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民生·城事
永寿街历史文化街区将完成搬迁!告别旧居 他们满是眷恋…
稿源: 甬上   2020-05-29 07:44:00报料热线:81850000

  “1981年,我入住这个大墙门,在这里结婚生子,住了大半辈子,这里的房子生活设施不完善、生活很不方便。没想到,今天再次来到这里,却满满的都是回忆!”5月28日,海曙永寿街45号原住民、68岁的周惠君在老房子前感慨道。

  去年11月,伏跗室永寿街历史文化街区房屋处理工作正式启动签约,涉及非成套住宅约2.9万平方米、共598户。原本定于4月17日完成搬迁的住户,因为疫情原因延迟至6月17日。

  记者从鼓楼街道办事处获悉,伏跗室永寿街历史文化街区房屋处理分货币收购、实物置换、市场化租赁三种方式。目前,搬迁住户已达七成,不愿意签约的住户,也可以选择留下来。待居民搬迁完成,下一步,将启动对历史街区的保护性修缮。 

伏跗室永寿街历史文化街区宝兴巷。

  被油烟熏黑的电线,相伴40年的老家具

  老屋住了40年,满眼都是眷恋

  周惠君,1981年入住永寿街45号。眼前的永寿街45号院子内,原本有10户住户,如今只剩下了2户。“多数住户签完协议后,都陆续于去年年底开始搬家了,偌大的院子空荡荡了。”

周惠君与老墙门合影。

  穿过狭长的走廊,里面的房屋结构错综复杂,能用的空间,几乎都被悉数利用了。“看见屋檐下被熏黑的木架没?这里原先是厨房,房子面积小,人口多,只能将厨房间搬到了屋子外,在窗台下烧饭。”周惠君介绍说,“你看,这梁上油腻腻、黑乎乎的电线,就是被做菜的油烟给熏的。”

曾搭建在窗台下的厨房和被油烟熏得油腻腻的电线。

  经过一户人家的房间前,透过打开的窗户,记者看到了一间设计别致的上下铺。“这是这户人家的卧室,10多平方米,小孩子没地方住,就向上延伸空间,搭了这么一个上铺。别小看这个上下铺,当时可是院子里的新鲜事物,也是孩子们最爱玩的地方。”周惠君笑着说。

上下铺。

  大墙门,10户住户共用一个大院子。“老邻居相处了几十年,关系很融洽。这个院子,夏天乘凉聊天,邻居结婚生子,还能办个露天酒席,空间不够,邻居就把自家的卧室腾空,也能摆上几桌。”

  周惠君用钥匙打开自家老房子,眼前是一间10多平方米的卧室,书桌、大衣橱、柜子一应俱全。“这是我结婚时的房子,这些老家具是(上世纪)80年代找木匠做的,就是式样太老旧了,这次搬新家都不要了。”

老房子及老照片。

  “在老房子生活,蟑螂爬、蚊虫叮咬再正常不过了,但是最大的不方便是没有卫生设施。住进来后,每天得端着马桶到对面的马路公厕去倒,几十年来都如此。一直到2012年,这里经过简单改造,终于有了洗手间。”

  在院子里,一个大木盆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周惠君拎起木盆,笑着说道:“这是我的嫁妆,以前房子由于没有淋浴房,所以木桶是家家户户必备的生活用品,这是一个时代的印记。现在的新房子都用不着了!”

曾为嫁妆的木盆。

  周惠君的老房子取得了140万元补偿款,目前已在海曙联丰购买了一套62平方米的二手房,正在装修。 

宝兴巷1号。

搬空了的房子已经贴上了封条。

  新房子宽敞明亮,再也不用怕蛇鼠了

  跟周惠君一样,原先文昌街64号、78岁的王彩玉也已经住上了新房子。王彩玉告诉记者,老房子阴暗潮湿,经常有蛇鼠出没。“我家住二楼,自从5年前,看到了窗外盘踞的蛇后,再也没开过窗,之后一年四季家里窗户都是紧闭的。”

  “我房子40多平方米,拿了120万元补偿款。现在和女儿住在一起,127平方米的大房子,再也不用担惊受怕了!很高兴,谢谢你们关心!”电话那头,传来王彩玉阿婆爽朗的笑声。

  她告诉记者:“本想着,这辈子会在老房子安静地住上一辈子,伏跗室永寿街历史街区的房屋处理项目,给了我们老年人一个搬离的机会,我们赶上了政府的好政策!”

  在宝兴巷1号,去年启动搬迁时,这里的老住户宋维贞阿婆曾带记者走遍了巷子。当记者走进院子时,院子里不少房子已经贴上了封条。“没听说有宋阿婆,应该已经搬走了。这里只剩下我和租给我房子的大姐两户了。”来自湖北的田阿姨告诉记者,“我前不久租到了这里,这里即将搬迁,因此租金便宜,只要200元一个月,能住多久就多久吧!”

伏跗室永寿街历史文化街区内的文保点。

  记者在走访中了解到,也有一部分老居民选择了留下。文昌社区党委书记周晓红告诉记者:“伏跗室永寿街历史文化街区房屋处理工作,涉及非成套住宅约2.9万平方米、共598户。由于历史文化街区的打造,需要一部分原住民居住,因此,居民可以选择自愿留下来。因为疫情的关系,原本于4月17日结束的搬迁工作,延迟到了6月17日,居民陆续在搬家。目前,我们社区的工作就是做好街区人员搬离后环境卫生整治、安全隐患排查等工作,保障搬迁工作顺利进行。”

历史街区内的巷子因为原住民的陆续搬离,显得很冷清。 

编辑: 杜寅纠错:171964650@qq.com

永寿街历史文化街区将完成搬迁!告别旧居 他们满是眷恋…

稿源: 甬上 2020-05-29 07:44:00

  “1981年,我入住这个大墙门,在这里结婚生子,住了大半辈子,这里的房子生活设施不完善、生活很不方便。没想到,今天再次来到这里,却满满的都是回忆!”5月28日,海曙永寿街45号原住民、68岁的周惠君在老房子前感慨道。

  去年11月,伏跗室永寿街历史文化街区房屋处理工作正式启动签约,涉及非成套住宅约2.9万平方米、共598户。原本定于4月17日完成搬迁的住户,因为疫情原因延迟至6月17日。

  记者从鼓楼街道办事处获悉,伏跗室永寿街历史文化街区房屋处理分货币收购、实物置换、市场化租赁三种方式。目前,搬迁住户已达七成,不愿意签约的住户,也可以选择留下来。待居民搬迁完成,下一步,将启动对历史街区的保护性修缮。 

伏跗室永寿街历史文化街区宝兴巷。

  被油烟熏黑的电线,相伴40年的老家具

  老屋住了40年,满眼都是眷恋

  周惠君,1981年入住永寿街45号。眼前的永寿街45号院子内,原本有10户住户,如今只剩下了2户。“多数住户签完协议后,都陆续于去年年底开始搬家了,偌大的院子空荡荡了。”

周惠君与老墙门合影。

  穿过狭长的走廊,里面的房屋结构错综复杂,能用的空间,几乎都被悉数利用了。“看见屋檐下被熏黑的木架没?这里原先是厨房,房子面积小,人口多,只能将厨房间搬到了屋子外,在窗台下烧饭。”周惠君介绍说,“你看,这梁上油腻腻、黑乎乎的电线,就是被做菜的油烟给熏的。”

曾搭建在窗台下的厨房和被油烟熏得油腻腻的电线。

  经过一户人家的房间前,透过打开的窗户,记者看到了一间设计别致的上下铺。“这是这户人家的卧室,10多平方米,小孩子没地方住,就向上延伸空间,搭了这么一个上铺。别小看这个上下铺,当时可是院子里的新鲜事物,也是孩子们最爱玩的地方。”周惠君笑着说。

上下铺。

  大墙门,10户住户共用一个大院子。“老邻居相处了几十年,关系很融洽。这个院子,夏天乘凉聊天,邻居结婚生子,还能办个露天酒席,空间不够,邻居就把自家的卧室腾空,也能摆上几桌。”

  周惠君用钥匙打开自家老房子,眼前是一间10多平方米的卧室,书桌、大衣橱、柜子一应俱全。“这是我结婚时的房子,这些老家具是(上世纪)80年代找木匠做的,就是式样太老旧了,这次搬新家都不要了。”

老房子及老照片。

  “在老房子生活,蟑螂爬、蚊虫叮咬再正常不过了,但是最大的不方便是没有卫生设施。住进来后,每天得端着马桶到对面的马路公厕去倒,几十年来都如此。一直到2012年,这里经过简单改造,终于有了洗手间。”

  在院子里,一个大木盆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周惠君拎起木盆,笑着说道:“这是我的嫁妆,以前房子由于没有淋浴房,所以木桶是家家户户必备的生活用品,这是一个时代的印记。现在的新房子都用不着了!”

曾为嫁妆的木盆。

  周惠君的老房子取得了140万元补偿款,目前已在海曙联丰购买了一套62平方米的二手房,正在装修。 

宝兴巷1号。

搬空了的房子已经贴上了封条。

  新房子宽敞明亮,再也不用怕蛇鼠了

  跟周惠君一样,原先文昌街64号、78岁的王彩玉也已经住上了新房子。王彩玉告诉记者,老房子阴暗潮湿,经常有蛇鼠出没。“我家住二楼,自从5年前,看到了窗外盘踞的蛇后,再也没开过窗,之后一年四季家里窗户都是紧闭的。”

  “我房子40多平方米,拿了120万元补偿款。现在和女儿住在一起,127平方米的大房子,再也不用担惊受怕了!很高兴,谢谢你们关心!”电话那头,传来王彩玉阿婆爽朗的笑声。

  她告诉记者:“本想着,这辈子会在老房子安静地住上一辈子,伏跗室永寿街历史街区的房屋处理项目,给了我们老年人一个搬离的机会,我们赶上了政府的好政策!”

  在宝兴巷1号,去年启动搬迁时,这里的老住户宋维贞阿婆曾带记者走遍了巷子。当记者走进院子时,院子里不少房子已经贴上了封条。“没听说有宋阿婆,应该已经搬走了。这里只剩下我和租给我房子的大姐两户了。”来自湖北的田阿姨告诉记者,“我前不久租到了这里,这里即将搬迁,因此租金便宜,只要200元一个月,能住多久就多久吧!”

伏跗室永寿街历史文化街区内的文保点。

  记者在走访中了解到,也有一部分老居民选择了留下。文昌社区党委书记周晓红告诉记者:“伏跗室永寿街历史文化街区房屋处理工作,涉及非成套住宅约2.9万平方米、共598户。由于历史文化街区的打造,需要一部分原住民居住,因此,居民可以选择自愿留下来。因为疫情的关系,原本于4月17日结束的搬迁工作,延迟到了6月17日,居民陆续在搬家。目前,我们社区的工作就是做好街区人员搬离后环境卫生整治、安全隐患排查等工作,保障搬迁工作顺利进行。”

历史街区内的巷子因为原住民的陆续搬离,显得很冷清。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杜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