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2020年主要目标任务
今年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也是“六争攻坚”行动的交卷之年。做好今年各项工作,意义深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
3月29日至4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浙江考察,第一站就来到宁波,这是新时代浙江、宁波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浙江、对宁波工作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时强调,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疫情防控要慎终如始,复工复产要化危为机,改革开放要不断深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要补齐短板,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要率先突破,生态文明建设要先行示范,全面从严治党要走向纵深,奋力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浙江要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我们要坚决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上来,不负殷切嘱托,强化使命担当。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宁波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对浙江、对宁波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落实市委的工作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八八战略”再深化、改革开放再出发,继续唱好“双城记”,深入推进“六争攻坚”行动,持续稳企业、增动能、补短板、保平安,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确保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全力推动宁波当好浙江建设“重要窗口”的模范生。
今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我们要坚定信心、克难奋进,充分估计困难、风险和不确定性,努力化危为机,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抓实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建议奋力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5%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要坚守底线、强化“六稳”,细化落实“六保”措施,全力抓项目、扩投资、稳外贸、促消费,稳住经济基本盘,兜住民生底线,维护稳定大局,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5%左右,坚决打赢三大攻坚战。要抢抓机遇、积极作为,大力培育新产业、发展新技术、抓好新基建、扩大新消费,加快推进制造业集群发展、新兴产业壮大发展、服务业倍增发展、乡村产业振兴发展,培育新的增长点增长极,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
(一)坚定不移抓实体经济,培育壮大新动能
精准高效服务企业。着力帮扶中小企业渡过难关,大力实施“五减”共克时艰行动,落实落细减税降费政策,全力降低企业水电气和物流成本。深入实施融资畅通工程,增加首次贷、信用贷和无还本续贷,普惠小微贷款综合融资成本较上年降低0.5个百分点,制造业贷款增长10%以上。支持市场主体创业创新、做优做强,新增境内外上市企业及过会企业8家、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8个、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家,净增“小升规”企业320家。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强化创新引领,研发投入强度3%。全力推进甬江科创大走廊建设,启动建设甬江实验室,推动产业技术研究院提升发展。深入实施“科技创新2025”重大专项,攻克关键核心技术100项以上。加大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支持力度,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2000家。全年技术交易额达到220亿元。新设海鸥人才专项,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项目400个,打造人才生态最优市。
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重点发展绿色石化、汽车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以上。推进20个百亿项目和102个十亿项目,开展新一轮智能化改造,推动企业增资扩产,新建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30个,新增工业机器人2800台,工业投资增长10%。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培育10条“四基”产业链。新认定首台套产品20项。实施质量品牌提升行动,擦亮宁波制造金名片。
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大力支持医疗健康、工业互联网、“5G+”、数字经济、智能物流等重点领域新兴产业发展。推进华为鲲鹏生态产业园和创新中心建设,实施“5G+工业互联网”试点工程。做强集成电路、大数据、软件业。新建5G基站4000个,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13%,软件业务收入突破1000亿元。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实施“3433”服务业倍增发展行动,服务业增加值增长7%以上。支持宁波舟山港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强港,培育航运大数据、航运金融等高端航运服务业,完善多式联运网络体系,推进“港产城”深度融合,做大港口经济圈。围绕港航物流、国际贸易、现代金融等领域打造一批功能性平台,集聚一批总部型企业,力争新增总部企业140家以上,培育龙头型服务业企业100家以上。
(二)积极扩大内外需求,促进经济平稳增长
切实增加有效投资。固定资产投资力争增长8%,交通投资、高新技术产业投资等结构性指标均增长10%以上。创新重大项目推进机制,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深度谋划推进先进制造、新兴产业、新型基础设施投资,加大交通运输、公共卫生、防灾减灾等领域补短板投资。
力促外贸稳中提质。全面实施“225”外贸双万亿行动,加快打造新型国际贸易中心。实施新一轮外贸实力效益工程,支持企业网上办展、网上洽谈,发展海外营销网络,大力拓展多元市场和出口替代市场,鼓励企业开拓内销市场,坚决稳住外贸基本盘,稳住出口占全国份额。支持国家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提升发展。
着力扩大消费需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商品销售总额增长9%。实施提信心促消费行动,开展“千企万品”百亿云促销等活动,发放电子消费券,促进居民传统大宗消费,提振发展餐饮业、文化旅游业。培育壮大消费新业态,发展线上零售、餐饮、问诊、教育等数字生活新服务,打造新零售标杆城市。争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试点。创建三星级以上农贸市场40家,90%以上的城区农贸市场达到二星级以上,90%以上的乡村农贸市场达到一星级以上。
(三)加快一体化发展,高水平打造开放门户
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全力推进“四大”建设。加快金甬铁路、杭甬高速复线宁波段建设,力促沪嘉甬铁路、六横公路大桥一期尽早开工。做好空铁一体综合枢纽、甬舟铁路等项目前期,谋划沪甬跨海通道,加快市域交通联网互通。高起点建设前湾沪浙合作发展区。加快杭绍甬、甬舟一体化,实质性启动甬舟合作区建设。
打造高能级对外开放平台。高标准建设17+1经贸合作示范区,举办中东欧商品及国际消费品云上展。建好浙江自贸区宁波联动创新区,争取赋权扩区覆盖到宁波。
完善对外开放机制。健全重大招商项目流转机制和全流程跟踪服务机制,做好安商稳商工作,实际利用外资24亿美元。开展促进跨境贸易便利化专项行动,进一步推进口岸提效降费。
(四)统筹市域发展,提升城市能级品质
强化规划建设统筹。构建全域全要素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统筹编制市县乡三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加快前湾新区、临空经济示范区、南湾新区、东钱湖区域以及“三江六岸”开发建设,打造文创港、镇海新城、滨江新城等重要片区。开工建设国际会议中心,抓好栎社机场四期、国际展览中心等项目前期,建设创智钱湖核心功能区块。
提升中心城区品质。加强城市网络型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中兴大桥、三官堂大桥、机场快速路南延工程,新增快速路14公里。力争轨道交通第三轮建设规划获批,运营里程达到155公里。加强停车场位建设,新增停车位15000个。实施全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试点,完成改造300万平方米以上。有序推进未来社区试点建设。
提高城市精细化智能化管理水平。加快智慧城市建设,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推动城市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理念创新,抓好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建设试点。深入推进城乡环境整治,县县实现“基本无违建”。力争实现城镇生活垃圾“零填埋”和总量“零增长”。
(五)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突出兴业富民、提质增效,实施“4566”乡村产业振兴行动,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增长2.2%。抓实农业、畜牧业生产,保持粮食播种面积165万亩、蔬菜种植面积135万亩,新建高标准农田10万亩,生猪年出栏能力达到123万头,确保市民的“米袋子”“菜篮子”货足价稳。
深化“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和美丽乡村、美丽城镇建设。实施“13511”工程,创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县1个,启动建设农房改建示范村50个、梳理式改造村300个。全面开展新时代美丽城镇建设,打造全域美丽大花园,15个小城镇率先达到美丽城镇要求。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推进防洪排涝工程建设,开展新一轮海塘提标改造,完成20.5万农村人口饮用水达标提标任务,确保农村居民喝上达标饮用水。
着力增强农村发展活力。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推动“科技、资金进乡村”“青年、乡贤回农村”。70%的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00万元以上。
(六)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确保全面完成目标任务
高质量实现精准脱贫。全力助推对口地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优先支持贫困劳动力务工就业,拓宽消费扶贫渠道,推动扶贫产业持续发展,抓好深度贫困县、贫困村的集中攻坚,确保扶贫协作工作走在全国前列。精准扶持市内低收入农户增收,确保收入增长10%以上,最低收入水平达到人均9600元以上,有效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让全市人民共享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果。
加强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先行示范。打好蓝天保卫、治水提升和治土清废攻坚战,空气质量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市控以上断面水质优良率保持在83%以上,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92%以上,新增危险废物处置能力每年10万吨,基本建成“污水零直排区”。加强生态修复,开展“大地增绿”行动,加快海岛公园建设,全面完成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创建三年任务。
扎实做好重大金融风险防控。防范化解民营企业债务风险、上市公司股权质押风险,不良贷款率控制在合理水平。大力发展金融监管科技,健全地方金融监管机制。
(七)加强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大力优化营商环境
全力抓好“最多跑一次”改革。持续推进个人和企业全生命周期“一件事”全流程“最多跑一次”。实现“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开展低风险小型项目“最多20个工作日”试点。90%以上非涉密事项实现“一窗受理、一网通办”。
加快政府数字化转型。推进十大行动,强化多业务协同数字化应用,推动更多行政服务事项网上通办、移动能办、一键可办,政务服务办件网上受理率达到80%以上,“浙里办”日活跃用户数达到15万,掌上执法率达到90%以上。加快市大数据中心平台、城市数字智慧大脑建设。
完善资源要素配置机制。全员劳动生产率稳步提高,能耗和环境指标完成省下达计划任务。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推进开发区和产业集聚区平台整合、要素集聚。打造“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特色小镇。加快小微园区改造提升,新建提升小微企业园30个。建立工业用地红线控制机制,新批工业用地全面推行“标准地”。
(八)扎实做好民生保障工作,持续改善人民生活
多措并举稳就业促就业。加大援企稳岗力度,落实失业保险费返还等政策,强化失业保险兜底保障,做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城镇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新增城镇就业16万人。大力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完成培训18万人次。所有区县(市)、开发园区完成“无欠薪”创建。
推进文明城市创建和文化繁荣发展。高标准常态化开展文明创建活动,持续深化“五整顿两提升”,倡导开展垃圾分类、文明就餐、文明交通等好习惯养成行动,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六连冠”。推进“书香宁波”“影视宁波”“音乐宁波”“创意宁波”建设,力争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长8%。
加大社会保障力度。推进医保精准扩面和动态管理。健全市县两级特困人员救助供养体系。发展幸福养老,区域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和“爱心车轮”助餐服务项目实现乡镇(街道)全覆盖,50%以上的养老机构开展“家院互融”服务。推进“一城一策”试点,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推动教育事业发展更加公平更有质量。落实学前教育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比例达到50%。新改扩建中小学校、幼儿园60所。进一步规范义务教育段招生入学工作,抓好公办民办学校同步招生政策落实。深化产教融合。加快发展高等教育,研究生数量突破1万人,全日制学生达到16.5万人。
提升医疗健康服务水平。坚持平战结合,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基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公共卫生领域风险预警处置能力。加快市第一医院异地建设、李惠利医院原地改扩建,推动市疾控中心迁建、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等项目开工建设。加强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实施70岁以上老年人流感疫苗自愿免费接种。推动全民健身与体育消费。
(九)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切实加强公共安全建设。压紧压实安全生产属地管理责任、行业部门监管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开展安全生产风险治理攻坚年行动,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八连冠”。开展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标准化示范城市创建,健全扫黑除恶长效机制,确保社会安定、百姓安宁。
着力夯实基层社会治理。推进“最多跑一地”改革,加强县级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建设,共建“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加强乡村和城市社区治理,争创全国乡村治理试点示范,稳妥有序推进行政村规模优化调整,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社区居委会、小区业委会和物业服务企业议事协调机制,共同缔造美好家园。
三、大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于政府工作各领域、全过程,巩固拓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强化整体智治的施政理念,倡导唯实惟先的政府文化,加快推进政府治理现代化。
深化“三服务”。在“持久、深入、精准、有效”服务上下功夫。深入推进援企惠企政策落实落地,消除基层生产运营中的堵点难点,大力助推企业发展赋能增效。
推进依法行政。依法接受人大监督,自觉接受政协监督,认真执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支持人民政协履行职责,高质量办好建议提案。创建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加强重大政策出台和调整的综合影响评估。推进依法依规监管。
强化整体智治。统筹推动数字技术应用和制度创新,对施政理念、机制和手段进行全方位、系统性变革,推动政府服务从“碎片化”向“一体化”转变。基本建成掌上办事之市、掌上办公之市。
坚持唯实惟先。强化踏实干事、务实担当、扎实履职,健全“比学赶超”机制,全力推动宁波走在高质量发展前列。聚焦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开展全面检视、靶向治疗,切实为基层减负,让干部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抓落实。
加强廉洁建设。认真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完善权力运行监督和制约机制,加强审计监督,自觉接受司法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坚持政府过紧日子,不该花的、不必要花的、暂时可以不花的钱坚决不花,全市非刚性、非重点项目支出压减幅度不低于15%,日常公用经费支出压减幅度不低于5%。
今年,我们还要科学编制“十四五”规划及各专项规划,深入谋划新一批事关全局的重大项目、重大平台、重大改革、重大政策,编制符合实际、引领发展、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五年规划。
编辑: 杜寅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