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从上午8点抽血并注射最后一支“动员剂”,45岁的傅女士在病房里开始了长达4个多小时的干细胞采集过程。在这个万物复苏的季节,从她身上采集的造血干细胞,将被移植到远在广东的一名患者体内,为他(她)带来生的希望。
成为造血干细胞志愿者 主动“催捐”
十年前,傅女士偶然中看到一则捐献骨髓救了血液病患者的新闻。她意识到自己也可以成为一名造血干细胞志愿者,只要骨髓库里多一份血液,病患就多一分生命的希望。第二天, 她向市红十字会报名参加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经报名、填表、抽血等程序,她如愿成为中华骨髓库的一员。
直到去年11月,她得知一名远在广东的患者与她初配配型成功。“这种感觉就像自己中了彩票一样,真没想到十年过去了还有机会实现。” 当工作人员再次征求她的捐献意愿时,傅女士坚定如初,“我今年已经45岁,在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中,属于高龄,并非最佳捐献年龄,现在却选中我,说明患者没有更适合的人选,我不能给了别人生的希望,又亲手掐灭它。”
当月,傅女士便在海曙区红十字会的安排下进行了高分辨血样的采集,进行高配。很快,广东传来好消息,她的血样与患者高分辨配型成功。而体检成功的消息,也让她对捐献更加期待。
因为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傅女士的捐献时间从2月份改到了3月份,捐献地点也从宁波改到了杭州。“捐献者体检不合格,或者后悔的我都见过,但三天两头打电话催着去捐献的,我还是第一次碰到,傅老师真是热心肠,比配型的患者还着急。”海曙区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笑着说。
“高配成功后,我对这位患者就多了一份责任,想着尽快完成捐献,也担心他(她)的病情会不会突然恶化……”傅女士已经把对方当成生命中的另一个自己,她希望对方坚持住,等着她。
完成“生命之约”
生命的传承在继续
“虽然捐献日期延后了,但我也有更多时间锻炼了。”傅女士说,自从配型成功后,她就进入了“备战”状态,为了能把更健康的造血干细胞移植给患者,自己更加注重健康,每天都坚持早睡早起。她还给自己制定了健身计划:每天坚持快走一万步以上,每周打一次羽毛球,饮食结构上也更加注重肉蛋奶的摄入,确保营养均衡。
3月27日上午8点30分,傅女士踏上了前往杭州捐献造血干细胞之路,她在省中医院进行正式捐献前的各项准备,并于3月31日完成采集,为他人带来生的希望。
捐献成功后,傅女士希望通过现身说法,告诉大家造血干细胞的捐献对身体是没有损害的,希望今后越来越多的人能够加入到这一爱心行列,为众多的血液病患者带去重生的希望。“人们对捐献造血干细胞了解得越多,参与的人就会越多,配型的几率也会更大。”让她欣慰的是,自己的儿子也加入了中华骨髓库,生命的“接力”正在传承。
宁波晚报记者 陆麒雯 通讯员 章友
编辑: 杨丹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