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民生·城事
海洋捕捞渔业战“疫”记:千舟搏碧海 企盼春来归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20-03-18 08:14:00报料热线:81850000

【专题】宁波打赢防疫阻击战发展总体战

石浦渔港,渔船进出港频繁

  海鲜是宁波人的当家菜品。每年春节前后,是海鲜的供应旺季,也是渔民们一年中最赚钱的日子。

  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渔船出不了港,物流运输中断,原本火热的市场,一下接近“冰点”。

  渔业生产,特别是海洋捕捞,一头连着渔民、经销商的生计,一头连着市民的餐桌,对渔业大市宁波来说,意义更显重要。

  从2月初起的一个多月里,跟随着疫情防控形势的变化,海捕渔业经历了一场“过山车”:从最初的“冰冻”,过渡到逐步恢复生产,如今,渔民抢着要出海作业。数据显示,截至16日傍晚,全市出海作业渔船已达1889艘,超过了去年同期。

  疫情对今春的捕捞渔业有多大影响?渔场资源恢复情况如何?海水产品价格将如何波动,市民菜篮子拎得重还是轻?日前,记者走访了象山、奉化重点渔区以及水产交易市场,探究疫情下宁波捕捞水产业的“冷暖”变化。

  记者余建文文/摄

“瞧,这是我们抓来的马鲛鱼”

  春捕忙,鱼满舱沉寂多时的渔港“苏醒”了

  3月13日,记者来到象山石浦镇。港内渔船进出频繁,渔港路的沿岸码头上,工人们卸完渔获物后,忙着给渔船充冰,输送采买的蔬菜肉类,十分忙碌。

  当天上午,东门渔村“浙象渔30333”船的船老大黄挺出海回来,正在码头上指挥工人卸货,用机器把一箱箱渔获物从底舱提上来,顺着滑道装到车上。

  黄挺从事出海捕鱼已经18年了,这次是今年春节后第二趟回村卸货。“我们一对拖网船在舟山以东100余海里的海区捕鱼,前后10天”,他告诉记者,这次捕了6000多箱缇鱼,卖给工厂提取鱼油,共卖了30余万元。刨去油费、工人工资、补给物品等,毛利有10万元左右,“还是挺不错的。”

  东门是石浦最有名的渔村。村党支部书记张德兴说,“全村230艘渔船,现在有一半多出海作业,比往年还多些。”

  春天并不是海捕生产旺季,但今年的大海似乎很“慷慨”。石浦镇渔办主任洪挺说,渔船的作业方式,决定了能捕什么鱼。像东门渔船以拖网船为主,眼下捕获的主要是饲料鱼;抓小黄鱼、鲳鱼的,要用流网作业,帆张网渔船则是抓螃蟹、虾蛄这类。“最近,小黄鱼捕获量增加得很快,个别船一网下去,抓上来百来吨小黄鱼,出海一趟能卖六七十万元。”据介绍,因为鱼太多,网沉得拖不动,一些流网船甚至将单次布网、收网作业时间从7小时缩短为4小时。

  即便是缇鱼这类饲料鱼,黄挺说,今年春捕产量也增加了约三成,每公斤卖2元钱,“价格也不错。”在奉化区莼湖街道的桐照村,这几天天天有渔船到岸卸货,一次带来七八千箱新鲜渔获物,码头渔市交易闹猛。船老大老林说,3月10日前后,渔船普遍丰收,“我们卸完货赶紧回去,海上有四五艘渔船,等着我们去运货。”

  有一种说法,受疫情影响,浙江、山东等地的捕捞船延期一个月出海,给了鱼儿休养机会,导致最近海捕产量增加。对这个说法,很多经验丰富的船老大认为是“外行话”。桐照村的林松强说,最近上岸的渔获物,“有产量但没质量”,条形大的鱼还是很少,像小黄鱼普遍在50克以下,大的鲳鱼、带鱼依旧稀缺,说明东海渔业资源的恢复,道路还很漫长,绝非靠着这一个月的“非正常休渔”就能实现。

  克服困难,复渔一波三折渔民从“被动观望”变主动“请缨”

  直到上周,看到辖区内80%的渔船出海作业去了,奉化区莼湖街道办事处副主任胡缤的心里总算踏实了,“为了让船能出海去,这一个月就没停歇过。”

  莼湖的桐照、栖凤两村,本地船籍的渔船有750余艘,外加百余艘外地挂靠渔船。从2月初开始到3月上旬,围绕着“出不出海”“怎么出海”,渔业部门工作人员与渔民携手走过了一段很不平静的日子。

  奉化渔船上的船员,70%以上是外地人,共有2300多人,绝大多数在过年前回老家去了。疫情的突然暴发,硬生生“掐断”了这些船员返岗路。按往年惯例,正月初七八渔船都要出海作业。莼湖街道农业办公室主任袁柳杰说,“我们通知船老大,外地船员暂时不要回宁波。因为没有人,渔船出海复工之事,一再往后顺延。”

  与其他职业相比,外海捕捞渔船的作业环境更为特殊。奉化的渔船,一次出海要在海上漂两个多月,七八个人每天挤在狭窄的船舱里,不能有一点闪失。

  一等再等。2月10日,工厂陆续复工,可莼湖的渔船还“困”在港里。眼看着捕小黄鱼的时节要过去,不少船老大泄了气,有的甚至说今年春捕干脆不搞了,“大家都不出海!”

  对此情况,政府部门比渔民更着急。渔业也是生产链,捕鱼船的背后,连着市场供应,以及修船、补给、运输等各个行业,一环扣一环。船开动了,渔获物上来了,整个链条才能运转起来。

  2月中旬起,让渔船出海生产,成为奉化区复渔的首要大事,区农业农村局和莼湖街道相关人员全部动起来,解决缺人手和缺少防疫物资两大核心难题。

  “我们出台了多项政策,想方设法去招工”。莼湖街道先后发出6趟包车,从陕西安康、四川毕节等地接回老船员、招募新船员,并且给船老大发放招工补贴。莼湖街道还在奉化城区包下一个酒店,用于返岗船员的医学隔离观察。

  奉化的渔船以前按照编组作业,每个编组有20多艘船。栖凤村党总支副书记沈益忠说,疫情形势下,庞大的编队一时难以成行,那就缩小为三四艘船一个编组,尽早出发。“管理部门特事特办,对新招募的员工紧急培训,颁发临时上岗证书,帮了大忙。”在短短半个月时间中,奉化累计举办10期培训班,向400余名新船员颁发了证书。

  2月27日,莼湖首对拖网渔船离开码头,奔赴渔场作业。船上除了日常生活用品,还备足了口罩等防疫防病物品。截至目前,莼湖街道向出海渔船赠送了1.5万个口罩以及1500盒药品,还免费为每位员工进行核酸检测,做到防疫、复渔两手硬。

  之后,复渔步伐不断加快,每天有二三十艘船做好各项准备,申请出海作业。到3月11日下午,莼湖街道有604艘外海渔船办好复渔备案手续。船老大老林说,政府想得很周到,就连保险政策也做了调整,“把疫病纳入承保项目中,解了我们的后顾之忧”。

  在渔业重镇石浦,复渔也是头等大事。头一批10艘流网渔船在2月10日就出海了,打上来节后东海“第一网”。

  石浦镇渔办主任洪挺说,看到有鱼可捕,渔民出海积极性高起来了。2月下旬,外地员工陆续返回,并按照低、中、高风险区类别,进行自我隔离,接受核酸检测。3月初,申请出海渔船达到高峰,最多一天申请量有70多艘,渔办工作人员做备案复核工作,要忙到后半夜。截至上周末,石浦镇出海作业渔船达686艘,4732名船员中,非象山籍的占58%。进入3月以来,石浦日均在海上作业渔船有523艘,比去年同期增加一倍左右。

路林市场里的交易场景

  补库存,拓渠道水产交易量增价平显“活力”

  3月14日晚6时多,记者来到路林市场。海水产交易大厅里停满了冷藏车,人头攒动,吆喝声、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空气中弥漫着各种海鲜混杂的气息。

  老刘做海鲜批发生意30多年了,一个小时里他已经卖掉了4万多元的货,脚边只剩下几箱鲳鱼和带鱼。“2月份时,大多数渔船还没出海,市场里货很少,再加上当时物流不畅,外地客商过不来,交易很冷清”,老刘说,最近一星期,渔获物上岸量增加得很快,交易也渐渐热闹起来了。

  记者看到,小黄鱼、鲳鱼唱起了“主角”,条重50克的小黄鱼,批发价每公斤15元,枫叶大小的鲳鱼12元左右一公斤。批发商老范这次从石浦带了一冷藏车小黄鱼过来,当天只卖掉了半车,“最近货多,价格便宜。按往年这时候,这样的小黄鱼价格得翻一倍。”

  在石浦中国水产城,一箱箱海鲜从码头边的船上直接运进市场交易,马鲛鱼、鲳鱼、小黄鱼这几样依旧是主角。水产城管委会金宏钢主任说,今年水产城停了7天,2月10日上午开市,现在交易慢慢趋向正常。到3月10日,一个月来,市场交易的经济鱼4000吨出头,近9成是被冷库买去的,另外饲料鱼近2300吨。“受疫情影响,整个2月份,新鲜海鲜供应有限,之前主要靠冷库的冻鱼在支撑。库存鱼卖得差不多了,都在赶着补货,为5月以后伏休期市场供应做准备。”

  供给关系决定价格走势,这在海鲜行业非常突出。最近一周,桐照村的10多家冷冻厂忙着买鱼补货。在当地万沅冷冻厂里,20多名工人正在清洗小梅鱼,按大小规格分类,送入冷库。工厂负责人林松强说,他们每天从舟山收购15吨鱼,平均12元一公斤,冻鱼销往杭州、上海、山东、辽宁等地,“鱼价波动很频繁,前阵子货少,收购价要16元一公斤呢”。

  路林市场中,采买对象主要是菜场的商贩以及小型批发商,批发价的涨落直接与居民菜篮子相连。当天,联丰菜场的商贩范师傅采购了6000元的各种鱼。他告诉记者,质量好的鱼批发价并不低,像条重250克的鲳鱼,批发价要90元一公斤,菜场零售价至少要140元每公斤;三指宽的东海带鱼,批发价每公斤40元,再大一号的,价格就要翻一倍了。“眼下,菜场生意还是清淡,买菜的人不多,成交额比正常时减少三分之一。”老范说。

  宁波绿顺水产批发市场负责人告诉记者,最近一周,海水产品交易数量明显增加,目前每天交易额在200万元左右,但与去年同期相比还是少很多。“受疫情影响,大型酒店还没有正常营业,仅靠老百姓自己吃,需求还是比较低迷的,因此鱼价回落蛮明显”,这位负责人说,市场情形在逐步好转。等到疫情结束,餐饮业全面恢复,行情应该会有“井喷”。不论是渔民还是商户,都在期盼,宁波绿顺水产批发市场负责人说,“春天已经来了,市场也会转暖的。”

  在市场里,记者还发现一群新型的采购商——拼购微商。有个小姑娘一下子买了8箱小黄鱼,有100多公斤。她告诉记者,她们是做微商的,有很多分销员,将这些海鲜分成小包装,送到客户手里。“现在很多人宅家成了习惯,都懒得去菜场买菜,我们就帮她们跑腿”。这是疫情“催生”的一个新职业。

编辑: 杨丹纠错:171964650@qq.com

海洋捕捞渔业战“疫”记:千舟搏碧海 企盼春来归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20-03-18 08:14:00

石浦渔港,渔船进出港频繁

  海鲜是宁波人的当家菜品。每年春节前后,是海鲜的供应旺季,也是渔民们一年中最赚钱的日子。

  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渔船出不了港,物流运输中断,原本火热的市场,一下接近“冰点”。

  渔业生产,特别是海洋捕捞,一头连着渔民、经销商的生计,一头连着市民的餐桌,对渔业大市宁波来说,意义更显重要。

  从2月初起的一个多月里,跟随着疫情防控形势的变化,海捕渔业经历了一场“过山车”:从最初的“冰冻”,过渡到逐步恢复生产,如今,渔民抢着要出海作业。数据显示,截至16日傍晚,全市出海作业渔船已达1889艘,超过了去年同期。

  疫情对今春的捕捞渔业有多大影响?渔场资源恢复情况如何?海水产品价格将如何波动,市民菜篮子拎得重还是轻?日前,记者走访了象山、奉化重点渔区以及水产交易市场,探究疫情下宁波捕捞水产业的“冷暖”变化。

  记者余建文文/摄

“瞧,这是我们抓来的马鲛鱼”

  春捕忙,鱼满舱沉寂多时的渔港“苏醒”了

  3月13日,记者来到象山石浦镇。港内渔船进出频繁,渔港路的沿岸码头上,工人们卸完渔获物后,忙着给渔船充冰,输送采买的蔬菜肉类,十分忙碌。

  当天上午,东门渔村“浙象渔30333”船的船老大黄挺出海回来,正在码头上指挥工人卸货,用机器把一箱箱渔获物从底舱提上来,顺着滑道装到车上。

  黄挺从事出海捕鱼已经18年了,这次是今年春节后第二趟回村卸货。“我们一对拖网船在舟山以东100余海里的海区捕鱼,前后10天”,他告诉记者,这次捕了6000多箱缇鱼,卖给工厂提取鱼油,共卖了30余万元。刨去油费、工人工资、补给物品等,毛利有10万元左右,“还是挺不错的。”

  东门是石浦最有名的渔村。村党支部书记张德兴说,“全村230艘渔船,现在有一半多出海作业,比往年还多些。”

  春天并不是海捕生产旺季,但今年的大海似乎很“慷慨”。石浦镇渔办主任洪挺说,渔船的作业方式,决定了能捕什么鱼。像东门渔船以拖网船为主,眼下捕获的主要是饲料鱼;抓小黄鱼、鲳鱼的,要用流网作业,帆张网渔船则是抓螃蟹、虾蛄这类。“最近,小黄鱼捕获量增加得很快,个别船一网下去,抓上来百来吨小黄鱼,出海一趟能卖六七十万元。”据介绍,因为鱼太多,网沉得拖不动,一些流网船甚至将单次布网、收网作业时间从7小时缩短为4小时。

  即便是缇鱼这类饲料鱼,黄挺说,今年春捕产量也增加了约三成,每公斤卖2元钱,“价格也不错。”在奉化区莼湖街道的桐照村,这几天天天有渔船到岸卸货,一次带来七八千箱新鲜渔获物,码头渔市交易闹猛。船老大老林说,3月10日前后,渔船普遍丰收,“我们卸完货赶紧回去,海上有四五艘渔船,等着我们去运货。”

  有一种说法,受疫情影响,浙江、山东等地的捕捞船延期一个月出海,给了鱼儿休养机会,导致最近海捕产量增加。对这个说法,很多经验丰富的船老大认为是“外行话”。桐照村的林松强说,最近上岸的渔获物,“有产量但没质量”,条形大的鱼还是很少,像小黄鱼普遍在50克以下,大的鲳鱼、带鱼依旧稀缺,说明东海渔业资源的恢复,道路还很漫长,绝非靠着这一个月的“非正常休渔”就能实现。

  克服困难,复渔一波三折渔民从“被动观望”变主动“请缨”

  直到上周,看到辖区内80%的渔船出海作业去了,奉化区莼湖街道办事处副主任胡缤的心里总算踏实了,“为了让船能出海去,这一个月就没停歇过。”

  莼湖的桐照、栖凤两村,本地船籍的渔船有750余艘,外加百余艘外地挂靠渔船。从2月初开始到3月上旬,围绕着“出不出海”“怎么出海”,渔业部门工作人员与渔民携手走过了一段很不平静的日子。

  奉化渔船上的船员,70%以上是外地人,共有2300多人,绝大多数在过年前回老家去了。疫情的突然暴发,硬生生“掐断”了这些船员返岗路。按往年惯例,正月初七八渔船都要出海作业。莼湖街道农业办公室主任袁柳杰说,“我们通知船老大,外地船员暂时不要回宁波。因为没有人,渔船出海复工之事,一再往后顺延。”

  与其他职业相比,外海捕捞渔船的作业环境更为特殊。奉化的渔船,一次出海要在海上漂两个多月,七八个人每天挤在狭窄的船舱里,不能有一点闪失。

  一等再等。2月10日,工厂陆续复工,可莼湖的渔船还“困”在港里。眼看着捕小黄鱼的时节要过去,不少船老大泄了气,有的甚至说今年春捕干脆不搞了,“大家都不出海!”

  对此情况,政府部门比渔民更着急。渔业也是生产链,捕鱼船的背后,连着市场供应,以及修船、补给、运输等各个行业,一环扣一环。船开动了,渔获物上来了,整个链条才能运转起来。

  2月中旬起,让渔船出海生产,成为奉化区复渔的首要大事,区农业农村局和莼湖街道相关人员全部动起来,解决缺人手和缺少防疫物资两大核心难题。

  “我们出台了多项政策,想方设法去招工”。莼湖街道先后发出6趟包车,从陕西安康、四川毕节等地接回老船员、招募新船员,并且给船老大发放招工补贴。莼湖街道还在奉化城区包下一个酒店,用于返岗船员的医学隔离观察。

  奉化的渔船以前按照编组作业,每个编组有20多艘船。栖凤村党总支副书记沈益忠说,疫情形势下,庞大的编队一时难以成行,那就缩小为三四艘船一个编组,尽早出发。“管理部门特事特办,对新招募的员工紧急培训,颁发临时上岗证书,帮了大忙。”在短短半个月时间中,奉化累计举办10期培训班,向400余名新船员颁发了证书。

  2月27日,莼湖首对拖网渔船离开码头,奔赴渔场作业。船上除了日常生活用品,还备足了口罩等防疫防病物品。截至目前,莼湖街道向出海渔船赠送了1.5万个口罩以及1500盒药品,还免费为每位员工进行核酸检测,做到防疫、复渔两手硬。

  之后,复渔步伐不断加快,每天有二三十艘船做好各项准备,申请出海作业。到3月11日下午,莼湖街道有604艘外海渔船办好复渔备案手续。船老大老林说,政府想得很周到,就连保险政策也做了调整,“把疫病纳入承保项目中,解了我们的后顾之忧”。

  在渔业重镇石浦,复渔也是头等大事。头一批10艘流网渔船在2月10日就出海了,打上来节后东海“第一网”。

  石浦镇渔办主任洪挺说,看到有鱼可捕,渔民出海积极性高起来了。2月下旬,外地员工陆续返回,并按照低、中、高风险区类别,进行自我隔离,接受核酸检测。3月初,申请出海渔船达到高峰,最多一天申请量有70多艘,渔办工作人员做备案复核工作,要忙到后半夜。截至上周末,石浦镇出海作业渔船达686艘,4732名船员中,非象山籍的占58%。进入3月以来,石浦日均在海上作业渔船有523艘,比去年同期增加一倍左右。

路林市场里的交易场景

  补库存,拓渠道水产交易量增价平显“活力”

  3月14日晚6时多,记者来到路林市场。海水产交易大厅里停满了冷藏车,人头攒动,吆喝声、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空气中弥漫着各种海鲜混杂的气息。

  老刘做海鲜批发生意30多年了,一个小时里他已经卖掉了4万多元的货,脚边只剩下几箱鲳鱼和带鱼。“2月份时,大多数渔船还没出海,市场里货很少,再加上当时物流不畅,外地客商过不来,交易很冷清”,老刘说,最近一星期,渔获物上岸量增加得很快,交易也渐渐热闹起来了。

  记者看到,小黄鱼、鲳鱼唱起了“主角”,条重50克的小黄鱼,批发价每公斤15元,枫叶大小的鲳鱼12元左右一公斤。批发商老范这次从石浦带了一冷藏车小黄鱼过来,当天只卖掉了半车,“最近货多,价格便宜。按往年这时候,这样的小黄鱼价格得翻一倍。”

  在石浦中国水产城,一箱箱海鲜从码头边的船上直接运进市场交易,马鲛鱼、鲳鱼、小黄鱼这几样依旧是主角。水产城管委会金宏钢主任说,今年水产城停了7天,2月10日上午开市,现在交易慢慢趋向正常。到3月10日,一个月来,市场交易的经济鱼4000吨出头,近9成是被冷库买去的,另外饲料鱼近2300吨。“受疫情影响,整个2月份,新鲜海鲜供应有限,之前主要靠冷库的冻鱼在支撑。库存鱼卖得差不多了,都在赶着补货,为5月以后伏休期市场供应做准备。”

  供给关系决定价格走势,这在海鲜行业非常突出。最近一周,桐照村的10多家冷冻厂忙着买鱼补货。在当地万沅冷冻厂里,20多名工人正在清洗小梅鱼,按大小规格分类,送入冷库。工厂负责人林松强说,他们每天从舟山收购15吨鱼,平均12元一公斤,冻鱼销往杭州、上海、山东、辽宁等地,“鱼价波动很频繁,前阵子货少,收购价要16元一公斤呢”。

  路林市场中,采买对象主要是菜场的商贩以及小型批发商,批发价的涨落直接与居民菜篮子相连。当天,联丰菜场的商贩范师傅采购了6000元的各种鱼。他告诉记者,质量好的鱼批发价并不低,像条重250克的鲳鱼,批发价要90元一公斤,菜场零售价至少要140元每公斤;三指宽的东海带鱼,批发价每公斤40元,再大一号的,价格就要翻一倍了。“眼下,菜场生意还是清淡,买菜的人不多,成交额比正常时减少三分之一。”老范说。

  宁波绿顺水产批发市场负责人告诉记者,最近一周,海水产品交易数量明显增加,目前每天交易额在200万元左右,但与去年同期相比还是少很多。“受疫情影响,大型酒店还没有正常营业,仅靠老百姓自己吃,需求还是比较低迷的,因此鱼价回落蛮明显”,这位负责人说,市场情形在逐步好转。等到疫情结束,餐饮业全面恢复,行情应该会有“井喷”。不论是渔民还是商户,都在期盼,宁波绿顺水产批发市场负责人说,“春天已经来了,市场也会转暖的。”

  在市场里,记者还发现一群新型的采购商——拼购微商。有个小姑娘一下子买了8箱小黄鱼,有100多公斤。她告诉记者,她们是做微商的,有很多分销员,将这些海鲜分成小包装,送到客户手里。“现在很多人宅家成了习惯,都懒得去菜场买菜,我们就帮她们跑腿”。这是疫情“催生”的一个新职业。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杨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