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很多人小时候
都曾有这样一个梦
“长大了要当科学家!”
因为科学家们
总是用各种奇思妙想
改变着我们生活的世界

↑2019年1月,我国科学家创建世界首例生物节律紊乱体细胞克隆猴模型。
长大后我们渐渐明白
并非每个人都能成为
一名科技工作者
但科学家们
锲而不舍、甘于奉献的精神
无时无刻不在激励着我们

↑资料照片:屠呦呦在工作中。
从嫦娥四号登陆月球
到长征五号火箭发射成功
从雪龙2号首航南极
到北斗导航全球组网进入冲刺
……
一项项“硬核”科技成果背后
凝结着他们的心血与汗水
是点亮希望的燃灯人
是扎根大地的实干家
是心怀大我的爱国者
是这个时代最闪亮的“星”

↑资料照片:施一公(右二)与团队成员讨论文章细节。
今天
是全国科技工作者日
我们一起致敬这些
为祖国科技事业
不懈奋斗的民族脊梁

↑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 摄
他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研究
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
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
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
从不断刷新纪录的亩产
到耐盐碱海水稻的创新试种
让大家吃饱又吃好
是袁隆平一生的追求

↑新华社记者 殷菊生 摄
数十年如一日
他为我国和世界粮食安全
与农业科学发展
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新华社记者 邓华 摄
从2003年抗击“非典”
到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
84岁的钟南山
用一张“无座”车票挤上
开往武汉的“逆行”列车
在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中
他冲锋在前
争分夺秒与病魔较量
守护人民生命安全

↑新华社记者 刘大伟 摄
在接受采访时谈及武汉
钟南山也一度红了眼眶:
“全国帮忙,武汉是能够过关的。
武汉本来就是一个英雄的城市。”
他连日奔走
传递战疫必胜的信心
人们对他的情感
已深深沉淀到这四个字中
“国士无双”

↑图为嫦娥四号着陆器彩色全景图。新华社发
嫦娥工程
是我国迈出航天深空探测的第一步
其总指挥、总设计师顾问叶培建
克服了一个又一个挑战和困难
实现了我国航天深空探测零的突破
实现了国人“苍穹逐梦”的期待

↑叶培建资料照片。新华社记者 邢广利 摄
他说:
“作为一个科学家,
只有把自己摆在和人民在一起的位置,
为国家服务,
才能做点事情。”
勇于承担责任
在国家需要的时候
挺身而出
这是叶培建一辈子的坚守

↑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成功落月的那一刻,74岁的叶培建(左一)静静走到嫦娥四号探测器项目执行总监张熇的身后,对她表示祝贺和鼓励。两代“嫦娥人”的手紧紧握在了一起。 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
世界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
FAST工程奠基人南仁东
20多年呕心沥血
带领团队不分昼夜地做研究
让中国成为世界上
看得最远的国家

↑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工程施工场面和满天繁星相映生辉(2016年6月27日摄)。 新华社记者 刘续摄
“天眼”
看似一口“大锅”
却是世界上最大、最灵敏的
单口径射电望远镜
可以接收到百亿光年外的电磁信号
中国“天眼”睁开了
南仁东却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南仁东在贵州黔南州平塘县大窝凼施工现场(2013年12月31日摄)。
8000多个日夜
为了追逐梦想
他心无旁骛
在世界天文史上镌刻下新的高度
我们儿时对星空的迷恋
也是他一生追求的梦想

↑刘永坦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实验室(2018年12月25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松 摄
他率领团队
研制我国第一部对海探测新体制雷达
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为我国海域监控面积的
全覆盖提供技术手段
四十年坚守强国梦
带出一支“雷达铁军”

↑刘永坦(右二)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实验室钻研雷达技术(2018年12月25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松 摄
刘永坦的一生
献给了祖国工业化
即使累倒在病床上
也不忘国家使命
一刻未停止工作
从填补国内空白的雷达理论创立
到建立我国第一个新体制雷达实验站
保卫祖国海疆、构筑海防长城
是他无悔的选择

↑地球物理学家,吉林大学教授黄大年在松辽盆地大陆科学钻探2号井现场(2014年8月8日摄)。
今天
我们致敬他们
造福苍生的研究成果
致敬他们
青灯黄卷
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
致敬他们
不慕名禄
洁身自好的品格

↑潘建伟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一实验室内了解科研情况(2016年2月25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军喜 摄
他们伟岸的身影
驾驭着中国科技巨轮
踏浪而行
驶向伟大复兴的彼岸
编辑: 应波纠错:171964650@qq.com
