是愧疚的。

  这一个多月,她也担心儿子,“他现在读高三,按道理是最要紧的关头,但我根本没精力管他。”还有毛爱飞的父母,每次都挑晚上她稍微空些的时间给她打电话,口吻尽量显得平常,不想影响她的工作情绪。

  晚上6∶00,一家三口终于可以围坐在餐桌旁,几道家常菜却让三人都觉得格外美味。“果然还是老妈做的鸡翅香!”毛爱飞的儿子调皮地竖起大拇指。一家人都笑了。

  3月7日一早,在家里休息了半天的毛爱飞第一时间又回到社区。这场战“疫”在她看来远未到可以放手的时候。

  宁波晚报记者吴丹娜

  通讯员孙勇张琦文/摄

编辑: 杨丹纠错:171964650@qq.com

一线抗疫一个多月的毛书记回家了 口袋里是居民送的暖心药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20-03-18 06:51:00

  3月16日下午,海曙区井亭家园社区服务中心内,井亭家园社区党支部书记毛爱飞对记者说,“疫情发展形势还在不断发生变化,我们目前的防控精力都放在境外人员返甬的排查上。”

  时间倒回至3月6日,毛爱飞回家了。距离她上一次回家,已过去35天。

  从2月2日到2月7日,井亭家园一家6人确诊。严峻的形势下,毛爱飞一头扎进社区,白天在卡口执勤、安排社工购买生活物资、组织排查行动,晚上就睡办公室、接电话。

  这一个多月,她活得像一名“斗士”。

  社区出现确诊患者

  一份通知两套办法来“扫雷”

  忐忑、焦虑、安慰……毛爱飞形容这一个多月的心情就像坐了无数趟过山车,高低起伏不停。

  去年5月,毛爱飞到井亭家园担任社区党支部书记。刚刚跨入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所有人的计划被打乱。

  1月30日正月初六,预想到接下来可能发生的情况,毛爱飞只从家里拿了一条被子就一头住进办公室。她说:“这个时候,身在社区一线比待在家里更安心,办公室对面就是井亭家园门岗,有什么新情况我立刻能知晓。”

  自2月2日井亭家园出现第1例确诊病例到2月7日一家6人确诊,居民的心理防线接近崩溃。恐惧、痛苦、悲伤、无奈、愤怒,各种情绪冲向社区。2月4日早上9∶00到晚上12∶00,毛爱飞接了整整一天电话,不停地解释安抚,如此循环。

  那几天,毛爱飞以办公室为家,睡在狭小的沙发上,一住就是一个多月。“也不知道是怎么熬过来的,从来没有碰到过这么棘手的情况,而且现实告诉我,连害怕的时间都没有。”毛爱飞回忆说。

  虽然身处疫情风暴中央,但毛爱飞的思路很清晰,“社区是居民的第一层心理屏障,我们要稳住!”仅花了半天时间,毛爱飞和社工们就理清了确诊患者的接触史与行动路线,“主要是家庭成员间的接触,与外界人员接触不多。”得知这个结果,毛爱飞焦虑的心情稍微缓和了些。

  考虑到2500户的庞大数量以及复杂的住户构成,毛爱飞决定放弃“一刀切”的管理措施。经过数次排摸调查,井亭社区形成了“一份通知两套办法”的政策实施方法,针对井亭家园和其他4个商业小区,实行两种不同的管理思路和办法,逐步“扫雷”。

  2月5日,井亭社区封闭了确诊病例所居住的3栋楼道,对27户人家实施居家隔离,由2个社工进行管理,并实行微信位置共享,住户按要求每天给工作人员发送实时位置,而社工也会定时询问住户的身体状况。

  居民送来了暖心药。

  每日2万步

  自制土味宣传大喇叭劝散人群

  井亭家园居家隔离人员最多的时候达到了252人,而其中有一些住户对于贴封条的行为十分抗拒。毛爱飞和社工们依旧耐心说理、安慰,强调这只是特殊时期的非常方法,目的是为了整个大家的安全。

  严峻的疫情形势下,部分社工也被要求居家隔离。社工最少的时候,井亭家园靠6个“娘子军”撑起了社区的运转。

  毛爱飞最担心的还是老年人。井亭家园分东南北三个小区,属拆迁安置小区,老年人占比较大,加大了疫情防控工作的难度。为了更好地做好劝导工作,毛爱飞自己写词,让社区里擅长文艺工作的居民搭把手,制作了两个版本的“土味宣传大喇叭”,“宁波方言版针对老年人播放,普通话版针对商用小区。”

  即便如此,每到天气好的时候,社工依然提心吊胆。小区有800多个老年人,上午8∶00—9∶00、中午12∶00—1∶00,下午3∶00—4∶00,晚上6∶00—7∶00,每逢天气放晴,这四个时间段下楼散步的老年人最多。毛爱飞只能带领社工们一一进行人为劝导,那几天毛爱飞的微信上显示每天至少走2万步。

  从疫情初期有居民因为恐慌打社区电话投诉,到如今理解的声音越来越多,老年人纷纷减少下楼聚集的次数,不少更是主动加入志愿者队伍,协助社区防疫工作。

  每一天,毛爱飞只要从居民楼下走过,总有居民从阳台探出身子,“毛书记,你们辛苦了。”“毛书记,又排查啊,饭吃过吗?”简单的暖心问候总能让毛爱飞立刻精神百倍。

  一把别针一瓶药

  这是毛书记回家的“装备”

  春节结束后的返工潮给防疫工作施加了新的压力,从2月14日开始后的半个月,井亭社区一共迎来874名返乡人员。先到社区登记,再查看健康码状态,随后通过行动轨迹来判断是否经过高风险地区,最后在确认体温正常的情况下方能返回住所,如果是租户,则需要房东签字同意。这一套严谨的准入程序杜绝了病毒入侵的一切路径。

  3月6日,宁波连续14天无新增病例。大家的工作生活正渐渐恢复正常。毛爱飞也在居民们的不断催促下回家了。

  “日日夜夜忙得人也看不见,也不回家,侬大人要是晓得侬这样,要肉痛死了。”73岁的居民陈正火每次看见毛爱飞忙来忙去,这句话不知道说了多少遍。

  “毛书记,我看你这件衣服都穿了一个多月了,好回家换掉了!再不换,衣服要臭了。”这是来自另一位居民的“别样”劝退方式。

  “毛书记,这是治嗓子的药,你吃一点。早点养好,省得家里人担心。”毛爱飞的嗓子到现在还没好,被细心的居民发现,把药送了过来。

  “这个‘别针’袖子上我给你别一个,兜里再放一把。希望你高高兴兴上班,平平安安回家。”连毛书记回家的“装备”,他们都备好了。

  回家前,毛爱飞先去菜市场转了转,“儿子最喜欢吃我烧的红烧鸡翅,说他爸爸做得不好吃!”戴着口罩的毛爱飞眼睛笑成一条线。

  一个多月没回家,毛爱飞的家人是担心的。之前丈夫给她打过电话,但当时正在忙着排查的毛爱飞,口气并不好,“没事白天不要给我打电话,我肯定在忙。”随即挂掉电话。事后,毛爱飞想想是愧疚的。

  这一个多月,她也担心儿子,“他现在读高三,按道理是最要紧的关头,但我根本没精力管他。”还有毛爱飞的父母,每次都挑晚上她稍微空些的时间给她打电话,口吻尽量显得平常,不想影响她的工作情绪。

  晚上6∶00,一家三口终于可以围坐在餐桌旁,几道家常菜却让三人都觉得格外美味。“果然还是老妈做的鸡翅香!”毛爱飞的儿子调皮地竖起大拇指。一家人都笑了。

  3月7日一早,在家里休息了半天的毛爱飞第一时间又回到社区。这场战“疫”在她看来远未到可以放手的时候。

  宁波晚报记者吴丹娜

  通讯员孙勇张琦文/摄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杨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